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教学,让1+1>2

2017-02-14贾恩梅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安塞腰鼓体悟

贾恩梅

苏教版教材是以单元为主题编排课文的,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要在厘清文本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要以整体的视角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在共性总结的提炼中明晰相同文体的表达特点,在异质的对立中感知细微的差异,从而更好地了解同一文体不同的表达方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笔者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姥姥的剪纸》《安塞腰鼓》两篇散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践行整合策略下的一些尝试。

一、整体把握,感受形散神聚的特质

散文是文本的重要体裁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形散而神聚”是学生学习散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整合教学时,教师在学生初读感知、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展开了以下教学: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整体性阅读与感知,要求学生合上课本,畅谈自己在阅读两篇文本后形成的初步印象。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旨在借助学生的零碎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对文本的板块状理解。在深入交流后,引领学生对刚才的发言进行梳理与统领,并确定了两篇文本中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分别为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与深厚的祖孙情谊以及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经过感知与梳理,散文“神聚”的特点深深地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素材及结构设置进行体验,洞察作者为了凸显“神聚”,分别选择了哪些素材,又是通过怎样的编排方式进行表达的。学生在深入研读中发现了两篇文本在“形散”方面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差异:《姥姥的剪纸》一文借助对剪纸动作的直接描写及乡亲们的赞叹、剪纸作品的逼真、作者淘气的捣乱等间接描写展现了姥姥技艺的高超,并通过祖孙之间充满趣味的对话及一幅幅充满情韵的作品烘托出祖孙之间的情谊深厚,形虽散但神聚,散文特色彰显无遗;而《安塞腰鼓》一文则是借助表演前后的寂静反衬出表演时的喧闹,并分别从壮观的场面、巨大的声响、震撼人心的力量对表演过程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其中还穿插着作者大量的想象与感受,看似分散的内容设置,却在作者统整的结构设置下变得紧凑而合理,达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二、类比辨析,体悟完全迥异的语言风格

虽然同属于民间艺术的主题,但两篇文本所描绘的对象分别为静态层面的剪纸和动态层面的腰鼓,不同对象彰显出来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作者应以不同的语言风格加以呈现,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不同的艺术特点。因此,教师应在整合对比中引领学生对这两篇散文的言语风格进行辨析体悟,从而让学生了解不同散文的表达方式也不同。

在《姥姥的剪纸》中,因为艺术形式的特殊性及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作者在描述过程中采用了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将内在的丰富情感蕴藏在字里行间。如作者描写乡亲们在赞叹姥姥剪纸技术超群时,就采用了“剪____像_______,剪_______像_____,剪只____能____,剪只____能____”的句式,既契合了山村小屯人民的语言特色,又与文本想要表达的中心匹配。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感受这一句式所采用的夸张手法,品味其独到的表达效果,并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创作。

在《安塞腰鼓》中,由于腰鼓这一艺术形式有热烈奔放的特点,所以作者在语言风格上就彰显出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不仅辞藻华丽,而且还具有节奏感与张力,有效地展现了安塞腰鼓的特质。如在描写壮观场面时,作者运用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这样的句式。学生在深入读的过程中,体悟到生动形象的比喻、气势宏大的排比以及喻体前置所形成的鲜活张力。随后,教师引领学生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智慧。接着,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感受安塞腰鼓的特点和作者表达的精妙。

三、联系类比,聚焦层次鲜明的表达维度

表达对象的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同时对散文描述的着眼点也会起到较大的影响。因此,作为叙事性散文《姥姥的剪纸》一文,则应紧扣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内在情韵;而作为抒情性散文的《安塞腰鼓》,则应将表达的维度聚焦在宏观场面的描绘上。这些隐藏在内部的特点,非常值得在整合策略下仔细分析。

首先,教师将《姥姥的剪纸》一文中的细节描写定位在祖孙之间的对话描写上,组织学生快速圈画、品读人物的对话描写,让学生感知对话与剪纸形式的内在联系,同时感受体悟作者的天真童趣和姥姥的疼爱,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的内在情韵为剪纸烙上了鲜明的印记,使得整篇散文的情感得到升华。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仅仅写剪纸技艺,而将这些充满情韵的对话全部删除,会对表达产生怎样的效果?学生在深入对比之后发现,如果去掉这些对话,散文的味道就会大打折扣,就会演变成为一篇机械生硬的剪纸说明文。如此一来,学生对散文紧扣人物细节描写的体悟就会越发深刻。

其次,在《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聚焦在场面的描写上,以表演前的寂静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了课文的第1~4自然段,思考:为了凸显场景的寂静,作者选用了哪些事物?在阅读中,学生紧扣“茂腾腾的后生”“呆呆的腰鼓”“高粱叶子”等事物,并通过想象感受后生安静时所蓄积的勃发力量,感受高粱叶子飘动对寂静氛围的反衬作用,体悟到休眠的腰鼓与之后的喧闹形成了对比,从而切实体悟作者描写寂静环境的独到手法和表达用意,真正感受到了散文创作的独特规律。

四、拓展补充,关注丰富立体的课外资源

整合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倡导抓住两篇甚至多篇文本的内在联系,以统整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因此,教师除了对接、拓展教材内容与文本资源外,还可以为学生补充与文本相关的课外文字材料,从而在多维阅读中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如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时,教师补充了一篇作者笑源撰写的回忆录。这篇回忆录以真情的语言回忆了作者自己与姥姥相处的快乐时光,尤其是对姥姥剪纸进行了翔实回忆。如此进行资源拓展,不仅可以在内容上进行补充,便于学生在对信息资料的搜集中强化对文本的体悟,同时也对作者的创作目的和核心价值有了全面、通透的把握,有效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而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中,教师补充了两篇文字材料:一篇是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创作说明,全面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对黄土高原的独有情怀,为学生准确揣摩作者的创作初衷及创作风格提供了资源;另一篇是《安塞腰鼓》的原文,教师引领学生阅读被编者删除及修改的语言,在恢复文本原貌后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深入辨析,为学生品析鉴赏语言能力提供了有效的资源保障。

如此拓展,教师在学生通透、深入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将主题素材与课外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尝试从多个视角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为学生全面感知文本奠定了基础,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整合教学的理念下,教师可以在文本的彼此联系中,发现与单一文本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价值,从而让学生在对比、辨析、借鉴的基础上,对同一主题下的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认识,为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安塞腰鼓体悟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文化·延安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安塞剪纸
啊,腰鼓山
体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