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医家体质分型的探析

2017-01-14刘亚平田松

中医药信息 2017年6期
关键词:叶天士医家阴阳

刘亚平,田松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619)

明清医家体质分型的探析

刘亚平,田松*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619)

中医体质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古今医家对体质的分类方法可谓各有见解,通过对明清医家的中医体质分类进行挖掘整理,以期明确明清医家的体质分类方法,为现代中医体质分类提供理论和借鉴。

中医体质;分类;明清医家

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于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在生理功能、形态结构及心理状态三方面综合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社会、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1]。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体质学说经过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不断总结、升华和创新,其理论和实践也日趋成熟。中医体质从《黄帝内经》萌芽、仲景发展、景岳完善,最终形成体质学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文化沉淀和临床经验积累,值得我们挖掘、整理和思考。其中,明清医学在中医历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医学文献十分丰富,阅读明清医家的古籍文献可以发现很多医家都很重视体质,而体质的分类是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对明清医家的中医体质分型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探讨是极其有必要的。

1 明清医家的中医体质分型

1.1 阴阳分类法

1.1.1 单纯以阴阳分

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2]中首次明确提出“体质”一词,书中云:“矧体质贵贱尤有不同,凡藜藿壮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惟速去为善……”。张景岳极其重视以阴阳分万物,书中言:“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且认为人体也有阴阳之分:“凡人之阴阳,但知以气血、脏腑、寒热言……”“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张景岳还从以下方面对人体体质进行了具体描述:“阳脏之人多热,阴脏之人多寒。阳脏者,必平生喜冷畏热……”“禀有阴阳,则或以阴脏喜温暖,而宜姜、桂之辛热;或以阳脏喜生冷,而宜芩、连之苦寒。或以平脏,热之则可阳,寒之则可阴也”,这主要论述了阴脏、阳脏体质的寒热喜好、适宜药物等,对临床体质类型的判定和治疗有一定意义。

清·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3]评中,根据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论述和自身的见解,其认为“治法总宜辨其体质阴阳,斯可以知寒热虚实之治”,由此可看出,华岫云在临床诊疗中极其重视辨阴阳,并将体质大体分为阴阳两类,还从人体的肤色、体型和肌肉的质感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描述:“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

1.1.2 以阴阳多少分

清·陈修园在其著作《伤寒论浅注·读法》[4]中提到“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为热化、寒化”,因此“知此愈知寒热之化,由病人之体而分也”,此处说明了个体体质有差异,当邪气侵袭人体时,则疾病的性质和转化不同,其治疗方法也不同。且在文中还分别论述了阴脏、阳脏之人,文中述:“阳脏之人过饮之,不觉其寒,但觉其热……阴脏之人过饮之,不觉其热,但觉其寒……”。由此可看出,陈修园也是将人体体质分成了阴脏之人、阳脏之人和平脏之人三种类型。

明·赵献可在其著作《医贯》[5]中提出“气禀”为“有偏阴偏阳者,此气禀也”,此处“气禀”即体质。并将人体体质分为太阴之人和太阳之人,并对两种体质类型进行了描述,文中说:“太阳之人,虽冬月身不须绵,口常饮水,色欲无度,大便数日一行……太阴之人,虽暑月不离复衣,食饮稍凉,便觉腹痛泄泻……此两等人者”,主要论述了太阴人和太阳人的寒热、食饮、二便等情况。

清·顾靖远在其著作《顾松园医镜·卷五·乐集》[6]论治大纲中也提到“气禀”为“有偏阴偏阳者,此气禀也”,并将人体体质分为太阴之人和太阳之人,其文中是引用了明代医家赵献可提出的体质分型。

清·章楠临床治病中极其重视辨体质,在其著作《医门棒喝》[7]中云:“夫医为性命所系,治病之要,首当察人体质之阴阳强弱,而后方能调之使安”,并对体质进行了分型和详细描述:“因其病虽同而人之体质强弱各异故也。假如形瘦色苍,中气足而脉多弦,目有精彩,饮食不多,却能任劳,此阳旺阴虚之质也,每病多活,需滋阴清火。……此阴阳俱盛之质……此阴盛阳虚之质……此阴阳两弱之质……”。总言之,章楠主要根据阴阳量的虚、弱、盛、旺,将体质分为阳旺阴虚、阴阳俱盛、阴盛阳虚、阴阳两弱四种体质类型,并从形体、肤色、脉象、目光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1.2 以体型分

