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孕育学生实践创新素养

2017-02-15徐卫星

名师在线 2017年11期
关键词:笔筒能力课程

徐卫星

(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江苏张家港 215621)

重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孕育学生实践创新素养

徐卫星

(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江苏张家港 215621)

基于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独特性,结合多年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提出先做后教、只点不破、整合迁移三点建议,倡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究中创造。

自主学习;劳动与技术;实践创新

引 言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部分大纲,已经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列入教学目标。因为新时期的社会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授之以鱼”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现代教学更强调要“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展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一、先做后教,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其实说的就是教师教学要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先去实践摸索,学生体会了,教师再来讲,学生在自身形象感官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抽象概括,对于知识概念、技术方法理解更快,掌握更牢。在先做后教环节,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怎么做”进行引导。

一是要明确学生需要完成的目标和具备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摸索方法。

主动参与学习是劳动与技术课程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的基本表现。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这个主体的能动作用,激活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完全可以进行先实践使用再模仿制作的教学。

例如在教学《木工锯》一课时,在阐述制作要点前,笔者先让学生利用样品锯锯桐木条,在锯的时候感受样品锯在制作上是否存在不足,并利用螺丝刀、砂纸等工具加以改进。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得出了木工锯制作时要做到手柄对称、光滑,并且拧紧木柄上的两个螺丝。先实践后,在教学和制作过程中,学生学得明白做得称心。

二是倡导学生分组合作,在合作中凝聚智慧、群策群力,更能激发他们的潜力。

合作学习把学生由被动旁观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在没有接受知识学习的情况下就转入自主探究,更需要每一位学生把已有知识和技能分享给其他成员。为了能更好地在小组内进行主张的交换,每一位小组成员必须对所要学的内容进行认真的探索和分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凝聚智慧、群策群力,自学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更能激发他们的潜力迸发。

例如在引导学生制作《心锁环》时,笔者是这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的:首先给每位学生发一个心锁环,让学生进行小组游戏操作;待学生稍微熟悉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心锁环的制作材质、揣摩它的制作方法。学生边玩边观察,总结出心锁环是由心环和锁环两部分组成的,两部分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又刚好能结合在一起;心锁环是金属环,用粗铁丝也能做等。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探究:心锁环制作时圆环大小和心形环的制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二、只点不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思考的主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俗话说:“师父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劳动技术教学最忌大操大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引路者的角色,其余更多的时间应该留给学生,教师只是讲清楚方法,道出技巧,之后具体怎么做,该如何更为高效快捷地达到目的则应该由学生自己摸索。教师适当地点拨之后留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于不同领悟能力的学生,点拨程度要有所差别,切不可一刀切,导致部分学生因为太难或者太简单而失去思考的动力。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必须将一些培养儿童创造力的策略和原理融合起来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创新。

1.质疑策略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形成思维惰性,对于正在使用着的东西,看久了,习惯了,就认为这个物品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比如剪刀,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使用,大多数人就觉得剪刀就应该是这样的,常常看不到它的缺点,即使有使用不足之处,也会认为“天生就这样”。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思维品质,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的重要途径之一。质疑策略就是通过发现、发掘事物的缺陷,把它的具体缺点一一列举出来,然后,针对这些缺点,设想改革方案,进行创造发明。缺点列举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发明技法。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总是有优点也有缺点。或者,今天看起来没有缺点,但是过了较长的时间,它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只要我们处处留神,时时观察,产品的缺点是不难发现的。

例如在教学《创意衣架》这一内容时,笔者发现:我们一直说创意创意,但怎么做才是有创意的,学生却不甚了解。于是笔者点拨学生:“所谓创意,其实就是一样东西本来有缺陷,通过我们的创意将缺陷弥补了,这就是发明创意。”点到这里便不多说了,直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的创意衣架可以怎么做呢?”学生经过指导,有了思路,纷纷思考回答:“老师,我要做的创意衣架有两个非常隐蔽的小钩子,可以钩住衣服,避免衣服滑落或被风吹落。”“老师,我的创意衣架是可以变身的,它可以根据所挂衣服的尺寸调整大小,让衣服可以非常合适地挂在衣架上。”

