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年画的伦理教育功能述论
2017-02-13张仁玺
张仁玺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杨家埠年画的伦理教育功能述论
张仁玺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杨家埠年画中有不少与孝道、忠君、勤劳等相关的题材,这些题材都具有伦理教育的功能。其中的一些内容虽有一定的迷信和愚昧成分,但大部分内容是健康向上的。在传统社会,杨家埠年画是对民众进行伦理教育的重要载体。
杨家埠;年画;伦理;教育
年画是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民间在春节期间用来装饰居住环境,增强节日气氛,表达意愿而创作和张贴的绘画。产生于明代、兴盛于清代的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通过各种题材,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其伦理教育功能。杨家埠年画的伦理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孝道教育、忠君教育和勤劳教育等方面。
一、 孝道教育
何为孝?《说文解字》载:“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1](P398)主要含义是子女要善待父母。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孝道,把孝视为立身之本,有“百善孝为先”之说,杨家埠年画中有不少与孝道有关的人物故事,民众通过观看这些年画便可以受到孝道教育。
赡养父母是孝的基本内容。《论语·学而》载:“事父母,能竭其力。”[2](P4)即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因为每个子女的能力不同,只要尽了全力即可。杨家埠年画《二十四孝图》中的《蔡顺拾椹供亲》[3](P164)、《汉江革行佣供母》[4](P165)等就反映了这种观念。《蔡顺拾椹供亲》画中蔡顺正在跪拜母亲,他的身边有两个篮子。蔡顺的故事史书确有记载,《东观汉记》卷15载:“蔡君仲,汝南人。王莽乱,人相食。君仲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君仲云:‘黑与母,赤自食’。贼义之,遗盐二斗,受而不食。”[5](P65)蔡顺之所以将捡到的两种颜色的桑椹分别放在不同的篮子中,是因为黑色的桑椹熟透了有甜味,要留给母亲食用;红色的桑椹没有熟透有酸味,要留给自己食用,反映了蔡顺赡养母亲的细心周到。《汉江革行佣供母》画中江革正背着母亲奔走。江革的故事史书也确有记载,《后汉书·江革传》载:“江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少失父,独与母居。遭天下乱,盗贼并起,革负母逃难,备经阻险,常采拾以为养。数遇贼,或劫欲将去,革辄涕泣求哀,言有老母,辞气愿款,有足感动人者。贼以是不忍犯之,或乃指避兵之方,遂得俱全于难。革转客下邳,穷贫裸跣,行佣以供母,便身之物,莫不必给。”“建武末年,与母归乡里。每至岁时,县当案比,革以母老,不欲摇动,自在辕中挽车,不用牛马,由是乡里称之曰‘江巨孝’。”[6](P1302)江革“负母逃难”、“采拾以为养”、“行佣以供母”,说明即使在恶劣的条件下,他也能尽心尽力赡养母亲,满足母亲的需求。“江巨孝”的称号可谓名至实归。通过观看这些年画,了解画中的故事,对教育民众赡养父母、让父母安度晚年具有积极意义。
孝不仅仅是赡养父母,尊敬父母也是孝的重要表现。《论语·为政》载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7](P13)杨家埠年画《郭暖拜寿》就反映了这种观念。画的下半部分的中央是郭子仪及妻子,夫妻二人正在接受儿子郭暖的拜寿。画中左边是郭子仪的八个女婿,右边为郭子仪的其他六个儿子。画的上半部分的左边是郭子仪的八个女儿,右边为郭子仪的六个儿媳,其中少了郭暖的妻子。画中还有“令郎庆福寿,门婿站满堂”的对联。[8](P38)故事讲的是:郭暖的妻子是肃宗之女升平公主,她恃贵没有来给公公郭子仪拜寿。郭暖受到兄嫂奚落,羞愧难当,回宫打了升平公主。升平公主向父母哭诉,要求肃宗惩治郭暧。肃宗不仅以儿女之事非朝廷所宜干涉为由加以回绝,而且还升了郭暧的官阶。经肃宗和沈后的教育,从此之后,升平公主变得温柔贤惠,孝敬公婆。杨家埠年画将戏曲《打金枝》改为《郭暖拜寿》,并有意回避了郭暖怒打升平公主的情节,主要是为了反映节日的欢乐气氛,但年画的主题是宣扬孝道的。公主虽为金枝玉叶,但在婆婆家,作为儿媳,就应该恪守孝道,给公公祝寿。杨家埠年画《三状元拜寿》,画中描绘了一家之中的三个状元为老父亲拜寿的场面。画中还有题词:“喜的是一门三状元,乐的是老老少少福寿全,大子朝中为宰相,次子中了文状元,武魁乃是第三子,一同拜寿在堂前。”[9](P130)这一方面显示了状元的荣耀,另一方面也宣扬了尊敬父母的观念。
祭祀去世的父母和祖先也是孝的重要表现。在中国古代,上自国君,下至百姓,都把祭祖看做头等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0](P162)《论语·卫灵公》载孔子曰:对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11](P12)杨家埠年画《治家格言》引用《朱子家训》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12](P133-134)杨家埠年画中有不少与祭祀祖先相关的题材。如《三代宗亲》是专为春节祭祖时所用。三代宗亲指的是父亲、祖父和曾祖父。画的上部是男女祖先,男女祖先之间设三代宗亲牌位;画的中部排列三个“故灵之位”牌位;画的底部为大门,门神、财神分列两旁,还有鸣放鞭炮及捧献祭品的人等。[13](P58)杨家埠年画《家堂》也是专为春节祭祖时所用。画的上半部分为男女祖先像,左右两边有对联:“千百世音容如在,亿万年俎豆常新”,祖先面前有摆放了祭品的桌案;下半部分为宅户大门和身穿官服前来祭祀的子孙后代。[14](P59)通过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感恩,祈求祖先的保佑,教育后人要奋发努力,光宗耀祖。
