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妈祖信仰在闽北的传播

2017-02-15陈祖芬

文化与传播 2017年4期
关键词:宫庙天后宫闽北

陈祖芬

关于妈祖信仰传入闽北地区的时间,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元代。目前,闽北地区可以确认的妈祖宫庙有1座。罗小平曾撰文:“南平安丰妈祖庙建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是闽北最早的妈祖庙。”[1]资料来源尚不清楚,有两件史实可以证明。其一,《天妃显圣录》的《历朝褒封致祭诏诰》载有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敕撰的一篇《辛丑祭延平庙》,文曰:“剑之水兮潺湲,渺长溪兮汪洋。峙灵宫兮在上,镇海岳兮瑶坛,缤纷兮羽旄,絪缊兮天香。海不扬波兮安流,飘祥飚兮引舟。徼大惠兮罔极,济我漕兮无忧。望白云兮天际,乘彩鸾兮悠悠。献琼觞兮式歌且舞,作神主兮永镇千秋。”[2]对此,虞集在《送祠天妃两使者序》一文中记载:“或曰:‘有神曰天妃,庙食海上,舟师委输吏必祷焉,有奇应。将祀事有弗虔者与?宜往祠。’有敕:翰林直学士本雅锡理、艺文太监宋本其行。”[3]可见,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派了两位使者到包括延平庙在内的各地天妃庙代祀天妃。其二,后代宋裘在《燕石集》卷十一中收录了《天妃庙代祀祝文六道》(癸元酉统)(1333年)祭文,第五段祭文为:“神灵孔昭,相我漕事。惟闽诸郡,列祠有年。莅政之初,遣使代祀。式陈菲荐,庸答神庥。延平、福州、泉州、漳州并同。”[4]这里的“延平”即延平天妃宫。作为代祀者的宋褧在《平江天妃庙题名记》也提到:“上持香致敬,其方授臣床兀儿偕翰林修撰臣褧奉命代祀。乃八月十七日启行,九月八日昧爽率漕运臣萨迪密实等行礼竣事。”[5]可见,元代至顺四年(即元统元年,1333年),元文宗派宋裘为使者南下祭祀各地天妃宫,也曾经祭祀延平天妃宫。从以上史料虽无法确定延平天妃宫的具体方位,但它出现在元代天历年之间,并位于延平府的闽江边是可以肯定的。

明代可以确定的妈祖宫庙有1座,有学者推测在延平府另有1座。1座位于石岐山左,旧名灵慈宫,嘉靖《邵武府志》载:“府·天妃宫:旧名灵慈宫,在石岐山左。”[6]此外,有学者推测:“明代延平府城应有天妃宫”,“明代的延平知府曾经捣毁过境内的‘淫祀’,按其所列‘淫祀’的名单,天妃宫也在其中。”[7]其依据是嘉靖《延平府志》卷十三祠祀志所载。嘉靖《延平府志》卷十三祠祀志的原文是:“尤溪县……应毁者:天妃庙、应仙庙、丙灵将军庙、利泽庙……”,也就是说,“应毁”的天妃庙位于尤溪县,并非延平府城。因此,延平府城是否也有天妃庙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此外,笔者还另有发现,乾隆二年《福建通志》卷八·桥梁记载了光泽县有一座天妃桥,建于明万历四十年,位于县西。这是把“天妃”之名用于桥梁名称中,很可能是寄托了人们希望妈祖保佑从这座桥上走过或居住在此桥附近的人们平平安安的愿望。虽然后人无法推测这里是否曾经建有天妃庙,但是这里亦是妈祖信仰波及的地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否则人们不会用“天妃”一词为桥梁命名,并郑重地收录于方志之中。

从这两座较早的天妃庙和一座较早的天妃桥发韧,闽北地区的妈祖宫庙开始在闽北传播开来。刘福铸在《闽北南平的妈祖信仰》[8]中列举了闽北(含建宁县)各府县志等文献史料中记载过的40座天后宫的地点,因建宁县已划归三明地区,放在闽西部分谈,本节不计在内,所以以38座计。笔者通过补充性的文献调查和梳理,就目前掌握的文献看,闽北地区历代天后宫数量为:元代1座,明代1座,清代39座,民国39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35座。深挖这些天后宫的创建原因和形成年代,试图进一步发现妈祖信仰在闽北的传播方式、途径和路线。

一、传播方式

从总体上看,按照传播主体的不同的接纳感受区分,可以在一般的文化传播分类基础上,把妈祖信仰在闽北的传播方式细分为三种:

