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文化意蕴的有机整合
——京剧中的关羽形象
2017-01-28包海英
包海英
多重文化意蕴的有机整合
——京剧中的关羽形象
包海英
从古至今,关羽不仅以其超越常人的 “义”活在中国人的心中,还以血肉丰满的形象活跃在戏曲舞台上。传统戏曲中的关羽形象十分突出,而在京剧艺术中,关羽这一人物形象又很好地整合了前此的艺术形象,体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
京剧;关羽;文化意蕴
有学人指出:“关羽形象的儒化与神化在明清两代达到极致。作为一种表现生活道德力量的文化符号,关羽形象负载了多重的文化内涵。人们用不同文化圈所提供的文化规范来界定关羽,或者说关羽形象兼容了不同文化圈的兴趣和理念。”[1]那么京剧是怎样把这个 “负载了多重的文化内涵”、“兼容了不同文化圈的兴趣和理念”的关羽形象,整合成人们喜爱的舞台形象的呢?多重的文化内涵在京剧中的关羽形象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呢?本文旨在讨论京剧关羽戏对以往关戏中关羽形象的整合后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
一、一以贯之的忠义之臣
我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祖先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是多元而丰厚的,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各种思想如灿烂星辰照亮人们探索人生、宇宙之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儒家以外的思想,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儒家思想,无论是孔子及其传人的思想,还是经过统治者加工改造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忠义”是关羽精神的核心,他侍君以 “忠”,待友以 “义”
在 《三国志》的记载中,关羽、张飞与刘备虽 “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但在众人面前仍表现出地位上的差异:“稠人广众,侍立终日”。在刘备事业刚刚起步时,关、张 “随先主周旋,不避奸险”。关、张与刘备是战友关系也是领导与下属的关系。但在戎马生涯中他们一起驰骋疆场、出生入死,在频繁而漫长的征战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建安五年 (200),曹操东征讨刘备,刘备战败,当时关羽驻守下邳,亦不敌曹操,关羽及刘备家眷都被曹操俘获。关羽无奈,暂归曹操。曹操爱习关羽之才,礼之甚厚,关羽报曹操之恩,于万众之中刺杀颜良。曹操愈加厚待关羽,表关羽为汉寿亭侯,关羽却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挂印封金,拜书辞曹,于袁绍军中寻得刘备,从其归附刘表。
以上史实为人们想象虚构关羽的大义之举提供了基础。元明杂剧有 《桃园结义》《千里独行》《义勇辞金》等都表形了关羽对于刘备的忠与义,京剧中此类故事很多,如 《挂印封金》《秉烛达旦》《临江会》等等。
《梨园外史》中有多处提及关羽崇拜现象和关羽戏演出情况,且引其中一章中香萍与嵩如的一番对话:
香萍道:“……若论壮缪一生,实在是个英雄。
后人动辄把他老人家同岳忠武比较。两公的心事本不大相远,史官于关太抑,于岳太扬,不甚公允。至于忠武力攘外夷,为的是天下之公;壮缪只忠于昭烈,不过一人之似。似乎忠武为胜,但也是时势不同之故。二公正如禹稷、颜回,易地皆然。忠武始终不败,壮缪多半无功,也未必不似卫青、李广?依我看,忠武一生只占了一个正字,壮缪一生只占了一个奇字。千载之下,何必强分优劣?这都是那些假冒名士先生们,怕人说他看演义听杂剧,才有这种论调。要知 《三国演义》的关侯,后半截实在写得不好,只比李逵强些罢了。”嵩如道:“你的议论不甚确实。……你说演义写壮缪不好,那金喟批的却是好话。只我细看史册,壮缪一生,可为后世法则之处却是不多。”香萍道:“壮缪交友立万世之极,人生不能不交朋友,若能师法壮缪义气,个个都是交道中的圣贤。就连王绚云待那姓孙的这番义侠,也是北方家家崇祀关帝的效验。你怎说壮缪无足师法?《三国演义》是毛序始批的,金人瑞只作了一篇序,不是他的批注,壮缪的字,也没有发挥至极。”嵩如道:“这句话我驳你不动。但关帝是祀典正神,优人供奉难道不算亵渎?”香萍道:“壮缪义气充塞天地,人人都该供奉,就是强盗也画个三义神像。况呼伶人比强盗,终觉稍胜。我辈但取其有重义之心而已,何分贵贱? ……”[2]