在传统社会,在处理忠与孝的关系时,最理想的结果是忠、孝两全。杨家埠年画《木兰从军》就反映了这种观念。画的上部画的是山水景物,下部画的是木兰射箭的情景。画中还有题词:“木兰投军,箭射金钱。”[15](P111)木兰的故事最早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辞》,说的是:北魏太武帝年间,朝廷征发兵役,木兰的父亲年老体弱,木兰便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十二年,立下了赫赫战功。战争结束后,木兰又回到父亲身边。朝廷欲授她尚书郎的官职,被她婉言谢绝。木兰的故事直到现在仍在民间流传,是宣传为父母尽孝,为国家尽忠的生动教材。
在忠、孝难以两全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民间艺人更推崇的是选择孝。杨家埠年画艺人根据《三国演义》绘制的《徐庶走马荐诸葛》年画就反映了这样的观念。画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画的是徐庶接到母亲的书信向刘备辞行,并向刘备推荐好友诸葛亮的情景。下部分画的是刘备、张飞拜访诸葛亮的情景。画中还有“一见家书方寸乱,忠孝岂能得两全”的题词。[16](P40)这幅画反映了徐庶在忠、孝难以两全的情况下选择了尽孝。
对社会上的不孝行为,杨家埠年画艺人也通过绘画进行了谴责。《打婆婆变驴》描绘了一个媳妇因打骂婆婆,而被吕洞宾惩罚变成毛驴的故事。画中有题词:“有一个媳妇不贤良,拿着棒槌打她婆婆娘。洞宾过往看不上,叫她变驴带配纲。儿子牵母当驴耍,老少一见喜洋洋。”[17](P176)这幅画告诉世人,不孝敬婆婆会受到被惩罚的报应。报应说当然不科学,但对遏制社会上的不孝行为有一定的威慑作用。观看这样的年画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孝心孝行。
尊老养老是孝在社会上的扩展,杨家埠年画中也有与此相关的作品。如《猫蝶富贵》,画中有猫、蝴蝶和牡丹花。[18](P175)“猫”“蝶”的谐音是“耄”“耋”。耄耋,指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牡丹花象征富贵,该画有祝福老人长寿富贵的寓意。人们常以此画为老人祝寿。杨家埠年画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画名出自《论语·乡党》:“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19](P116)意思是,举行乡饮酒礼后,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画中,孔子站着拱手在为手举拐杖的老者送行。画中还有文字说明:“此夫子居乡之事,乡人与夫子饮酒,杖者起席,夫子即跟着出,尊高年也。”[20](P15)观看这些年画都能受到尊老敬老的教育。
利用年画进行孝道教育,清代的李光庭已有认识,他说:“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21](P66)在今天看来,传统的孝道中虽有愚昧不合情理的成分,但作为孝道基本内容的赡养父母、尊敬父母、安葬父母和祭祀祖先的内容还是值得继承的。只要家庭存在,孝道就永远不会过时。《论语·学而》载:“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22](P1)说明孝道还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由此可见,杨家埠年画对孝道的宣传不论是对解决家庭养老问题,还是对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忠君教育
何为忠?《说文解字》释为:“敬也,尽心曰忠。”段玉裁注:“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23](P502)可见,忠的主要含义是诚心尽力。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忠。《论语·八佾》载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24](P31)东汉的经学家马融在《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中也指出:“忠者,中也,至公无私。”“为国之本,何莫有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25](P1)杨家埠年画艺人创作了不少歌颂忠臣的年画,通过这种题材的年画对民众进行忠君教育。
在杨家埠年画中,比干是作为文财神出现的。[26](P16)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由于纣王淫乱,他犯言直谏,被纣王剖心而死。《史记·殷本纪第三》载:“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27](P108)《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载:“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28](P1610)可见,比干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人们在祭祀这位财神的同时也可以受到忠君教育。