一是外引式迁移扩散传播方式。由各地商帮或船民带来,以同乡同业会馆的形式迁移扩散到闽北各地。天后宫或会馆成为了外来客商、船民凝聚乡情、共叙发展的场所。这是一种外引式的迁移扩散传播方式,即妈祖宫庙的创建者是外地人,妈祖信仰的祖地也是外地莆田,外来人员与外来信仰都在这里生根发芽,实属难得。地方志中有过一些明确记载。如嘉庆《浦城县志》卷十三·坛庙祠祀记载:位于南浦门外水南的一处官祀天后宫创建于康熙三十年,就在乾隆年间由“士商鸠资重建”。而民祀的天后宫中,有一座天后宫位于西关外磡头,就是乾隆年间由“柘西商人”(即宁德商人)购址营建的。此后的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记》中也记载了这两座天后宫。乾隆《光泽县志》卷七·建置志·坛庙记载:“天后宫:在城西洪济坊。雍正年间三山盐馆商人众建。”又如,邵武市的兴安会馆由莆仙商人所建,武夷山五夫子里也有莆仙人所建的会馆天后宫;浦城县和邵武市的三山会馆这里既是会馆也是天后宫都是福州商人所建,建瓯市曾建造于通仙门附近的天后宫(即现在的雨伞厂)也是由福州商人所建;建瓯市曾建造于宁江门附近的天后宫由闽南商人所建。武夷山市的天上宫即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由闽西客家商人集资建成的汀州会馆,五夫子里(现在的五夫镇)的三市也有“汀州会馆”。这是汀州的客家人所建。顺昌洋口镇天后宫则是由当时福州“十邑”(闽县、侯官、闽清、古田、永泰、 福清、长乐、连江、罗源、屏南)的船民兴建。客人带来了客地的信仰,但却在闽北这样一个看似闭塞的山区传播开来,这与当地人民对多元文化长期包容与接纳息息相关。

二是内化式渗透扩散传播方式。由本地村民兴建妈祖宫庙,将从莆仙传来的妈祖信仰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在募资、捐资、兴建、祭祀、庆典等过程中,并将妈祖信仰渗透到族人乡亲当中,使妈祖信仰得到族群认可。这种传播方式是在妈祖信仰在闽北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的情况下产生的,即妈祖宫庙的创建者是闽北本地人,妈祖信仰的祖地却在外地莆田,本地人员因为听说妈祖灵验而自愿接受外来信仰,并主动传播外来信仰。这就是一种内化式的渗透扩散传播方式。地方志中对此也有明确记载。如乾隆《光泽县志》卷七·建置志·坛庙记载:“四都天后宫:在水口。乾隆四年里人募建,二十二年重建。”嘉庆《浦城县志》卷十三·坛庙祠祀提到民祀天后宫时有云:“东乡□□里大□□,国初建,光绪四年圮,五年范培源、吴松青等募缘复建”,“南乡清湖里石壁后,光绪二年里人刘邦勋、尹芳椿、章阶、汤伊相、孙承露等倡捐鼎建”,“南乡总章里,旧馆同治元年里人欧阳文焕等捐赀鼎建”,“北乡安乐里吴墩,乾隆十四年建,咸丰八年毁于寇,光绪四年苏德□等倡捐重建”。可见,这些民祀天后宫的修建、重建也有闽北本地人民的贡献。修建天后宫的这些村民,有当地有钱的乡绅,有闽北船工及其家人,有外出经商者及其家人,也有只在本地经营的“坐商”。如刘邦勋、尹芳椿、应该就是当地的较富裕的乡绅,有史料记载:“在清湖里临江。同治七年(1868年)乡绅章阶、尹芳椿、刘邦勋、张映北等倡捐正学膏火资。”[9]此外,民国《政和县志》则记载了先由官府修建后由商民重建天后宫一事。文中记述道:“政邑立庙始于乾隆四年知县戴永朴倡建,其庙旧逼通衢,嚣尘湫隘,戏台在门外跨城临溪。同治十一年首事倪履亨、倪上祥、叶文翔、邱国梁等协同茶商募捐重建,规模宏敞,顿改旧观。”这说明当地县府、当地百姓与茶商在妈祖信仰上已达成一致,也说明了内化式渗透扩散传播方式的强大力量。

