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化理论与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关系探析*

2017-01-15田仓瑜琦宋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8期
关键词:风邪哮喘发作

田仓瑜琦宋 红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证治探讨·

从化理论与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关系探析*

田仓瑜琦△宋 红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由“从化理论”的内涵出发,结合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及变化规律,从从风而化以治风、体质从化以调平、从毒而化以解毒3个方面分层阐述“从化理论”在哮喘急性发作期中的运用。笔者认为,运用“从化理论”指导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发生发展,截断其传变,以期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有益的诊疗思路。

从化 哮喘 发作期 发病机制 治疗

从化,又称从类化,是指由于人体体质差异、邪气侵犯脏腑经络的部位不同以及治疗不当等原因导致病邪侵入机体后发生性质改变,形成与原来病邪性质相反,与机体反应相一致的病理变化[1]。“从化”的发生,受到邪气盛衰、机体体质、邪气侵犯部位及治疗方法等因素的交合影响。从化学说溯源于《黄帝内经》时期,经后世医家的发展,已经成为以中医发病学和病理学为核心的系统理论[2]。这是对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升华,也为哮喘等临床急性发作性疾病、疑难杂病提出了一种新思路。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3]。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是中医的急症之一,它来势凶险,不易遏制。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学在总体上认为主要是由宿根内伏于肺,复因外邪、饮食、情志、劳逸等因素而引触,致气道挛阻而发病。因“从化”现象的存在,虽感受同一病邪,但“病之阴阳,因人而变”,邪气应时而化使疾病的发展、转归、治疗等皆所不同。哮喘急性发作期病情复杂凶险、变化多端,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1 从化学说的源流

“从化理论”肇端于《黄帝内经》。《素问·风论》云“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其病各异,其名不同”,即明确提出风邪致病因人体质而异,机体阴阳虚实决定外邪发病的具体特点及转归,而机体症状是体质差异的真切表现。同时又提出“五脏风症”的特点,说明外邪亦可从脏腑而化,病症变化多端,差异显著。《伤寒论》虽未明言“从化”,但条文处处包含从化理论的思想精髓。如“本太阳虚,医反下之,固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279条)。阐释了由于医者的失治误治而导致患者机体的病理反应发生变化,从而使病证发生从化。六经辨证理论的提出也为病邪“从化”的转归及预后提供了经络脏腑辨证的依据。

清朝时期,从化学说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和发展。《医宗金鉴》云“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每从其人之脏器而化,故生病各异也”。至此已明确提出病邪随人体气之盛衰,脏腑虚实寒热而发生“从化”。章虚谷提出“邪之阴阳,随人身之阴阳而变也”,使从化理论与阴阳理论相结合。又有石寿棠云“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体质最易化燥……阳虚体质最易化湿”。以上均明确了从化和体质关系,注重内在阴阳偏向导致病邪转化,辨证亦应因人而异,断阴阳之虚实,别五脏之寒热。

2 从化发病与哮喘急性发作期病因病机相关

2.1 从风而化

2.1.1 风性轻扬,善行数变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正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居于上焦,故风邪易侵袭上焦肺,损伤肺气。风邪从化关系着哮喘急性发作期病情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与风邪致病的特点多有相似之处,如发病迅速,骤发骤止,凶险多变,顽固难愈等特点,故在诊疗中,应注重“祛风”治哮的思想。同时,内风和外风均可致哮。因肺为娇脏,不耐邪侵,若伏热于中,则毛窍常开,而风邪为六淫之首,最易侵扰,引触伏痰,肺失宣降,则哮喘即发,即外风多从痰而化。《素问》有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风因肝木而生,若情志失调,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木火刑金,引触伏痰,发为哮喘,即内风多从火而化。