《梨园外史》中这段话既表明了当时人对关羽的崇拜与敬重——认为优人供奉关羽可算是亵渎了,又说明了关羽 “义气充塞天地”,影响之深广,就连强盗也供奉关羽。京剧中对关羽 “义”的刻画不仅限于对蜀汉的忠义、对朋友的信义,还表现在对百姓的仗义上。关羽的 “义”涵盖了 “忠义”、“义气”、“侠义”、“道义”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在京剧的关戏剧目中都有所体现。对刘备的忠义和义气不必多说,表现关羽具有江湖侠义之气的是京剧 《斩熊虎》,演关羽助救一贫困之家的父女二人,这正体现了一种扶微济困的侠义精神。京剧 《斩熊虎》是根据民间传说编演的。这个故事与 《水浒》中的鲁达拳打镇关西颇为相近,关羽和鲁智深都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好汉。
二、智勇双全的中古战将
哥伦布有句名言说 “世界是属于勇者的”,培根也曾说过一个人若失去了勇气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勇气,则意味着更多。关羽戎马一生,无休的征战和不息的厮杀为他的一生增添了壮丽的色彩。陈寿 《三国志》中对关羽的记载虽然不多,但也突出了关羽的善战神勇:“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中,提到骁勇善战的将士时也多用关羽、张飞比附。后来虽然关羽忠义的特质不断地突出出来,但其忠义是离不开勇武的,关羽正是用他自己的武艺忠心耿耿地为刘备打天下的。而建立清王朝的满族是游牧民族,他们心中自有尚武之情结,因此对关羽的崇拜更多的具有战神崇拜色彩。
关羽勇猛威武的战将形象在元明杂剧中就被刻画得十分突出,如元代关汉卿的名剧 《单刀会》,关羽明知道去赴鲁肃的宴会是有危险的但却一往无前毫无顾虑,而鲁肃一方的人在关羽尚未出场前就极力渲染关羽的勇不可挡,乔玄和司马徽都劝鲁肃不要做无用功。第三折主角关羽才出场,而上场所唱的 【驻马听】一曲充满壮志豪情和大无畏的精神,只把这单刀会看得像 “赛村舍”,就如同逛个庙会一样。高文秀的 《刘玄德独赴襄阳会》第四折中曹章看到关羽,觉得他 “恰便似英雄的楚霸王”。而且这些杂剧中还多借旁人之口,或直接赞颂关羽,或通过追述关羽重要的征战事迹来赞扬关羽的英勇善战。前者如 《云长单刀劈四寇》中曹操多次称颂关羽,云 “关云长义勇夺魁,仗英雄天下无敌”,“云长义勇忠良将,天下闻名大丈夫”;后者如 《寿亭侯怒斩关平》官府的家奴在第二折中回忆关羽的伟绩:“俺将军他生的九尺二神威像,性忠直有纪纲,更生的貌堂堂,志气昂昂。灞陵桥推却了曹兵,刀挑战袍威慑了众将,他也曾鼓三声斩了蔡阳。”这种假他人之口赞誉关羽的手法在京剧中也有大量应用,如 《关公显圣》(二本 《走麦城》),曹操在厚葬关羽之后追忆关羽一生辉煌战绩:“可叹你昔年间大破黄巾,过五关、斩六将威风凛凛;斩颜良、诛文丑傻气腾腾;在襄阳捉庞德生擒于禁。可算得大英雄名震乾坤。”
京剧中不仅突出了关羽作战勇猛,还塑造了他富于战略智慧的特征,而这些谋略又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民间智慧的狡黠和浅薄,这也正说明了人们心中对关羽的亲近。如 《斩蔡阳》中关羽的 “拖刀计”被蔡阳识破,便用诈骗的办法在蔡阳分心之际,一刀杀之。
关汉卿的元杂剧 《单刀会》在京剧中也有同样的剧目,同样是塑造关羽的勇武,京剧中的 《单刀赴会》与元杂剧不同。京剧 《单刀赴会》中周仓和关平随关羽首先出场,关羽上场唱完引子后自报家门曰:“赤面长须武艺强,兵机战策腹内藏。青龙赤兔无人挡,统领雄兵震荆襄。”很简短的四句话就描绘出了关羽勇武善战的一面。吴国来人下书邀关羽过江赴会,关平劝关羽说 “过江赴宴,定无好意,父亲不可前去。”关羽认为不去会被东吴耻笑,道:“想某家出兵多年,纵横天下,岂惧那东吴小辈!”正所谓艺高人胆大,关羽是有经验的将领,他的勇敢不是鲁莽而是有谋略的。京剧中塑造关羽的勇武形象时特别注意到了关羽的谋略。京剧 《单刀会》中,关羽过江前,先做好了准备,他让关平 “只用大船一只,挑选关西大汉数名在船中服役,周仓一人跟随船上;插红旗一面,再插白旗一面,暗藏船中。吾儿准备战船二十只,领精兵一千名,在江心伺候。倘若东吴有诈,那厮将白旗摆动,吾儿带兵急速接应,料也无妨碍也。”接下来关羽还对关羽进行了一番军事教育。这段话在剧中虽然显得有些多余,但艺人为了突出关羽是有勇有谋的将领的用心可见一斑。
