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课堂提问五法
2017-02-14王飞虎
王飞虎
学生的思维发展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上,教师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更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点之一。那么,课堂提问到底该如何设计呢?
一、扣题眼,开门见山
题眼是指出题目的重点、表达题目的意义或体现文章内容的关键词语。紧扣课文的题眼来设计提问,可开门见山,避虚就实,直达文意,辐射全篇。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可围绕题眼“变化”提问:“课文介绍了黄河发生的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可抓住题眼“奇”提问:“黄山有哪些奇石?奇在什么地方?”扣题眼提问,引领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进行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中心,提领而顿
中心句是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直接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来设计提问,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准确理解课文主旨。如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可抓住课文的中心句“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地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提问:“为什么作者杏林子决心要珍惜‘生命’?”这样的提问,较好地把课文主要内容串联起来,巧妙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中那些让人震惊的场景之中,让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深入对话,进而领悟生命的意义,可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三、循线索,顺藤摸瓜
线索是指一种事物贯穿在全篇中而成为情节发展的脉络。循着课文的线索来设计提问,学生顺“藤”便可摸到“瓜”。如《万年牢》一文就是通过“万年牢”这一表义丰富的词语串联整篇课文的。教学时,可提问:“‘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指的是什么?三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依据提问,顺次展开阅读,便能轻松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实在的高尚品质。
四、拎细节,别开生面
细节是指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的描写。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一种表情,等等。拎出课文的细节来设计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表达方法和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可抓住描写阮恒输血过程中“举起来”“放下去”“又举起来”这一动作细节提问:“从这三个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细读课文,理解了阮恒当时的心理,感受到阮恒当时面临的生死抉择。还可抓住课文中描写阮恒哭的细节(啜泣、呜咽、哭泣、抽泣)来提问:“这几个表示哭的词语,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学生从这个问题出发,咀嚼、品味文本细节,真切地感受到阮恒哭得越来越伤心,内心越来越痛苦。
五、抠难点,拨云见日
难点是指学生对课文某处内容或一些词句难以理解的地方。细抠课文的难点来设计提问,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突破难点。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这两句话中的“碰壁”“四周黑洞洞”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可这样提问:“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作者真的‘悟’了吗?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让墙壁碰扁的吗?这里的‘四周黑洞洞’和‘碰壁’分别蕴含着什么意思?”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思考,懂得了“四周黑洞洞”是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们失去人身自由。“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围绕教学难点,有坡度地设计提问,引领学生拨云见日,逐步走向思维的深处。
课堂提问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要依据课标要求,吃透教材,顺应学情,恰当提问,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力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