三是自上而下推送式扩散方式。这主要是指清代朝廷自上而上下文要求各地修建天后宫,用这种方式传播妈祖信仰。这种方式与历代赐予妈祖封号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褒封”是皇帝的一种嘉许,敕建就是直接要求了。地方志中关于奉文敕建天后宫之事较多,如道光《建阳县志》卷七·典礼志、道光《政和县志》卷五·典礼、民国《政和县志》卷二十二·祠祀志、乾隆《邵武府志》卷十一·秩祀等多处地方志书中都记载了:“祭天后礼:雍正十二年奉文各府州县一体建庙奉祀”。除了奉文敕建外,皇帝还对妈祖祭礼下文做了统一规定。如上述地方志中还常发现“乾隆三年又奉文通行春秋二祭”此类语句以及具体的祭仪要求。 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二十七日时任福建总督的郝玉麟、福建巡抚的赵国麟上奏:“臣等不揣冒昧,恳求圣恩俯照湄洲等处,并颁御书匾额,敕令春秋祭祀,照依龙神之例,督抚依期主祭。臣等更有请者:伏惟天后,凡在江海处所灵应感昭如响,其各省会地方如曾建有祠宇而未经设立祀典之处,并请降旨,一例举行,则崇德酬功之令典昭垂万祀,而各省商贾兵民仰戴帝德神庥永永无极矣。”[10]礼部尚书三泰等在收到地方官员奏本的一个多月后,即拟制了相关的题本,文曰:“今据该督郝玉麟等奏请御书匾额并春秋祭祀等语,应如该督等所请,福建省城南台地方旧有天后神祠,亦照湄州等处并颁御书匾额,俟命下之日交与翰林院撰拟匾额字样进呈,恭候钦定,行令该督等敬谨刊刻悬挂。其春秋祭祀应照致祭龙神之例,令该督抚主祭,至凡江海处所俱受天后庇护弘施。其建有祠宇而未设祀典之处亦应如该督等所请,行令督抚照例春秋致祭。但各省天后祠宇不皆在省城之内,如省城旧有天后祠宇,应照例令督抚主祭;如省城未曾建有天后祠宇,应令查明所属府州县原建天后祠宇,择其规模弘敞之处,令地方官修葺,照例春秋致祭。”题奏均得到雍正皇帝的同意。此后雍正十二年即1734年,各地府县奉文敕建天后宫。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在要求各地敕建天后宫的第四年,朝廷又下文要求进行春秋二祭,足见清廷对妈祖信仰的推动力度。在清廷的这次推动下,闽北各地掀起了一次兴建天后宫的高潮,其中浦城县最多。

二、传播途径

通过外引式迁移、内化式渗透和自上而下推送三种方式,妈祖信仰在闽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主要靠人际传播,传播途径大体有船工、商人、航海者、官员、其他民众五种,其中,船工和商人是最大的传播主体,官府是最有力的传播主体,航海者是较特殊的一支传播主体。

一是船工。船工是闽北妈祖信仰传播的主要力量,频繁而危险的江上航运活动使他们对妈祖信仰有了心灵上的需求,早期的妈祖信仰就是因为他们的需要而传来的。对于目前史料上记载最早的元代延平天妃宫的传播途径,徐晓望认为:”延平(南平)为闽江中游的水陆要津,往来船只汲多,该地的天妃宫,应是水手们创建的。”[11]前文已述闽北“一江八溪”的山川情况,无论是在溪间或江上,险滩激流、暗礁难料,船工行舟多有不便,与海上航行有着类似的艰难险阻,神亦有神职,船工们认为,奉航海保护神妈祖为江何航运保护神最为直接。如浦城县前洋村天后宫的来历就与此直接相关,当地人说:“有个叫钓鱼飞的险滩时常会发生事故,所以才有了妈祖崇拜。”[12]闽北船工在江船上设置神龛以便遇难时随时祈祷、行船时随时呼救;在码头附近修建妈祖庙宇,以便行前祈愿、平安归来时感谢。妈祖成为他们行船平安的心灵寄托。

