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历史溯源活动促进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2017-01-14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
马俊坚 姚 政 王姿英
·杏苑纵横·
医院历史溯源活动促进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
马俊坚 姚 政 王姿英
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为例,通过开展系列历史溯源活动,促进了医院精神的源头挖掘、医院形象的多维呈现和历史医家人文思想的传播。同时运用展览、评比、文化长廊、院史陈列室、专著等各类平台对溯源过程中形成的研究成果进行广泛传播,扩大医院文化传播力,对内加强职工凝聚力,对外树立医院品牌形象。
医院 历史溯源 中医文化 医学史
上海近现代产生的一批百年名院,既是中国医学发展的开端,也是中国近现代卫生事业的开拓者,其中有一部分是由西方传教士创办,另一部分是由中国人自己创办。在这些医院中,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是一家由宁波同乡会创办且发展历史最久的中医医院,其前身四明医院始建于1906年,在一百多年的岁月里,经历了战火硝烟,经历了艰难创业,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医院以历史文化溯源为抓手,通过挖掘医院的历史底蕴、发展过程、文化传承特色,重温老一辈中医药医家的仁心仁术,促进了职工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力度,以文化育人的途径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追溯建院原因,重温精神发源传承
每家百年医院成立之时都有最初的发起原因,而这个原因通常会成为医院的办院宗旨或精神核心得以保留,并不断传承,通过溯源医院历史,回顾医院创建者的建院原因,可以找到该所医院文化形成的源头,对把握医院文化建设实质和深层次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为例,其最初就是四明公所的一个慈善机构。四明公所,又称宁波会馆,由旅沪宁波商人于1797年创立,逐步发展为上海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公所。1905年,四明公所初设施医局。1906年,四明公所在宁寿里设病院,凡同乡贫病者得保送进医院治疗,药物饮食悉免费供给。1922年,四明医院在公所董事募捐筹建下应运而生,开设中医内外妇幼针推伤诸科门诊,开放病床二百余张[1]。医院顺利筹建及运营开支浩大,所需经费主要由四明公所董事及热心善举的宁波同乡会员踊跃捐助。
该医院至1953年被上海市政府接管前,一直靠捐款为主要经济收入,并一直坚持为贫病免费诊治。1954年改称市立第十人民医院。为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上海市于1954年8月成立了第一所中医医院“市立第十一人民医院”,选址与第十人民医院为邻。1960年,市立第十和第十一人民医院合并,命名为曙光医院。由此可见,该医院是由中国人创办的发展历史最久的一家中医综合性医院,其慈善发端是医院精神的实质内涵。
追溯重要事件,多维呈现形象塑造
中国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却是一个复兴的时代,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百年医院在这样纷繁复杂的历史洪流中,接受住重重考验,坚持救死扶伤精神,几经变更,却承担起危难之时的守护健康职责,百岁流芳。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医院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追溯,是对医院形象形成过程的多角度、立体式呈现。
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为例,其前身四明医院在发展过程中有诸多历史时刻值得铭记。如1922年,迁址扩建的四明医院建成开幕,第二天的《申报》刊载了一条新闻,“四明医院系由四明公所募集同乡捐款十余万,就原有爱来格路旧址,建造洋楼数层,气象矞皇,规模整饬,计可住患病者二百余人。”[2]出席开幕式的有四明公所董事兼院长朱葆三、葛虞臣、周湘云、虞洽卿等,还有法国领事德赉沛偕翻译张文彬、各会馆公所代表,以及中西官绅、医药新闻各界五百余人。这个历史事件说明了,四明医院的开幕在当时上海具有很大影响力,成为各公馆会所赞同支持的盛事。
