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以来我国档案公共服务研究述评

2017-01-28

浙江档案 2017年7期
关键词:档案馆公共服务服务

档案作为公共性文化产品,服务性是其价值所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档案馆、图书馆等正式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档案服务与利用工作的开展有了良好的契机。随着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提出,档案公共服务研究的范围和角度逐渐扩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相关研究更加深化,既有朝着某一角度的深入探索,也有为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的全方位论证。我们分析档案公共服务的研究进程及主要研究内容,有助于今后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1 文献基本概况

通过CNKI,共检索至2000年以来的有效论文272篇,其中2003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档案公共服务研究的论文;2006年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正式提出,档案机构作为政府机构的延伸,公共服务理念有了一定拓展,因而档案公共服务研究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发文数量为18篇;2011年后,由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档案服务与网络融合的程度加深,档案公共服务研究的主题相对多元化,研究成果大致呈增长趋势。在这其中,有关档案公共服务的研究以期刊论文居多(占83.4%),此外来自论文集(15篇)、学术性报纸(12篇)等。值得注意的是,从2010年起开始出现与这一研究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共计18篇,占比6.6%。经统计,检索出的227篇期刊论文分布于31种期刊,其中档案类期刊刊文数量为216篇,占比95.1%,占检索出的文献总数的83.4%;《中国档案》《浙江档案》都刊文20篇,成为研究档案公共服务的重要刊物。

除论文外,与档案公共服务主题相关的学术会议主要倾向于探讨“公共档案馆建设”。2017年4月18日,中国档案学会和浙江省档案学会在浙江杭州共同举办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学术研讨会。有关档案公共服务的研究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项2项,研究内容涉及公众接受度、档案资源开发、档案法规建设、服务策略、管理体制、服务体系等,此外有关档案信息服务、档案利用等主题的成果也有一定的立项,这说明关于档案服务类主题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关注。

2 文献综述

档案公共服务的研究兴起于2003年,笔者分别从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公共服务和“互联网+”时代档案公共服务两个层面加以研究。

2.1 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公共服务研究内容

这里所指的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公共服务研究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研究文章发表时间较早,主要研究传统档案实体服务;二是研究文章发表时间虽然在“互联网+”理念提出之后,但内容不涉及或较少涉及运用网络技术提供服务。

2.1.1 档案公共服务的内涵与特征

学者关注到档案公共服务要注重公共性,破除“重藏轻用”和“档本位”思想,将服务范围拓展到全体社会公众,而非仅为机关服务,并提出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档案馆。何振等对档案公共服务进行了概念的界定,认为档案公共服务“主要是指以党和政府为主导,以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手段,为满足公众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要所提供均等的档案服务和档案公共产品”[1],具有公共性、均等性与共享性特征。陈辉认为,服务主体除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档案业务机构之外,还包括档案中介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包括档案事务能力建设服务及档案信息服务,由此厘清了档案信息服务与档案公共服务的关系[2]。李灵风认为,公民权利视角下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基本价值取向的主要内容为以维护公民权利为核心、以全体公众为服务对象、以公益性为主要特征[3]。

2.1.2 拓展档案公共服务的功能

对于档案公共服务功能的拓展,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档案公共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党和国家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层面上。杨朝伟、蒋敏华提出档案公共服务功能在新形势下凸显,具体包括“社会宣传教育、文化交流、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市民休闲娱乐功能”[4],并对拓展档案公共服务的必要性展开了论述,认为要通过“常见综合型模式、单列计划型模式、依托拓展型模式”创新档案公共服务功能模式和完善档案公共服务功能。詹锐提出“除强化档案保管利用的基本职能外,要突出提高档案资源的聚集功能、档案与政务信息的发布功能、档案信息化管理功能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多元开发利用功能”[5]。可以看出,档案公共服务的功能更加多元化,涵盖和服务的范围向社会、文化、休闲利用等方面延伸。

