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2023-07-06童晓红
童晓红
摘要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为筛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高效经济药剂,对多种药剂进行了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和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均在89%以上;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和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次之;40%戊唑·咪鲜胺悬乳剂和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差。在小麦抽穗扬花防治关键期,使用丙硫菌唑、氰烯菌酯分别与戊唑醇复配制剂,施药2次,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7-0112-04
凤台县位于沿淮淮北,为稻麦两熟耕作区,常年种植小麦4.2 万hm2左右,其中稻茬麦约占90%[1]。近年来,粮食生产功能区优质高产小麦良种的种植面积在迅速扩大,与此同时病害发生危害程度也在不断加剧。小麦主要病害有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以赤霉病、条锈病发生为主,白粉病发生逐年加重,赤霉病、条锈病常混合发生,但以赤霉病对健康安全威胁最重、致害性最大[2-4]。
赤霉病由若干种镰孢属真菌侵染所致,最主要的是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 Schw)和黄色镰刀菌(F.culmorum Sacc)。在我国,禾谷镰刀菌占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94.5%[5]。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在小麦扬花期遇到高温高湿天气极易发生赤霉病大流行,会造成小麦产量下降,籽粒品质恶化,对人、畜健康造成危害,威胁小麦生产安全[6-7]。有研究表明,赤霉病大流行时病穗率为50%~100%,导致小麦减产10%~40%;中度流行时病穗率为30%~50%,导致小麦减产5%~15%[8]。目前,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仅“扬麦”“宁麦”系列的少数品种对赤霉病有较好的抗性,其他品种对赤霉病均表现感病[9]。尽管没有抗病品种,但品种间抗性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不同品种的抗性差异较大[10]。多年研究和实践证明,药剂防治仍是当前防控赤霉病有效方式之一[11],经过多年的药剂筛选,目前市面上丙硫菌唑、氰烯菌酯及与戊唑醇复配剂是防效较好的药剂[12-14]。为了明确当前市场上常见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笔者于2021年在淮南市凤台县进行了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比较试验,以期为保障小麦生产安全、科学防治小麦赤霉病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PD20201042),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河北冠龙农化有限公司,PD20172850),48%氰烯·戊唑醇懸浮剂(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PD20141746),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江苏省溧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PD20190014),40%戊唑·咪鲜胺悬乳剂(安徽众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PD20180235),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PD20095298)。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施药处理和1个清水对照,共7个处理,每处理4次重复,共28个小区,每小区面积30 m2,小区随机排列。处理1~7具体如下: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180 g/hm2、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153 g/hm2,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32 g/hm2、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300 g/hm2、40%戊唑·咪鲜胺悬乳剂180 mL/hm2、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36 g/hm2和空白对照。供试药剂试验设计具体见表1。
1.3 试验概况
试验区设在淮南市凤台县马店镇肖集村,小区土壤类型、肥料、耕作、行距、墒情等栽培条件均匀一致,并与当地的农事操作相一致。配药时,先将各药剂按设计剂量进行二次稀释,叶面喷雾喷药力求均匀周到。选用常用的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人工施药。2020年10月25日进行机械条播,供试小麦品种为“烟农19号”,播种量300 kg/hm2。试验区统一进行配方施肥,施用底肥54%复合肥(N∶P∶K=28∶12∶10)600 kg/hm2,拔节孕穗期施75 kg/hm2尿素做追肥。试验时间为小麦杨花初期,长势一般。试验田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水稻。
1.4 试验时间和方法
试验时间为2021年4月20日和2021年4月27日。4月20日天气多云,最高温度25 ℃,最低温度15 ℃,日平均气温19 ℃,南风,微风。4月27日天气多云,最高温度28 ℃,最低温度13 ℃,日平均气温21 ℃,西北风,微风。采用市下牌SX-MD15DA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细雾滴均匀喷雾施药,用水量300 kg/hm2,施药次数为2次。
1.5 调查方法
在小麦灌浆后期(5月30日),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100 穗,以枯穗面积占整个穗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记录各级病穗数和总穗数。小麦赤霉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0 级,全穗无病;1 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25%以下;3 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26%~50%;5 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51%~75%;7 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76%以上。
收获时,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收割1 m2小麦,脱粒,每小区称量小麦千粒重,折算出每hm2产量。评价试验药剂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测产时同时观察小麦成熟度、籽粒饱满度等产量性状,以进一步明确试验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1.6 作物安全性及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在最后1次施药后10 d观察药剂对作物有无药害,如发生药害要记录药害的症状(生长点抑制、褪绿、畸形等)、程度及恢复情况。此外,也要记录药剂对作物的其他有益影响,如促进成熟、刺激生长等。
药害分级方法:-,无药害;+,轻度药害,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明显药害,可复原,不会造成作物减产;+++,高度药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对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严重药害,作物生长受阻,作物产量和质量损失严重,必须补偿经济损失。
1.7 计算方法
1.8 数据处理