在 《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了刮骨疗毒之事: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降雨,骨尝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3]
这件事情在小说 《三国演义》里被罗贯中极力渲染,还虚构了当时的名医华佗亲自为关羽刮骨。华佗是历史上名医医术和医德都很高,这样的高人为关羽疗毒并深深地为关羽的英雄之气所折服,从侧面更加衬托出了关羽非同寻常的豪勇之气。他的勇气是极有感召力和感染力的。京剧中的《刮骨疗毒》,通过优秀演员的处理,更显出了关羽的大勇精神,如唐韵笙 “演 《走麦城》‘刮骨疗毒’一场,照 《三国演义》的描写,关羽 ‘饮酒食肉,谈笑奕棋,全无痛苦之色’。唐先生演至华佗刮骨时,既神态自若地同马良下棋,又让盔头上的珠球随着华佗动作的节奏轻轻抖动,飒飒作响。”[4]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在不打麻药的情况下,被人用刀从肉刮到骨头,除了神仙,肯定会感动十分疼痛的,让观众感觉到关羽是感到疼痛但又极力忍耐,这无疑更能然真实地表现了关羽的大勇精神,较小说 《三国演义》的描写更加可信感人。
无论是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中,还是在小说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武功都不是最高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关羽、张飞和刘备曾合三人之力与吕布作战,三英战吕布,也没有得到什么便宜,但是人们对关羽武功的称誉、神勇的赞美似乎都远远超过了吕布,这因为人们把 “勇”和人物的品质联系在起来了。关羽虽然打不过吕布,但关羽义薄云天,而吕布不过是个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小人,张飞斥其为 “三姓家奴”,在吕布那里是没有什么君臣大义或朋友间的信义可言的。因此吕布武艺虽强,但因其人品太差,《三国演义》中又极力塑造关羽的义勇,所以与 “义”无干的吕布只能把第一勇将的位子让给关羽了。
在京剧中有一系列表现关羽神勇的剧目,从剧目名称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比如 《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战长沙》等等,关羽不仅勇冠三军,还特别有大丈夫气概,他不乘人之危,在与老将黄忠对打的时候,黄忠马失蹄落入陷马坑中,关羽只要手起刀落,黄忠定然性命不保,但关羽认为乘人之危非大丈夫所为,而且对老将黄忠的忠义勇武也很钦佩,因此没有杀他,最后还收服了他,使得蜀汉集团又添了一员上将。
在历史上,成就关羽威名的最重要的军事事件是建安二十四年的 “水淹七军”。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刘备自封为汉中王,封关羽为 “五虎上将”之首,即 “前将军”。这一年,关羽率军攻打曹仁守卫的樊城,曹操派于禁协助曹仁镇守樊城,结果于禁一意孤行,给关羽可乘之机,关羽用水淹之法大败曹兵,生擒于禁、庞德。京剧 《水淹七军》演这个故事主要侧重表演关羽的谋略,他在第一次与庞德交战时并不能取胜,回营后正愁无计取胜时,关平报知曹军扎营情况,关羽立即上山观察,并做出水淹曹军的决策。可见关羽作战多年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他并不是只凭借一把偃月刀,他是个勇武而兼俱智慧的战将。
三、不恋女色的侠义之士
在人类历史上,与男权社会的历时之漫长相比,母系氏族社会犹如白驹过隙。从奴隶社会的西周到最后的封建王朝的清朝的覆灭,男性就是家庭和社会的主宰,女子则沦为男人的附庸。孔子又抛出了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的圣训,于是在历史长河中,虽然总有男性拜倒在美妙女子的红裙下,但女子终究是活在强大的男权统治之下的。于是人们讥笑那些宠爱女子的男子,如果这个男子有着显赫的家世或位居王侯,一旦他倒了霉,那么人们就毫不犹豫地把罪责推到男子所宠爱的女子身上,甚至认为 “红颜祸水”,美女可亡国,倾国倾城并不只是对女性美貌的夸,它也包含着这样的思想意识。