二是商人。商人包括闽北本地经商者和外来经商者。历史上,富屯江、建溪、闽江航运繁忙、商贸发达。在这里,闽江上游的货物通过船只顺流而下到销往福州,或再继续销往沿海各地,或再换海船,运往海外各地。与此同时,福建沿海各地的物产也通过闽江运到闽北,再由闽北北三条出省通道销往全国各地。这种山海商品流通的互动,促进了闽北商业的发展,也促使外地商人和闽北商人都必须频繁出入闽北。而往来于闽北的各地商人和南来北往的商品在水上行走时,人财物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商人们为了祈求人财物平安,在靠岸的码头、聚居的村中修建妈祖庙也就不难理解了。例如:光泽县洪济坊是该县装卸货物最多的码头,历史上就有洪济坊天后宫,顺昌的洋口天后宫与是座落在客商货物集中的码头。又如:光泽的水口天后宫位处富屯溪发源地西溪和止马溪交汇处,是闽北赣东边境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清末至民国时期,店铺林立、船只密集,热闹的街上,连抬轿子的都过不去,还特设“女界道”,专供妇女行走,民间还流传着“东走西走,不如水口”、“卖不完的汉口,运不完的水口”的民谣。上文的外引式迁移和内化式渗透两种方式中都涉及了由商人或商帮兴建的妈祖宫庙,这里不再赘述。而这些商人的生意也是相当丰富的:木材商、竹商、茶商、纸商、盐商都来兴建天后宫。如历史上政和县折桂坊天后宫同治十一年由首事倪履亨、倪上祥、叶文翔、邱国梁等协同茶商募捐重建;历史上光泽县的洪济坊天后宫就是由盐商兴建的;今和平镇天后宫,亦即福州会馆,是由纸商廖健顺和李行升两个家族在清朝咸丰年间重修的。

三是航海者。闽北虽地处山区,却也有出外航海的年轻人。明嘉靖《邵武府志》第十卷·祀典载:“府·天妃宫:旧名灵慈宫,在石岐山左。神姓林,世居莆阳湄洲屿,巡检林孚第六女也。生宋元佑,少能知人祸福,室处几三十年而卒,后乡人见之于海上,乃立庙江口以祀之,至今海上精灵明著。宋、今朝皆有封号。民言永乐间邵武卫官军从征西洋,舟楫颠危,赖神以济,归因立庙于此。嘉靖十六年令叶朴重建,祭无时(按宫在南京者,《会典》以岁正月十五日、三月二十三日祭)。”文中提到的“邵武卫官军从征西洋”,就是邵武参与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者。当地流传着一个关于当时这些“从征西洋”的“邵武卫官军”的传说:“和平有8名壮丁随郑和出征西洋。乡人和他们的家人都 认定这些人此去必定尸骨无还,没料到他们竟全部安然返回,说是在海上航行时得到了妈祖娘娘的庇佑,故人们在当地立庙以祀。”[13]这就是明代邵武天妃宫的来历。在从明嘉靖的《邵武府志》到民国的《重修邵武县志》都记录了这个天后宫。这种传播方式在闽北算是较为特殊的一种。

四是文武官员。闽北妈祖宫庙在清雍正十二年后的一段时间因奉文敕建有过一次建设高潮。这其中有大量民祀的宫庙。但也有不少文武官员组织兴建的。如乾隆二十六年知府傅尔泰、副将李如筠、知县赵爱各捐俸倡率绅士重修南平县(即现在的延平区)位于城东县前岭下的天后宫(乾隆《延平府志》卷十二·坛庙)傅尔泰,满州人,亦是组织编修乾隆《延平府志》;清道光丁亥年(1827)知县尚连城改建建阳县城西街天后宫(道光《建阳县志》卷三·坛庙);清乾隆四年(1739)政和天后庙由知县戴永朴倡建。(民国《政和县志》卷二十二·祠祀)戴永朴,字素岑,是雍正元年(1723)癸卯举人,在政和任知县期间,有惠政,邑贤为作《登稼堂记》,士民争颂。光绪二十二年知府徐兆丰、参将林传榜首倡捐俸并饬文武员弁捐资修理邵武天后宫正殿及两回廊,宫门楼阁一律完固。(光绪《重纂邵武府志》卷之十一·典礼)徐兆丰,字乃秋,号癯道人,有历史上有名的书画家,江苏江都人(今扬州),同治十二年(1873)进士,在任福建邵武知府期间,光绪二十四年(1898)曾与王琛等一起修纂的《重纂邵武府志》。官员组织修建妈祖宫庙有朝廷推动的原因,也有自身信奉妈祖的原因。

五是其他民众。闽北地区一些民祀的妈祖宫庙,除了部分是由商人修建,也有部分是由其他民众集资所建。这些民众有当地百姓,如嘉庆《浦城县志》卷十三·坛庙祠祀记载的:“东乡□□里大□□,国初建,光绪四年圮,五年范培源、吴松青等募缘复建”“南乡总章里,旧馆同治元年里人欧阳文焕等捐赀鼎建”,其中范培源、吴松青、欧阳文焕就只是普通民众;也有外来移民,如邵武洪墩镇桥头村天后宫据说都是康熙年间从沿海移民过来的,来自七省十八个县,带来了他们原来的信仰。[14]顺昌洋口天后宫始建者无法考证,但1995年祖籍福州的移民子孙重建该庙却是事实。[15]