杨家埠年画中还有一位武财神关羽也以忠君而闻名。关羽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将领。在民间关羽被尊为财神,主要与他的忠义有关。在杨家埠《武财神》年画中,有“精忠贯日月,义气满乾坤”的对联。[29](P28)杨家埠年画的另一幅《武财神》上有对联:“忠义千秋人称颂,正气浩然贯长虹。”[30](P10)这都反映了人们对关羽忠义形象的认可。清人郁世燮在《伽蓝辨》中把关羽的地位抬得至高无上,其重要原因就是关羽的忠,他说:“圣帝忠孝节烈,得统《春秋》,素王素臣,心源独绍。自孔孟而后,扶名教而植纲常者,赖有圣帝也。数千百载来,自天子以迄士庶,莫不奉为仪型,隆以褒崇之典,加以帝王之号。”[31](P718)在民间,关羽一直被人们视为忠义的化身。
宋元以来,杨家将满门忠烈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这在杨家埠年画中也有反映。如《双龙会》,画面描绘了宴会过程中杨家将与辽国将领在席前比武的情景。[32](P94)该画取材于《杨家将演义》,故事讲的是:宋太宗被辽兵围困在幽州城,幸得杨家父子赶来解围。辽国天庆王在金沙滩设双龙会,想趁机杀害太宗。杨继业长子杨延平化装成太宗赴会,其他兄弟均随行。金沙滩一战,大郎,二郎,三郎被害,四郎被俘,五郎,八郎失踪,只有六郎和七郎脱险,杨家将损失惨重,以致最后要靠杨门女将来保家卫国。杨家埠年画《佘太君点兵 众女魁征西》,描绘的是佘太君升帐点将,众女将两厢排列的场景。[33](P94-95)故事讲的是:宋仁宗时,黄花国造反,杨家将三代男儿多已丧亡,佘太君率府中诸女媳前往征讨,最后得胜回朝,保卫了国家的安宁。
岳飞是南宋著名的军事将领,历史上有名的忠臣。杨家埠年画中有《岳母刺字》,画中岳母正在给岳飞的后背上刺字。[34](P255)元人所编的《宋史·何铸传》云:“先命何铸鞠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湼‘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35](P11708)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是出自岳母之手。元明时代,大致还没有“岳母刺字”的故事流传。清初钱彩的《说岳全传》出现之后,“岳母刺字”的故事遂定型,而岳飞背刺四字也讹为“精忠报国”。无论岳飞后背上的字是否为母亲所刺,也不论字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都反映了人们对这位忠臣的敬仰。
杨家埠年画《二进宫》画中有怀抱太子的李艳妃、徐延昭、杨波和李良等人。由此表现了徐延昭、杨波入宫进谏和诛杀李良的情节。[36](P36)故事讲的是:明代隆庆皇帝晏驾,太子年幼,李艳妃垂帘听政,国丈太师李良倚仗权势阴谋篡位,李艳妃没有察觉,欲将国家权力交李良执掌。定国公徐延昭及兵部尚书杨波直言进谏,李艳妃不听。后来,李良封锁昭阳院,内外隔绝,李艳妃始醒悟。在这历史紧要关头,徐、杨二次进宫,李艳妃遂命杨将太子抱出宫去,以国事相托。最终,杨波领兵诛杀了李良,拥戴年幼的万历皇帝登基。这幅画反映了人们对奸臣的痛恨和对忠臣的崇敬和爱戴。
有学者指出:“忠君思想对促进大一统封建统治的确立起了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应予肯定,但作为一种愚民思想却应抛弃。不过,忠君思想中所包含的忠于国家、民族、事业的思想则还有继承的必要。”[37]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代表国家,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忠君即忠于国家,忠君与爱国常相提并论。因此,忠君思想中有爱国主义的思想成分。这是中华民族增强凝聚力,抵御外辱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忠君思想中愚忠的成分应该抛弃,但爱国的精神应该继承。杨家埠年画中的相关题材无疑可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三、勤劳教育
勤劳意为辛勤劳动。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勤劳,《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38](P131)《墨子·非乐》载:“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39](P208)《盐铁论·力耕》载:“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躬耕趣时而衣食足。”[40](P5)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杨家埠年画艺人也认识到,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致富,农耕和纺织是获得财富的主要途径,因此他们创作的年画中有不少教育民众热爱劳动,努力耕织,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的内容。
