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组块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2017-02-15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李圩小学李修成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组块徐悲鸿樟树

□文/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李圩小学 刘 丹 李修成

基于组块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文/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李圩小学 刘 丹 李修成

组块教学,是我们如何对文本进行重组的教学设计,是如何拎出一个点进行综合化的教学设计。教学中,恰当利用多种组块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综合化的训练,抽出点建立起联系,拎出语言训练点进行言语训练活动的过程,它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得到更好的收获和发展。

语文是进行言语训练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语文的核心能力,用最简单的词汇来表达就是听、说、读、写。往往,我们在处理语文教学的时候,是一个厚此薄彼的思维。训练了读,就一门心思地训练读;训练了写,就千方百计地训练写,而没有把原本不该分割的能力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言语训练单元、一个组块进行处理。运用组块教学策略,就是把它们综合起来,也就是我们进行一个环节的言语实践活动,不单纯地训练听,也不单纯地训练说,当然也不单纯地训练读或写,而是把这四种不可分割的能力,有机地交融起来,把零散的知识碎片,重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构架,如同拼图,把看似杂乱无序的星星点点,重新联系起来。在教学中及时梳理、归纳、整合教学内容,以目标引领、问题驱动,板块形式推进,努力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生成与发展,能让教学从模糊走向清晰,这样的语文学习天地也就更加开阔,更有成效。

一、板块识记策略,撬动课堂基石

词语可以组块,片段、篇章都可以抓住内在的联系,形成更大的组块。上课伊始,学生们通常不太能马上进入状态。这时,教师如果能给学生一颗“甜枣”,把“主线”巧妙地运用到导入和学习中来,趣味性地给要学的课文拎出一个贯穿始终的意境或意象,可让学生平静的思维激起涟漪,将学生引向寻踪探宝的前沿,产生兴致盎然、欲罢不能的心理倾向,强烈激起他们心底潜藏的学习欲望。

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1》时,先带着学生抢“船票”,既是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情况,又引出“船票”这一意象。而后的教学中,便一直用“船票”为线,带着学生以游览的方式识记字词,理解意境,练习说话。

师:神奇的“船票“带领我们乘船游览了美丽的水乡,说说你今天游览的感受吧。

生1:水乡的秋天,真是金色的呀,太美了。

生2:人们欣赏着美景,唱着渔歌打渔,傍晚的时候满载而归,这样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生3:真想永远留在这个美丽的地方。

师:下次,和爸爸妈妈一起来水乡,你能做他们的小导游来介绍介绍水乡金秋的美景吗?

生:(齐声)能。

师:试一试,用上“船票“上给我们的提示词语,向大家介绍水乡的金秋美景吧!(出示带有《识字1》词串的“船票”。)

生1:金秋十月,庄稼水果都成熟了,水乡一片金色。荷塘边芦苇飘飘,人们把成熟的菱角和莲藕做成了美味的食物,真幸福。

生2:水乡的金秋,烟波浩渺,真是太迷人了。夕阳西下,人们唱着渔歌,划着归舟回家,归舟里装满了鱼虾。晚上,灯火亮起来了,月光照在枫叶上,真是太迷人了。

生3:水乡的金秋,有成熟的庄稼,美丽的芦苇,好吃的菱角和莲藕,还有装满归舟的鱼虾,真令人羡慕。

学生们说得兴致盎然,完全融情于景。最后,我又引领学生以“发现船票中的秘密”作活动依托,找寻新偏旁,识记生字词。“船票”作为意象主线,不仅可以扎实训练记忆和识字写字能力,让识字教学目标与过程更加明晰化,而且是帮助学生进行言语表达的扶手,一环扣一环,看起来简简单单,但所进行的训练活动却是多维的,这不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吗?

