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淋证病名源流探析

2024-06-01孟虎彪佟琳陈广坤王程李想张磊李鸿涛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2期
关键词:候论淋证病源

孟虎彪,佟琳,陈广坤,王程,李想,张磊,李鸿涛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淋证,简称“淋”,古亦谓之“癃”,临床表现为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欲出不尽、小腹拘急、或痛引少腹[1]。从症状而言,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肾结核、泌尿系结石、膀胱肿瘤、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前列腺增生、尿道炎、乳糜尿等疾病皆可归属淋证[1-2]。古人淋、癃不分,相互为用。现代则分为淋、癃两证,淋证溺涩痛而频数,日排尿总量多正常;癃证点滴而短少,无尿痛之感,日排尿量少于正常。

由于历代医家对淋证症状、病机认识不尽相同,导致淋证病名类目繁杂,或淋证病名类目相同而含义不同。因此,考镜淋证病名源流,梳理淋证病名发展脉络,厘清淋证病名分类,诠释淋证病名演变,辨讹淋证论述正误,有利于把握淋证病名相关内涵,同时可为中医淋证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

1 淋证病名认识脉络

1.1 汉晋以前

汉晋以前,癃包含淋[3],常癃、淋不分[4],医书中癃、淋二字使用频数以癃多而淋少。

古医书《五十二病方》载癃无淋,书中癃分“血癃、膏癃、石癃、女子癃”。又言:“癃,痛于脬及衷,痛甚,弱(溺)□痛益甚……三日,病已。病已,类石如泔从前出。”夏庆等[5]概括了癃证“少腹痛,痛引脐中,溺时痛甚,病愈溺如泔,溺中挟石”。这与现代对淋证(石淋)的认识基本一致。

《素问》主体部分、《灵枢》《难经》均载癃无淋,《灵枢·五癃津液别》篇名首载“五癃”之名,《灵枢·胀论》载“气癃”,《治百病方》载:“石癃出石、血癃出血、膏癃出膏、泔癃出泔。”

东汉和帝年间的《本草经》中癃、淋均载,如“癃、癃闭、淋闭、石癃、石淋、五癃、五淋、气癃、淋沥”等[6]。由于《说文解字》成书[7]及汉代避汉殇帝讳[8],《伤寒杂病论》载淋无癃。《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进一步阐述了淋证(石淋)的临床表现。《中藏经·论诸淋及小便不利》则从病因病名、病机、分类、证候及预后等方面论述淋证,并以状候分冷淋、热淋、气淋、劳淋、膏淋、砂淋、虚淋、实淋8种。

1.2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癃基本等同于淋,故而癃、淋亦不分,医书中癃、淋二字使用频数以淋多而癃少。如《诸病源候论·淋病》“气淋……亦曰气癃”。《太素·调食》“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释癃为淋。《新修本草·有名无用》“区余,味辛,无毒,主心腹热癃”。《备急千金要方·心腹第二》“曲骨,主小腹胀,血癃,小便难”。

陈延之《小品方》载治淋方、诸淋通治方、石淋方、妊娠子淋方及“少小淋沥,形羸不堪大汤药者”方,已认识到孕妇、少小及形体羸弱者体质的特殊性。《褚氏遗书·精血篇》“阴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小便涩而为淋”。载“败精淋”之实。《集验方》载“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至此始有“五淋”之实,并载治产后患淋、产后卒患淋之方。

《诸病源候论》详论淋证病因病机、症状,分热、血、气、劳、膏、石、寒7种淋,而以诸淋统之,并在“热淋”中首次提及“宿病淋”。此外,还收录“妇人淋、子淋、产后淋、小儿淋”等内容。

《备急千金要方》大抵吸收了《集验方》中五淋的论述,从其收录处方而言,涵盖《诸病源候论》淋证分类,并出现“卒淋、猝淋、淋癃”等。《新修本草》与《千金翼方·杂病》载“痰热淋”。《外台秘要》收录了《集验方》与《诸病源候论》中部分淋证论述。至王太仆于《内经》补入《运气七篇》,《素问》始有“淋、淋閟、淋溲”出现,至于“淋满”乃宋代刘温舒补《遗篇》,方才有之。

1.3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对于癃、淋的探讨更加深入,出现癃、淋分立。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医心方》继承《诸病源候论》对淋证的认识,谓“气淋……亦曰气癃”。《严氏济生方·淋利论治》“膀胱不利为癃闭,此由饮酒房劳……热结下焦,遂成淋闭。亦有温病后,余热不散,霍乱后当风取凉,亦令人淋闭”。上述论述均认为癃即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淋闭叙论》出现癃、淋分离,其言:“淋,古谓之癃,名称不同也。癃者,罢也;淋者,滴也。今名虽俗,于义为得。”认为淋更适合表达其病状。至《丹溪心法·淋四十三》“癃者,罢也。不通为癃,不约为遗,小便滴沥涩痛者谓之淋,小便急满不通者谓之闭”,明确区分淋、癃。