三、传播路线

妈祖宫庙主要是闽北人民为祈愿航行平安而建的,所以,在闽北这样的崇山峻岭之中因为有了溪流的存在,才有百姓建庙祀奉妈祖,也有了妈祖信仰。

妈祖信仰在闽北的主要传播路线为:由下游溯沿闽江而上,元代在闽江畔的延平修建了第一座妈祖宫庙(延平天妃庙),明清时期,分别向东北沿建溪、南浦溪、松溪及它们的支流而上,向西北沿富屯溪及其支流而上,妈祖宫庙大多散布在码头、通衢和村庄聚居区,妈祖信仰人群也分布在附近。

妈祖信仰在闽北是沿江河溪流传播的。南平的延平区所在地元代延平府有天妃庙,临近闽江。从南平延平区向东北的溪流是建溪,建溪与支流松溪的交汇口就是建瓯,历史上有通仙门天后宫、宁江门天后宫。建溪再往北,往西北是崇阳溪,往东北是南浦溪。崇阳溪从南到北:南部建阳市,历史上有东濠栋天后宫;北部武夷山市,历史上是崇阳县,有星村天上宫等7座妈祖宫庙,星村就在崇阳溪的支流上;南浦溪从南到北:南部建阳市,现有回龙乡马岚村天后宫就在溪流附近;北部浦城县支流密布,因此历史上和现在都属于闽北妈祖宫庙最多的县,如县城河滨路的三山会馆、水北街观前村历史上曾是码头有过天后宫今重修、南浦溪往北附近历史上有渔梁驿天后宫;东北部有支流松溪,该流域有政和县和松溪县,历史上有2座天后宫。

从南平延平区向西北的主要溪流是富屯溪,富屯溪属于闽江上游。沿溪从南往北:顺昌县,历史上和现在有洋口天后宫、大干镇天后宫等;邵武市,历史上有常丰仓天后宫,今有3座天后宫;光泽县,历史上有3座天后宫,水口天后宫香火存续至今。

从南平延平区向西南的主要溪流是沙溪,往三明方向。2000年延平区西芹镇重建的天后宫就在这条溪流附近。

近年来,由于妈祖信仰影响力的扩大,公路、铁路交通的发展,闽北的交通状况大为改善,水运不再是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但沿溪沿河的居民仍然希望妈祖能给他们保平安,修建妈祖宫庙的文化传统也就保留了下来。

[1]罗小平. 闽北与台湾文化习俗[M]. 海风出版社,2001:53.

[2][元]文宗.《天历二年谕祭文》(十五篇)《天妃显圣录•历朝褒封致祭诏诰》。转引自:蒋维锬,周金琰. 妈祖文献资料汇编(第二辑),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81.

[3][元]虞集.《送祠天妃两使者序》,《道园学古录》卷六.

[4][元]宋褧.天妃庙代祀祝文六道[M]//燕石集(卷十一).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4-16.

[5][元]宋褧.平江天妃庙题名记[M]//燕石集(卷十二).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26-28.

[6][明]邢址修,陈让. 嘉靖邵武府志(第十卷·祀典)[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影印嘉靖二十二年修刻本.

[7]徐晓望. 闽澳妈祖庙调查[M].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2008:143.

[8]刘福铸. 闽北南平的妈祖信仰[J]. 中华妈祖,2015(5):49-51.

[9]县地方志编辑委员会. 浦城古代书院[J]. 浦城纵横,1989(4-6):12.

[10]郝玉麟,赵国麟. 为请颁闽省南台匾额并立祀典事奏折. 转引自蒋维锬,杨永占:《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43-44.

[11][15]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313,133.

[12]雷影,徐强. 大山里的妈祖文化[J].闽北日报,2015-05-21:4.

[13]傅唤民. 和平天后宫与纸业贸易[M]//熙春邵武编委会.熙春邵武:中国闽北千年古县邵武历史文化.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 43-44.

[14]傅唤民. 独具特色的兴安会馆[M]//熙春邵武编委会.熙春邵武:中国闽北千年古县邵武历史文化.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33-34.

猜你喜欢

宫庙天后宫闽北
福建宫庙建筑龙柱装饰艺术的时代风格流变研究
台军想征召“宫庙义勇”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天津天后宫的保护和发展
峥嵘岁月里的闽北红军医院
天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