APP下载

京津冀老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2017-02-23张梅山艳王艳林超英王景文

关键词:服务体系京津冀养老

张梅,山艳,王艳,林超英,王景文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0)

京津冀老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张梅,山艳,王艳,林超英,王景文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0)

京津冀;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同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探讨构建老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分析京津冀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构建老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对策建议。对京津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发展文化养老事业,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文化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京津冀区域人口老龄化压力和养老问题的日益凸显对三地的协同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的报告指出京津冀要实现协同 发展,打造面向未来的首都经济圈,需要推动区域发展的创新,需要探索城市布局,寻找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需要协调人口经济环境,保障京津冀地区优势互补[1]。在此大背景下,积极探索构建适用于京津冀区域老年人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令公共文化服务在区域养老中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对京津冀协同构建良好的文化养老环境,积极应对区域人口老龄化,有效解决区域养老供需矛盾,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以提升人们精神生活为目的的特殊产品,包括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2]。西方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涉及政策法规、主要模式、治理机制及绩效评估方法等多方面,且已发展成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相对完善,国民素质及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普遍较高。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首次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此后,国内学界相继展开对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各项研究,其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界定、经验模式分析、绩效评估方法以及地区公共文化和相关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但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仍显不足,且在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同时,针对老年人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尚罕见报道。特别是从文化养老视角探讨京津冀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同构建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有文献报道。

二、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不足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不断完善,以北京、天津为首,各地区均逐渐加大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积极构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努力开展创新运作模式,注重打造本土文化品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受人口、地域、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京津冀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

(一)京津冀老年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京津冀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老年人口数量的差异,致使三地在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及建设上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在京津冀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北京、天津不论是在资金、人才,还是基础文化设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老年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和建设较快。而在一些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相关投入及服务设施不够健全,老年文化活动相对滞后,同时,各地区文化服务供给形式较为单一,可利用的文化资源有限等,使得现有的文化服务供给与三地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出现发展不平衡态势。

(二)京津冀老年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人员存在一定的缺口,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相关健康咨询、技术指导、文化教育及文体服务的专业人才更是捉襟见肘。京津冀区域针对老年人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专门从事老年文化服务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非常匮乏,现有的人才队伍也存在着区域分布不均和一定程度的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高素质人才向京津两地集中,其他地区则面临人才缺失、基层文化服务人才紧缺、复合型人才比例较低的困境。同时,缺少相关专业培训和专业人员的从业准入标准,这对确保老年文化服务的专业水平及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构建老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具有很大的阻碍。

(三)京津冀区域间老年文化服务建设互联互通不足

京津冀三地地理位置毗邻,文化发展彼此承接,相互影响,但是,目前在京津冀三地间尚缺少针对老年人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的合作项目,也没有制定统一的区域文化发展规划和相关监督机制,致使京津冀三地老年人的文化服务建设互联互通不足,各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地区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特色无法很好的实现区域间的共建共享和优势互补,三地老年人之间也缺少应有的文化交流和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京津冀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协同发展。

三、京津冀老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对策

京津冀协同构建中对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普遍较少。京津冀三地养老相关扶持政策尚未实现统一,三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均等,现有文化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都是阻碍京津冀区域文化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完善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保障三地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满意度和幸福感,需要考虑到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和老年人自身的共同努力。

(一)加大京津冀老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文化部已将老年群体作为公共文化的重点服务对象,将老年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针对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3]。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的京津冀区域,要实现环首都经济的协同快速发展,更应注重搞好老年人的文化建设, 增强对老年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的特色与优势,寻找区域间的关联性与互补性,加强地域间、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逐步构建、完善京津冀老年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增加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京津冀区域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

