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文教授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尿道综合征的经验
2017-01-15梁建亮王
梁建亮王 实
(1.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广东 佛山528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510000)
·薪火传承·
余俊文教授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尿道综合征的经验
梁建亮1,2王 实1
(1.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广东 佛山528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510000)
目的 总结余俊文教授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方法 通过收集和整理病历资料,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方药、随证加减,并附典型病例,阐述其治疗尿道综合征的临床体会和学术观点。结果尿道综合征的发生与膀胱湿热、肝胆郁结、脾胃虚弱、肾元亏虚密切相关,根据病因病机和不同临床证候灵活辨证,采用清热利湿、疏肝行气、健脾益气、补肾固涩治法,疗效显著。结论 余俊文教授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尿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著,为治疗尿道综合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尿道综合征 淋证 中医辨证论治 经验总结
尿道综合征是指有尿频、尿急、排尿不畅和少腹坠胀等下尿路刺激症状,而无膀胱、尿道器质性病变及尿路感染的一类疾病[1]。尿道综合征以女性多见,目前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精神因素、慢性炎症刺激、过敏、性激素水平失调、生活行为、神经功能等相关[2-3]。现代医学治疗尿道综合征的药物常为抗生素、谷维素、安定、雌激素等,但往往无法取得令人满意效果,其病情反复、缠绵难愈,给患者生活、精神带来巨大痛苦,进一步加重尿频、尿急等症状,形成恶性循环[4-5]。而中医药在控制病情、改善症状等方面较西药具有较大优势。余俊文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疾病30多年,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尿道综合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病因病机和不同临床证候灵活辨证,采用清热利湿、疏肝行气、健脾益气、补肾固涩治法,在治疗尿道综合征中收到了显著的疗效。笔者有幸随师临诊,获益匪浅,现将余师对尿道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方药、临证加减的临床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1 对尿道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再认识
1.1 膀胱湿热,下注成淋 本证多见于过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过多、下阴不洁,秽浊之邪的患者,酿成湿热,下注膀胱,发而为淋。其中,《景岳全书·淋浊》谓“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在
《素问玄机原病式》曰“淋,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膀胱乃津液之府,热则津液內溢而流于睪,则见小便数;膀胱热则气化不利,水下则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其证候主要表现为:小便短数,灼热刺痛,尿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腰痛拒按,寒热起伏,常伴有口渴,心烦,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余教授对于这类病证治疗常采用清热泻火,利湿通淋之法,予四妙散。若热盛明显,加山栀子等清热药,在《丹溪心法》说道“淋有五,皆属乎热。解热利小便,山栀子之类”。若热盛损络,迫血妄行,溢出脉外,小便涩痛有血,则为血淋,治疗上加予小蓟、白茅根等凉血止血中药;若湿热蕴结,尿液受其煎熬,日夜累积,尿中杂质结为砂石,则为石淋,常加用排石三金——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余教授经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属于该证型的尿道综合征患者较其他证型明显偏少,而在尿路感染中较常见。
1.2 肝胆郁结,气滞成淋 本证多见于情绪抑郁、焦虑的患者,尤其是处于绝经前后女性。其实,古代医家已经意识到情志因素对淋证的诱发很重要。《医学入门·淋》云“内因七情,心肾气郁,小肠膀胱不利,或忿怒房劳忍溺……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火烁为砂石淋”。着重强调了怒而化火伤肝这一病因。《金匮要略》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认为淋证主要脏腑在肝、脾。因淋证所出之道在溺窍,故淋之为病,溺孔艰涩,如粟粒梗阻而不利也。肝木郁陷,故少腹弦急,肝气乘脾,故痛引脐中。《辨证录·淋浊》言“胆气受惊则收摄过多,而十二经之气皆不敢外泄。精亦阻住而不得流,遂蓄积于膀胱阴器之间。而胆气不仲自愿未遑,何能为十二经决断耶,所以精变为淋,壅塞而难于出也”。说明胆气内郁成淋的机理。《证治要诀》曰“气淋,气郁所致”。其证候主要表现为气淋实证:脐腹胀满,小腹胀甚尿后余沥不尽,小腹拘急、小便涩痛、或痛及少腹、脐中,善叹息,情志不舒,胸胁苦闷或痛,烦躁不宁,失眠,烘热汗出。舌质淡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余教授对于这类病证治疗常采用疏肝利胆,行气通淋之法,予逍遥散。在临床上治疗该类病证的患者,余俊文教授注重加大行气药物用量,体现重视调气的治疗特色,正如《谢映庐医案》曰“小便之痛与不通,全在气之化与不化”。