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研修模式 做有效教师培训
2017-02-15重庆市万州区教师进修学校冉崇礼
□文/重庆市万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冉崇礼
·专题讨论
创新研修模式 做有效教师培训
□文/重庆市万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冉崇礼
多年教师培训实践告诉我们:做有效培训,一靠政策支持,二靠质量支撑。但归根到底进修校的生命是培训质量,具体的说,就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我们在各类培训中,通过创新研修模式,收到良好效果。
模式一:用“222”模式,组织全员培训
中小学教师80学时集中培训,我们根据成人学习规律和特点,提出了“222”研修组织模式。
(一)操作范式
培训时间“两段”:即教学期间40学时,节假日40学时。如果采用一次性安排在教学期间,工学矛盾突出,而且大规模的集中培训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基层学校领导意见大;如果都安排在寒暑假,实践性课程难以开设,无法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学员休学矛盾突出;如果培训次数太多,培训缺乏系统性,不经济(尤其是农村教师),也不符合上级要求。
培训场所“两地”:指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为落实实践性课程的培训,我们在全区创建了17所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学校(幼儿园2所,小学各8所,中学6所,中职1所)。实践性课程培训全部在基地学校进行。通识性课程一般都安排在暑假,在进修校开展。
培训内容“两块”:即实践性课程和通识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主要以课例为载体,通过教学观摩、课例分析、学术研讨、名师点评、学科讲座等方式进行。提高学员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实战能力,精进学科教学知识,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通识性课程主要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心理健康、现代教育技术等,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式研讨、参与式培训、体验与对话等形式,开拓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专业技能。
(二)操作要求
(1)师资聘用采用三个三分之一:即市(区)外专家三分之一,一线骨干教师三分之一,培训机构教师、教研员三分之一。
(2)课程设置上强调实践课程,兼顾通识课程。
(3)组织方式上采用分层次、分学科、小班化。
(4)管理上实行“项目制”和“单科学分制”。
从2013年4月至2016年11月,共组织105期,近200个班,9700余人。全区除参加国培、市培、干训、骨干教师专项培训外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部参加了该项培训。
模式二:用“行动导向”研修模式,开展新教师培训
全区每年新聘教师在300人左右,涉及不同层次多个学科,我们在集中培训中提出了“行动导向”培训模式。
(一)操作范式
“确立课题——微讲座——布置任务——合作学习——成果展示——阶段评价”。以学员行动为主,以教学设计、“说、上、评课”为主要任务,以小班、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整个培训使“任务”贯穿始终,80%的时间是学员活动,让学员通过接受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进行建构,培训者只做指导与点评。使学员参加培训从“用耳”到“用手、用脑”的转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培训的有效性。
(二)操作要求
(1)训前调研,了解学情。通过问卷、qq群等形式,了解学员结构与需求,科学分组。
(2)实行首席专家和助教制。首席专家必须是精通本学科教学的骨干教师,负责微讲座和过程指导。助教为训前、训中、训后的过程组织与管理。
(3)任务驱动,教师指导。在小组酝酿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课题目标,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引导点拨。
(4)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展示,学员互评,教师点评。
模式三:用“六环六式”模式,实施校长研修
单一的培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校长培训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解决工学矛盾,我们采用了分阶段的形式进行,即“六环六式”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
(一)操作范式
“聚焦问题——需求式、理论研修——案例式、实践摸索——课题式、考察借鉴——拓展式、诊断反思——作坊式、提炼展示——论坛式”是 “六环六式”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基本构成单元,而这六大单元的优化组合及实施过程,就是“六环六式”培训模式生长、发展、形成的过程。
(二)操作要求
(1)训前调研。了解学员需求,制定培训课程。(2)理论学习,专家引领。
(3)组建“工作坊”。开展诊断式研修。
(4)微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6)总结提炼,物化成果。
此外,我们运用了“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创新了“菜单式送培送教”到校模式,由基层学校点菜,进修校教师下厨,以满足中小学及教师的真正需求;构建了“研修社区”校本培训模式,使校本培训落不到实的现象得到根本转变;完善了“网络+线下+校本+自主”的信息技术培训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远程培训的实效性困惑和教师培训工学矛盾的问题。
(三)效果
一位学员在参加培训后感慨道:“从教已12年,是这次培训又将我唤醒!培训者的先进理念让我对教育有了重新认识,影子导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让人敬佩,基地学校的先进教学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与导师和同伴学员一起,深层次的研课、磨课,更让我体验到了教学的乐趣!”
2015年8月20日,《中国教师报》刊登我区受训学员——百安移民小学方友燕老师《是“培训”,不是“陪训”》的文章,描述了万州教师培训的实效,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培训有了实效,进修学校教师有了自信,万州区师训干训工作已迈入全面深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