杨家埠年画《男十忙》描绘了一年中生产劳动最紧张繁忙的种、收小麦的场景,年画艺人把耕、种、锄、收割、运输等多种农活描绘在一个画面上,体现了农忙的主题。画中的农民分工明确,紧张热烈,生动形象。画中还配诗曰:“一百二十行,庄农打头强。太平真富贵,春色大文章。”[41](P140)反映了农民通过劳动获取财富的自豪感。杨家埠年画《女十忙》描绘全家妇女一面照料孩子,一面弹花、纺纱、整经和上浆等织布前的劳动。画中还有题词:“张公家住在河南,迎娶儿媳未曾闲,纺棉织布挣银钱,盖楼台、治庄田,富贵荣华万万年。”[42](P65)这两幅画,不仅可以教育人们学习耕种和纺织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向人们灌输了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杨家埠年画《士农工商之一》反映了农民耕地、播种的场面。画面分上下两半部分,上半部分画一人扶犁,两匹马拉犁耕地,下半部分画一人扶耧,一匹马拉耧播种。中间还画一儿童拉着玩具车观看大人们的劳作。画的顶部有“农”和“后稷教民”五个字。[43](P66)《汉书·食货志》云:“辟土殖谷曰农。”[44](P1118)即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称为农。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先祖,是传说中的农业始祖。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孟子·滕文公上》载:“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45](P111)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后稷的尊敬,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古时习俗,在“立春”日要进行迎春仪式,以此表达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杨家埠年画《大春牛》就反映了这种仪式的场景。画中有春牛、句芒神等。[46](P3)画中劝农春耕的春牛也叫“土牛”,用泥捏纸粘而成。句芒神,传为司春、司耕牧之神。在举行迎春仪式时,有地方官行香,有人扮句芒神鞭打土牛。这种习俗起源很早,据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指出:“《礼记·月令》曰:‘出土牛,以示农耕之早晚。’”[47](P299)因而他推论,这种习俗可能周朝就有了。《后汉书·礼仪志》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48](P3102)《大春牛》画中有象征好年景的“一马双驹”。还有两个人正在拉扯一个扛着农具的短工,拉扯的原因画中有题词作了说明:“丰收太平年,短工犯了难,东庄好饭食,西庄多给钱。”还有象征缺乏劳动力的“四锄三饼”。[49](P3)张殿英认为,四锄三饼为干支记日的巧合,即正月初三为丙日,初四为丁日。丙与饼谐音、丁与农具锄相似,故曰“四锄三饼”。它与短工作难一组同指农活多,人手少,是丰收的象征。[50](P72)这幅画象征着春耕的开幕大典,以便动员农民尽早投入生产,在中国古代主要发挥了劝农的作用。
农业生产和节气紧密相连。因此在杨家埠的一些年画中都画有节气表。如年画《灶君府》,画中灶王居中捧圭端坐,两位夫人侍坐左右。神案前有五子形象,画的上端有节气表。[51](P51)《春牛图》年画的右上角也有节气表。[52](P163)节气表具有提醒农民注意农时,指导农业生产的功能。农民可按画中表明的节气播种、管理、收购、储藏等。
为了反映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杨家埠年画《二月二》画了皇帝耕田,娘娘送饭的场景,并在画上题词:“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爷使金牛,正宫娘来送饭,保佑着天下收。”[53](P123)农历二月二日前后是一年二十四节中的惊蛰,俗以为龙在这时抬头。古时皇帝在这一天率群臣举行籍田礼,表示对农业的重视。汉朝的景帝曾颁发诏书称:“朕亲耕,后亲桑……为天下先。”[54](P151)北京的先农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帝沿袭古制祭祀先农举行籍田礼的地方,以示劝农之意。
在杨家埠年画中,被人们称为“包青天”的包拯也和农业生产联系在了一起。《包公上任》画中的包公正在和其他农民一起收割大麦,朝廷派来的人正抬着轿等在包公身边,一人呈半跪姿势将圣旨举在头顶,包公的身边有题词“包文正上印(任)”。为了帮助包公将大麦尽快收割完,让他赶快赴任,天官便派来神仙帮忙。画上有诗曰:“圣上宋朝廷,出旨请包公,正然割大麦,神仙来助工,一品宰相坐,富贵万万冬。”[55](P134)这幅画说明包公也是一位勤劳的农民出身,由此拉近了包公和农民的关系。
沈万三是民间传说的活财神。他的财富是怎么得来的呢?杨家埠年画《沈万三打渔》对此有独特的解释。画中描绘的是沈万三正在船上撒网捕鱼,龙王浮出水面赐给了他一个聚宝盆。画中有诗曰:“河南有个沈万三,逐日打鱼在江边。打的鱼儿堆成朵(垛),卖的银子成了山。龙王赐他聚宝盆,富贵荣华万万年。”[56](P134)可见,这幅画要告诉人们的是,沈万三的财富主要是靠勤劳取得的,即使龙王真的赐给了他聚宝盆,那也是对他勤劳的奖赏。
古代山东地区的农民多以养蚕为副业,为了蚕业能有好收成,便将蚕姑供奉家中。蚕姑是民间信奉的司蚕桑之神。杨家埠年画《蚕姑宫》就反映了民间的这种信仰。该年画共分三层,上绘蚕姑神,中绘蚕女喂养蚕虫,下绘蚕女采桑。画的顶部有题词:“墙下树桑多茂盛,采来喂蚕真可夸。人食桑神(椹)甜如蜜,蚕吃桑叶吐黄沙(纱)。二姑看蚕多勤谨,蚕盛盛户第一家。”[57](P56)这幅年画除了一般神像年画所应有的祭祀场面外,中下部分突出的却全是劳动人民的养蚕活动。在祭祀画中掺入大量的劳动的场景,反映了年画艺人对劳动者的歌颂。
