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社会化机制研究

2014-07-19应美露

教育界·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专业对口就业现状人才培养

应美露

【摘 要】为提高专业对口率,缓解市场中供求不对称的现状,本文针对浙江师范大学各学院2013届毕业生采用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他们在毕业半年后的专业对口现状;对学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文献调查,对企业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进行实地考察,最后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专业对口 人才培养 就业现状 社会化机制 应用型一、大学生专业不对口的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我们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以问卷形式分别调查了经管学院、法政学院、音乐学院、人文学院、生化学院、外语学院等六个学院中具有代表性的本届毕业生群体。此次调查共下发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0份,有效问卷450份,其中男性占30%,女性占70%,研究生占4%,本科生占70%,专科生占26%。调查显示,浙江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3.8%,具体流向分布为:“有工作与专业有关”占60.4%,“有工作与专业无关”占33.4%,“无工作、继续找工作”占5.3%,“无工作(其他)”占0.9%。调查表明,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现象在浙江师范大学毕业生求职中普遍存在,但是相较全国专业不对口现象更为明显。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是音乐专业,占85.1%,最低的是经济类专业,占58.4%。其中,半年内离职率最高的是文学,占34%,经过进一步分析,我们从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到,专业针对性较强,则专业对口率普遍来说越高。

二、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原因

(一)高校原因

1. 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合理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高校设置课程门槛过低,专业之间的区别性不大,甚至很多专业可以互相转换,没有其独特的优点。课程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够合理运用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2. 学校部分专业培养和学习缺乏经验背景和环境,有很多都是新开设的课程,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导致这类专业的同学不能够得到最好的培养和发展。而且有些专业并非社会所需要的或者社会这类人才已经出现过饱和现象,并且学生在大学期间缺少实践的经验,导致学生难以真正学以致用。

(二)学生原因

1. 很多大学生就业意识不强,理所当然地认为就业是在大学读完之后再进行考虑的,不能够在大学期间就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不能够正确认清自我,做一个较好的定位。

2. 很多大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将自己从大学之前的过程中脱离出来,只知道学习书本上的内容,不懂得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姿势。

3. 很多大学生没有专业对口的意识。

4. 企业原因

由于毕业生大批量涌入社会造成人力资源的过剩,企业以绝对优势拿到了主动权和决定权。一方面出于企业自身的利益考虑,企业会优先考虑有工作经验的人,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上拥有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在招工的时候就有了更多的要求,一些不需要很多技术含量的行业也开始提出各种招工要求。

(三)政府原因

政府没能够合理完善有效的机制以管理大学的教育模式、指导大学生就业方向、提供社会人才需要的信息以及就业方面的信息等,没有能够很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对高校进行毕业生工作辅助的规范,对企业的招工要求等的规范。

三、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解决途径

(一)学校学生规模及课程体系的改革

首先,要调整高校的学生规模,国家教育体系一方面要有计划地控制高等学校的发展规模,细化高校招生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招生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的统筹,做到人才结构的合理安排。

其次,高校在开设课程时,应当考虑到各个专业的互补性,并且提高课程的门槛,更加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学习。

另外,高校要多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并在学校内部设立专门提供职业规划的部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专业,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

(二)学生应从大学开始培养和锻炼专业能力

首先,大学生应该提高就业意识,在学校期间就开始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

其次,学生除积极参加学校、学院举办的实践活动之外,还应该自己积极主动去争取这种机会,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积累一定的经验。

另外,大学生应该树立专业对口的意识,要有长远的眼光,在大学期间针对自己的专业学习相应的知识,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三)企业应从自身改变用人策略

用人企业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多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规划好企业长久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选人方面上,企业要有挑战精神,勇于起用新人,在招聘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注重经验或者文凭,而是要采用多样化的面试方法。企业内部则应该采用以老带新的策略,将培训和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工作、培训两不误,同时对职员采用考评制度。

(四)社会要建立有效机制

高等学校的招生体制必须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高校招生专业结构的统筹规划指导,建立有效的机制予以管理,不能任由高校盲目发展。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人才市场需求所需要的能力因素,不断调整高校的招生计划,建立与招生就业挂钩的调控机制,与时俱进。其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监督各高校设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缓解并改善如今日趋严峻的不对口现象。最后,建立对企业的监督机制,分担企业培训新人的压力,和企业共同成长。

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对口就业现状人才培养
面向专业对口度的高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河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