2.1.2 风邪变迁,因人而化 急性发作期哮喘病症复杂,征象变化多端,是目前哮喘治疗的重点和难点,而从化现象的存在是哮喘发作时证情复杂、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灵枢·五变》中提到“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之所以同时感受风邪,却“其病各异”,是因为素体寒热虚实不同,则致邪气随体质而发生不同的从化反应。《灵枢·寿夭刚柔》亦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强有弱,有长有短,有阴有阳”。所以,证候的形成、性质和转化都受到体质的影响,体质与体质因素的寒热虚实属性对分析症候的发生、发展、转化趋势有重要作用[4]。如阳虚体质者皮毛不固,既易遭受风邪侵袭使邪从寒化;脾运不健,又易内蓄水饮寒痰,外内相引,邪从寒化从湿化而病作,宜祛风健脾为治疗之要;素有痰热内蕴,若感受风邪热邪,或风邪入里,易从热化,致肺胃热盛,火灼肺金,炼液为痰,阻塞气道,清肃失司,亦所常见,宜从祛风清热化痰立法;素体阴虚津伤者,受阳邪之风入侵,致阴液甚耗,邪从燥从热而化,使阳独亢于上,亦可使肺脏失其清肃下行之常而发生喘促之证,治宜祛风滋阴而效。

2.2 霾毒积聚 从脏而化

据统计研究,我国很多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与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率成正相关。暴露于空气中的污染物,尤其是颗粒物和气体极易引起氧化应激反应,是诱发哮喘患病的原因之一。颗粒物质也包含各种致病因子,如花粉、尘螨、真菌孢子等[5-6]。“凡邪气亢盛,败坏形体谓之毒”,这些物质及气体的实质皆为毒。《医学源流论》曰“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太寒则邪气凝聚不出,太热则火烁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精液”。由此可知,肺脏娇弱不耐寒热,且肺开窍于鼻,吸入之毒邪直中于肺,从肺而化,化火化毒,耗伤气阴。此外,哮喘患者多有伏痰,若毒邪旁窜入肺,“痰”“毒”互结互生,坏脏损脉,致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故治疗急性发作期哮喘应侧重于从肺从毒论治。

3 从化理论指导哮喘急性发作期治则治法

3.1 治疗原则

根据哮喘急性发作期邪从风从毒从脏而化的病机以及从化理论的指导,治疗中应遵循 “祛风解毒以治肺”的治则。

3.2 治法

在临床应用中根据从化理论指导不同个体 “祛风解毒以治肺”的治疗原则,结合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发病特点,将以下3则治法相合,使病势速控。

3.2.1 从风而化以治风 针对哮喘发作前、发作中有鼻、咽及气道发痒,鼻喉干燥,干咳,痰少或不易咯出者,当把握“风”之机要。《内经》有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揭示哮喘初发只要抓住“宣降”二字,无不桴鼓相应,药到病除。故治疗需发散表邪,药不易静,忌苦寒收敛,使外邪得散,肺气得宣,而哮喘止矣[7]。麻黄一药,无疑是宣肺代表要药。风寒用小青龙汤加味,风热选麻杏石甘汤化裁。李东垣《脾胃论》云“风动之证,以风药通之”。故可加防风、荆芥、薄荷、羌活、蝉蜕等祛风散邪药物。其中蝉蜕祛风之力尤佳,能入肺、肝两经,既疏散外感之风淫,也轻解内生之风热。无论风寒与风热见证,都宜加入虫类药物,如僵蚕、地龙、穿山龙,以泄风解痉、化痰平喘[8-10]。

3.2.2 体质从化以调平 辨体质论治是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体现,通过追本溯源的诊治,往往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治疗急性期哮喘,属素体阳虚者,即多自幼发病,易感冒,晨起喷嚏,则以扶阳为法,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应用时附子量不宜过大,可加用白芍、乌梅等药以免使肝火上炎,若经验不足,可改附子为仙茅和淫羊藿等药加减化裁治疗[11-12]。若素体阴虚,即干咳少痰,咽痒则咳,无痰或有痰色白黏稠,口干,咽干或痛,舌质红者,则以养阴为法,可用麻杏石甘汤合养阴清肺汤加减。若痰稠结难出者,可加入青黛、海蛤石、瓜蒌、竹沥等润滑涤痰。若痰饮较重,日久化热者,以痰多胸闷,痰黄难咯,身重乏力为症见,则以化痰泄热为法,方用定喘汤化裁,并加入黄芩、鱼腥草、浙贝母、瓜蒌皮2~3味以泄热痰,消痰用莱菔子等[13-14]。

