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科班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性启发
2017-01-28巴图
巴 图
传统戏曲科班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性启发
巴 图
时值中国职业教育一百周年之际,让我们向黄炎培先生对于中国职业教育的特殊贡献、向前辈先贤们为艺术教育做出非凡贡献的表示敬意。20年前有幸在研究中接触创设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黄炎培先生,当时对其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解还是肤浅的。现在结合自己多年戏曲教育教学实践,反观先生所倡导的职业教育理念,才发现其对于当今我们推进艺术教育纵深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思想价值,很多深刻的教育理念应当在我们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办学过程中,作为一个重要的案例来研究汲取。
从戏曲教育历史来讲,以支撑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在二十世纪走向辉煌的重要人才培养单位富连成为代表的、有相当深刻的职业教育特征的科班制办学传统为例,他们的办学智慧对于我们当今艺术教育的有重要启发,需要我们认真地梳理和总结。黄炎培先生在1917年创设中华职业教育社并系统提出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背景和参照是1904年的癸卯学制。这是晚清政府试图实现中外文化、中外教育的某种关联的教育探索,核心是试图以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保存和创新中国传统教育。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其实是对这种教育观念的一种反动。有趣的是,癸卯学制实施当年,戏曲科班富连成社创设,并存续到1948年,前后44年,有效支撑了那个时代社会对戏曲高端人才的基本需求。现在有很多的老先生在感叹戏曲教育今不如昔时,经常提到富连成科班职业教育的特殊办学经验。对于早于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这个科班是否对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产生影响值得研究。但以职业教育为目的,从实际、实用出发的教育,可能是富连成给予当代戏曲教育的最大启发。
一是教育动机上的 “实”。富连成的教育动机非常实际,第一,替祖师爷传道;第二,为自己谋饭碗;第三,要奉上养下。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千篇一律。同一规格。从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看,从毛入学率百分之一发展到现在的近百分之五十,某些省甚至到了百分之之八十以上,在这样变化的背景之下我们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对人才教育的目标的设计,并没有体现出因时而变,导致云端上的教育动机与学生现状与社会需求产生隔离,这是我们应反思的地方。
二是教育内容上的 “简”。在有明显职业教育特征的传统戏曲教育体系当中,人才培养内容的必然是大繁就简的,因为科班在职业教育动机的支撑之下,更多地直接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是培养有专业技能的、能马上带来票房的专才。这与欧洲现代教育开始出现的时候,学校教育所体现的精英的教育,甚至培养大百科全书式的人才是有差别的。反思现在我们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比较全,同时也比较泛,这对于支撑特殊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教育来说是不足的。从我们戏曲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最核心的就是基本功的训练和剧目课,如何将注意力聚焦到这样的课程中,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命题。
三是教育观念上的 “严”。这个 “严”,可以是严格、严谨,甚至是严苛。这个字不是一般共性意义上态度和方法层面的东西,而是与戏曲本体相关联的内在规定性特征。对于戏曲教育而言,需要将将 “严”与决定其它要素的教育观念相联系,需要对 “严”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我以为,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艺术人才特别是舞台艺术的培养,其培养的本质特点是基于身体技能、技巧的活态的传承过程,必须在传承中守住这个 “严”字,这是戏曲优秀教育传统的重要方面。
四是办学体制上的 “活”。当代学校戏曲教育有严格的学科、专业、专业方向,有规范的招生程序和制度,有固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其科学合理的地方,但亦有灵活度不够、机制过死的问题,限制了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培养的效果。富连成在招生方面相当灵活,基本上是随考随入,选才亦不拘一格。在对教师的使用上,亦是创设条件用其所长,用其所专,用其所宽。在富社,文丑萧长华不仅可以教 《拾玉镯》等旦角戏,还教授并执导了不少三国戏。马连良创造了老生马派艺术,但是他入学的时候实际上是武生。叶盛兰先生创造了小生叶派,但他初学的是花旦,是因为有教师动态的判断,是因为有灵活的转行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法上,传统戏曲科班特别重视因材施教,量材教艺,坚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被誉为梨园汤武的王瑶卿先生培育了四大名旦和四小名旦,他的人才培养经验是,每一个人的特点都不一样,应当象栓猴子一样,一个猴子一种栓法。在一个轨道当中按照一个模式来培养,充满个体差异的学生是很难在艺术品质和高度上得到充分激发和养成的。相反,建国后实施了某些灵活政策的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流派班、高研班、“千人计划”班等,都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五是人才培养规格上的 “正”。强调中正,自然是相对于艺术观念、艺术教育、艺术规格方面可能存在的偏锋、偏激、偏离而言。传统戏曲教育中经常说持中秉正,即教学要规范,开蒙要正,重视基础,夯实基本功,讲究技术尺寸的规范,教授能举一反三通大道戏码。他们比较好地认识和处理了学习与演出的辩证关系,练方用圆即学习时方方正正,平平整整,规规矩矩,强调学生只有日复一日地重复简单,方能形成不简单,只有把这些基本的问题做到家,才可能形成可持续的特长和流派,才能在演出时因身上有内容而做到正欹结合,疏朗有序。在教育过程当中,很多戏曲前辈不将创造性作为直接的教学目标,在他们看来,那是在横平竖直的岁月积累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六是强调实践教育教与演的 “通”。富连成作为私家科班,为了生存必须用持续不断的票房养活自己,因此与票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相当密集的商业演出。他们有广和楼这样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经过三十多年合作,成为富社的大本营,当时广和楼的日场戏已经形成了富连成科班演出的定例,一些学生如 “喜”字辈的陈喜兴、侯喜瑞、雷喜福,“连”字辈的马连良,“富”字辈的谭富英,“盛”字辈的裘盛戎、叶盛兰均在此 “科里红”,形成了颇有影响力的娃娃戏品牌。这种学校与剧场、课堂与舞台所形成的前店后厂关系客观形成了富连成社实践教育的突出特点,以演代练,以戏保功,打通了与舞台的距离,让学生在舞台的摔打中成长,在直接与观众的审美交互当中成长,老师在舞台背后教戏、排戏、演戏、评戏。当下艺术教育中,最大限度地缩短课堂和舞台的距离仍然是很重要的课题。
最后是注重教育教学体系的"合"。基于戏曲的综合性特征,富连成科班的专业教学是以剧目课为主的成品教学,是对唱念做舞、手眼身法步这些戏曲表现元素,以歌舞演故事的经典剧目为载体的综合。在教学演出舞台上,基于戏曲表演所必须的四梁八柱的配合,戏曲表演与文武场的配合,戏曲表演、音乐、导演、编剧、舞台美术、服装、化妆、道具的配合,戏曲科班逐步形成了台前幕后的"一棵菜"精神与文化。传统科班时期,戏曲人才的成长大致经历了坐科学习、二次拜师、随演出班社学艺三个阶段,科班、演出团体、师傅间基本上能够配合有序,相互衔接,出现过很多各方共同提携成长的梨园佳话。当今戏曲人才培养分别由学校教育、师徒传承、院团传习完成,三种教育分别存在于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其教育目标、方式、重点皆有所不同,在现有体制下贯通衔接不够充分,时有相互诟病。我以为,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仍处艰危边缘状态,各方从业者携手团结,抱团取暖,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在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过程中共同改善传统艺术人才的培养氛围和培养环境,我觉得时代需要这种 “合”的精神,这也是传统戏曲科班制致力于现代艺术人才培养的启发。
(责任编辑:李 宁)
1672⁃2795 (2017) 02⁃0005⁃02
2017-05-08
巴图 (1965— ),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法学博士学位,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 10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