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与表达并驾齐驱
——以科普文教学为例
2017-02-14黄春美
黄春美
科普文语言生动,逻辑性强,结构严密,说明方法丰富,与其他文体的课文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差异。科普文教学应做到既关注语言魅力,了解科普知识,又要研究说明方法,学习表达方式,做到语言与表达“双翼”齐飞。
一、品读语言,凸显语文特点
不同的科普文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有的简明平实,有的生动形象。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从而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
1.细嚼慢咽,感受语言的精确
科普文教学中应把精确的语言挖掘出来咀嚼品味,让科普文的教学富有语言之美。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时,第1自然段提出了“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的推测,第2自然段写了科学家用事实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火星有水的推断,“推测”与“推断”值得咀嚼,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揣摩,再让学生将“推测”和“推断”调换位置读一读,发表自己的看法。仔细推敲后,学生就会发现:第1自然段是人们根据火星和地球的相似程度进行的想象和猜测,而第2自然段中,在人类对火星岩石钻孔分析之前,就已通过研究发现了河床,判断更加肯定,因此用“推断”。如此对比,学生不仅发现了词语的细微差别,更惊叹作者遣词造句的严谨与用心。教学时抓住这些关键词训练,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准确。
2.仔细品评,感受语言的生动
科普文教学应善于挖掘典型语言,带领学生进行品评,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如《航天飞机》一文中的“他一会儿俯冲,一会儿爬升,一会儿翻筋斗,觉得很得意”,这句话把普通飞机的自由与得意写得生动活泼,可引导学生边想象边朗读。学生读得兴致勃勃,将普通飞机的神态、心情等体现得淋漓尽致。随后,再引导学生用上“一会儿……一会儿……”说说自己自由轻松的生活,学生很轻松地就表达出来了。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品味了语言,又学习了语言的运用。
二、关注表达,学习语言形式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科普文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应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章在说明什么,更要知晓作者是怎样来说明的。
1.了解说明方法,学习表达
科普文最显明的表达特色就是使用了多样的说明方法。如在《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中,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互联网的特点,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通俗。课堂上,若能引领学生细细品味,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和表达的独特之处,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水平,提高学生阅读同一类文章的能力。
2.厘清文章脉络,学习谋篇
科普文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在教学中,我们应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其逻辑关系。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介绍了地球的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等,环环相扣,说服力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逻辑性:(1)读课文,了解文章写了地球的哪几方面?(2)思考这些内容与课题有什么关系?(3)读每部分的内容,分别说出感受,明白文章是层层递进的,拥有很强的说服力。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都被作者陈述事实时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所震撼,教学达到了发展思维、丰富情感、提高语言能力三者的和谐统一。
教师在教学科普类文本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形式理解内容,并让学生认识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这一类文本时,能够自觉地了解其行文特点和特定内容,为今后的读写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科普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咀嚼、品味、感悟,又要引导学生关注表达形式,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表达方法,进一步提高科普文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