语文课堂上,在引导学生识记或阅读之时,如果常有这样的“板块”作为主线来支撑,其实就是“抽出点,建立起联系”的过程,对解读课文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二、认知冲突策略,建立认知构架

所谓认知冲突策略,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解决认知冲突,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语文课堂就是在教师不断制造“冲突”和引导学生不断解决“冲突”中向前推进的过程,是学生的心理由平衡——失衡——平衡的不断往复的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得到历练和提高的过程。

我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课堂伊始,出示了两组词语,第一组:嫉妒,很不礼貌、冲着,是起因当中的三个词;第二组:承认、鞠了一躬、有眼不识泰山,是文章结尾当中的三个词,这就是一个组块。

师:这两组词语写的是谁?

生:一位外国学生。

师:课文中有两句直接写外国学生的句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

(1)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2)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师:(指名读第一句话)听话听音,你从他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外国学生看不起徐悲鸿。

生2:外国学生说话带着火药味,对徐悲鸿很藐视。

生3:外国学生不尊重徐悲鸿,嫉妒他,瞧不起中国人。

师:可是后来,外国学生的态度却发生了180度大转变。(指名读第二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外国学生态度很诚恳。

生2:外国学生很佩服徐悲鸿。

那么,为什么短短三年外国学生对他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这就是矛盾冲突策略,也叫认知冲突策略。巧用开头和结尾,给学生建立了一个认知中枢,以此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猜想: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徐悲鸿到底下了哪些功夫?再引导学生去阅读,去发现。

这个故事是前后矛盾,故事是起伏的,因而认知冲突策略是架起学生认知的桥梁,也是帮助学生宏观把控文本的有效途径。

三、语境还原策略,解开语言密码

“言语作品是作者在特定语境下言语活动的智慧结晶,语境与言语一道生成,作品一旦完成,语境随之消失。”薛法根老师如是说。读者借助文本,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充分想象文字背后的言语内涵、情景画面和情感意境,这一过程就叫语境还原。

课堂上,经常会遇到学生们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我们可以试着对具体语境进行还原,让学生合作学习,研究讨论的过程中自己去分享资料、走进语境,并通过有价值的思考和讨论去解决问题。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课后有一个问题,很难理解:“为什么人们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而且要作为永久纪念呢?”怎样让学生顺利把握这一难点?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这部分时,先用“之所以人们喜欢在那里留影,是因为樟树——”这个句式使学生联系文章,明白了樟树的特点。接着,老师让学生想想,议议。“樟树”和宋庆龄有什么共通之处?在这里老师不急着为学生解答疑难,而是依托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让他们还原语境,组内讨论,解决问题,并在对文本的反复钻研与探究,讨论与交流,以及资料的分享中,对“樟树”这一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了解到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学生也自然明白了“为什么人们喜欢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的真正原因,同时也体会到宋庆龄的可贵品质以及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阅读心理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从作品意境到语境的逆向过程。进行语境还原,也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策略。正所谓“少则得,多则惑”,仅一个语境还原,樟树就被学生进行了一个对象化的处理,那就是一个超越了知识层面的,而在情感精神层面所建立起来的联系。此时樟树就是宋庆龄,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书时,那肯定就更多些不同寻常的味道。

四、比照联想策略,贴近认知实际

比照联想,核心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入比较、丰富联想,将语言文字的内涵与形式理解透彻、领悟到位。其实,选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是经典名篇,从行文到标点,很多地方都是意味深长、余韵不绝。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语言文字的空白处,引领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想象,从贴近认知实际的角度增加语言的厚度,切实理解和感悟,增强阅读和语言训练的力度。

如《雾凇》,它既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又是一幅立体的画。文中有一句“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雾凇到底是什么样儿?像什么呢?……在教学时,我便出示雾凇的相关图片进行对照,引导学生拓展想象。

清 李禅李鱓 花卉十二开

师:看,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团团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然后出示: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有的像盛开的天山雪莲,绽放出美丽的笑脸;有的像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雾凇真是美的精灵呀!

