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档案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从业状况分析的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与方向
——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

2017-01-28

浙江档案 2017年7期
关键词:专业对口档案学毕业生

在高等教育中,学科与专业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1]。笔者通过对广西民族大学档案学专业(下简称民大档案学)最近5届(2012—2016)本科毕业生就业从业状况调研分析,提出档案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1 调查分析

民大档案学专业创办于1983年,是广西高校中唯一的档案学本科专业,培养了3000多名档案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人才。2012届至2016届民大档案学毕业生共235人,其中28人考取研究生、207人直接就业。笔者通过QQ、微信、电邮等方式对直接就业的207名毕业生进行调查,在2016年12月20日至2017年4月3日的105天开放时间内,共有166人填写问卷(均为有效问卷),占比80.19%,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1.1 专业对口就业情况

2012年至2016年期间,每年初次就业专业对口率分别为54.55%、50.00%、61.76%、62.50%、67.74%,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来看,初次就业专业对口率为59.04%。工作一段时间之后,98个初次就业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中有10人选择非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占比10.2%。

1.2 就业单位类型

毕业生选择到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的占比分别为35.54%、25.30%、22.89%、12.05%,共占总毕业生的95.78%。

1.3 就业工作岗位性质

就业工作岗位主要包括档案管理、行政文秘、图书管理、教学科研、技术研发及其他。其中,从事档案管理、行政文秘的毕业生占比分别为46.99%、25.90%,占72.89%;女生中51.45%从事档案管理、25.36%从事行政文秘;男生中25%从事档案管理、28.57%从事行政文秘。

1.4 就业城市分布情况

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广西本地就业,有44.58%的选择在南宁就业、25.90%的选择在区内其他设区市就业、14.46%的选择在区内县(市、区)或乡镇就业,区内就业的总体比例达84.94%。

1.5 对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的评价情况

毕业生普遍认为学校课程设置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中对公文写作、档案管理、信息技术三类课程认可度较高,分别为80.72%、56.63%、54.82%;对课程实践、信息检索、电子文件、数据分析四类课程认可度一般,分别为45.18%、44.58%、43.98%、42.77%;对政策法规、档案保护、历史文献类课程认可度较低,分别为28.92%、21.69%、9.64%。另外,有68.67%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少,63.8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偏向理论,实用性不足。

2 调查显示

2.1 就业的专业对口率相对偏低

2017年中国社会蓝皮书指出,近年来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一直不高,2011届是67%,2012届至2015届均是69%[2]。从本文调查分析情况看,民大档案学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为59.0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理论上说,档案学作为一个“小学科”,“专”应该是其特色,“特”应该是其专长,不应该出现专业对口就业率低的现象。实践中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有长期性的也有阶段性的。从学校自身看,教育教学的“专”字不突出、“特”字不明显是重要原因,这就导致其培养的“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相应的竞争力。

2.2 就业大多集中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有关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最倾向的就业单位依次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政府部门、民营企业、合资企业[3]。民大档案学毕业生就业单位的选择,也基本上呈现出这一倾向,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占总数的95.78%。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三:其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收入和就业状态比较稳定,因此成为毕业生的优先选择;其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管理相对规范,对档案管理工作相对重视,对档案管理人才的需求也相对较大;其三,私营企业因工作自由性大、体制机制灵活、入职门槛较低、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等特点,对毕业生有着较强吸引力。

2.3 工作岗位倾向于档案管理和行政文秘方面

五届民大档案学毕业生中从事档案管理岗位的占46.99%,从事行政文秘岗位的占25.90%,两项合计占比达72.89%,接近总人数的四分之三。这表明,档案管理岗位是民大档案学毕业生的首要选择,即使无法选择档案管理岗位,也更倾向于选择与本专业相关度较高的行政文秘岗位,体现出对专业较高的认同度。

2.4 就业主要选择在广西区内

近三年的《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4届至2016届广西高校毕业生区内就业比例分别为68.89%、67.68%、67.19%,呈递减趋势但波动不大。但是,近三届民大档案学毕业生区内就业比例分别为70.59%、87.50%、93.55%,呈递增趋势。可见,民大档案学毕业生更加倾向于选择在区内就业。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近年来广西步入发展快车道,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和广阔发展前景;二是民大档案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广西,他们毕业后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家乡工作;三是外地学生对南宁产生感情且朋友圈多集中于此,毕业后倾向于留在南宁工作。

