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症证治探讨*
2017-01-15敏张利梅段亚亭
邓 颖 夏 敏张利梅 段亚亭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痛症证治探讨*
邓 颖 夏 敏△张利梅 段亚亭△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痛是人体的一种自觉症状,临床上比较常见。痛是由于气血瘀滞,阻塞经脉,不通则痛。且痛有轻有重,有增有减,常反映病变的性质和发展情况。痛并非一个独立证,常与外因,内因病位相结合而成一种疾病,以病位相结合如、胸痛、腹痛、腰痛等。致病有内外因,常用的治疗原则是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治疗时一法或几法并用,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痛症 辨证论治
痛,是患者的病位上发生的一种自觉症状。痛是因气血瘀滞,经络阻塞不通而致,不通则痛。痛的轻重增减常能反映病变的性质和发展情况。痛并非一个独立证,常与外因,内因病位相结合,而成一种疾病,以病位相结合如头痛、胸痛、腹痛、腰痛等。辨证以虚实,寒热为纲,应用四诊八纲脏腑辨证得出正确的病名、病位、病型、虚实、病势、病机,为治疗提供依据。痛的初期多属实证,后期疼痛,隐痛,多属虚证。疼痛的性质分为热痛(灼热痛)、寒痛(冷痛)、风痛(游走性痛)、瘀血胀痛(痛有定处,刺痛和隐痛)、虚痛(痛时喜按)、实痛(痛时拒按)。疼痛忽痛忽止,发作无常,表现阵发性疼痛则病因多见于风,如风挟火犯于胆道或下迫于胃肠等疾病。痛无休止,持续不减则病因多见于火,如属外科急性感染。续发性腹痛伴阵发性加重多属于多因素杂合发病,如感染与梗阻同时存在。不同发病因素引起的疼痛部位往往具有特异性和鉴别意义,如少腹痛多为气滞,痛时连胸胁部位;小腹痛多为血瘀,痛时连腰骶。痛在皮肤与肌肉之间局限一处者多为阳证,较轻而易治。皮肤色白疼痛或微痛,痛在肌骨深部,流走不定,为阴证,治疗较难。局部不胀不闷,痛而喜按属虚证。局部又胀又闷,拒按者为实证,痛时遇热痛减多属寒证,遇冷痛减多属热证。
治疗痛的原则是不通则痛、通则不痛[1]。通法:寒者散寒则通,热者泄热则通;气滞理气则通;血瘀化瘀,血行则通;虚者补之,阳虚温阳则通,阴虚滋阴则通。临床证状错综复杂,治疗时综合治疗,几法同用。
1 头 痛
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又名“头风”,是一种常见症状。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腑”,因为脏腑的气血,通过经络达到头部,所以外感和内伤的疾病都能通过经络到头,引起头痛[2]。头痛的原因有外感风邪为主的,如风寒、风热、风湿;内伤如肝阳、肾虚、血虚、痰浊、瘀血为多见。外感内伤则阻碍清阳上达于脑,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发生头痛[3]。外感头痛病情急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为实证。治法疏风散寒,疏风清热,祛风胜湿。内伤头痛:起病慢如隐痛,空痛,晕痛,痛势较久,属虚证。治法以补虚为主。
病案:患者王某,女性,32岁,2014年4月5日初诊。主证:2 d前因淋雨受风寒头痛甚,痛时连项背,伴身酸痛无力,咽喉疼痛,口干苦,微发烧,舌红苔薄黄,脉数。辨证:外感头痛(寒热并存)。治法:祛风清热、通络止痛。予自拟方:金银花20 g,连翘15 g,防风15 g,紫苏叶15 g,黄芩15 g,栀子10 g,鬼针草30 g,板蓝根20 g,蔓荆子10 g,川芎10 g,僵虫10 g,地龙10 g。3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二诊:服3剂后,表症已解,头痛明显好转,咽喉痛减轻,证药适当,守上方,去防风,紫苏叶,川芎,加蒲公英,千里光,地丁。6剂。共服9剂全愈。
按:本病案属风寒风热并存的头痛,治疗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止痛。方中金银花、连翘疏风清热;防风、紫苏叶祛风散寒;黄芩、栀子清热泄火;鬼针草、板蓝根利喉止痛;蔓荆子、川芎散寒止痛;姜虫、地龙通络止痛。
2 胸 痛
胸痛是患者胸部发生疼痛的一种自觉症状,其特点是胸闷痛,甚者胸痛连背,气短,喘息,不得卧。胸部有心、肺二脏居其间,肺主气,是气机升降之枢纽,心主血,是血液运行之主导[4]。《金匮要略》把胸痛称为胸痹,胸痛的病因主要为寒邪内入、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和老年体弱等因素[5],病位在心、肺,与脾、肾有关,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阴阳虚,气血亏虚,标实,有阴寒,痰浊,血瘀互交为患。总之,造成肺气不利,胸阳痹阻,心血不畅,血瘀阻于胸络而致胸痛。