关羽与女性的故事,早在唐朝陆龟蒙的 《小名录》中就有记录:“骁骑将军秦朗,字元明,新兴人。父宜禄为吕布使,诣袁术,袁术妻以汉室女。其妻杜氏,下邳人,布之围,关羽属请于太祖,求杜氏为妻。太祖疑其色,及城陷,太祖亲见,乃纳之……”[5]
在戏曲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关羽与女性之间发生什么故事,有的只是出于对兄长刘备 “桃园结义”信义的坚守。正由于此,他曾不辞劳苦保护两位皇嫂千里寻兄,而历史上的关羽的女性观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无从细考,只能从关羽对于秦宜禄妻子的迫切的态度获得一些蛛丝马迹——关羽是爱或者说是喜欢美女的。但我国的古典戏曲却把关羽和貂蝉放在了一起,让他们在戏曲舞台上演绎着 “英雄易过美人关”的传奇故事。
“关公与貂蝉”听起来虽然不像 “关公战秦琼”那样让人觉得风马牛不相及,但历史上貂蝉是否确有其人还是个问号,而若说貂蝉和关羽之间有故事发生则更是 “空中语”了。王大错在 《戏考》里面于 《斩貂蝉》这一剧目考证说:“按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所载,吕布死后,曹操将其妻女送回许都,而貂蝉不复知其下落。及今之世,恒见豆棚瓜架间,乡村父老,抗谈往古。于关公月下斩貂蝉之事,每每提及,大约稗官野史中,必有采入此一段典故者,亦未可知。”[6]关公斩貂蝉的故事,虽然不知出自何处,但在我国的戏曲似乎很热衷于演绎这段英雄杀美人的动人故事。关羽为什么要杀美丽的貂蝉呢?不同时期的戏曲作品对此有不同的阐释。
据现有戏曲史料,最早演绎关公斩杀貂蝉故事的是元明时期无名氏的 《关大王月下斩貂蝉》,惜剧本已佚,《也是园书目》著录了此剧正名。祁彪佳的 《远山堂剧品》著录了此剧简名为 《斩貂蝉》。因为剧本已佚,关公为何斩貂蝉不得而知。此期间的 《三国志大全》杂剧中也写了关羽斩貂蝉的故事,《风月锦囊》中存此剧曲子近百支,我们从这些曲子了解到关公斩貂蝉的原因是貂婵在关羽面前贬低吕布,关羽认为貂蝉花言巧语、无义不良。明人传奇 《桃园记》(《群音类选》收)里面有 “关斩貂蝉”一出,因为关羽要貂蝉论说一下当下英雄,貂蝉为讨好关羽,就把刘关张吹嘘了一下,这也就罢了,他还拿他的亡夫吕布和刘关张比较,说自己的老公是 “跟脚由来贱”,是 “马前卒”根本没有资格上 “虎部名班”。这貂蝉本来想拍关羽的马屁,但是她的谄媚之术太低了,把吕布说得如此不堪,忘记了刘关张三个人大战吕布也没有得到什么便宜,她此时如此贬低吕布,关羽心里自然不悦,这不是明摆着撒谎吗?关羽就是因为这貂蝉如此善变,说你今天抛弃了吕布来亲近我,以后你有机会弃我而去,还不知道在别人那怎么糟蹋我呢?巧言佞舌之人,关羽怎能容她,于是一缕香魂在青龙刀下消散了。
据曾白融先生 《京剧剧目辞典》,可知川剧、汉剧、徽剧均有此剧目,看来关公斩貂蝉的故事在民间还是很受欢迎的。另外京剧中的这个故事主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关羽不满貂蝉见风使舵,夸赞张飞谄媚于关羽,所以关羽怒杀之,这是承 《桃园记》之一脉;另一个版本是:关羽恐貂蝉再被人蹂躏,欲保其名节才忍痛杀之。虽然貂蝉结局一样,但对其评价就不一样了。
王大错 《戏考》中收录有吹腔的 《斩貂蝉》,又名 《月下斩貂》,演吕布在白门楼陨命,张飞得貂蝉,送与关公。关羽念貂蝉乃司徒王允义女,曾用连环计离间董卓吕布,牺牲一身,匡扶社稷,诚有大功于汉朝,然恐女子水性杨花,乱离之际,难保不为人所污,惟有一死可以保全其名誉。因此于夜间,关羽唤貂蝉入帐,拔剑斩之。关羽只是凭着自己的臆断——认为女子容易水性杨花,便把貂蝉杀了,还打着保其名节的旗号。据大错考论,京剧还有一种斩貂蝉故事:白门楼吕布死后,曹操以貂蝉赐关公,欲使关公迷恋美色,消磨其英雄之气。貂蝉于夜间,入帐求见。逞其口才敏捷,演说古今兴亡之事,关公秉烛端坐,目不斜视。貂蝉竟然不知廉耻,对关公百般勾引,谄媚无限,纠缠不休,终于惹恼了只爱义气不爱美人的关羽,于是 “怒而斩焉”。这可以说是貂蝉自找的。
