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论治小便异常方剂配伍探析
2017-01-16马向梅王均宁
马向梅,王均宁
(1.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2. 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3)
小便异常是临床常见症状,指小便色、质、量、频率及排尿感和伴随症状的异常[1]。《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可见,小便的生成排泄依赖津液充盈及气机的正常运化。《金匮要略》最早系统论述膀胱病[2],并创多首方剂治疗小便异常,其证候不同、治法各异,试就其组方配伍特点作一探讨。
1 重视调理五脏功能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五脏水”是病及五脏而出现水气内停的各种证候,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结、水湿外溢则为肿,膀胱气化失常则致小便不利,鉴于此其治小便方剂尤重调理五脏功能。
1.1 温肾阳,滋肾阴,以复开阖之职
《金匮要略》中肾气丸出现多次,用治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究其病因乃肾病开阖失度引起。肾为水脏主脏腑气化,对尿液的生成和排泄起重要作用。《景岳全书》言:“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肾气蒸腾促进尿液化生,尿液的排泄依赖于肾阴与肾阳抑制与推动作用的协调平衡。肾阴亏抑制作用减弱则尿频尿数,肾阳虚失于推动温煦、津液不化而致尿少水肿。《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36条:“青龙汤下已……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而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因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致小便难,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伐肾邪,平肾逆,温阳化饮,通利小便。
1.2 宣肃肺气,通调水道
《金匮要略》中理肺以治小便的方剂较多,如甘草干姜汤、葛根汤、百合麦冬汤等。肺气肃降,将各脏腑代谢产生的浊液下输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血证论》言:“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之上源,上源清则下源自清。”若肺失宣肃,致津液代谢障碍,影响尿液排泄则出现尿少、遗尿。朱丹溪曰:“肺为上焦,而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下窍之水出焉。”张仲景尤重辨证论治,据因或温肺助阳,或清肺热或宣肃肺气,以复津液正常运化。《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5条甘草干姜汤用治“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证因肺气虚,通调失职,气化不利。百合地黄汤用治心肺阴虚内热之小便赤,主以百合清肺经气分之热,养肺阴[3]。若外邪侵袭,肺气闭塞,通调失职,致水阻气滞小便不利者,宜辛散表邪,宣肃肺气,复膀胱气化,常配伍麻黄、杏仁、桔梗、桂枝等药。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12条葛根汤用治“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因寒邪犯表、太阳经气不利影响膀胱气化,以麻桂姜枣发散寒邪,葛根升津舒筋,芍药甘草益阴以利小便。再如五苓散用桂枝发表利水,以利小便。
1.3 健运脾胃,利水化湿
《灵枢·口问》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脾气散精于周身,并将胃肠代谢的水液经三焦下输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若脾失健运,输布津液障碍,致水湿等病理产物积聚出现小便不利。《灵枢·本神》言:“脾气虚……实则腹胀,泾溲不利。”治当温阳健脾或滋养脾阴,复中焦运化,“以灌四傍”。张仲景常用白术、茯苓、干姜、杏仁、白芍等药,苓桂术甘汤为治脾胃阳虚代表方。《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治以茯苓、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复脾胃健运,开发腠理,温化水饮,小便得利则饮邪可去。再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15条:“趺阳脉浮而涩…涩则小便数……麻子仁丸主之。”因脾弱传输津液障碍,渗于膀胱,小便反见频数,故以麻仁、杏仁、白芍等滋润太阴之津液以治“脾弱”,使脾能为胃行津,则小便频数可治。
1.4 疏肝解郁,畅利水行
治小便异常,张仲景强调解郁调畅气机,而肝主疏泄,畅达气机,气行则津布,且肝脉绕阴器,故有肝主小便之说[4]。《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7条:“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以当归和血养肝润燥;苦参泻心热、利窍逐水;贝母清肺热、解肝郁,重在解郁散结行气,水道通调则小便自利。