陈直《养老奉亲书·食治老人诸淋方》载“老人淋、老人淋证”,至此,对于淋证特殊人群“少小及形羸、女子、孕妇、产后妇人、老人”均有涉及。《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医心方》在继承《诸病源候论》的基础上,将寒淋改为冷淋。其中,《圣济总录·石淋》载“砂石淋、沙石淋”,《圣济总录·膏淋》载膏淋又名“肉淋”,《圣济总录·卒淋》载“暴淋”。《圣济总录·浮石发淋沥》“肾气宿虚,复困石热,将温过度。虚热相搏,则溲便数而涩且痛也。数为虚,涩为热,涩甚而痛,故为淋沥”。淋沥始为“淋证”别称。

其他如《幼幼新书》《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证类本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活人事证方后集》《严氏济生方》《活幼心书》中淋证病名,大抵承袭《诸病源候论》。此外,《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载“沙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湿淋、惊淋、风淋、暑淋”,《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载“赤白淋、赤淋、白淋”。

1.4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对于癃、淋的认识大致分两派,一派以楼英、徐春甫、孙一奎、王肯堂、程国彭、罗国纲为代表,持癃、淋不同的观点,如《医学纲目》《赤水玄珠》《证治准绳》等均认为:“癃,久病,罢弱而气不充。淋,淋沥点滴而出,或涩而疼,一日数十次或百次。”《古今医统大全》“癃者,罢也;淋者,浊也”。《医学心悟》“淋则便数而茎痛;癃闭则小便点滴而难通”。《罗氏会约医镜》:“淋证有气、石、血、膏、劳也……小便不通谓之闭,小便淋滴谓之癃。”

另一派以李濒湖、李中梓、何梦瑶、徐灵胎、丹波元坚等为代表,认为癃、淋等同,如《医宗必读》“淋证,即癃证也,小便不通谓之闭,小便淋沥谓之癃”。《医碥》“点滴而出名癃,即淋……膀胱热则水道枯涩,故渗出涩滞,数而且涩,茎中痛,淋沥不宣,故谓之淋”。《杂病广要》“癃、淋一声,癃即淋”。《兰台轨范·癃闭利淋》“数便为癃”。

明清时期,淋证病名均包含热淋、血淋、气淋、劳淋、膏淋、石淋(又称砂淋、沙淋)、寒淋、冷淋、肉淋等。此外,《古今医统大全》载“癃淋”,清代增入部分新的淋证病名,如《济阳纲目》将“胞痹”纳入寒淋范畴,《杂病心法要诀》载“痰淋”,《医学三字经》载“败精淋”,《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花柳毒淋”等。

2 各时期对淋证病名发展的主要贡献

2.1 汉晋以前

从古医书中癃、淋出现时间而言,癃在前而淋在后,《说文解字·病部》“癃者,罷病也”。罷,音义通疲,劳甚而虚[9]。《说文解字·水部》“淋,以水沃也,一曰淋淋,山下水貌”。考虑到汉代避讳及其病状淋沥不宣,出而未尽,遂借淋字为之[10],病名上完成了从癃到淋的过渡。病名分类方面,以症状为准绳,开后世淋证分类先河。患病人群中,注意到淋证人群的特殊性,提出“女子癃”。

2.2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集验方》《诸病源候论》大抵奠定了后世医家对于淋证的认识。《诸病源候论》从“病机、症状”论述淋证及分类,并注重患淋特殊人群、病程长短等。病因方面注意到运气因素。上述认识均促进了淋证病名类目的发展。

2.3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对于淋证病名的发展主要源于病因和颜色,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按病因分类有“湿淋、惊淋、风淋、暑淋”,《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从颜色来认识淋证,分“赤淋、白淋、赤白淋”等。

2.4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基础理论进一步成熟,已进入全面、系统、规范化总结阶段,淋证病名新增“痰淋、败精淋、胞痹”。此外,清末西方医学在中国广泛传播,部分中西医汇通医家进一步认识到淋证新的致病因素“梅毒”而提出“花柳毒淋”。

3 淋证病名类目定义方式及分类

3.1 淋证病名类目定义方式

淋证病名类目最早以症状定义,如《五十二病方》:“癃,痛于脬及衷,痛甚,弱(溺)□痛益甚。”《金匮要略》:“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而后发展为以“病因、病机、症状”相结合进行定义,如《集验方》从“病因、症状”定义劳淋,《诸病源候论·浮石发淋沥》从“病因、病机”定义淋沥,《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从“病机、症状”定义诸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从“病因、病机、症状”定义热淋、气淋等。其中劳淋以“病因、症状”定义为主,其他淋证则以症状命名为多。

3.2 淋证病名分类

淋证,以癃而言,其分类源于《五十二病方》,书中虽未言分类标准,已有分类之实,如“血癃、膏癃、石癃”及“女子癃”。以淋而言,其分类源于《中藏经》,以症状为依据,首创淋证分类。后世淋证分类标准众多,如《诸病源候论》“病机与症状”“特殊人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病因”,《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颜色”等。除此之外,尚有以虚实、发病缓急等进行分类。