京剧一个本子 《月下斩貂蝉》中,关羽是怜惜貂蝉的。该剧中貂蝉是曹操作为战利品送给关羽的。曹操本意不过是想用 “美人计”消磨关羽的英雄志气。而关羽想到貂蝉为了匡扶汉室社稷,牺牲自己,甘做连环计之诱饵,使董卓、吕布父子相残,最终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实在是于汉朝有功的。无奈功劳再大,生在离乱之时,又是个美女,难免悲剧命运,于是关羽动了恻隐之心,觉得貂蝉唯有一死,才能全其名节。这就是那个时代英雄的逻辑啊。在京剧中关羽同样问了貂蝉问题,但问的比较多。先是问貂蝉 “历代褒贬之事”、又问她古今名将有哪些,最后问她虎牢关前谁是英雄。貂蝉心中思量:吕布在沙场上也算得英雄,但是难比刘关张。京剧的处理首先省去了貂蝉心中对吕布乃其丈夫的默认,而且通过唱出的心理活动让人觉得她确实以为刘关张是胜过吕布的英雄,而吕布不过是个臭名远扬的三姓家奴罢了。关羽对貂蝉的回答是满意的,这更坚定了关羽杀她的决心,美丽如仙女下凡的貂蝉不仅外表美,而且有才华,于是关羽要“成全她名扬世间上,清锋剑斩她一命亡”。
京剧另有一出 《月下赞貂蝉》貂蝉因见关羽听见自己说吕布英勇而不悦,于是改口夸赞关张,关羽闻赞则喜,让貂蝉去侍奉刘备二位夫人了。这个赞美貂蝉的故事在舞台上并不多见,看来人们还是更愿意看到关羽杀掉貂蝉。事实上,该剧的这种处理也是违背历史规律的,在那个时代像貂蝉这样的女性注定是悲剧的承担者。
关外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唐韵笙改编的 《月下赞貂蝉》一剧显然更有历史的悲剧感。剧中的貂蝉也是曹操以战利品的性质送给关羽的,关羽想到貂蝉为国献身,对其充满了敬意但并不接纳她,貂蝉深慕关羽之义德,感动在曹营并无出路,于是借观关羽青虹剑之机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悲情的死亡,同时也是很凄美的。唐韵笙的处理更能表现出关羽的侠骨柔情。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关羽杀貂蝉的理由不外乎四个:一是红颜祸水论的影响,二是名曰杀之实为爱之的封建英雄逻辑,三则是貂蝉谄媚过度、自取其祸,四是兄弟如手足、义气重于一切的观念。可见戏曲中的貂蝉总是难以逃脱被关羽斩杀的命运,无论因为她是祸水还是因为她是功臣,或者为了兄弟情义,与社稷相比、与名节相比、与兄弟情义相比,一个女性的生命都是不足道的。蒲剧虽然换了一个角度,但貂蝉的命运并没有改变。
自古 “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因美人而丢掉性命,帝王或英雄因美人而失败的故事有很多:纣王与妲己、项羽与虞姬、吕布与貂蝉、唐明皇与杨贵妃、吴王与西施等。“红颜祸水”论在古代深入人心,虽如此,但英雄还是难过美人关,可偏偏到了关羽这里,这个说法就显示出了它的无力;有着怎么赞美也不为过的美女貂蝉,并不能让英雄失去理智,儿女情完全匍匐在了英雄的义气下。也正因为此,愈加显得关羽这一英雄的不同凡响。
四、白璧微瑕的可爱凡人
小说 《三国演义》对关羽自身的弱点并不讳言。马超是三国中的一员勇将,他与张飞在葭萌关大战三阵,棋逢对手、高下难分;归顺刘备后,大战潼关,把曹操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因此英俊的马超赢得了骁勇善战的美名。关羽在荆州得知后就要入川同马超一比高下,诸葛亮了解关羽性情,于是写了封信给关羽,赞誉他 “绝伦超群”,马超是无法和关美髯相提并论的。关羽看了非常满意,还把诸葛亮的信拿给别人看,志得意满之情溢于言表。可以看出关羽是孤高自傲、傲视他人的。另外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分封 “五虎上将”,他虽然名列首位,但因为与黄忠同列,心有不服。他觉得和张飞、赵云、马超三人同列还可以忍受,也不辱没了他的名誉,但黄忠彼时已经年老,于是他愤愤然道:“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7]正是关羽也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我们才感觉他是亲切的,甚至是可爱的,因为凡人总是有着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关羽毕竟不是普通人,他是战乱年代一个割据势力方重要的将领,其肩上任务极重,他的弱点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失误就是失荆州,尽管荆州之失不能说是关羽一个人的责任,但作为守将,他的估计不足关羽大意失荆州,刚愎自用无疑是导致荆州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期的几出关羽戏中就有 《华容道》,在这出戏中,关羽放走曹操并没有被认为是什么不应该的事情,反而认为关羽坚守一个 “信”字,他的行为是一种大 “义”。