2.1.3 档案公共服务资源建设

加强资源整合和档案信息化建设,从档案信息资源层面促进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关继南提出要提高“档案信息存储能力、馆藏信息的共享能力、政务信息的服务能力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能力”[6]。周林兴、王婷婷探讨了强化档案信息资源规划的必要性,认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档案信息资源存在规划理念权利化、规划政策局部化、规划模式内敛化的问题,从管理体制、资源建设、法规层面提出规划档案信息资源的策略[7]。綦凤凯提及了政府机构、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对档案信息资源公共服务的需求,强调要拓展网络化服务和强化资源配置[8]。服务资源的建设是推动档案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动力,关于这一主题的论述成果相对来说较为丰富。

2.1.4 档案公共服务政策与法规研究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研究内容:对我国已有的档案服务与利用政策的介绍及梳理、用户在利用或服务过程中权利的限制及实现、我国同外国公共服务政策的比较。李扬新回顾和梳理了国家档案局建立以来的档案利用服务政策,构建并论述了基于政策导向、体系结构、内容设计的档案公共服务政策[9]。闫静介绍了中美综合档案馆主要的公共文化政策,从政策颁布的形式、政策具体的明确性、政策的配套设施、政策实施人员、政策资金及宣传策略、政策措施反馈层面、政策与时代发展关系、政策输出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比较,根据对比结果概括了各自政策特点及原因[10]。罗军论述了公民利用档案权利受到限制的原因,并从法规制度、职业责任和公民角色三个方面提出实现公民权利的途径[11]。

2.2 “互联网+”时代档案公共服务研究内容

2.2.1 媒介、新技术对档案公共服务的影响分析

新环境下档案信息的便捷与高效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相关,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及创新2.0。张东华、黄晓勤认为,新环境下媒介的运用对档案公共服务各有利弊,媒介运用在档案公共服务中的障碍有四点:“信息共享障碍、用户匹配障碍、受众反馈障碍及传播成本障碍”[12]。云计算运用于档案公共服务在经济方面、数据安全与共享、服务方式上也存有优势。吴薇认为,智慧时代档案公共服务应充分利用各项关键技术,“以‘大数据技术’构建并完善智能档案信息检索服务、以‘Web2.0’打造新时期公共档案文化平台、以‘互动多媒体技术’拓展档案展览方式、以‘二维码和RFID标签’创建档案利用感知系统”[13]。

2.2.2 档案公共服务成功经验

“互联网+”时代档案公共服务研究的优秀经验和启示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内部分档案馆开展档案公共服务的成功经验,二是国外档案机构在档案服务过程中的有益启示。部分档案馆在推进档案公共服务时扩大覆盖面,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服务小城镇建设,扩大了社会影响力。郑金月介绍了嘉兴经验及特点,认为要“形成共建共享机制、突出民生档案重点、体现‘互联网+’思维、坚持以人为本”[14]。王俐涵重点分析了美国档案馆的馆藏资源结构、公共服务意识及全民档案意识[15]。可以看出国外的档案网站往往重视社交媒体的运用,努力提升档案服务资源覆盖的群体与范围。

2.2.3 档案公共服务模式研究

档案公共服务模式研究大多以网络技术平台为支撑,以方便用户为目的,设置不同功能、不同方式的服务框架,并对其服务模式的板块特色和特点展开论述。田忠强、陈江鸿从档案服务020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展开分析,基本模式分为“拓展线上服务广开O2O服务渠道,打造强有力的线下服务,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联动机制,改善档案02O服务的用户体验,形成线上线下的良性循环”[16]。田伟、韩海涛认为“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是‘后检索时代’档案服务模式的核心”[17],它们通过发挥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作用,对该系统进行有效建模,档案工作人员可将模型步骤转化为计算机程序,建立能够实际运转的个性化推荐系统,促进档案服务工作的开展。支凤稳、赵红颖论述了基于馆藏内容的信息检索和知识服务模式,指出该模式具有近似匹配寻优、交互性强与实时高速检索的特点[18]。