(二)制定京津冀老年文化发展规划和监督机制

要有效保障京津冀老年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须制定京津冀区域老年文化发展规划和监督机制。各地组织部门应制订相应的地区政策框架及相关配套指引,对各项建设工作制订详细、可行的标准[4]。一方面,要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共同缔造文化养老环境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5]。要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文化权益,使文化养老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还迫切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保证公共文化服务在文化养老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应加大京津冀区域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监督力度,建立统一、高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同时,设立老年群体公共文化需求反馈绿色通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三)增加对老年文化服务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老年公共文化服务的顺利持续开展,需要政府各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相关的支持和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老年公共文化服务及相关文化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京津冀区域老年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专门建设款项,积极开展老年人公共文化活动,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和老年文化活动场所(例如社区文化站、文化宫、图书馆、棋牌舍等)的建设、管理、运行及维护等各项经费的投入。在增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广泛征集社会力量参与到老年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当中,鼓励社会公益投资和募捐活动,以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对于经费的分配,应从供需角度出发,在各地区间合理分配,加大对京津冀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相对落后与陈旧的省市的资金投入,改善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与此同时,还需强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资金投入与支出的审计与监督,确保每一笔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

(四)完善京津冀老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实现京津冀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的协同发展,需从三地公共文化设施的整体布局出发,注重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完善京津冀区域老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区老年人活动站、健身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并完善相应设施配置。尽可能的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健身娱乐活动场所,例如文化宫、图书馆、各级公园和博物馆等,并为老年人设置专用座位、专用器械设备辅助健身、阅读、上网等,充分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同时,努力建设覆盖范围广、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区域公共文化网络平台,实现京津冀区域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为三地老年人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创设和谐的文化养老环境。

(五)加强老年文化服务专业队伍的培养建设

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6]。因此,需要制定京津冀区域老年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方案,成立老年公共文化服务培训机构,注重加强对老年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员的培养,强化服务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对公共文化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和规范化管理,提高现有文化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逐步建立以公共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同时培养发展业余文化骨干和老年文化服务志愿者,形成三者有机结合的人才队伍。还要确保京津冀三地人才的均匀合理分布,以便更好的为三地老年人提供高效、专业、均等的文化服务。

(六)注重京津冀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

京津冀三地所处地域不同,但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一脉相承,为此注重三地文化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是有效促进京津冀区域老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同建设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在京津冀各辖区内应加强对多种文化资源及设施的统筹及利用,充分协调并尽可能向老年人开放包括高校、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社区文化室等在内的各类文化资源。将区域内的这些资源纳入老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建立区域内老年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使老年人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在京津冀区域间,应综合三地区域特点、老年人口数量、老年群体需求、各地文化产业特色等多种因素,努力构建集文化交流互动、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于一体的数字文化网络平台,通过该平台为京津冀三地老年人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结语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大力推进针对老年人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有效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对积极应对京津冀区域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保障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老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统一规划管理为导向,在老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三地应不断探索、大胆尝试,提高老年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京津冀区域老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

[1]赵培培.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5.

[2]姜涵. 近十年国内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综述[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5(1):118-127.

[3]文轩. 文化部:大力提升老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N].中国老年报, 2014-08-27(001).

[4]高素玲,张路瑶,王旭冉,等.京津冀一体化框架下秦皇岛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 中 国 管 理 信 息 化, 2015(17):206-209.

[5]柯鹭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共同缔造文化养老环境[J].速读, 2015(3):103-105.

[6]倪娜.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初探[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 2014(11):72-76.

ConstructionStrategyofElderlyPublicCulturalServiceSysteminBeijing-Tianjin-HebeiRegion

ZHANG Mei, SHAN Yan, WANG Yan, LIN Chao-ying, WANG Jing-wen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210, China)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elderly people;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ystem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for elderly people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tively cope with population aging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ndowment enterprise, ensure the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elderly.

2095-2708(2017)05-0065-04

2017-04-28

:2017-06-20

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软科学自筹项目“京津冀区域老年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同构建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64576448)及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京津冀区域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协同构建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603120414)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梅(1980-),女,硕士,馆员,从事医学信息、信息检索教学及相关研究工作。

G127

:A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京津冀养老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