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孙继南学术贡献暨学术研讨会述评

2017-02-13

齐鲁艺苑 2017年6期
关键词:孙先生音乐史史学

彭 丽

(山东艺术学院教务处,山东 济南 25001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孙继南学术贡献暨学术研讨会述评

彭 丽

(山东艺术学院教务处,山东 济南 250014)

孙继南是山东艺术学院知名教授,也是我国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史学家。其史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黎锦晖研究、李叔同研究、音乐教育史研究和音乐通史教材的编写等方面。2016年11月,孙继南教授因病去世。12月,由山东艺术学院与中国音乐史学会主办了“孙继南先生追思会暨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的20余位专家、学者对其学术贡献、学术品格、音乐活动、人格操守等进行了回忆与总结。

孙继南;中国音乐史;学术贡献

孙继南先生(1928-2016)是山东艺术学院知名教授,也是我国音乐学界一位德高望重的史学家。在他60余年的音乐教育、学术研究生涯中,不仅培养了众多优秀的音乐人才,所撰写并发表的多部论著及文论还成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重要文献。2016年11月5日,孙继南教授因病去世。为表达对孙教授的崇敬与纪念,12月6日,由山东艺术学院与中国音乐史学会主办,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与音乐教育学院承办的“孙继南先生追思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举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专家教授与百余位学生,共同追思、缅怀孙继南先生,对其学术贡献、学术品格、音乐活动、人格操守等进行了回忆与总结。山东艺术学院校长王力克、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洛秦分别致辞,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桂林作了讲话。

一、孙继南的学术贡献

孙继南的音乐人生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其60余年的音乐生涯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前30年的音乐教育实践阶段与后30年的中国音乐史学研究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孙继南开始了他的史学研究阶段。先后撰写、主编并出版了《中外名曲欣赏》《中国音乐通史简编》《黎锦晖评传》《黎锦晖与黎派音乐》《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等著作,撰写了几十篇中国音乐史学研究论文。这些著述中,既有对音乐历史的宏观描述与整理,又有对中国音乐史学中具体人物、作品、事件的个案探究,虽跨越数十年,却始终保持了细致、严谨、求实、据理的学术品质,颇具“朴学”之风范。总体而言,孙继南的史学研究主要集中于黎锦晖研究、李叔同研究、音乐教育史研究和音乐通史教材的编写等方面,其学术风格求精不求多,坚持以史料说话,在史料挖掘、甄别、阐释等方面的成就与能力得到与会学者的称颂。

1. 黎锦晖研究

众所周知,黎锦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音乐家。他曾在20世纪20年代开创了中国早期儿童歌舞音乐的新局面,引领了中国近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却也因种种原由而遭非议近半个世纪,以至于学界对于黎锦晖常常是避而远之,人们关于黎锦晖的认识也是扑朔迷离。

关于黎锦晖研究,孙继南先后共发表过9篇文章,2部著作。其第一篇关于黎锦晖的研究文章是1984年发表在《齐鲁艺苑》的《黎锦晖音乐创作思想初探》,之后,对黎锦晖的生平做了长时间的积累与梳理,整理出黎锦晖年谱,于1988年发表在当年的《齐鲁艺苑》第四期中,为学界关于黎锦晖的研究铺就了第一块基石。

孙继南出版于1993年的著作《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率先打破了这一研究禁区,开始全面刻画与评价这位颇具争议性的音乐家,该书用大量的史料勾勒出一个充实而饱满的音乐家形象。之后,历经14年的研究与重新审视,于2007年又写作出版了《黎锦晖与黎派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基于他对黎锦晖的深入研究,与会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指出,孙继南是“黎锦晖研究的第一人”,所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一书可谓是“音乐史的典范之作”,“完全颠覆了以往近代音乐史中被扭曲、丑化的形象”,作为正直不阿的音乐史学家,功莫大焉。天津音乐学院郭树群教授在题为《试谈孙继南先生的重要学术贡献》的发言中说到,黎锦晖研究是孙继南最具挑战意义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其勇于突破研究禁区的学术敏感性和理论洞察力。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项阳研究员,对《黎锦晖与黎派音乐》一书的特色进行了细致归纳:(1)客观描述黎锦晖的贡献,从庞杂的史料之中敏锐地捕捉、梳理,力求最准确、最完整、全面地将黎锦晖展示在世人面前;(2)用大量当事人的话语对历史事件互证;(3)对时代背景和作品的分析下了大力气;(4)将不同时期对黎锦晖褒贬的差异性进行合理分析;(5)把握住时代进步对黎锦晖历史评价的不断演进;(6)无论是“曲折的人生道路”“多元的音乐创作”“进化的历史评价”,还是重新修订过的黎锦晖年谱,以及黎锦晖夫人梁惠方女士所著《黎锦晖的后半生》修订稿的首次发表,都显示出该书的权威性和全面深入性。

孙继南对于黎锦晖的研究成果是当下中国音乐史学界对历史人物进行专题性研究的突出代表。

2. 李叔同研究

李叔同是中国20世纪的卓越艺术家,近现代艺术教育事业的先驱,学堂乐歌活动的代表性音乐家;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从此潜心于佛学研究,终成20世纪佛学界一代高僧。