2.2.4 档案公共服务平台构建

近年来,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构建区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理念与提法进入学者的视野。整合档案和图书、情报等文献资源,将它们集中于一个服务平台。吴江市档案局充分整合区域资源,挖掘馆藏特色资源,编著地方文化精品,构建独特的地域数据库,将档案打造成了服务社会的公共文化平台。张东华、井菲等从档案公共服务平台的现状和不足入手,构建了“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构建集导航检索、数据资源、交互服务于一体模式的档案公共服务平台”[19],使用户能够快速定位想获取的信息,在交互式的档案信息咨询和服务中体验信息增值和共享。随着网络技术的推进,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一定的探索。

2.2.5 档案公共服务效果评价与实证研究

对于档案公共服务效果的评价与实证,有两种研究视角。一是选取特定的地域,以发放问卷或实地调研的方式,对某些特定的服务内容展开分析。如为国家档案馆设计有效合理的公共服务测评体系。王瑶从用户角度出发,构建了用户视角下的档案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从管理、用户、制度、方法层面论述了促进档案公共服务效果有效评估的保障措施[20]。二是以媒介参与档案公共服务为契机,比较同一档案馆不同媒介参与档案公共服务效果的优劣或不同档案馆之间同一媒介参与档案公共服务的效果,研究内容涉及对档案网站、档案微信公众号、档案微博等服务平台服务质量的评价研究。宋雪雁等以档案价值、技术功能、服务能力、平台系统设计四个一级指标为基础构建微信平台服务质量模型,综合衡量档案公共服务的效果及用户满意度[21]。

2.2.6 档案公共服务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

雷晓庆、崔雪主要针对档案网站服务,总结出“当前的档案信息服务在资源建设、服务具体内容、服务的深度、与用户的交互性等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22],应该丰富档案网站上的信息资源、完善检索系统、增加服务的方式。俞佳引入经济学的营销策略,认为综合档案馆公共服务要发展产品策略、渠道策略、人员策略及广告策略[23]。赵彦昌、陈海霞分析了在“服务内容、用户需求、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档案公共服务的增长型战略、扭转型战略、防御型战略、多元化战略”[24]。除此之外,关于档案志愿服务的论述也开始出现,档案志愿服务的开展成为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3 总体评价与建议

21世纪以来,我国档案公共服务研究已取得了许多成绩,一定程度上为具体的实践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不足之处也不容忽视。归纳起来,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研究主题多元化。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从仅限于档案公共服务内涵、功能等理论层面的探讨,到如今涉及服务模式的论述、服务体系的构建、服务效果的实证,研究主题愈加多元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公共服务与媒介、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但研究主题的多元化容易造成研究主题分散、成果相对零散化,对档案公共服务的研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不能形成强有力的合力。

二是研究层次较浅。研究作者来源分散,高校、档案机构、企业兼而有之,目前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核心研究群体。由于对档案公共服务主体定位不同,究者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述,部分论文是从所在档案馆的视角出发,内容多是具体工作成果的简单介绍或档案公共服务经验的总结概括,篇幅较短、学术价值较低。对问题的探讨没有由表及里,不够深入具体。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以期刊论文较多,博硕士论文和相关专著较少;部分文献泛泛而谈,真正理论性强、专业性强的突出文献偏少。

三是与技术衔接不紧密。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网络技术与档案公共服务结合得并不紧密,许多文献从可行性与必要性入手,论述大数据技术或Web2.0等应用于档案服务,但谈及如何运用这些技术则含糊其辞,只有极少的文献能够真正从技术层面入手,对档案公共服务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四方面加以改进。一是注重系统化研究,拓展研究深度。档案公共服务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一个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整体服务效益。在今后的研究进程中,应注重系统化研究,尽量将影响档案公共服务效果的因素都纳入其中,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研究结构,建立严密、制度化的服务体系,严格按照服务流程进行服务。同时应拓展研究深度,尤其是对于档案公共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探讨,不能浅尝辄止、流于形式,要寻找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再提出解决策略。