明·徐春甫在其著作《古今医统大全·卷三·翼医通考(下)·病症》[8]中,将人体体质按照体型划分为瘦人和肥人,文中言:“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瘦人……。故肥人多寒湿,瘦人多热燥也。夫以人形分寒湿热燥……”,这是将瘦人和肥人两种体质的寒热湿燥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其还提到了小儿和老人的体质特点:“小儿纯阳而无阴,老人气多而血少”。

清·薛生白在其著作《医经原旨·脏象下第三》[9]中,将人体体质分为肥者、膏者、肉者。文中云:“有肥,有膏,有肉─肉坚,皮满者肥; 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文中还分别对这三种体质者的体型、皮肤状态、易感寒热和血气多少进行了描述。尤其作者最后指出辨三种体质调治的原则:“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也”,故判定这三种体质必须先辨清气血的情况,强调气血的重要性。

1.3 以脏腑气血寒热虚实分

清·叶天士在其著作《临证指南医案》[2]中,对中医体质分型和辨体论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归纳叶天士著作中有关体质方面的论述,多达几十处,提到多种体质类型。在卷一· 肝风中明确多次提出木火体质,如“木火体质,身心过动,皆主火化……”“木火体质,复加郁勃,肝阴愈耗……”;在卷一·虚劳中明确提出阳虚不足体质,如“形躯丰溢,脉来微小,乃阳气不足体质……”;在卷二·咳嗽篇中明确提出阴虚体质和偏热体质,如“阴虚体质,风温咳嗽,苦辛开泄肺气加病……”“形瘦色苍,体质偏热,而五液不充……”。在叶天士医案中还多次出现对老人和小儿体质的描述,针对老人体质,书中言:“六旬有五,下焦空虚”“男子向老,下气先亏”等,说明老人体质易下焦亏虚;针对小儿体质有:“五脏六腑气弱”“肌肉柔脆”等描述,说明小儿体质脏腑娇嫩等特点。其在多个篇章中还明确提到了阴亏偏热体质、阴气久伤体质、强壮体质、元气素亏体质等。综上,叶天士提及的体质类型大致可总结为:木火质、湿热质、阳虚质、阴虚质、肝郁质、脾弱质等,其主要是以脏腑、寒热、气血、虚实为依据进行分类,且叶天士在临床辨治中特别重视辨治先辨体,将体质与临床紧密结合,对中医体质学说贡献很大。

清·吴鞠通虽未系统明确地对体质进行分类,但在其著作《温病条辨》[10]中也提到多种体质类型:“暑兼湿热,其有体瘦质燥之人”“大凡体质素虚之人,驱邪及半”“此中焦阳气素虚之人,偶感温病”等,归纳其提到的体质类型有:阳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湿热质、气虚质等,而且,其在《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中对小儿体质的特点也进行了论述,书中云:“……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其对小儿体质特点的概括十分全面,为后世医家对小儿体质分型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对小儿的生理、病理以及辨体调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2 小结

本文古籍文献的挖掘可能有不全之处,但仍可总结出明清医家的某些中医体质分类特点:明清医家对辨体诊疗十分重视,清代医家更为显著,大多以《内经》中的理论为基础,从临床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有很大的实用意义;而且明清医家的体质分类不仅关注个体体质的生理、病理特点,还注重不同体质的诊断和治疗,这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极大的借鉴。所以,明清时期是中医体质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中医体质学说的完善和临床上进行辨体调治都留下了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思。

[1]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2] 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3]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4]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5] 赵献可.医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 顾靖远.顾松园医镜[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61.

[7] 章楠.医门棒喝[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8]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9] 薛生白.医经原旨[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2.

[10] 吴鞠通.温病条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R22

A

1002-2406(2017)06-005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273669)

刘亚平(1990-),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医体质规范化研究。

田松*(1971-),男,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体质辨识及规范化研究。

2017-08-31

修回日期:2017-09-10

猜你喜欢

叶天士医家阴阳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叶天士棋子治病
叶天士巧借蚊叮治天花
叶天士拜师谦学
医学家叶天士治贫
法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