1937年,四明医院成立十五周年时,印刷了一本小册子《四明医院十五周纪念册》,内容除了组织系统表、大事记、十五年概况、治疗统计表外,其中社会各界题词达四十面,不乏国内政要、社会闻人,如于右任、孙科、居正、阎锡山、孔祥熙、何应钦、钮永建、焦易堂等,显示了当时四明医院良好的社会声誉[3]。
在随后持续爆发的战火硝烟中,四明医院不但艰辛维持下来,还实施了改革。上海档案馆现存资料显示:“1942年经四明公所推荐吴涵秋为院长之后,又邀请黄景霞为副院长进行改革。除保留中医中药部分并设立若干中医中药的施诊所以外,并逐步添设西医科目。”[4]
曙光医院前身市立第十一人民医院在1958年时,就已经出现了日达2000余人次的就诊高峰。由于当时求诊患者较多,病种亦相对集中,因此在全国中医医院中首创开设肾病、高血压、血液和肿瘤等专科。1958年,慢性肾炎、高血压的研究,儿科乙型脑炎急性期的中药治疗,针灸科对聋哑病的研究均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1964年率先成功实施针刺麻醉下的胃大部切除术。上世纪60年代成功研制感冒退热冲剂,是中国最早的中药冲剂,获得国家银质奖[5]。
从医院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中,我们可以追溯医院建设者和职工们秉承医院文化、敬业奉献所展现出来的多维医院形象。
追溯名家名人,展现医院人文特质
不论何种时代,人才始终是医院服务社会和持续发展的最核心的竞争力。病人和社会对医院文化最直接的感受都是与医院职工的接触中获得的,特别是历史名家和典型人物的突出贡献行为,更是整个医院人文精神和行业风气的代表。
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前身四明医院于1925年勒石的 “拓建上海四明医院记”碑记载:“广设病室,慎选仁爱可托之医,分其科而责其效,使医者与病者常相聚于一院之中。其于五气五声五色阴阳表里受病之源,既得审察精详,故辨虚实强羸以施治疗不难,事半而功倍,且自始疾以至全痊,责无旁贷。”[6]医院建设者针对当时社会上的医师缺乏政府的考核监管、病人盲目求医的现状,指出建设医院的必要性。从中也可看出建院者矫正时弊、规范医师行医的社会责任感。
1924年2月29日第15版《申报》文章《四明医院开会记》记载:“规模宏大,为沪上国医医院之翘楚。自前岁由该院董事会聘请名医戎明士为院长兼医药主任、顾锦华为总务主任后,内部益求改善,声誉卓著。今复由戎院长添聘宁波名伤科陆士逵祖传清帆先生担任伤科施诊。并于六月一日起,添聘针科名宿孙尔康老医生担任针科施诊。是后该院对于国医各科,均已全备,嘉惠病人,实非浅显。”[7]
1942年,吴涵秋任四明医院院长,实施改革,在“训练员工”方面,尤其注重医院精神的培育:“在医院服务之员工,不特需有丰富之经验,优良之德性,尤须具备牺牲之精神,与夫重大之责任心,方可对待病家,有深切之同情与爱心。本院为此,先立‘仁诚贞’三字以为院训,朝乾夕惕,以冀身体力行。继制院歌,及精神建设歌,使念兹在兹,潜移默化。颁印《员工精神建设手册》,指出理想目标,行动标准等,复举行精神建设总宣誓,及每月之月会,每周之周会,聘由有德望饱学之士,讲演进德修身之问题。凡此种种,其目的均在希望处近年物价高压、生活不安、待遇菲薄环境之下,能以精神力量,胜过物价,增加员工责任心与道德感,以期对病家对社会多尽几分棉力。”[4]四明医院院长吴涵秋、医药主任黄筱堂等,均为德才兼备的中医大家,《申报》也多次刊登读者感谢信等。
曙光医院前身市立第十一人民医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第一所中医医院,一时云集海上中医名家,程门雪、黄文东、王玉润、秦伯未、陆渊雷、丁济民、张伯讷、张赞臣、杨永璇、庞泮池、夏少农、张伯臾、童少伯等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呕心沥血、哺育后学,均为曙光医院各临床学科的创建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溯源医院历史,充实文化传播平台
曙光医院作为传承发展超过百年的中医医院,已成为近代海派中医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海派中医发展的一张名片,溯源和整理其文化特质,是对其内在动力和精神力量的深入挖掘,将有利于继承发扬其百年文化底蕴,并成为激励后人的一面旗帜。同时将研究结果集结成系列文化产品,可以向更大范围进行传播和弘扬。为此,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开展了历史溯源系列活动。
