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振兴实体经济之“四有”探索
2017-01-26胡旭升潘晓霞
□胡旭升 潘晓霞
东阳振兴实体经济之“四有”探索
□胡旭升 潘晓霞
东阳市是全省工业强县(市、区)之一,目前已形成了磁性电子、先进装备、生物医药、木雕·红木家具、针织服装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结构,获得了“中国磁都”“世界木雕之都”“中国红木家具之都”等一批荣誉称号。东阳积极开展实体经济振兴和工业转型升级工作,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战略机遇,放大“人才+大师”“历史+文化”“大院+大所”“协会+联盟”新优势,因地制宜地探索振兴实体经济的“东阳经验”。
人才有实力,“人才+大师”支撑产业创新创业
东阳作为“教育之乡”,拥有“百名博士汇一市、千位教授同故乡”的优势。在创新人才方面,据统计,在国内外工作的东阳籍博士已超过800名,具有教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的东阳籍人士达8000多人,东阳籍院士13人。东阳加大引才引智力度,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等高档次人才越来越多,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肯开拓的东阳人在国内外创出骄人的业绩,引领新兴产业走向“高精尖”发展。在工美大师方面,全市现有“亚太手工艺大师”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9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6位,这些大师级的工匠在东阳发挥“工匠精神”,助推全市木雕·红木家具等传统产业传承发展。东阳市既具有高层次优秀人才,又具备大师级的工艺美术人才,为振兴实体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军力量,既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又推动了传统产业的传承发展。
工业有文化,“历史+文化”增加产业历史底蕴
东阳传统产业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如东阳木雕始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明清,是中国四大主要木雕流派之一,与黄杨木雕、青田石雕和瓯塑合称“浙江三雕一塑”,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阳的工匠把木雕工艺和家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传统的“工匠精神”与红木产业结合,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特色,也反映了传统文化由自信到失落再到回归复兴的曲折过程。东阳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振兴实体经济,可借势借力进一步深化、固化“文化经验”,向更多行业、更大范围推广,进而有望成为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浙江“文化”样板。
企业有技术,“大院+大所”增强产业技术创新
东阳企业积极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共有院士工作站8个,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机构10家,龙头企业积极在杭州、上海等城市设立研究中心。花园集团依托于院士专家工作站,同中科院、浙江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所共同展开合作研发,历时10余年,成功实现了从针织服装向生物医药的转型。普洛康裕与9位院士建立合作关系,设立院士专项经费,共同进行企业科研攻关、完成一批重大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并于2012年获评省级优秀院士专家工作站。日升昌药业和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依托于企业的研发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展开多项基础性研究,企业产值连续翻番发展。东阳具有和各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的资源,在振兴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推广“大院+大所”的合作模式,为全省产业转型发展提供经验和模板。
产业有平台,“协会+联盟”促进集聚创新要素
为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要素集聚,在各大主导产业领域,东阳成立了一批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行业协会方面,包括东阳市针织行业协会、东阳服装行业协会、东阳磁性电子行业协会、东阳市木雕·红木家具行业诚信促进会、东阳市红木家具行业协会、东阳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和东阳仿古门窗行业协会等。同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磁性材料与器件分会等2个国家级协会已落户东阳。产业发展联盟方面,以企业自愿、优势互补、合作互惠、共同发展为原则,鼓励企业围绕优势产品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组建产业发展联盟,目前成立了浙江省磁性材料知识产权联盟、中国金华(磁材木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实现龙头带动、抱团发展,东阳产业在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话语权得到增强。东阳建立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提高区域辐射带动力和创新要素集聚力,在振兴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使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等得到提升。可进一步推广东阳“协会+联盟”的模式,为全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创新要素集聚的模板和经验。
作者单位:胡旭升,东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潘晓霞,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