但今天我们看来,一个人不忘诺言,哪怕是对自己的敌人,确实不愧为大仁大义之人,但无论如何,“不分敌我,为了自己信誉,白白放走敌人”总是让人感觉有些不对。如果关羽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而仍旧放走曹操,舍生取义的勇气固然可嘉,但是对于自己名誉过分爱惜,而置国家大局于不顾,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大的缺憾。京剧 《走麦城》向观众展示了英雄末路的悲哀,我们应从中得到这样的启示:关羽无视国家联吴灭曹的策略,把政治上的朋友当成敌人,不但造成悲惨的结局,也给刘氏江山带来无可弥补的损失,这都是他刚愎自用、骄傲自大、缺乏策略的造成的。
京剧中的关羽,对百姓行侠仗义报答不平,对朋友两类插刀万死不辞,在战场指挥若定智勇双全,对女人怜香惜玉又不沉溺女色,这种种一个男人很难兼具的优点都集中在了关羽身上,于是对关羽刚愎自用、自傲自大的缺点便给予了一定的宽容,谁又忍心对这样罕见的英雄求全责备呢。
总之,京剧中的关羽身上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多重要义,尽管他也有不足之处,但在这一形象身上更多地体现出符合传统道德和思想文化精神的特征:忠义、勇猛、侠义、不恋女色。如果我们剔除封建的忠君思想,关羽身上所体现出的品质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下人们感到诚信极度缺乏、人与人之间建立百分之百的信任几乎 “难于上青天”的情况下,关羽仍能够给我们以教义和感动。
[1]刘海燕.从民间到经典——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生成演变史论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陈墨香,潘镜芙.梨园外史 [M].北京:宝文堂书店,1990: 242⁃244.
[3]陈寿.三国志·关羽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82:491.
[4]龚和德.小忆唐韵笙.载 《戏剧电影报》,1982:1期3版.
[5]商濬.稗海 [M].第一函第二册,明刊本.
[6]王大错.戏考大全[M].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90: 93⁃94.
[7]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606.
(责任编辑:周立波)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Cultural Significances—Image of Guan Yu in Beijing Opera
BAO Haiying
In all ages, Guan Yu has been lived in Chinese not only because he had more code of brotherhood than ordinary person but also because he was a role with abundant meanings on the opera stage.Guan Yu in traditional operas is very prominent.And in Beijing opera art,the role of Guan Yu commendably integrates many artistic images before.Now Guan Yu in Beijing opera contains abundant cultural significance.
Beijing opera; Guan Yu; cultural significance
J806
A
1672⁃2795 (2017) 02⁃0075⁃06
2017-02-28
包海英 (1977— ),女,河北三河人,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戏曲艺术研究。(济南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