若患者明显表现出郁而化火,常在逍遥散上的基础上,添加丹皮、栀子以清热泻火,即是来源于《内科摘要》丹栀逍遥散。现代药理学表明丹栀逍遥散能减少患者夜尿次数,这可能与其镇静催眠作用相关[6]。同时,余教授重视询问患者睡眠情况,因睡眠质量差会影响,甚至加重患者症状,故对失眠或梦多患者,使用酸枣仁、远志、琥珀等安神药物。在中药治疗的同时,余教授经常积极调节患者情绪,认为情绪的波动是该疾病发生发展关键因素,也是该疾病所导致一种表现,心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医学认为,当精神情绪的变化持久或强烈时,易致高级中枢的功能紊乱,出现膀胱、尿道括约肌功能协调障碍而产生本病[7-8]。黄俭等[9]在研究中也发现,尿道综合征患者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其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提示尿道综合征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故对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患者,要进行疏导,解除心理阴影,增强其治愈信心,与中医辨证治疗有机配合,方能达标本兼治、事半功倍之效。
1.3 脾胃虚弱,气陷成淋 本证多见于病久不愈,或过用苦寒舒利之品,耗伤中气的患者。《灵枢·口问》认为淋证发病与中气不足密切相关,“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也”。《医学正传·淋闭》云“脾土受害乏力,不能运化精微,清浊相混,故使肺金无助,而水道不清,渐成淋闭之候”。阐述了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可引发淋证机理。其证候主要表现为尿余沥不止,少腹坠胀,面色晄白,神疲无力,少气懒言,或伴有腹胀便溏,肢困乏力,纳差,舌质淡,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虚细无力。余教授对于这类病证治疗常采用健脾益气之法,予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上,余教授治疗该病证患者非常强调重用黄芪、党参,黄芪用量常超过30 g,正如《医宗粹言·淋闭》所言“若气虚则渗泄之气不行,必须参芪补气”。1.4 肾元亏虚,失固成淋 本证多见于年老、久病体弱,以及劳累过度,房事不节,或久淋不愈,湿热之邪耗损正气的患者。《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曰“肾府有虚,则心肺俱热,使小便赤而涩也。或肾气虚热,膀胱不足,加之以渴饮,即小便淋涩,皆系藏虚不能主其府而涩也”。即是认为本病病因以肾虚为主。其证候主要表现为肾阴不足:小便余沥不爽,尿频,夜尿多,腰痛酸软,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舌红少津,脉细数。肾阳不足:小便淋漓不尽,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伴下肢水肿沉重,晨起减轻,舌淡苔白,脉沉细。
余教授对于这类病证治疗常采用补肾固涩之法,若肾阴虚,则使用六味地黄汤。若肾阳虚,予金匮肾气汤。张景岳曰“熟地、山药、牛膝以养阴中之水也,茯苓、泽泻、车前子以利阴中之滞也,能使气化于精,即所以治肺也,补火生土,即所以治脾也,壮水通窍,即所以治肾也,补而不滞,利而不伐”。若肾虚火症状明显,加予知母、黄柏等清热类中药,但这类中药用量不宜过大。余教授通过长期临床经验积累,认为肾阳虚者单纯使用金匮肾气汤,补肾阳的力度往往不足,常会添加杜仲、巴戟天、黄精、肉苁蓉等壮肾阳药物。经长期的临床观察,余俊文教授提出血瘀是大部分淋证患者病变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医认为“久病伤肾,久病夹瘀”,其中叶天士说到“久病必入络,其所谓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绵不去,必疏其络而病气可尽也”。《轩歧救正论》云“夫淋虽由热生湿,湿生则水液混浊,凝结为患”。同时,日本学者研究认为,女性尿道综合征与血瘀密切相关,特别是盆腔内血流的缓慢,局部体液的郁积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10],故治疗用药中当佐以延胡索、郁金等活血化瘀之品,以下2个病例中可以充分体现这一点。
2 典型案例
2.1 肝郁气滞证 患某,女性,52岁,2016年3月21日初诊,因“尿频、尿急、尿痛1个月”就诊。患者1个月前出现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外院多次查尿常规、中段尿培养及泌尿系B超未见异常,并予口服可乐必妥抗生素治疗,但症状未见好转,就诊时患者诉尿频、尿急、尿痛,情绪激动时尤甚,伴腹胀、烦躁、易汗出,月经量少,自觉发热、口渴,间有胸胁痛,失眠,纳可,大便硬,舌淡红苔薄黄,脉弦。西医诊断:尿道综合征。中医诊断:淋证(肝郁气滞证)。予逍遥散加减:柴胡15 g,白芍20 g,当归10 g,茯苓20 g,白术10 g,炙甘草5 g,薄荷5 g,牡丹皮10 g,栀子15 g,远志15 g,酸枣仁10 g,枳壳15 g,郁金10 g,麦冬15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内服,早晚分服。2016年3月28日复诊时诉尿频、尿急、尿急症状明显改善,无口渴,上方减去麦冬,继服7剂,嘱患者服完中药后,若仍有尿频、尿急等症状,返院复诊,2016年4月5日再复诊,患者诉已无尿频、尿急、尿痛症状。
按:在长期临床观察中发现,更年期的妇女,其尿道综合征的发病率较同龄男性明显升高,可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存在相关性[11]。相关研究也表明[12-13]:女性膀胱三角区、尿道等处黏膜的细胞或细胞核上存在雌激素受体,经膀胱镜检查,雌激素一旦缺乏,会引起该部位黏膜脱落、充血、浅溃疡形成。中医学将尿道综合征归属“淋证”范畴,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阳明司天之证……初之气……小便黄赤,甚则淋”。并在文中称为“淋闷”。《备急千金要方》将淋证分为热淋、气淋、血淋、石淋、膏淋、劳淋。《简明医彀·淋证》曰“小腹胀急,痛引脐下,小便频少,解时滴沥涩痛,叫喊难忍为淋”。是对淋证临床表现的描述。本例患者处于更年期,情绪焦虑、烦躁,肝失条达,气机郁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运行障碍,故见尿频、尿急、尿痛;气郁化火,则见发热、口渴、大便硬。综合舌脉象,故中医诊断:淋证,肝郁气滞证。故用逍遥散配合牡丹皮、栀子、远志、酸枣仁、枳壳、郁金、麦冬以共奏疏肝清热、行气活血、滋阴安神、缓急止痛之功。其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与柴胡同用,补肝体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为臣药。从现代药理学上看,白芍中白芍药苷有较好解痉作用,能抑制大鼠胃肠、子宫平滑肌,有一定镇静和扩张血管作用,当归中抗乙酰胆碱、组胺等可使平滑肌痉挛收缩,有明显解痉作用,可改善焦虑精神状态,缓解尿频、尿急等症状[14-15]。
