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2017-02-06顾怡兰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15期
关键词:急救护理

顾怡兰

[摘要]目的探讨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管理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接收的符合标准的147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81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抢救,观察组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进行抢救。结果观察组急诊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多科会诊时间、急诊到手术室时间以及有效救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并发症、满意度等情况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缝衔接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是严重创伤患者急救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无缝衔接一体化;严重创伤;急救护理

近年来社会高速发展,城市节奏加快,因意外事故导致的严重创伤的事故也日益增多,而创伤原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急救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严重创伤往往较为复杂,且对一些较为隐秘的损伤易出现漏诊,患者常因失血性休克和心脏压塞而导致患者迅速死亡,必须及时实施有效的急救护理,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救护模式,是集信息网络、现场抢救、入院急救、院内专科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术后康复护理等为一体的信息化、整体化、环环相扣的新模式,该模式可以增强急救效率,为患者争取宝贵时间,因此近年来获得医护工作者的不断报道和好评。本研究尝试性将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应用于本院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ICU病房进行治疗的严重创伤患者147例,其中男87例,女60例,年龄25~68岁,平均(46.1±11.2)岁;创伤严重程度评分(TRISS)24~52分,平均(33.5±12.6)分。创伤原因包括生产事故伤、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等。将147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81例与对照组66例。在观察组81例中,男45例,女36例,年龄25~67岁,平均(45.5±10.8)岁;创伤严重程度评分(TRISS)24~52分,平均(32.7±12.0)分。对照组66例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25~68岁,平均(46.8±11.5)岁;创伤严重程度评分(TRISS)24~52分,平均(34.1±13.0)分。创伤原因包括生产事故伤、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等。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与分组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订家属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模式,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依医嘱进行救治,同时联系相关科室接收患者进行会诊。

1.2.2观察组观察组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方法,主要包括急救护理管理网络、院前抢救、院内急诊科抢救、急诊科与相关专科衔接以及转运中的监测与生命支持等工作组成。(1)建立急救护理管理网络:首先成立一个急救小组,各个科室明确自己的职责,围绕急诊科进行救护工作。建立健全的急救护理网络系统,重点配备急救过程中必需的救护车、抢救室、手术室等,并配备专门的医护人员。联系120指挥系统,设置信息预报系统,追踪救护车实时动态,定时将患者信息和车辆位置反馈至急诊科,急诊科根据系统信息及时做好早期准备和方案。(2)入院前抢救:120救护车随行的医护人员准确快速地评估患者情况,并将情况及时反映给急救中心;随后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有效循环,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适量的生理盐水维持患者的生理基本需求并给予一定量的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血浆等维持胶体渗透压;随时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并给予充分的氧气;控制患者的伤口,减少血量的流失与感染的机会,同时尽量固定患者,减少患者的搬动。入院前实施与院内同步衔接急救方案,有利于缩短患者到院内各环节的时间。(3)院内急诊科抢救:进入急诊科后立即实施抢救措施,工作人员分工明确,确保急救过程操作流畅。急救小组成员一般分为四组:①气道支持组:负责吸痰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②循环支持组:负责胸外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路用药等;③体征监测组:负责生命体征监护与记录伤口止血包扎等;④联络组:负责科间联系安抚家属等。对患者进行抢救时,首先根据患者情况总体评估,随后各组分工合作。(4)急诊科与相关专科衔接: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科行x线、B超或CT检查后需转移至相关科室做进一步深入治疗,在转诊各个环节开通绿色通道,使检查会诊时间缩短,争取更多有效治疗时间。在转诊前应将患者基本信息、所需急救措施及用物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后,由急诊科直接转入急诊专科或直接送到手术室,从而简化了科室间转诊步骤。(5)转运中的监测与生命支持:转运途中携带相应急救仪器从而能够对患者进行急救并对伤情进行相应处理,同时也需要备有足量的急救药品及用品。同时也要密切观察患者,出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处理。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包括急诊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多科会诊时间以及急诊到手术室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以及抢救成功率;对两组患者的急救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并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的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比较

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急诊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多科会诊时间以及急诊转移至手术室时间等项目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救治效果比较

如表2所示,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如表3所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创伤是指外部因素导致皮肤黏膜损伤,组织器官损伤,局部或全身功能发生障碍。而严重创伤情况复杂,多发复合伤,伤情变化快、病情复杂,且对一些较为隐秘的损伤易出现漏诊,且易出现失血性休克、心脏压塞等引起患者死亡,必须及时给予科学有效的生命支持。大约有50%的严重创伤患者在创伤发生后的数分钟内就会死亡,主要原因往往是重要大血管的撕裂。因此临床上有“黄金1h”之说,在“黄金1h”内实施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将决定着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不仅仅要缩短从院前抢救到院内急诊时间,同时更需简化科室间转诊步骤,提高急救效率,提高患者存活的几率。

传统急救护理模式是由急诊医师接诊,患者后行常规检查,据医嘱进行急诊救治,后再通知相关科室接收患者进行会诊及术前准备,再由专科决定采取住院观察治疗或手术抢救,这种急救护理模式容易出现配合不到位,分工不合理,从而使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最佳的治疗,同时由于科室间的交流不到位也易出现漏诊与误诊,无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客观的评价。而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是一种集现场抢救、入院急救、院内专科救治、损伤控制性手术以及术后康复护理等为一体的信息化、整体化、环环相扣的急救新模式,相比传统的急救模式,该模式对各科室明确分工,相互协作,缩短了转运时间,明显改善了不同部门之间协调度不佳的局面。急救小组分工明确,合作无间,效率提升,效果更好。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急诊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多科会诊时间以及急诊转移至手术室时间等项目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该实验结果表明,我院新采用的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无论是在救治时间上还是在患者救治成功率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其原因是这种模式耦合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专科治疗等多个环节,建立绿色快捷通道,整合全院资源,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宝贵的抢救时间,同时各部门之间配合紧密,交流通畅,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掌握更好,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方案,提高了急救效率与患者存活率;另外科室的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提高了急救过程中的配合度与整体的急救能力,为患者争取了更多宝贵的急救时间。

综上所述,无缝衔接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有效救治时间,进一步提高了对严重创伤患者治疗的快速性与全面性,是严重创伤患者急救的最佳选择。

猜你喜欢

急救护理
研究四肢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颅脑外伤合并复合伤的急救护理体会
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院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
小儿热性惊厥的急救与护理
急救护理路径在毒蛇咬伤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
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改善急救护理质量中的综合效果分析
突发群体混合性气体中毒的院内组织抢救与应急管理措施实施
宫颈妊娠致大出血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的急救护理体会
26例产科失血急救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