1.5 温助心阳,调畅心神
心为阳脏,心火下行以温肾水、助肾气化,且“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神能驭气控精,调节津液运行和尿液排泄。凡心火亢盛、心神不安或心阳不足,皆可致小便异常。《丹溪心法》曰:“心肾不交,阴阳不调,故内外关格而水道涩,传送失度而水道滑,热则不通,冷则不禁。”张仲景审证求因,认为心阳不足者治则温阳,心神不畅者调畅心神,阴虚内热应清心热养阴液,百合地黄汤心肺共治,用生地养心肾之阴,清心经营分之热[3];对于情志内伤所致百合病应注重心神调畅,合“各随证治之”之意。
2 治分虚实,尤重辨证论治
2.1 正虚为主,治宜滋阴助阳
2.1.1 温阳化气利水 张仲景立足《内经》学术思想,重视扶阳气,存津液[5],治小便异常尤重温阳。小便乃津液代谢产物,人体津液依赖于阳气蒸化、布达于周身。阳郁阳虚皆致气化失常,津液停聚,或为水肿,或致小便异常,所谓“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治应使“五阳以布”,恢复膀胱气化。《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24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小便不利……甘草附子汤主之。”本条因表里阳气皆虚致小便不利,以白术祛湿,桂枝辛散表邪、温通阳气,附子辛热温里阳,诸药温补阳气,使表里阳气振奋则津液自行,小便通利。苓桂术甘汤伍桂枝、肾气丸伍桂附,皆寓温阳以助气化之意。
2.1.2 养阴利水 养阴保津的思想贯穿于《金匮要略》始终,百合地黄汤是其代表方。阴精濡养脏腑,并能化生脏腑之气,推动气化,调节水液输布排泄。阴虚则阳无以生,气化不利,或津液生成不足,小便生化乏源,可见阴虚亦致小便不利,张仲景多用阿胶、栝楼、百合、生地滋阴助小便化生。《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13条:“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本条见郁热伤阴,故以咸寒之阿胶滋阴润燥,使津液复而气有所化,利水而不伤阴。罗美在《古今名医方论释义》中言:“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肾气丸更以大剂滋阴壮水之品,于阴中求阳,少火生气,助肾温阳利水。再如百合地黄汤、栝楼瞿麦散皆有此意。
3 邪实盛者,应祛邪利水助气化
3.1 利水行气
小便异常病机有寒热虚实之别,病位有五脏之异,但常有水湿停滞不化治当利水渗湿以助气化,张仲景常用茯苓、滑石、猪苓、泽泻等药。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4条:“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本条因水停致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不利。以二苓、泽泻利水以助气化。猪苓汤亦用二苓甘淡渗利水湿,葵子茯苓散滑窍利水,使水湿去、气化通,均强调利水行气的重要性。
3.2 清热利湿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提淋秘病机为“热在下焦”,强调湿热是淋证的重要病理因素,治当清热利湿,恢复膀胱气化以利小便。《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19条:“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病因湿热互结于里、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失常。里实治宜攻下,以黄柏、栀子利湿退黄、清泻里热;大黄、硝石攻下瘀热,前后分消使瘀热湿浊尽去,小便自利。再如茯苓戎盐汤、栀子大黄汤等皆有清热祛湿而利尿之意。
3.3 祛瘀利水
津血同源可相互转化,《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20条提到瘀血闭阻影响津液运行,即血不利则为水。而水停又可影响血行终致血瘀。故治小便异常除利水渗湿外,张仲景尤擅配伍活血方药。《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立蒲灰散、滑石白鱼散治小便不利,蒲灰凉血消瘀,白鱼去水气、理血脉,乱发为血之余,止血消瘀以利小便。上两方多用血分药,活血亦能利水,提示从血分论治小便异常的另一种思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用大黄甘遂汤治水血互结于血室,症见小便微难,以大黄破血下瘀,甘遂逐水使水血并治。
3 结语
综上,小便异常虽病因繁多,病机复杂,总不离气化与津液,结合《金匮要略》常用方剂配伍规律,临床当执简驭繁,重视调理肺脾肾等脏腑功能,恢复膀胱气化。宜辨寒热虚实、审证求因、据因施治,配伍清热、滋阴、活血、通阳等方药标本兼治,以期获得满意疗效。
[1] 白鸽.张张仲景“小便异常”方药应用规律研究[D].北京: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5.
[2] 秦建平.试析《金匮要略》中膀胱病的辨证论治[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3(3):229-230.
[3] 刘挺.百合地黄汤的临床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2):94-96.
[4] 吴天浪,张培海,常德贵,等.肝主小便理论浅析[J].四川中医,2009,27(11):29-30.
[5] 丁元庆.学《伤寒论》要注重方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