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2017-02-18
本期导读
从“教课文”到“教策略”是解决当前语文教学问题的正确途径
教育部2016年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着力构建的“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用阅读方法的训练贯穿其间,对纠正“教课文”的偏颇可谓对症下药。……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介绍,其组织的质量监测数据显示,阅读策略与阅读成绩明显呈正相关,且低兴趣、高策略学生的阅读成绩要高于高兴趣、低策略学生的阅读成绩,这和国外近年来对阅读策略的实证研究结论一致。因此,掌握阅读策略成为学生学会阅读的标志。变“教课文”为“教策略”,才能回归“用教科书教”的教材定位,从而解决当前语文教学的低效问题。
(郑慧《设计学习:为了学生成为独立而成熟的学习者》,第4~8页)
让言语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
一旦阅读实实在在发生,那么言语思维就一定主宰整个阅读过程。可以这样说,思维应该以言语为载体,而言语无疑在推动思维的起步、发展、缜密。笔者观察了好多语文课堂,发现学生的言语思维大都在低阶进行,难以上升到高阶水平。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言语思维从低阶向高阶行进,笔者认为,就要介入批判性思维。一旦在阅读教学中注入批判性思维的活水,那么,学生的言语思维这“半亩方塘”就一定会呈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好格局。
(王在恩《批判:让言语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第19~22页)
写作者应通过思辨对文章内在的深度和厚度有更高的追求
现在的中学生不缺乏信息交流,不缺乏材料来源,缺的是对内在思维能力包括思辨能力的扎实有效的训练,缺的是思想的统摄力和穿透力,也就是说,缺的是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就事论事当然能写出好文章,而且从切题的要求看,就事论事是论述类文章必须完成的第一项“任务”。但从文章的内在品质讲,仅仅止步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写作者应该通过思辨对文章内在的深度和厚度有更高的追求,否则,很容易陷入浅尝辄止、浅薄粗鄙的泥淖,更有甚者,会滑入朱光潜在《选择与安排》中所批评的尴尬境地:“如果有几个人同做一个题目,说的话和那话说出来的形式都大半彼此相同,看起来只觉得‘天下老鸦一般黑’。”
(朱昌元《思辨,让说理更有力量》,第31~35页)
思辨是一种习惯
重新审视“思辨性写作”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写作课程如何设计,始终绕不开“思辨”这一要素。而“思辨”更多地代表一种习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显性的知识。一个没有思辨习惯的人,即使掌握了再多的写作方法,也难以写出具有思辨性的作品。
(季丰《慎思而明辨——思辨性写作的基本追求》,第36~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