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双向衔接意识探析
2017-01-28温杏美
温杏美
(封开县南丰镇育德幼儿园,广东 肇庆 526500)
幼小双向衔接意识探析
温杏美
(封开县南丰镇育德幼儿园,广东 肇庆 526500)
针对幼儿入学适应困难这一实际问题,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特别在实践层面上对教师、保育员和家长三方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同时,加强社区内联系,为幼儿创造更多实践条件,也是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幼小双向衔接;幼儿入学困难;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这表明幼儿园承担着幼小衔接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在这项工作中应该持有一种主动积极的姿态。这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实现自身的价值,真正体现出它在为儿童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上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保全小学教育工作不是建立在零的基础上,而是幼儿园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发展和深化。将幼小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即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待幼小衔接的理念,才能真正把握衔接教育的内涵。衔接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而建立双向衔接的意识,有助于实现儿童发展与教育上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体现《纲要》的基本精神。
一、解决幼儿入学适应困难的问题是幼小双向衔接意识建立的根本目的
近年来,据小学低龄部教师反馈,幼儿入学适应困难主要体现在:幼儿在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4个方面表现较差。其中任务意识差具体表现在孩子对时间观念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注意力分配和倾听习惯(视听分配)表现不佳;规则意识差表现在自控力和纪律意识不强;同伴交往能力弱则主要指孩子没有很好地掌握与同伴友好相处的社会技能,以及正确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能力尚显不够;独立完成任务能力差则突出表现在自理能力有待加强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园教育阶段和小学入学后教育阶段需要教育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基于对社会适应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长期性和深刻性的作用的认识,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应联合起来,共商教育策略,制定了全套关于各项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具体教学方案和未来合作的有关研究课题。
二、立足园本,利用科研成果指导幼小衔接教育实践
我们应充分借助高校科研力量,提高幼小衔接的研究水平。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主持下,全国多所幼儿园与北大附小共同参与了《关于3~12岁儿童社会适应能力》《4~7岁儿童的同伴交往》《同伴接纳》等追踪纵向课题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系统研究,不仅从整体上厘清了衔接教育的理念,而且让小学教育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园教育,更深刻地体会到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并认识到社会适应困难会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学习适应。这些研究促使教育工作者增强了幼小衔接工作的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评价指标的制定中、不同类型幼儿发展的个案信息反馈工作中及特殊儿童幼小衔接工作中。
三、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贯穿幼小衔接意识
紧紧围绕“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核心理念,小学教师、保育员、家长应三者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各要素的均衡发展,另外还要充分发挥社区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是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引导者
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贯穿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部内容,将社会适应能力各要素整合在一起设计教学活动,实现幼儿园教学活动化。下文将举例进行说明。
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开展关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讨论,引导他们对“哪些是自己以前会做的事情、当前能做的事情和今后要做的事情”制定计划表,还可以引导他们初步尝试设计自己的人生,并且鼓励他们多形式、多渠道地寻找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教师还可以开展“让我当一天小学生”主题活动,组织孩子分别在幼儿园的虚拟场景和小学的真实课堂中体验生活,让孩子感受上课的时间观念,同时接受手、眼、脑不同的分工任务,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和规则意识,有效激发幼儿的角色认同感和入学适应的内在需要。
教师应重视学习结果的展示性评价和反思,改变以往以说教为主的教育形式,强调幼儿间的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教师可以以“你说,我说,大家说——你问,我问,大家问”的启发式教学形式和“我与小学生哥哥姐姐在一起说说心里话”等活动,发展幼儿的相互尊重、乐于分享、友好互助、发表看法等一系列社会性行为。
(二)保育员是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支持者
教育应是生活的、自然的,因此环境资源也有很重要的教育价值,并在实践中发挥着教育的隐性功能。儿童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落实,如果保育员工作方式不当,包办幼儿力所能及的事,就会使他们丧失很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降低了教育效果。因此,保育员需要以支持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工作中,帮助幼儿实现认知的内化,将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能力,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各要素的均衡发展。
(三)家长是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合作者
《纲要》指出:“幼儿教育不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针对家长把入学适应仅仅理解为孩子学习适应的困难,而忽视了幼儿社会性适应准备,片面强调提早教识字、学拼音、做算术题等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现象,我们应利用家访、家长会、家教墙报、家园联系卡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和社会适应困难最终会影响到学习适应困难的观念,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为幼儿提供持续一致的行为锻炼机会。
(四)社区是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实践场所
幼儿园和小学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们可以参与社区活动实践,如参加社区文化周的演出、加入宣传队和安全行动组等项目,在相互模仿和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的机会,把想象力、首创性、独立性、责任心、以及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力等社会性认知能力真正转化为实践能力,促进社会性品质的内化和实践能力的获得。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期的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不是指某一特定阶段的任务,而是在孩子入园后就应该树立的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应该始终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使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整体化和连贯化。因此,我们应建立幼小双向衔接的意识,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多边参与的过程,需要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幼儿、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一起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宋先红)
温杏美,女,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育德幼儿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