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间文化活动的再认识与重构
2017-02-15梁翠芳
梁翠芳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南湖小学,江苏宿迁 223600)
引言
为了让学生在张弛有度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学校可以利用课间活动时间,布置、创设丰富的活动内容,营造出浓郁的课间文化。课间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调节学生的身体状态和精神面貌,以便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学生每天在校课间活动时间一般为1.5小时。
一、课间文化活动制度保障和环境建设
为了保障课间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全力进行制度建设和环境改造,从而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课间活动的氛围[1]。
第一,保证学生课间文化活动时间。(1)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合理安排课堂练习时间,不占用学生的课间、午间时间,下课铃响,及时结束教学,不拖堂、不留课间作业。(2)要求学生下课后不留在教室里看书、作业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间文化活动。
第二,打造鲜明的校园物质环境。(1)为了打造舒适温馨的育人环境,可以借助校园音响系统,在课间播放轻悠的经典名曲。(2)我们可以紧扣学生的喜好,为学生精心挑选一批优秀新童谣、校园歌曲以及圣贤名句的诵读音频进行播放,借以陶冶儿童的心灵。(3)积极利用校园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张标语,让它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之中,获取知识、形成认知感受。(4)开放学校的多功能活动室,购置活动器材,改善学生活动环境,扩大活动空间。(5)充分发挥学校“墙面文化”的作用,让学校每一堵墙都会说话。(6)精心布置校园环境。我们可以发动学生为校园中的每一棵树木挂牌,熏陶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形成保护环境、保护绿化的意识。
二、课间文化活动类型重构
我们根据学校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构建了休闲娱乐活动、健身励志活动、个性创作活动、益智激思活动四大主题活动类型。
1.休闲娱乐活动
现有课间的许多活动,内涵少,品位低,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为此,我们在对传统游戏进行重组的基础上,构建了休闲娱乐为主的活动形式。
休闲娱乐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愉悦身心,减轻各方面(如学习上)的压力。具体分为三类,(1)文艺类游戏活动:传唱充满童趣、积极健康的童谣、儿歌、顺口溜、绕口令;传讲故事、幽默笑话、经典影视台词、广告词等。(2)体技类游戏活动:各种小棒、翻绳儿、抓蛋包游戏等。(3)综合类游戏活动:既有口头的唱白、动作的伴词,又有锻炼手、活动脚的健身活动等。
2.健身励志活动
课间的许多活动,存在着不健康、不卫生、不安全因素。据此,我们对传统课间游戏进行重组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健体励志为主的活动形式,补充学生生长发育阶段应有的锻炼,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1)舞蹈律动类活动:如韵律操、体操等。(2)绳类活动:传统的皮筋跳法,设计形成利于健康的花样皮筋跳法(念白可借用地方童谣或唱古诗),各类长、短绳不同数量绳的传统跳法与创新跳法。(3)毽子类活动:正脚、反脚踢毽子及借助身体其他部位的各种创新踢法。(4)杠竿类活动:单杠引体向上、双杠翻跟斗、爬竿等。(5)球类活动: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6)其它类活动:花样轮滑、拔河、滚铁环、放风筝等健身活动。
3.个性创作活动
个性创作活动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想象,以手为主要载体创作具有个性化的东西。它既能提高手的灵巧性,又使学生在活动中发挥想象,促进思维。为此,我们引领学生从多个视角去开展富有个性的创造活动。
(1)绘画活动:素描、蜡笔画、水彩画、沙画、吹画等。(2)剪刻活动:剪纸、刻图(画)、撕纸等。(3)拼贴活动:拼图、布贴画、树叶贴画等。(4)泥塑活动:包括捏橡皮泥、彩泥等。(5)折叠活动:如折纸、叠手帕等。(6)编织活动:如编织中国结、链子、十字绣等。
4.益智激思活动
益智激思活动是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活动。学生既喜欢纯娱乐性的游戏,亦喜欢一些富有挑战性,需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为此,我们设想引进、创设一种既具趣味性,又富创造性的益智激思活动。
(1)诵读经典活动:《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等经典书籍。(2)棋类活动:象棋、围棋、五子棋、跳棋等。(3)扑克类活动:主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不同程度的速算24点。(4)谜语类活动:各种字谜、动植物谜、物品谜等。(5)善思类活动:脑筋急转弯、拼图、模型设计、科学实验活动等。
