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2016 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2017-02-01平顶山市植保植检站刘丰举
平顶山市植保植检站 刘丰举
平顶山市2016 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平顶山市植保植检站 刘丰举
小麦赤霉病是平顶山市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小麦受害后,一般可减产10%左右,严重的减产50%以上。另外,有病麦粒对人畜有害。人吃了病麦后,会引起四肢无力、头晕、发热、腹胀、腹泻和呕吐等中毒现象。平顶山市历史上曾于1985年大发生,发生总面积11.59万 hm2,当年损失小麦48 000 t。2012年再次大面积发生(发生12.54万 hm2)。2016年是平顶山市历史上的第3个重发年份,发生总面积7.79万 hm2,损失小麦9 968.4 t。
一、发生危害特点
(一)发生范围广
从普查情况看,所有县镇都有发生,所普查的57个乡镇皆有分布,无论是在平原或是丘陵,水浇地或是旱地均能查到病株。全市发病面积7.79万 hm2,占小麦种植面积17.54万 hm2的44.4%,发生面积仅次于1985年、2012年。
(二)危害程度重
2016年平顶山市小麦赤霉病于5月2日开始显症,5月10日后进入发病盛期,发病面积迅速扩大。全市发生总面积7.79万 hm2,盛期病田率56.9%,病穗率8.18%,最高达85%(叶县)。其中病穗率在10%以下的有4.42万 hm2,病穗率10%~20%的有2.32万 hm2,病穗率20%以上的有1.05万 hm2。严重的田块后期侵染麦穗下部节间,全市穗下节感病的比例占病穗率的26.15%。发生程度重于常年,轻于1985年和2012年。
(三)品种抗性有差异
品种之间发病程度差异显著。发生最重的是泰火麦1号,平均病穗率达60%。其次是豫麦49-198,平均病穗率14.17%。众麦1号、泛麦8号、周麦27、豫农416病穗率均在10%以上;周麦22、矮抗58、漯麦9号、豫教5号、漯麦18、周麦16、丰舞981、平安8号、轮选987、淮麦21、淮麦22等,病穗率在4%~9%;西农979、洛麦21等表现抗病。
二、发病原因分析
(一)菌源充足
田间菌源积累是造成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连续多年小麦—玉米—小麦的连作模式、秸秆还田面积的增加,造成小麦赤霉病菌的逐年积累。另外,大型收割机具的推广应用,会把病田麦秆等病残体带到无病田块,造成无病田有病菌产生,也是发病范围扩大的原因之一。
(二)气候条件适宜
小麦扬花灌浆期降雨是造成小麦赤霉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2016年4月15—16日、20日、23—24日、26—28日和5月2日、5日、8日、14—15日平顶山市均有明显降雨过程,其中4月15—16日和5月14—15日平顶山市普降中到大雨。4月21日、24日、27日、28日、29日和5月10日、19日平顶山市又出现了7 d大雾天气。期间平顶山市小麦正处于扬花期至灌浆期,这种多雨和大雾天气对小麦赤霉病的侵染发生极为有利。
(三)品种抗病性差
据调查,2016年,平顶山市大部分小麦品种不抗病,只有极个别小面积品种如洛麦21表现抗病,大多数品种都表现为感病。
(四)农民预防意识差
由于农村劳动力奇缺,农户无法经常到田间检查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常常是见人家打药才打药,而且是重治轻防。而防治小麦赤霉病关键在于预防,一旦发病,防治效果很差。
三、防治对策
(一)选用抗病品种
由于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目前选用抗病品种仍然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
(二)清除病残体
清除前茬作物秸秆,特别是小麦—玉米轮作田,要及早翻耕灭茬,将作物秸秆埋入地下,这样可大大减少病菌的初侵染菌源。
(三)加强预测预报
加大田间小麦苗情、生育进程与病虫情的监测调查工作,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准确掌握小麦生育状况及天气情况。及时发出预防警报,科学指导农民预防赤霉病。
(四)提前喷药预防
要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防治策略,把握小麦抽穗扬花期这一防治适期,如天气预报有连续阴雨,应赶在雨前喷药预防。用药后如遇连阴雨天气,要隔5~7 d再用第2次药,提高防治效果。参考用药:每667 m2可用40%多菌灵胶悬剂100 g,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 mL,或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75 mL,或40%多菌灵胶悬剂100 g+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 g,对水40~50 kg手动喷雾或对水15~20 kg机动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