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罩式”班级管理操作反思与对策

2017-02-15唐淑梅

名师在线 2017年11期
关键词:班级管理教育

唐淑梅

(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江苏南通 226400)

“网罩式”班级管理操作反思与对策

唐淑梅

(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江苏南通 226400)

班级管理必须明确的中心问题是管理的目的不是管制学生,而是通过管理来教育学生。教师通过实施生命化的教育,采用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与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自我唤醒,使教育真正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生命主体;能动教育;因势利导;有效生成

引 言

在班级工作中为优化发展学生的思想素质、行为品质,方便班级管理,班主任常常构建“网罩式”系列教育管理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品质,却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生动健全的发展。

一、量化细则 “量”几许

为了使学生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班主任拟定了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制定了一整套评价量化细则,如张贴星星榜或分值表来衡量学生的行为规范,每周按照具体的要求每项给予1-5分的不同分值,最后算合计总分。

分值表每周进行填写,每月统计,然后据此评选星级学生。毋庸置疑,这种量化细则用具体的分值可以激励和约束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发展,简单方便,易于管理操作。然而这种“网罩式”的量化依据把学生纳入束缚性的规则体系中,“难逃如来佛掌心”的技术性操作使学生仅仅关注分值,削弱了自主性,失去了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在动机和自律精神的养成,弱化了对学生品德发展的意义。如有的学生为了能加分故意扔掉自己或别人的东西,然后再捡起来交给老师,美其名曰“拾金不昧”,以达到加分的目的,滋长了虚荣心,而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拾金不昧。这样的量化且不谈其真实性难以保证和并不能完全真正体现学生的行为品质,最主要的是不能达成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权威指令”几时休

在班级管理教育工作中,“权威指令”屡见不鲜,无休无止的权威性指令像网罩一样使班级管理成了班主任权威对学生的掌控。请看以下案例:

一次,两名学生因为都要挤出教室门而互不相让,结果扭打起来,谁也没有出得了门。老师把两名学生叫到办公室。“你们连基本的公民道德都没有,出门要互相谦让,要遵守公共秩序才行!”两名学生低着头,红着脸,一声不吭。老师在他们脑门上指了指,说:“去!去面壁思过!”

毋庸讳言,此案例中的教育并未起到教育效果,其失败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是权威角色定位。从案例的整个教育过程来看,教师始终将自己定为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运用的是指令性的语言,如:“才行!”“去!”指责性的动作:“在脑门上指了指……”采用灌输性的语言:“出门要互相谦让!”陶行知先生说过:“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情寓其中”要求我们在说服教育过程中,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真挚的感情温暖学生,努力营造说理的良好氛围。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师并无体现教育者的爱心情感;二是缺少心理疏导。“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学生作为被教育者是有生命的主体,教师只有打开学生的心扉,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体现教育的生命性。案例中“你们连基本的公民道德都没有,出门要相互谦让,要遵守公共秩序”,两个未成年的学生并不见得能真正理解基本的公民道德,对于“出门要相互谦让”也是老师硬灌输给他们的,至于为什么要相互谦让?他们并没有彻底领悟。

硬生机械的教育管理模式使笔者不由得联想起柳宗元所写的《种树郭橐驼传》文中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语:“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意思是说在生活中,要顺应本性,使它的本性尽量发展。它启示我们:对于教育,要像种树顺其本性的做法那样对人实施生命化的教育,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自我唤醒教育。那么如何达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教育境界呢?

1.调整思路,指向自能管理的操作模式

班级管理必须明确的中心问题是管理的目的不是管住学生,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管理来教育学生。如果采取强制、管制、灌输、矫正的“网罩式”的班级管理教育模式是不能促进学生自主健全的发展的。当今班级管理体制,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最多的锻炼和发展空间,以利于德育生成。因此提供管理契机,建立全员全程管理机制,指向自主管理的操作模式是学生德育生成的良好途径。如可组织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出谋划策,参与制定班级目标、小队目标,从纪律、劳动、卫生、学习等方面参与班级管理,实现“人人有岗位,人人都管理”“竞争岗位,轮换值日”“人人监督,周周评比”等,这样每位学生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在一个个自我管理和监督活动中投入到班级建设中。

2.真情诱导,实施自主成长的能动教育

“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校园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和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育是一项用心来经营的事业。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富于生命意义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说:“教育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地发展一个学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个性特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以普遍的友爱和与人为善的精神感染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因此,我们要坚持生命教育原则,通过真情诱导、心理疏导,营造双向沟通的良好氛围,沟通彼此的心灵。如前面所举的案例中可以设置情境,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用客观事实循循善诱,或用交流互动的方式了解案发背景与学生心理,互相交流心理信息,讨论正确做法,自主明白谦让的道理。这样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认识与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真正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3.捕捉契机,开发自我教育的生成性资源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的理念告诉我们,其实最好的教育资源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生成性资源。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几乎每天都有发生,我们要在现实中捕捉契机,从学生的身边小事入手,敏锐地抓住不期而遇的教育资源,采用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借机生发,因势利导,点拨生成。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如:

第一,自我分析。某日课间发现一名学生在抄作业,如果此刻强制性地将本子撕掉,反而使其产生抵触情绪。此时可抓住此契机心平气和地引导学生从几方面分析,如抄作业的原因、抄时的心理、抄作业自己的成绩能不能因此得到提高、长此以往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等等,通过即时性的自我分析,使其认识到抄作业的危害。这种自我剖析的方法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二,评议讨论。如有学生放学后就上网打游戏,教师可抓住契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旁征博引的激烈讨论中,使其明白不能沉溺于电脑游戏的道理,形成明辨是非的思维品德;

第三,角色转换。同学之间时常有矛盾发生,有时甚至大动干戈,当找到他们进行批评时,他们往往各执一词,此时可让他们互换角色,以“如果你是他,有什么委屈”为主题,分别想象并描述对方的心理活动,经过两人互换角色后的深思和描述,都主动承认了错误并言归于好,在这矛盾转化的契机中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自然生成。

[1]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38.

唐淑梅,1970年12月4日出生,女,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小学学科教学与研究,中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班级管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题解教育『三问』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