2.2 肾阴亏虚证 患某,女性,75岁。2016年2月29日初诊,因“尿频、尿急2个月”就诊。2个月前患者出现出现尿频、尿急,无尿痛,查尿常规、中段尿培养及泌尿系B超未见异常,间断抗生素、谷维素等西药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并加重,刻症见:尿频、尿急,夜尿4~5次,无尿痛,小便余沥不爽,尿道口灼热,腰痛酸软,体弱神疲,气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睡眠差,舌暗红少津苔黄,脉细数。西医诊断:尿道综合征。中医诊断:淋证,肾阴亏虚证。予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25 g,山茱萸肉15 g,山药20 g,茯苓20 g,泽泻10 g,知母10 g,黄柏10 g,黄芪30 g,延胡索10 g,酸枣仁10 g,制远志15 g,琥珀5 g,甘草5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内服,早晚分服。2016年3月7日复诊时诉无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夜尿0~2次,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按: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与气化。中医学认为尿道综合征与肾虚有密切的关系。《诸病源候论》对淋证的病因进行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意为女性至七七开始出现肾虚,则膀胧气化功能开始减退,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症状。本例患者年近八旬,脏腑渐衰,肾阴亏虚,膀胱气化不利,水道失司,故有尿频、尿急;阴虚阳亢,虚热内生,故见尿道口灼热、盗汗颧红。热扰心神,则五心烦热,睡眠差。故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减。方中重用熟地黄、黄芪,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之功,为君药;黄芪以补益脾气,古人言“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赖后天以养”。
(本文作者梁建亮为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
[1] 蔡浙毅.42例尿道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0):126-127.
[2] 刘霞,宗武.女性尿道综合征诊治进展[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9,14(1):77-80.
[3] 韩为琨.治疗老年性尿道综合征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4):399-401.
[4] 李玉婷,蔡红凯.中医药治疗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的进展[J].光明中医,2006,21(9):44-46.
[5] 郝飞,焦安钦.中医药治疗尿道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8):32-33.
[6] 王文竹,徐志伟,苏俊芳.丹栀逍遥散及其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0):85-86.
[7] 张新志,刘琨,沈冰,等.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结型尿道综合征32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31(5):17-19.
[8] 韩永刚.尿道综合征的综合诊治[J].青海医药杂志,2004,34(8):56-58.
[9] 黄俭,张芬.尿道综合征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8):3019-3020.
[10]黄树纲,卢子杰,徐彦.补肾活血汤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60例[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1999,12(4):615.
[11]石君华.涂晋文教授论治尿道综合征[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5):67-68.
[12]张殿延,刘珍,刘晓丽.尼尔雌醇对绝经后妇女膀胱粘膜的影响[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1,16(1):30.
[13]陈敏,肖传国.女性泌尿外科病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3,24(10):712.
[14]成爱军.中西结合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22例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4):149-150.
[15]鲍隆梅,刘俊.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行药物膀胱灌注的护理及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4):3863-3864.
R249.8
A
1004-745X(2017)01-0065-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1.019
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