3.2.3 从毒而化以解毒 哮喘多是由暴露于空气中的一定浓度的污染物引起的急性发作或加重,所以,毒邪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致病因素。哮喘之毒多由外侵,引触内生而毒从脏化,其毒邪以热毒为主,热因毒生,毒从热化。对于平时体质壮实,近期因季节交替、雾霾加重或外来过敏源侵袭而发病或易感体质,临床表现为初起症见低热、咽痛不适、干咳较剧、继之喘促哮鸣者,应从热从毒从肺论治。常用药物有板蓝根、鱼腥草、金荞麦等[15]。其中板蓝根既能解热散毒,又能恢复正气,用量可在10~30 g[11]。因哮喘急性发作与吸入大量颗粒物质相关,可使用三子养亲汤,服后将咯出大量痰液,解除支气管阻塞而以趋康复[16]。

4 结 语

哮喘宿根于痰,其急性发作多因外邪侵袭。其中,风邪、霾毒是哮喘急性发作的始动原因,致使哮喘从风、从毒而化。邪犯机体,又因体质各异发生不同传变及转归。因风邪善行数变,霾毒聚散无常,风痰霾毒结聚使病情变化多端、传变难测,致使中医药治疗面临的证治复杂,加重辨证论治难度。从单一病邪辨证角度很难全面把握病机,因此,能否准确辨别患者阴阳之体质,分清风邪、霾毒在致病中的主次地位,明辨寒热、素痰之兼夹,及时祛邪外出,调平体质,使阴平阳秘、正气得复,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哮喘的急性发作。笔者认为,运用“从化理论”探析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病因病机,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以期控制其发生,截断其传变,或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孙霆平,刘胜,刘玲琳.浅论中医“从化”理论及其在乳腺癌转移治疗中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4(2):25-27.

[2] 王琦,王睿林,李英帅.中医体质学学科发展述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9):627-630.

[3]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79.

[4] 武月萍.体质及体质因素与中医辨证[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122-2123.

[5] Zhang Q,Qiu Z,Chung KF,et al.Link between environmental air pollution and allergic asthma:East meets West[J].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2015,7(1):14-22.

[6] Andrade F,Videira M,Ferreira D,et al.Nanocarriers for pulmonary administration of peptides and therapeutic proteins[J].Nanomedicine,2017,6(6):123-141.

[7] 张玉珠.咳喘病效验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68.

[8] 李泽钊.朱佳教授补肾祛风化痰法治疗哮喘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4):576-576.

[9] 蔡彦,陈惠军,钟亮环.从风痰论治支气管哮喘发作期[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1976-1977.

[10]王东军,俞屹婷,顾超,等.东垣“风药”钩玄简[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8):3106-3108.

[11]许建忠.许建忠呼吸病诊治精要[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72-76.

[12]吕旭阳.沈元良教授运用经方治疗杂病医案4则[J].新中医,2017,49(3):184-186.

[13]樊长征,苗青,张燕萍.许建中从“虚、痰、毒、瘀”论治支气管哮喘的经验[J].光明中医,2011,26(4):657-658.

[14]关庆维.慢性支气管炎的辨证论治[J].北京中医,2006,25(6):361-362.

[15]霍莉莉.国医大师朱良春辨治咳喘病思路[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6):887-889.

[16]李春生.李春生治疗急危重病及难治性疾病经验[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17.

R256.12

A

1004-745X(2017)08-1389-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8.021

2017-04-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373521);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中医证的本质研究”创新团队(JCIT2016-3)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550780103@qq.com)

猜你喜欢

风邪哮喘发作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半胱氨或能逆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过程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