活动一,向全院发布历史文献和实物征集通知,广泛调动社会和全院职工的积极性,征集对象包括中医药处方、老照片、医疗用具、书画作品等各类实物和资料。活动举行以来获得了社会各界、名老中医、医院职工的大力支持,其中翻拍老照片2000余张,装裱修复资料50余件,收集书画、处方、用具等实物50多件,还有许多证书、线装古籍等物品。向医院提供物品的有职能科室、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还有退休职工和社会人士。
活动二,举行“回眸与展望——四明曙光百年文化传承图片展”,在曙光医院中医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揭幕,以图片形式对历史资料和实物进行展示,共分三个部分,一是四明医院历史风貌,二是在四明曙光这片肥沃土壤中成长发展起来的海派中医流派,三是曙光医院的名人轶事。传承展中有四明医院的病房、平面图、组织系统表、中药房甚至厨房,仿佛把人带回老上海法租界。泛黄的中医处方、铜制火罐、红木诊台记述着海派中医的辉煌历史。贵州巡回医疗、针刺麻醉手术、西学中进修班回放着一幕幕往事。展览由121张照片,20多个展板组成,该展览在文化节期间还放置在东院二楼门诊大厅供病人参观。
活动三,举行表彰评比活动。一是展品评比活动。在百年文化传承图片展期间,同时举行“最有价值展品”、“最有个性展品”、“最有中医特色展品”的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活动,鼓励更多职工来参观展览。二是征集活动先进评比活动。对征集活动中表现突出、提供重要线索和实物的科室和个人予以表彰,鼓励更多职工参与到征集活动中来。
活动四,开展“中国梦·中医梦”院史陈列室开放日活动。经过征集活动,医院进一步丰富了院史陈列室的展品,如新增中药贮存缸、针灸铜罐、各类老照片等。医院在文化节期间每天中午11:30~13:00向职工开放参观,为鼓励职工积极参与,还向前来参观的职工免费发放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参观券。
活动五,建设“曙光医院百年记忆”走廊文化写真,在行政中心二楼U型走廊内,制作了艺术造型墙、老照片相框、大幅照片背景墙、海派中医流派建设基地巡展展板、医院建筑模型,生动形象地展示医院百年历史。在不影响走廊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营造独立的文化区域,使之成为宣传展示医院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交流平台。
活动六,出版《百年记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历史文化图录》,图录是曙光医院为纪念建院110周年而出版的图书。全书文字十万余,图片百余幅,图文并茂,具有较好的可读性。本书分上下册,为函套精装。上册包括两部分——“四明篇”和“曙光篇”,钩沉了曙光医院一百一十载的历史。下册为“医家篇”,介绍了在曙光医院工作过的二十二位医家的生平事迹和医教研成果。通过这三部分的描述,曙光医院的人文沉淀、中医药发展的兴衰起伏,借此皆得以描绘。
活动举办以来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彰显了医院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了医院精神,激发了职工爱院、爱岗的情感,加强了对珍贵中医药历史物品的保护意识,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了有效传播等。在活动过程中,更多人感受到文化传承工作的紧迫性,目前开展的工作还十分有限,急需抢救和保护更多。因此医院还将该项工作纳入医院长期规划。
[1] 高振霄.上海四明公所大事记[A].上海:上海图书馆藏,1920.
[2] 四明医院开幕纪[N].申报,1922- 10- 30(13).
[3] 四明医院十五周纪念册[A].上海:上海图书馆藏,1937.
[4] 四明医院五年来大事述要[A].上海:上海市档案馆藏(B242- 1- 717).
[5] 王灵台.曙光医院院志[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藏, 1995:4- 5.
[6] 上海四明公所四大建筑征信全录:上海四明医院碑记·拓建上海四明医院记[A].上海:上海市档案馆藏(Y4- 1- 763- 31).
[7] 四明医院开会记[N].申报,1924- 2- 29(15).
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 2016年)项目(编号:ZY3-WHJS- 1- 1015)
R- 092
A
1006- 4737(2017)03- 0070- 03
2017- 04-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