生1: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有的像新娘的婚纱,圣洁美好。

生2:有的像梨花攀枝,洁白高雅;有的像外国美女的长发,美丽端庄。

生3:有的像穿着白纱裙的美少女,翩翩起舞;有的像怒放的礼花,形态各异。

生4:有的像礼花,向四面八方喷射开来;有的像傲霜的菊花,姿态动人。

生5:有的像闪亮的白银,晶莹透亮;有的像雪白的梨花,惹人怜爱。

学生敞开思路,各抒己见,把雾凇那如白雪般洁白,似银条样闪耀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的美景描绘地惟妙惟肖。

可见,理解与感悟的过程实质就是建立丰富联系的“比照与联想”的过程,“以语言为核心的比照联想”是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字词之间可以比照联想,句段之间也可以比照联想,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之间可以比照联想,言外之意与言中之情也可以比照联想。

五、品读感悟策略,引领个性阅读

随着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在深入走进文本情境的同时,去触摸语言文字的肌肤,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灵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训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朗读、讨论、质疑,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我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故意把课题中的“盗”字,写得特别大。

生:(偷偷议论)这个“盗”字,老师为什么写得这么大啊?

师:(有意引学生“上钩”)是啊,这个“盗”字好大呀,它是什么意思?

生:(异口同声)偷!”

师:是的,古代管偷东西叫‘盗’,于是有了词语‘强盗’‘江洋大盗’等,那现在,我们管偷东西的人叫什么?

生:(一位女同学似乎有些激动,脱口而出)贼!

师:那偷东西的普罗米修斯,能不能被叫做‘贼’呢?我们得去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把目标转向课本,积极自主学习,找寻答案,并做出批注。

生1:普罗米修斯是贼,因为他确实偷了火种。

生2:普罗米修斯不是贼,因为他是为了老百姓有火来烧烤食物,有火来取暖才偷的火种,还甘愿为老百姓受苦,他是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

生3:普罗米修斯不是贼,他是“小心翼翼”地取火种,可以看出他的作风不是贼的作风,他是为了老百姓。

生4:从宙斯的角度看,普罗米修斯是贼,他犯了错就要接受惩罚。

接着,我引导全班分享体悟,在一场辩论的“厮杀”中,成就了酣畅淋漓的语文课堂。

学生不只是学生,他们更是读者,是一个个独立阅读的个体。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可以激发学生迫不及待阅读课文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积极阅读思考、主动探究的状态,积极品悟精彩,成就意想不到的阅读学习效果。

六、迁移运用策略,实现阅读飞跃

组块,是将盘里的山楂串成糖葫芦,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与课外阅读串起来,学生的思维视野也将更加丰富。学生的言语智慧正是在学得与习得的融合中生成的,这个融合的过程就是“迁移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文本中选取典范的、学生可接受和模仿的言语事实(言语组块),提炼其中蕴藏的言语运用规则,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借鉴运用,实现迁移。

教学《三顾茅庐》一文结束时,我并不是简单地布置一些抄写或练习作业,而是巧妙迁移:你知道诸葛亮出山后帮刘备打了哪些胜仗吗?你们知道周瑜为什么要打黄盖吗?关羽又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的?……在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后,我顺势推荐了《三国演义》。那段时间,班里人手一本《三国演义》,张口刘备,闭口曹操,三国故事信口拈来,“逼”得我不得不特意为他们举办了一次“《三国演义》故事擂台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语文课堂得到了延伸,真是妙哉。

总之,在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时,首先要对教材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然后思考如何进行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整合组块。要想想,这一个环节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用什么手段来达成这样的目标,中间打算设计几个小的活动,运用哪些组块教学策略。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随时做好调整,实现组块教学策略在课堂中的灵活运用,以期形成“一石激起千层浪”“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课堂境界。◇

猜你喜欢

组块徐悲鸿樟树
香樟树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组块理论的解读及启示
融入注意力机制的越南语组块识别方法
香樟树,樟树香
组块构词法研究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陆丰7-2油田导管架平台上部组块低位浮托安装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