孙继南关于李叔同的研究是从其于1906年编纂出版的《音乐小杂志》开始的。自1984年在《山东歌声》发表《我国最早的音乐期刊——李叔同编<音乐小杂志>》,至2016年在《音乐艺术》发表《<诚>:李叔同百年乐歌新发现——兼及周玲荪唱歌教材与李叔同歌曲史料研究》,33年间发表了有关李叔同的研究文章21篇,主要涉及李叔同的乐教思想、《音乐小杂志》,以及歌曲《送别》《清凉歌》《厦门市运动大会会歌》《三宝歌》《诚》等作品的挖掘与研究,堪称音乐史学微观研究的范例。这些学术成果不仅体现了孙继南的史学研究视野与方法,更成为音乐史个案的补充与拓展,同时,研究本身也对研究者的人格塑造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对于此,研讨会上,学者们就这些成果以及所体现的孙继南对于史料的挖掘与甄别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郭树群在发言中指出,孙继南在阐述弘一法师音乐教育思想时*孙继南关于弘一大师音乐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有两篇代表性文论:《以德感人,以乐化人——弘一大师的乐教精神》(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第31至35页)、《李叔同——弘一大师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61至65页)。,首先揭示弘一法师所尊从“先器识而后文艺”的乐教思想,认为弘一法师从“以美化人”的实践出发,达于“实行人格感化的大教育家”的境界。孙先生作为刘质平先生的入室弟子,晚年精心研究其先师的乐教思想,并且深刻的感悟到“是弘一大师以人格、学问为背景的音乐教育精神——一种不受时代局限的精神——将作为乐教界之楷模,世世代代被后人所学习、继承和发扬。孙先生已经将弘一法师的乐教精神融入到他毕生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之中,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一乐教体系的维系与传承人。

中国音乐史学会名誉会长戴嘉枋教授通过讲述与孙继南先生30多年来的学术交往经历,尤其是几次共同在台湾参加会议的接触,感受到孙先生作为弘一大师的再传弟子*孙继南是刘质平的学生,刘质平又是弘一大师的学生。 1995年台北弘一大师纪念学会理事长陈慧剑来函邀请孙继南先生参加海峡两岸弘一大师德学研讨会,在台湾《联合报》的报道和陈慧剑居士的开幕词中,都称孙先生为弘一大师再传弟子。,其对大师的崇仰不仅体现在自己多年的研究中,大师的很多人生态度都对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他在发言中,将孙继南的为人归结为“两个厚”——为人温文敦厚、待人热忱宽厚,将孙继南的著作特点总体归结为“两个实”——史料扎实、文风平实。孙先生的音乐史学研究,虽数量并不太多,但正是这些扎实的史料和平实的文风,使他所有的成果都成为掷地有声的音乐史学文献经典。

3. 音乐教育方面

孙继南先生自1952年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即留校任教,之后进修于上海音乐学院,1985年调入山东艺术学院,曾历任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及山东艺术学院师范系主任、教授,他一生的音乐教育实践中,为山东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音乐史学科建设培养了大批卓有建树的优秀学者。晚年又着力编写了《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两本著作,撰写发表了十余篇学术论文。研讨会上,与会学者或结合个人学习经历,或通过与孙继南的深入接触,梳理了其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

音乐教育史与教材的编写。孙继南和周柱铨主编的《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作为我国当代第一部中国音乐通史著作,被学者们一致评价为“音乐教材类的经典之作”。如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孟维平教授发言稿《孙继南先生是我国当代高师中国音乐史教育领域最重要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中评价该书“编纂思路、体例、内容的选定都十分适用于高师的中国音乐史教学实际,对整个中国高师音乐史的教学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至2012年该书销量已达23万多册,这个数字在音乐教材中实属罕见!

梁茂春教授的发言《打通音乐历史——孙继南教授在“中国音乐通史研究”方面的贡献》评价孙继南是一位行事低调、好学友善、充满爱意的人。他通过孙继南主编的《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和其它研究成果,从历史的纵横两个层面对其在通史研究方面的学术贡献作了总结,这在音乐史上是功不可没的。并指出,孙继南有关山东地方音乐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对“登州文会馆”的史料挖掘研究,也是意义深远。

孙继南在其晚年倾力写作出版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从2000年的“初版”到2004年的“修订版”,再到2012年的“新版”,前后经历12年。洛秦教授在会议开幕式致辞中评价该书是“填补音乐史学空白之作,又是他重视史学积累的典型体现,也更是他一丝不苟学术精神的真实写照”,“每一次修订都是他不断地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和精益求精”。