二是加强实证研究。目前档案公共服务的研究以理论居多,实践调研较少。尽管网络环境下档案网站、档案微博、档案微信公众号甚至档案APP等服务平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服务的情况,但这些情况远非档案公共服务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档案信息平台对于档案公共服务只起着辅助作用,不能够完全代替实际的档案服务。因而我们在研究档案公共服务时应双管齐下,既要注重对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平台的调研,了解新环境下服务的优点和不足,也要关注档案馆实际公共服务的现状,着重分析档案馆的优势馆藏资源、档案利用情况以及服务情况。

三是重视从利用者角度展开研究。利用者在档案公共服务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利用者角度展开研究是促进档案公共服务开展的有利因素。已有的文献多是从档案机构出发,用户只是被迫接受服务。近年来,个性化服务、智能化服务、知识型服务逐渐被提及,要以档案利用者为突破口,着重分析用户的档案利用规律、利用心理、利用需求,以网络资源挖掘或调查的方式了解用户喜好,同时要加强对档案利用者权利的研究。

四是加强应用技术研究。网络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的研究多是依托媒介,对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涉及的并不深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提及,应该着重分析大数据技术对于服务资源的智能推送和对于用户信息与背景资料的深度挖掘,利用云计算进行档案资源云存储和共享。此外,如何解决“互联网+”环境下可能遇到的失密泄密等信息安全风险,也值得我们不断研究探索。

注释与参考文献:

[1]何振,易臣何,杨文.档案公共服务的理念创新与功能拓展[J].档案学研究,2015(03):44-50.

[2]陈辉.改革新阶段档案公共服务转型策略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5(02):89-92.

[3]李灵风.从权力到权利——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基本价值取向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3(03):33-36.

[4]杨朝伟,蒋敏华. 对拓展档案公共服务的思考[J].中国档案,2009(11):54-56.

[5]詹锐.浅谈公共服务型档案馆的构建[J]. 浙江档案,2006(03):14.

[6]关继南.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J]. 中国档案,2006(04):48-49.

[7]周林兴,王婷婷.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档案信息资源规划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2(02):83-87.

[8]綦凤凯.档案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对策[J].机电兵船档案,2014(02):62-65.

[9]李扬新.档案公共服务政策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9(02):52-55.

[10]闫静.中美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政策比较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3(02):73-76.

[11]罗军.档案馆公共服务与公民利用档案权利[J].档案学研究,2015(01):72-75.

[12]张东华,黄晓勤. 媒介运用对档案公共服务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 档案与建设,2013(09):9.

[13]吴薇.面向智慧时代的档案信息公共服务方式研究[J].兰台世界,2014(05):19-22.

[14]郑金月. 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化[J].中国档案,2016(09):40-41.

[15]王俐涵.美国档案馆公共服务现状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4(01):83-85.

[16]田忠强,陈江鸿.“互联网+”背景下的档案O2O服务模式研究[J].北京档案,2016(01):9-10.

[17]田伟,韩海涛.发挥档案元数据核心集作用推进“互联网+档案”建设[J]. 档案,2016(06):7.

[18]支凤稳、赵红颖.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通讯.

[19]张东华,井菲,黄晓勤.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档案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 北京档案,2017(01):40-42.

[20]王瑶.基于用户需求的档案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5.

[21]宋雪雁,张岩琛,王小东,孟欣欣,邓君.公共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08):39-49.

[22]雷晓庆,崔雪.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现状及对策——基于公共档案馆网站调查的视角[J]. 档案学研究,2013(05):40.

[23]俞佳.基于社会营销理论的我国档案馆公共服务策略探析[J].山西档案,2014(06):34-39.

[24]赵彦昌,陈海霞.“互联网+”环境下的档案公共服务策略研究[J].浙江档案,2016(11):14-16.

猜你喜欢

档案馆公共服务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