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分析
2018-01-05张建秋王润泽
张建秋++王润泽
摘 要:年画是中华民族古老相传的一门传统艺术,《辞海》中对于“年画”的解释为“一种新年张贴的绘画形式”。杨家埠木板年画由来已久,据《杨家埠散记》记述“杨家埠立于明洪武二年,迄今六百四十岁矣,是年,蜀中梓潼画师杨伯达移民于此…….明万历中,埠内画店十余,画品行销数省。”文中不仅记述了杨家埠的开埠由来,同时也描绘出在明清时期“家家雕刻木版,户户描绘丹青”的盛景。
关键词:杨家埠;木版年画;传统艺术
中图分类号:J2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127-01
一、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承经历
1.年画的产生——元、明时期。元代末年,举国战乱,至明洪武年间,官府从西南内陆地区采取二抽一、三抽二的方法实行强制移民政策。明代中叶以后,政府对商品经营的利惠政策导致民间手工业得到极大的发展,杨家埠地区也出现在农闲时节为创造额外收入的农民以木版雕刻和印制年画为主要副业的“小农经济”。这一时期的木板年画继承了元代丰富多彩的戏曲形式和信仰习俗,如元代《搜神广记》分为儒、释、道三部分,通过对神道人物的描绘,渲染神权思想,有利于统治者利用封建迷信来禁锢劳动人民的头脑以达到统治目的。明代刻板《东汉二十八宿葵花亭赴考文武状元》则体现古代民众“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意识和入室为官的等级观念。此外,在年画的制作中,各类民间神袛《灶王》、《五子门神》等也是在这一时期创作流传的。
2.走向繁华——清代。清朝初年,统治者为收拢民心和巩固统治,对于小农经济的发展采取鼓励政策,重视人口的增长;民众由于战乱也对和睦家庭和安居乐业有所期盼,多子多福、人财两旺等具有祝福意愿的年画也油然而生,并得到民众的认可。杨家埠木板年画的创作也在此时也由发展期转向繁荣期。至清康熙、雍正年间,“康乾盛世”带来国家的安定和繁荣,杨家埠地区的木版年画发展得到了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清乾隆年间,年画产业的繁荣造成外地年画涌入本地市场,造成劣质产品在本地横行的局面。为解决这一问题,杨家埠地区开始出现最初的手工艺联合体“画行”,其作用为保护本土产品利益、区分各店风格、研究创造新品年画等。
3.繁华到萧条——民国时期。晚晴至民国年间,杨家埠年画销量已冠绝周边各省市,当年著名的画坊有永盛、公茂、广盛太、万顺、万盛等店铺,此时的杨家埠年画涵盖内容及其廣泛。但由于中华民国刚成立,各地的军阀混战并未终止,绑匪横行。杨家埠的同顺堂、太和等画店的店主曾多次遭到土匪绑票、敲诈,乃至放火烧店。致使杨家埠地区手工艺人惶恐不安,无力进行创作。外地客商来潍之路也遭到封堵,年画的销售一蹶不振。大型年画作坊纷纷东移或北上,在青岛、济南、东北等地区开营他业。“五四”运动以后,杨家埠地区画师杨毓坷、杨万东等人在传统年画的基础上,将文人画与年画结合革新审美。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当局抓壮丁、催粮、烧杀导致年画生产者四处逃生,年画的印制和创作活动也被迫中断。
4.迎来新生——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极为重视年画的民间宣传作用。1951年文化部发出《关于改造山东潍北县旧年画的指示》后,多次委派工作组到天津、苏州、潍坊地区进行考察和指导工作,举办新旧年画展览,召开群众文艺座谈会,深入调查、研究和鼓励年画创作者讴歌新社会。这时期的年画内容多以歌颂新中国和社会主义等具有政治意义的画作为主。遗憾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杨家埠地区的年画生产受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破四旧”运动的污蔑,导致造反派将大量的年画刻版付之一炬,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被销毁殆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央文化部对于“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的民间艺术采取抢救措施,各级领导干部也形成了“要恢复潍坊民间木版年画”的共同认识,中央多次邀请潍县地区政府组成年画学习班,并携带明、清时期的年画刻版和年画作品进京展出。
二、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策略分析
随着国内商品经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民众和知识阶层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2002年由冯骥才等文化界名流倡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展开,也为传统文化换得一丝喘息之机。但年画的保护并不仅仅依靠几个名人和团体的呼吁,更在于自身潜力的开发和外在条件的支持。分析年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保护的措施,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针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工作与国内大多数的传统艺术形式一样,首先要明确“保护-发展”的思想,要在以保护为前提的形势下,不断地发掘年画产业的内在潜力,促使其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得以幸存。
“产学研”的发展形势是近年来大多数国有企业面对国际竞争压力下创新出来的新的发展模式,即“生产—学习—研究”三者相结合,由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与高校或专业院校进行良性互动和课题研究,通过学术与实践的相互融合起到促进作用,共同提高、双方互利的发展模式。研究与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发掘具有历史价值和特殊意义的年画作品,进行更加规范、具体的保护是年画工作的落脚点。
三、结语
目前,对于年画等民间艺术仅以保护和宣传为主,更多的是强调对于艺术形式的保留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对于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并未有过多的重视。这也就是对于民间艺术的关注更多的集中于“物”上,而忽略了“物”背后的“人”。然而“物”是“人”为“人”所创作的。所以在关注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做好“人”在主观创造性和所有者、实践者的整体利益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而更好地认清民间艺术的发展轨迹,将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开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