4. 史料与史学观

孙继南先生自2000年以来,陆续撰写并发表了多篇有关个人收集、探究、甄别近现代音乐史料的文章,如《我国近代早期“乐歌”的重要发现——山东登州<文会馆志>“文会馆唱歌选抄”的发现经过》(《音乐研究》2006年第2期)、《中国第一部官方统编音乐教材——<乐歌教科书>的现身与考索》(《音乐研究》2010年第3期)、《音乐史料研究之疑、考、信——以弘一法师<厦门市运动大会会歌>版本考为例》(《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3期)、《佛曲<三宝歌>源流始末考》(《音乐艺术》2015年第4期)等。这些文章不仅就某一微观史学的节点做了细致考证,注重资料的收集,史料的甄别和证据的罗列,还映射出先生主张“无征不信、言必有征、孤证不作定论”的治史精神和缜密的治史方法。

上海音乐学院冯长春教授在其发言《音乐史料学的大家——缅怀孙继南先生》中,通过讲述孙继南对“登州文会馆”、“五三惨案”、黎锦晖《义勇军进行曲》、弘一法师《诚》等相关史料的挖掘,深感其对史料的重视程度体现在持之以恒的挖掘史料,明察秋毫的甄别史料和见微知著的阐发史料三个方面。

中央音乐学院李淑琴教授在题为《从孙继南老师的治史观说起》的发言中谈及,孙先生在最后10年的研究成果,是厚积薄发的研究成果,体现出“严谨的史料,客观的描述,伴随着严格可信的史料前提进行推理判断”的特点。其史料类型丰富,获得渠道多,对于寻找史学资料的方法既熟悉又严谨,揭开了许多真实的历史面貌。“追求真实、客观、准确,是孙老师最高的治史观理念”。

二、往事追忆

35年前的1982年夏天,孙继南先生力主在烟台组织举办了“全国高师中国音乐史暑期讲习班”(由教育部委托山东师范大学承办),不仅扩大与提升了高师系统中国音乐史师资队伍,还集中培养了一批史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特殊贡献。参加研讨会的诸多学者当年都曾受惠于当时的“讲习班”,如刘再生、项阳、郭树群、赵为民、蒲方等等。

作为孙继南先生晚年教授的最后一位音乐学专业学生,彭丽教授在其发言《做人 做事 做学问——忆恩师孙继南》中讲述了跟随先生学习时的生动事例。从中能够看到孙先生教学中的认真态度、求实原则、注重文风、灵活引导、身体力行等开放的思维方式、教学方法,这对当下高校中的音乐学专业教学无疑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中央音乐学院蒲方教授在谈及与孙继南先生的交往中,发现孙先生在其最后10年的研究中,始终关注并身体力行的做着史料考据的工作,甘于沉寂、坐冷板凳,在安心地做着史料的辨伪、考证的同时,还极重视相关音响资料的建设与收集。通过多方资料搜集,蒲教授还发现了孙先生曾发表过许多歌曲,及几首器乐作品(待考证)。这些有关孙先生早年音乐创作的呈现,对孙继南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对其音乐人生的整体呈现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中央音乐学院陈荃有教授基于十几年从事出版工作的经历,关注到孙继南专著的不断深耕、增订、修订的价值、意义,而能如此不断地适应新阶段的需要,正体现了孙先生认真做事的态度,对待专业的执着,深耕、深挖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山东艺术学院李云涛教授提及孙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创作的歌曲《大学,我的摇篮》曾在校园里风靡一时,深受当时大学生的喜爱。之后,他还与人合作创作了一部组歌《振兴中华》,第一作者也是孙继南。

山东艺术学院孙建滨教授就孙先生在师范系的建立、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探索、改革成果作了介绍,并通过讲述与孙先生一同参与招生工作的细节,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教育理念。

在追思、总结环节,与会专家先后回溯了个人与孙继南先生的交往细节,大家对先生的崇高人格表示深深的敬意,对其离世致以沉痛悼念。发言中,数位学者几度哽咽,悲痛之情难以抑制!与会者从孙继南先生的学术研究、治史观念和方法,为人处世,以及在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活动等方面的贡献做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对孙先生的学术贡献做了极高的评价,并提出今后学界开展孙继南学术研究的建议。

正如山东艺术学院校长王力克教授在开幕式中所讲,“我们召开‘孙继南先生追思会暨学术研讨会’,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这位音乐教育家、史学家,更是为了学习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高尚的精神和品格,传承他们专心执教、潜心研究、精诚奉献的育人传统,培育更多优秀艺术人才,努力为推动国家的文化艺术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孙继南先生静静地离开了,骨灰入海,像往常一样,没有“麻烦”任何人。他所留下的大量珍贵学术史料、著作、文论,还有他持之以恒、正直无私、谦逊低调、为人以诚的极具人文情怀的高尚品格,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学者们共聚一堂追思、缅怀孙继南先生,正是为了更好的梳理、总结、传承这些财富,发扬光大,这也是孙继南穷其一生为音乐史学和音乐教育事业付出的希冀与向往。

J609.2

A

1002-2236(2017)06-0017-04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6.003

2017-10-15

彭丽,女,博士,山东艺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现当代音乐、齐鲁音乐文化研究。

李鸿熙)

猜你喜欢

孙先生音乐史史学
莲藕排骨汤
两车相撞,73岁“老学霸”用物理运算自证无责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对跨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我无争,天亦美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银行信用卡“止付” 消费者应有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