使用MS Excel 2010和DPS 7.05数据处理软件对试验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以看出,各处理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分别为5.1%、4.8%、1.5%、1.2%、7.9%和8.6%,空白对照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为36.5%。各处理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分别为2.65、2.17、1.45、1.08、5.29和6.37,空白对照病情指数为13.68。根据病情指数计算所得的各处理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29%、84.14%、89.40%、92.11%、61.33%和53.44%。根据方差分析结果,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除处理4与处理3,处理3与处理2,处理2与处理1之间极不显著外,其余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各处理小麦千粒重分别为40.2、40.8、42.1、42.4、39.4和39.3 g,空白对照小麦千粒重为38.2 g。根据千粒重方差分析可得,处理3与处理4、处理5与处理6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处理1与处理2、处理3与处理4、处理5与处理6之间差异极不显著,其余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
各处理小麦产量分别为7 575、7 755、 8 235、8 430、6 570和6 300 kg/hm2,空白对照小麦产量为5 310 kg/hm2。根据小麦产量方差分析,处理1与处理2、处理3与处理4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处理1与处理2、处理3与处理4之间差异极不显著,其余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
根据小麦产量计算所得的各处理小麦增产率分别为42.66%、46.05%、55.08%、58.76%、23.73%和18.64 %。根据增产率方差分析可得,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处理1与处理2、处理4与处理3之间差异极不显著,其余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
2.3 不同药剂处理对作物安全性及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于2021年4月27日施药后10 d观察作物生长情况。试验中所有药剂处理对小麦生长安全,田间未出现任何药害现象,小麦长势良好。对其他有益生物无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药剂防治试验表明,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和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均在89%以上;防治效果明显高于空白对照。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和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次之;40%戊唑·咪鲜胺悬乳剂和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差。
目前,由于长期使用多菌灵、咪鲜胺等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赤霉病菌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15-16]。丙硫菌唑和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7-20]。戊唑醇单剂及其复配剂不仅对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對小麦锈病、白粉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1-22]。
在小麦抽穗扬花防治关键期,使用丙硫菌唑、氰烯菌酯分别与戊唑醇复配制剂,施药2次,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施药后,田间小麦未出现任何褪绿、畸形等药害症状,田间长势良好,对小麦生长安全。这2种复配药剂有很好的进行大面积防治推广应用的潜力。
4 参考文献
[1] 刘东.凤台县小麦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3,23(8),43-45.
[2] 张左生.粮油作物病虫鼠害预测预报[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8-116.
[3] 陆剑飞,谢子正,黄世文.粮油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M].北京: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45-151,198-205.
[4]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271-284.
[5] 史文琦,杨立军,冯洁,等.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毒素化学型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1,41(5):486-494.
[6] 姚金保,陆维忠.中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00,16(4):242-248.
[7] BAI G H,SHM2NER G E. Scab of wheat: prospects for control [J].Plant Disease,1994,78:760-766.
[8] 程顺和,张勇,别同德,等. 中国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抗性遗传改良[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38-942.
[9] 张洁,伊艳杰,王金水,等.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1):24-28.
[10] 朱展望,朱伟伟,佟汉文,等.湖北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J].麦类作物学报,2015,35(12):1733-1738.
[11] 杨红福,姚克兵,缪康,等.江苏省防控小麦赤霉病主要药剂及其复配剂药效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8):264-269.
[12] 卢中健,张杰峰,沈田辉,等.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20(3):121-122.
[13] 刘玉文,刘龙龙,王春丽,等.几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初探[J].农业与技术,2020,40(2):21-23.
[14] 张金良,罗军,白文军,等.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研究初报[J].农学学报,2016,6(8):18-22.
[15] 姚克兵,庄义庆,尹升,等.江苏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J].植物保护,2018,44(1):205-209.
[16] 王丹,叶华智,秦芸.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J].农药,2007,46(8):560-562.
[17] 刁亚梅,陈培红,许德华,等. 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大田示范试验 [J]. 现代农药,2012,11(3):44-46.
[18] 曹庆亮,周健,马海军.氰烯菌酯的合成方法改进[J]. 现代农药,2014,13(6):11-12,17.
[19] 黄华树,柏亚罗.丙硫菌唑的全球市场与应用开发[J]现代农药,2017,16(6):45-51.
[20] 程圆杰,崔蕊蕊,郭雯婷,等.丙硫菌唑研究开发现状与展望[J]. 山东化工,2018(6):63-66.
[21] 张升恒,卢凯洁.12.5%戊唑醇乳油防治小麦条锈病田间药效试验[J].甘肃农业科技,2008(2):24-26.
[22] 侯世平,孔令鸿,孙俊铭. 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8(24):112-114. (责编:何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