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体育中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2017-02-15朱亚春

名师在线 2017年11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体育课体育教师

朱亚春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小学,江苏南通 226100)

浅谈小学体育中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朱亚春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小学,江苏南通 226100)

学生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体育教师依靠班集体的力量,对孩子进行长期坚持不懈、反复的培养和练习,及时纠正与指点。体育教师要为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营造一个好的活动氛围,在实际活动中,对学生行为习惯起到约束和促进作用。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也要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弱势群体,找到自信,并进行有效评价。

体育;游戏;卫生;安全

引 言

小学低年级孩子自制力差,意志力不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经常会出现排队拖拖拉拉,学习不主动积极,遇到困难就放弃,体育器械只拿不收等现象。习惯是重复练习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体育课行为习惯对促进孩子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习惯终生受益,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如何让孩子在体育课中提高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造条件,激发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的追求好习惯。”是的,行为习惯就像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为。体育课的目的是什么,是教师培养学生学会自主锻炼,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乐趣。

1.利用好奇心和求知欲,规范常规

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刚入小学,好奇心强,看到双杠、网球架等新颖的器材,一个个跃跃欲试。因孩子对学习有着向往与期待,我觉得这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绝佳时机,于是对孩子们说:“我数三个数能快速排好队,老师就带大家去玩双杠。“这一次孩子们耳朵很灵,一个个快速整齐地排好队伍。我信守承诺,带着他们领略了双杠的奇妙。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还表演了双杠上挂臂屈伸向上、双杠自由体操等。孩子们眼睛发亮,跃跃欲试。我说行,不过每次体育课都要听口令排好队伍。这以后,体育课的排队问题,在与孩子们的协定中解决了。

2.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小学低年级孩子爱游戏,我就创设具有游戏情节的活动。比如在一年级体育《快乐的小兔子》中,我通过创设草地、小桥等情境,激发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孩子在“跳沟沟”“过草地”中,掌握跳远的具体动作与滚翻的方法,提高孩子跳远和前翻后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协调发展。

在二年级体育活动《传球接力》中,我通过请优秀孩子示范、学生练习、比赛传球等方法,让孩子逐渐掌握正确的传球方法,避免掉球、滑球,提高孩子快速跑的能力,培养了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此外,我还开展了放鞭炮、跳绳、踢毽子、自制保龄球、玩沙包、跳格子等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

二、发挥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体育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对孩子“传授体育基础理论,卫生保健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掌握锻炼的科学方法,具有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孩子的良好习惯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需要让孩子主动学习。

1.好习惯要常抓不懈

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需要常抓不懈,要在每节体育活动中有重点地强调并落实。比如在《跳绳》活动中,我强调互助学习,孩子们自主分组后进入练习状态,有双人组合跳的,有三人或多人组合的,大家商量着分工与合作。在《篮球》活动结束时,我要求“快、静、齐”,快速把球送到指定地点,静静排好队,队伍整齐、球摆放有序。在《队列练习》时,由体育委员整队,报数,师生问好,然后我要求听口令进行队列队形。每一节课都有上一节课延续的规则与习惯需要遵守。久而久之,循序渐进中,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渐渐养成。

2.优秀学生的示范引领

孩子爱模仿,爱学习,有时候,一项新活动的开展,只要有个人带领,孩子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比如在二年级体育活动《呼啦圈》中,班上有两个孩子会玩呼啦圈,我请他们表演一番后,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起来,一个个跟着学,跟着练,有的还积极主动地向优秀学生讨教经验。

3.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优秀孩子的示范、同伴间的相互学习、教师的个别指导都是孩子能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为了便于管理,我还设置体育小队长,让体育小组长带领本队完成课堂练习任务。设置小组长起到了一种小集体作用,由于小组也是自由组合,它不仅可以与其他小组竞赛、协作完成某项任务,同时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因为没有能力的孩子可能会被排斥在小集体之外。这让学生明白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从而为了保住自己在小集体的位置而不断刻苦锻炼,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增强。

三、增强健康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孩子就如一根小树苗,从小就应让其笔直生长,假如小树苗歪了,要赶紧扶正。同理,小学生如果走姿、坐姿不正确,也要第一时间纠正,否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1.纠正不良姿势

有的孩子走路有不良姿势,比如夹着大腿走的、走路内八字的,教师要单独对这些孩子进行形体方面的练习。通过严格的队列、队形练习,让学生了解正确立姿、走姿、跑姿及其动作要领,在强化训练中,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姿态。纠正不良姿势的同时,还要对孩子进行美的教育,让孩子知道体育和美是紧密相关的,身体美、运动美,我们才有健康美。

2.培养健康心理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体育教师锻炼学生体质的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特别是弱势群体,教师要传、帮、带,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孩子,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每一个孩子都乐学。在评价时不能只表扬表现突出的孩子,教师眼里也要有“弱势群体”,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与进步,让他们也能找到自信。因此,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3.卫生习惯的培养

我校是乡镇小学,有些孩子有不良的卫生习惯,不剪指甲,不常洗澡、换衣服。我结合礼仪教育对孩子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好的卫生习惯要从小培养。一个人是否有教养从卫生方面就能看出来,我说你们长大了应该是绅士,而不是蓬头垢面的人,形象很重要,卫生更重要。在每节课结束时,我也督促孩子洗手,手洗干净了我检查过关才准进教室。不长时间后,孩子们渐渐养成了洗手的习惯。

四、加强安全意识,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体育课中的不安全因素比较多。我认为不少伤害事故都来自学生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课前,我加强了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比如课前体育器材的安全检查,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比如危险动作不能做,比如活动时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学习自我保护。

上课时,我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在练习《跳鞍马》时,让孩子学会保护与帮助别人的方法,树立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各种体育游戏课,严格要求孩子遵守规则,因为一旦有人犯规,安全系数就降低,孩子就容易发生碰撞等,意外就会发生。

结 语

总之,体育教师要为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营造一个好的活动氛围,在实际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起到约束和促进作用。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也要对孩子进行安全意识、卫生健康方面的辅导,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1] 常嘉麟.体育游戏教学对小学生身心素质实验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2] 谭晓东.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规制与效应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3] 蒋宏宇.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朱亚春,1971年出生,女,江苏海门人,本科学历,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体育课体育教师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