病案:患者张某,女性,27岁,2013年12月23日初诊。主证:胸痛连胁肋胀痛,痛无定处。患者平素性情急躁,遇到不顺心的事易怒,与人争吵后,胸胁疼痛加重,气消痛减,舌淡苔薄白,脉弦。辨证: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予自拟方:香附15 g,郁金15 g,佛手10 g,枳壳10 g,木香10 g,台乌10 g,陈皮15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5 g,白术15 g,甘草I0 g,栀子10 g,龙胆草10 g。3剂,每日1剂,分3次服。二诊:服3剂后,胸痛减轻,诸症好转,证药相符,守上方再服6剂。三诊:胸痛已止,其他症状消失。守上方,去枳壳、川楝子、龙胆草,加党参,当归,白芍再服6剂,先后共服15剂全愈,3个月后随访,病未发。
按:本案由情志引发,用疏肝理气和心理辅导法,方中郁金、香附、佛手疏肝理气;枳壳、木香、台乌理气止痛;陈皮、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白术、甘草健脾和中;栀子、龙胆草清肝泄火。
3 胁 痛
胁痛是指胁肋部位发生的疾病,部位在肝胆[6]。《灵枢五邪篇》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胁痛病因有情志内伤、外感湿热、饮食不节等。病机多见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湿热蕴结,伤及肝胆[7]。
病案:患某,女性,34岁,2014年3月初诊。主证:胁痛3年,情志不愉时,疼痛加重,易怒,乳房胀痛(有乳腺增生史),纳差,苔薄白,脉弦。辨证:肝郁气滞。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予自拟方:柴胡10 g,香附15 g,郁金15 g,枳壳15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5 g,丹参20 g,当归10 g,赤芍10 g,夏枯草30 g,橘核30 g,荔核30 g。6剂,每日1剂,分3次服。二诊:服6剂后胁痛明显减轻,饮食增加,证药适当,守上方去川楝子、枳壳,加党参、黄芪,再服6剂。三诊:服6剂后胁痛己止,食量增加,身体有力,守上方去柴胡、郁金,加阿胶、水蛭再服6剂,先后共服24剂,胁痛全愈。6个月后随访,胁痛未发。
按:本病由肝气瘀滞所致,治当疏肝理气。方中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解郁;枳壳、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当归、赤芍、桃仁活血化瘀;夏枯草、橘核、荔核清热解毒,行气散结。
4 腹 痛
胃脘以下、耻骨以上整个部位发生的疼痛称腹痛。腹痛一证涉及脏腑较广,病情较复杂,如妇科疾病、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胰腺炎、肠粘连等[8]。可单一出现,也可与其它病同时出现。腹痛多由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等引起。病机为气机郁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9]。明确主要受病的脏腑,分清病属寒、热、虚、实以分别治疗,实证重在祛邪疏导,虚证则以温补阳气。中医认为腹部可分为大、小、少腹及病变的鉴别[10-11],大腹疼痛多属于脾胃、胆、大小肠的疾病;小腹疼痛多属于脐正中下部位,多属于膀胱、胞宫、冲任脉之病;少腹疼痛(小肠两侧部位)多属于厥阴肝经病。
病案:患某,53岁,2013年9月28日初诊。主症:主诉腹痛2年多,得温痛减,时痛时止,喜冷食,饮酒量大,纳差,大便稀,伴有神疲乏力,少气,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予自拟方:党参20 g,白术15 g,黄芪20 g,山药20 g,附子8 g,干姜10 g,桂枝10 g,木香10 g,白芍15 g,甘草10 g。6剂,每日1剂,分3次服。二诊:服6剂后疼痛减轻,饮食增加,证药适当,守上方去附子、桂枝、干姜,加当归、熟地黄、大枣,再服10剂,巩固疗效。医嘱忌酒,少吃生冷辛辣食品,6个月后随访,本病未发,身体健康。
按:本病属肠胃虚寒证,治法为温中散寒。方中党参、白术、黄芪健脾补中;附子、干姜、桂枝温中散寒;木香、白芍、甘草行气止痛。
5 腰 痛
腰痛是腰部一侧或两侧发生疼痛,“腰为肾之府”,故腰痛多与肾有关[12]。腰痛的病因有感受外邪(寒湿、湿热)、体虚久病、内挫、跌扑、体位不正常等,病位在肾,病的性质有虚有实,邪阻经络、气血不和、体虚久病、老年精衰等不能濡养经脉,均可发生腰痛。腰痛可单独出现,也可并发于其它疾病过程中[13]。外感和外伤致痛多属实证,治宜祛瘀通络;内伤致痛多属虚证,治宜补益气血[14]。