三、课间文化活动生成
课间文化活动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我们寻求多种策略,努力追求活动内容的灵活与有效,研究主要采用引进、改编、原创三大策略。
引进课内文化素材。针对小学生好动特征,又避免运动量过大,引入音乐课本第一册的游戏(双人拍手舞)《找朋友》。游戏能使学生各部位得到充分活动,解除脑疲劳,也通过优美的曲调旋律、团结友爱的歌词陶冶了学生情操,丰富了课间文化。还可以引进语文、音乐等学科课上学习的古诗、儿歌、歌曲等。
引进民间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化丰富多样,了如民间歌谣,朗朗上口,内容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可引之为小学生游戏、跳皮筋的念白:盖、盖、盖花楼;花楼低,碰着鸡;鸡下蛋,碰着雁;雁叼米,碰个小孩就是你。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创作。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时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因此,引导学生在感受生活、经历生活的同时,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意地思考,积极地酝酿,积累课间文化的创作素材。例如:大拇哥,身体好;二拇弟,微微笑;三大姐,比个高;四小弟,做早操;小妞妞,勾勾手(手指游戏)。
引导学生在集体中创生。课间活动总是在临时组成的小团体中进行的。这些团体既是课间文化的传播空间,也是孕育和生成课间文化的肥沃土壤。为了发挥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借助招标的方式设置游戏方案,将游戏设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思维,从而让学生在自由组合中唤醒学生内在的创新动力,真正体现内在的自由意识。
四、提升课间文化活动品位
课间文化活动不仅仅是学生自由的天地,也应该是彰显教师主导价值的平台。我们需要借助教师的适时引领,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之中更安全、更健康地参与到游戏过程中,提升课间文化的活动品味。在具体实施中,通过下列途径展开。
(1)教师积极关注、开发课间文化活动。下课后,教师积极有意地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参与他们的活动,从而达到搜索信息,寻找素材,积极引领的目的。如一位老师在课间见到学生们在走廊里跳跃,好像在摸墙上的什么东西。问明学生后才知道,学生们是在比谁跳得高。这位教师就在走廊最安全处的墙壁上用红线专门标注出高度,且美其名曰“摸高墙”,好让学生有一个安全之地来“摸高”。
(2)教师及时改编学生不健康的念白。如:“一棵松树高又高,小明天天做早操,早操做得非常好,老师看了乐陶陶。小明的爸爸是警察,一根警棍手中拿,见了坏人就拿下。”
(3)各学科教师协作研发课间综合活动。寻找学科知识与课间活动的结合点,将学科的有关内容演绎成相应的课间活动形式,设计出一些既有唱词,又有动作的综合活动。
重构课间文化活动的运作,需要激励机制、评价制度的保障。这样更能让学生达到过程与结果的“双赢”效果,体验到课间文化活动带来的无穷乐趣。
(1)设计“活动资料袋”,记录孩子们的活动成长历程,及时收集保存他们在参与各种活动中的文字、影视、照片资料。在孩子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着力引领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与交流,借助彼此之间的评析与反馈不断发现问题,以形成对新内容的内在需求。
(2)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用开设不同活动。低段:从学生原本的基础和内在的认知规律,适时开展歌谣章、谜语章、舞蹈章、绘画章、计算章(扑克类)、折叠章等的争章活动。中段: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他们的兴趣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内在的活动能力也得到了广泛性地提升。鉴于此,我们开展了跳绳章、谜语章、翻绳章、剪刻章、毽子章、速算章(24点)、拼贴章等的争章活动。高段:高段年级学生对课间活动的兴趣更加广泛,他们对于体力型、智力型的挑战充满了期待,并对一些技巧类项目情有独钟,所以我们开展了棋类章、各种球类章、创新章等的争章活动。
(3)开展“课间活动之星”的评比活动。在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可以开展学期末的总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评选“课间活动之星”,就此表彰一学期以来参与活动积极、活动效果较好的学生。
结语
课间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素质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的指导下,让所有学科形成统一性的认知,力求使得每位教师都成为课间文化资源的关注者和践行者,将自己所执教的学科与课间活动充分整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1] 李金初,牛玉发.试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03,(07):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