4 淋证病名类目演变与辨讹论述正误

4.1 热淋

热淋,初载于《中藏经》,《新修本草》谓之“热癃”,《婴童百问》“若热淋者,其病状先寒战然后尿是也”,虽是热淋之名,实为寒淋之实。

4.2 血淋

血淋,《五十二病方》谓之“血癃”,《肘后备急方》一名“痒淋”。《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明医指掌》等谓之“赤淋”,《景岳全书》中妇人血淋多由冲任经脉之病,与《诸病源候论》中血淋认识已不完全相同。《医学衷中参西录》:“血淋之症,大抵出之精道也。其人或纵欲太过而失于调摄,则肾脏因虚生热。或欲盛强制而妄言采补,则相火动无所泄,亦能生热。以致血室中血热妄动,与败精混合化为腐浊之物,或红、或白、成丝、成块,溺时杜塞牵引作疼。”虽曰血淋,实为血淋、败精淋混合。

4.3 膏淋

膏淋,《五十二病方》谓之“膏癃”,马继兴[11]认为《五十二病方》中“膏溺”与“膏癃”皆为膏淋。《治百病方》泔癃[12]经考证为小便米泔汁样,并伴有频数涩痛症状。《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等亦曰“肉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五淋论》“寒淋甚者溺白如稀膏,故亦曰膏淋”。故寒淋一名膏淋。《杂病证治准绳》《古今名医汇粹》《杂病源流犀烛》《证治要诀》《张氏医通》等将败精淋误认为膏淋范畴。《医学统旨》《济阳纲目》膏淋包含寒淋溺膏、败精淋。《罗氏会约医镜》《类证治裁》载膏淋虚证。若以“肉淋”而言,《简明医彀·淋证》“肉淋成条窒塞,甚至人呼多方得出,随腹大痛”。则是《诸病源候论》肉淋之甚。

4.4 石淋

石淋,《五十二病方》曰“石癃”,《本经》载石淋,后世亦名砂淋、沙淋、砂石淋、沙石淋。其中,小者为沙,大者为石,仅程度之分,无本质区别。

4.5 劳淋

劳淋,初载于《中藏经》,谓之因劳倦而淋,后世虽分肾劳、脾劳、心劳,但均冠以劳淋之名。

4.6 气淋

气淋,初见于《中藏经》,《灵枢》《本经》等谓之“气癃”,《先哲医话》一名疝淋。

4.7 寒淋

寒淋,初载于《诸病源候论》,隋朝以后,亦名冷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因其“寒甚者溺白如稀膏”一名“膏淋”,与《中藏经》“冷淋”相同。

4.8 败精淋

败精淋,萌芽于《中藏经》“或因女色兴而败精不出”,阐述于《褚氏遗书·精血篇》,后经各医家发展成名于《医学三字经》。

4.9 花柳毒淋

花柳毒淋,简称毒淋,载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明窦默《疮疡经验全书》谓之内蛀疳。

4.10 痰淋

痰淋,见于《杂病心法要诀》,《新修本草》谓之“痰热淋”,《金匮钩玄》载“淋,皆属于痰热”,《医碥》载痰淋病机“痰郁气成热所致”。

5 小结

从淋证发展源流而言,唐以前癃、淋不分,以汉殇帝刘隆为分界,汉殇帝之前以癃为主,汉殇帝之后以淋为多,完成了从癃到淋的过渡。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出现癃、淋分立,至金代《丹溪心法》明确将癃、淋区分开来,明清时期部分医家又将癃、淋混为一谈。通过考镜淋证病名源流,梳理历代淋证病名类目,探究各时期对于淋证病名类目发展的贡献,确立了淋证的主要病名分类及影响淋证病名分类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淋证病名类目提供参考。淋证命名方式直接反映了医家对于淋证的认识,总体而言,淋证以症状命名为主,以病机、症状为佳。淋证命名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分类依据,故古代医家以症状分类为多,以人群、病因、病程长短、发病缓急等为少。医家对于膏淋的认识,若以寒热为纲,可分为“因寒甚而溺出如膏之寒淋”与“肾虚膀胱热之膏淋”,若以症状为标准,则均为膏淋。

病名是疾病最直接的体现,从历代医家淋证相关记载而言,淋证病名一直遵循《说文解字》中最初的含义,即“淋淋山下水貌”,说明古代医家对于淋证认识一直以症状为主。

猜你喜欢

候论淋证病源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张锡纯治疗淋证的药—病—证用药规律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喉痹候”导引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胀候”导引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大便难候”“大便不通候”导引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咳逆候”导引法
五子衍宗丸治疗淋证验案1则
李坤寅教授治疗产后淋证验案一则
从“肾虚”论治老年女性淋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