2.5 对实践教学有较大需求

民大档案学专业一直对实践教学比较重视,早在2005年就把各门课程具体划分为理论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和研究性教学环节,校内建有若干专业实验室,校外建有十几个实习基地,每年暑假都组织大三学生进行为期6至8周的毕业实习,并安排一定数量的低年级学生跟随。但是,民大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实践机会少,除了毕业实习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实践课程,6至8周的毕业实习时间太短;学校举行的档案学专业技能大赛对于锻炼和检验实践能力非常有帮助,但类似活动太少。民大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环节设置、内容设计、课时安排、载体创新等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3 教学改革建议

3.1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档案学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机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民大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已广泛涵盖了档案学、管理学、历史学、信息学等多元学科范围,凸显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但从培养差异化、个性化的专业人才角度出发,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需要进一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如,开设面向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整理实训、实物档案管理、档案编研产品开发等实用技能的专业课程;适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特点,增设诸如音频视频和非文本档案管理、数字档案馆、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等课程。

3.2 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

民大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一直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到学生总学分的25%,高于教育部要求的15%的比例。但目前教学计划贯彻和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调查显示,毕业生普遍反映在校期间没有上过专门的实践课程,或者没有完全按照实践教学计划进行,不少课程老师甚至不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为此需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其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在巩固现有各级档案局(馆)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在企事业单位增设实习基地;其二,加强教学计划执行的督促检查力度,在有关专业课程教学中多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观、调查、实践、实习;其三,开设1到2门实践课程,如仿效中国人民大学开设"实验档案馆”实践课,聘请部分校外实操人员担任实践课程指导老师。

3.3 强化就业指导和培训

从学生大一入学开始就开展未来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提高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院系要积极争取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支持,定期举办就业形势专题讲座和报告会,让学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有所了解,增强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度和紧迫感。鉴于民大档案学毕业生大部分选择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的事实,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关注公务员招录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考方面的考试信息和测试题型,并经常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训练,提高应试能力,避免毕业前参加有关考试时“临时抱佛脚”,提高成功率。考虑到民大档案学本科生女生占比较高的情况,要注意加强对女生的就业指导,在就业单位选择、面试前准备、临场应变能力、应聘模拟演练等方面进行重点帮扶。

3.4 增设广西区情教育课程

加强学生的区情教育尤为必要,从大的方面讲,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广西的认知与责任和对广西发展的信心与信念;从小的方面讲,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有必要增设广西区情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与参观考察相结合、专题讲座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等方式实现教学目标。一是广泛邀请各级领导干部走进民大档案学课堂,从红色广西、绿色广西、蓝色广西、金色广西等各个视角,向学生详细解读广西的区情区史;二是组织学生研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丽广西》和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西区情教育读本》这两本区情教育教材,在课堂上播放广西的宣传片和各种区情教育视频和影像资料;三是组织学生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等综合展馆和百色、桂林、河池、崇左、梧州等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区情教育实践活动;四是根据自治区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八桂学子看美丽广西”区情教育主题活动。

3.5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主体,近年来在就业压力倒逼和国家政策引导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蔚然成风。《中国高等教育舆情报告2016》显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新焦点。民大档案学专业举办的“兰台金鹰大赛”深受学生欢迎,普遍反映类似的创新创业活动载体应该更多一些。实践表明,必须加强档案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将档案管理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选配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邀请成功创业者分享创业经验、举办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海薇,韩伟.中国人民大学2012届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3(02):70-72.

[2]莫荣,汪昕宇.2016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C]//李培林,陈光金,张翼.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47-48.

[3]许家烨.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意愿调查分析[J].北京教育,2016(12):58.

猜你喜欢

专业对口档案学毕业生
历史追溯与革新路径: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征阐释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教师资格证考试浅议
面向专业对口度的高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档案学学科入门指导课程专题设计探讨
最“叛逆”的毕业生
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社会化机制研究
档案学本体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