杨家埠年画艺人对社会上那些懒惰者则通过年画进行了讽刺。《自觉体面光》画的左边画了一个人形化的乌龟在向人讨酒吃,右边另一个人形化的兔子在向人要烟吸。画中还配着一首打油诗:“一个大耳仙,逐日在野间,见人也不怕,先要吃代(袋)烟。这物波(脖)子长,仗着老婆强,吃喝不用□(此字缺损),自觉体面光。”[58](P183)这幅画讽刺了社会上那些好吃懒做者,有助于培养人们确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勤劳表现了人们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奋斗精神,勤劳是致富的源泉,勤劳也是一种美德。杨家埠年画对培养人们勤劳美德的形成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对于绘画的伦理教育功能,古人早有认识,唐代的张彦远认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59](P7)六籍也称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明代朱元璋也认识到了绘画的伦理教育功能,“太祖尝命画古孝行及身所经历艰难起家战伐之事为图,以示子孙。且谓侍臣曰:‘富贵易骄,艰难易忽,久远易忘,后世子孙,生长深宫,惟见富贵,习于奢侈,不知祖宗积累之难,故示之以此,使朝夕观览,庶有所警也。’”[60](P24)当代学者王树村也指出:“丰富多彩的年画作品……充分体现了年画艺术在美化和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进行传统的伦理与美德教育,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等方面所起的潜移默化之功效。”[61](P13)杨家埠年画是劳动人民创作的,它来源于生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价值观,画中尽管有些内容是迷信和愚昧的,但大部分内容是弘扬正气,积极向上的,它寓教于乐,通俗易懂,对传统社会大部分没有接受学校教育、文化水平低的民众来说,无疑发挥了教科书的作用。
[1][2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7][11][19][22][24]杨伯峻.论语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9.
[3][4][13][14][15][32][33][42][43][51][52][57]冯骥才主编.李世光,张小梅(卷)主编.中国木板年画集成 杨家埠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48][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8][16] [36][46][49]谢昌一.山东民间年画[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3.
[9][18] [26][29] [41][53][55][56][58]《潍坊杨家埠年画全集》编委会编.潍坊杨家埠年画全集[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6.
[10][38][春秋]左丘明撰,蒋冀骋标点.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8.
[12]马志强,彭兴林.潍坊民间孤本年画[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
[17][50]张殿英.杨家埠年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0]徐震时,马志强.中国潍坊杨家埠孤本年画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2008.
[21][清]李光庭.乡言解颐[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5][汉]马融撰,[汉]郑玄注.忠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7][28][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0]于洪文.杨家埠年画精品欣赏[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
[31]鲁愚等编.关帝文献汇编(第一册)[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
[34]杨宪金,彭兴林编.中国杨家埠年画线稿大全(上,下)[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35][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7]雷学华.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
[39]墨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0][汉]桓宽.盐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4][54][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5]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7][宋]高承.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9][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5.
[60][明]余继登.典故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1]王树村.中国年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
J211.24
A
1002-2236(2017)06-0069-06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6.014
2017-06-09
张仁玺,男,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刘德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