2.组合策略

相同或不相同的物品,按一定方法、原理组合会创造出另一种新物品,并且会产生难以预料的作用。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发明创造方法。例如橡皮和铅笔组合在一起就有了带橡皮的铅笔、电炉和水杯组合起来就得到了电热杯。只要根据需要,把不同的事物有机结合,就有可能创造出新事物,实现新的功能。把现有的知识、技能、艺术和创意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开发,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创意或产品,才是组合策略的真谛。

例如在教学《创意笔筒》一课时,学生按教材进行了纸质、木质、泥质笔筒的模仿制作,这时再继续进行所谓的创意笔筒制作。那么创意又何来,这时笔者渗入了组合策略的引导,直接问学生可以将笔筒进行怎样的组合,让笔筒的功能扩大,更具新意。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各式各样的创意笔筒一件件脱颖而出:高低笔筒(可以存放不同长度的文具,拿取方便)、闹钟笔筒(加装钟表机芯,放文具的同时可以做时钟用)、卷笔笔筒(底座加装卷笔机,真正的笔的家园)……

像这样,只点不破,给学生指出一个思考的切入点,将创造的空间和权限留给学生,事实证明学生基本上都不会让我们失望。而学生通过这样的深入思考,自主思考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三、整合迁移,培养学生独立创作能力

1.课程知识整合

现当代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根据学习者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主动的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和理解。学始于疑,碰到困难,解决问题,习得经验,是一个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利用这一原理,在学生劳动技能实践环节中有意识地设计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困难习得经验。在设疑置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同一实践环节中,融入多种解决技巧,学生如果要完成实践就必须将这些技巧有机串联和整合,借此来考验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进而更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笔者在学生系统学习完金工技术初步后,给五年级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难题:一个工具箱,里面有尖口钳、平口钳、一字和十字螺丝刀、小刀、胶布、铁丝、铁皮等工具,只能选择其中三种工具,制作两个小金属工艺品。这道题目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学生的制作工具被限定,作品数量和内容被要求,制作方法一概不知,要完成任务,他们就必须深入思考,回顾之前所有教学内容,取精去粗,将与任务完成有关的知识概念抽衔出来,进行整合加工并应用到实际中,才有可能完成任务。学生经过几次这样的独立大整合之后,自身归纳总结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2.课外实践迁移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劳动与技术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学生的探索行为与许多领域的问题和解答联接起来,从而使学生学习如何对新的领域、新的问题、新的观念加以探究、操控和联结,进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发明《简易捡球器》为例:班里有位学生是学校乒乓球队的队员,每次训练结束后,场地上滚满了乒乓球,弯腰去捡真是费时又费力,于是他想怎样才能不弯腰把乒乓球捡起来呢?有一次,他在喝瓶装矿泉水时,偶然发现瓶子的韧性和弹性都很好,瓶底的直径也和乒乓球差不多。“能不能用它做一个捡球器呢?”有了这个想法,他就行动起来了。用剪刀在瓶底挖了一个小洞,沿着小洞的边缘把瓶底剪开,变成只进不出的抓取口,在瓶子的侧面剪出了一个可拿取乒乓球的“窗口”,最后,用一根胶带将一根长木棍和“处理”好的瓶子连接在一起。实践使用后发现,这个拾球器一次只能捡拾两三个乒乓球,而且木棍容易损坏。笔者肯定了他的想法和质疑,引导他从用一根比较坚固、口径和瓶底差不多大小的中通管来代替木棍这点着想。经过多次试验,这位学生最后选择用PVC水管作为替代品。就这样,一个小发明成功了,并且获得了第八届国际发明展的金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孕育学生的创新素养,必须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出真知,教师有必要把学生从相对单一的课程学习中带出来,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学课程,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鼓励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发现创造发明的切入点,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实践活动,在一个个小发明、小创造中激发创造热情,孕育创新能力。

结 语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提高均有促进作用。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堂引路人的角色,利用引、点、合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潜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其自我发展、自我提升。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 林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徐卫星,1977年出生,男,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从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与研究,中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笔筒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自制笔筒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鼠来宝”笔筒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做一只怪魚笔筒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