病案:患者刘某,男性,58岁,2014年8月11日初诊。主证:腰痛酸软无力,已多年,素体较弱,腰痛,腿膝无力,时重时轻,反复发作,过劳加重,头晕耳鸣,夜尿3~5次,卧则腰痛减轻,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肾虚腰痛(偏肾阳虚)。治法:补肾温阳、壮腰益精。予自拟方:当归15 g,熟地黄15 g,枸杞子15 g,山茱萸肉15 g,淫羊藿30 g,菟丝子20 g,补骨脂20 g,杜仲15 g,附子10 g,肉桂5 g,鹿胶10 g,山药20 g,仙茅15 g。6剂,每日1剂,分3次服。二诊:服6剂后腰痛、腿酸无力有明显好转,食量增加,守上方再服6剂。服12剂后腰痛已止,夜尿正常,证药适当,守上方去附子、桂枝,加党参、黄芪,再服10剂,先后共服22剂。6个月后随访本病未发,身体健康。
按:本病是由肾阳虚引发腰痛,用温阳补肾法。方中当归、熟地黄、山茱萸肉、枸杞子养血补肾;淫羊藿、菟丝子、补骨脂、杜仲温阳壮腰;肉桂、附子、鹿胶温肾壮阳缩尿;山药、仙茅健脾补肾。
6 小 结
综上所述,痛是人体自身一种自觉症状,临床上比较常见。痛是由于气血瘀滞,阻塞经脉,不通则痛。痛有轻有重,有增有减,常反映病变的性质和发展情况[15]。致病有内外因,常用的治疗原则,就是“通”。寒者,散寒则通:热者,清热则通;气滞,理气则通;瘀血,化瘀则通;阳虚 ,温阳则通;阴虚滋阴则通。治疗时一法或几法并用,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1] 杨建生,周生花.中医疼痛的病机以及辨证论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4):432,444.
[2] 周从容,孙鸿辉.中医辨证预防经期偏头痛发作的临床对照研究[J].华西医学,2015,30(4):618-621.
[3] 崔春丽,顾锡镇.从“风”治疗头痛[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1978,1980.
[4] 张艳,陈林,王本泽,礼海.浅谈中医心病治肺临床体会[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0):2030-2031.
[5] 林博,张明雪.胸痹病因病机历史沿革[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4):7-8.
[6] 谭春雨,梁慧风,朱音,等.基于现代肝病范畴的张仲景临证医学思想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4):805-807.
[7] 王俐琼,张玮.胁痛的中医辨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38-40.
[8] 武嘉兴,王义国,于明珠,等.中医腹痛的35个临床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5):410-411.
[9] 陈守平,李岩,李文志.浅谈“腹痛”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J].中国实用医药,2013,27(8):239-240.
[10]常永辉.辨证论治胸、膈、胁、腹痛临床经验[J].中医杂志,2010,51(S2):131-133.
[11]陶春晖.《伤寒论》腹痛浅析[J].中医药学报,2011,39(2):128-130.
[12]杨辉.腰痛的中医辩证及针灸治疗[J].中医临床研究,2011,20(3):70-71.
[13]李浩,李琳.黄元御治疗腰痛理论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4):87-89.
[14]张思胜,刘彦宏,康新民,等.郭宪章主任医师诊治腰痛经验[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3):24-26.
[15]李志更.《辨证录》中的痛症治疗思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2):135-136.
R246
A
1004-745X(2017)08-1392-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8.022
2017-02-1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段亚亭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xiamin64070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