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教学细节 让提问无痕
——以徐斌《平均数》一课教学为例
2017-02-16孟晶晶
孟晶晶 胡 光
课堂提问作为数学课堂常用教学手段之一,有着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言而有意。也能使整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趣而又高效地完成。徐斌老师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捕捉教学细节,使提问这一课堂艺术得以完美呈现。
一、提问目标明确
师:徐老师先来找平均数,你们看老师找的对不对,我一看最多的9我很喜欢,用9代表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用最小的6能代表吗?
生:不能代表。
师:你能告诉我平均数要比9怎么样?
生:小。
师:比最小的6怎么样?
生:大。
师:平均数是有范围的,在最大和最小之间。
在这里,徐老师设计了层层递进的问题,并且每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封闭的,这样使得学生可以清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在小结环节,徐老师和学生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课上到现在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统计量是——平均数,哪位同学来说说看,平均数是个什么样的数?
生:平均数是求出来的相等的数。
师:就是最后都变相等了,一开始一定相等吗?
生:不一定。
师:谁还有补充?
生:所有数加一起除以总人数。
师:所以你学到了这叫什么方法?
生:求和平分。
师:谁还有补充?
生:平均数是非常公平的数,不会按人多少改变自己数量。
师:就是感到很公平公正,刚才三个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咱们班同学真的很厉害,不仅求出了平均数,还想出了两种方法,移多补少和求和平分。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徐老师问了一个开放型问题“平均数是个怎样的数”,让学生自由发言,在教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渐渐加深对平均数的算法理解和统计理解。
二、提问有停顿
师:为什么用除法算?为什么要除以4?谁能解释一下。
生:如果用其他法算出来的数不相等,除以4的原因是有4个人。
师:还有同学有补充吗?
生:除以4就是每个人所得的平均数。
师:谁还有补充?
生:用除法就是平均分,求的是平均数,都有平均二字,应该使用除法。
师:先把掌声送给他,由平均分想到了平均数,确实是这样。28是4个人套中总和,是4个人套的,把28平均分成4份就得到每个人是7个,平均数和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是有关系的。
在这个环节,徐老师没有在第一个学生给出答案后就急着进行评价,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再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总结和补充。这样教学,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