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药物煎煮法与疗效*
2017-01-14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上海201399
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上海,201399)
陈 华 齐昌菊 浦良发 葛 谈
《伤寒论》药物煎煮法与疗效*
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上海,201399)
陈 华 齐昌菊 浦良发 葛 谈
疗效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如何提高药物疗效是研究中医的重点和热点。近来研究《伤寒论》发现,药物煎煮法与疗效息息相关,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伤寒论 中药 溶媒 煎煮时间 煎煮方法 临床疗效 关联性
在诊疗过程中,总会有很多患者问到诸如此类药物煎煮的问题,如中药该怎么煮,需要放多少水,药物需要煮多长时间,开始我并没有在意这些问题,觉得常规煎煮方法即可。后研读《伤寒方解》(民国祝味菊主编),细细体会,才明白适宜的药物煎煮的方法可以用来提高药物临床疗效,而且药物煎煮方法的选择与疾病的证、药物的使用以及服用的人都密切相关,需要辨证完成。现将文中关于药物煎煮法与疗效的关系一一列出,希望对临床医生今后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伤寒论》中汤剂的应用
《伤寒论》113首方剂中有98首以“汤”命名,由此可见汤剂是它的主要剂型。张仲景曾经提到:“若欲治病,当先以汤洗涤五脏六腑……益人气血,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汤剂具有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从古至今汤剂是中医临床的传统剂型,应用之历史悠久,适用范围之广泛,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承担着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中医文化的突出体现,概括了中医理论的精髓,完整融合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精神与整体观念[1]。
《伤寒论》中药物煎煮法
古代医家均很重视药物煎煮方法,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就说道:使用汤药时,药物虽然道地,治病方法也符合疾病的道理。但是如果煮药的人粗心大意,不注意水量的多少,不把握好火候,这样煮出来的汤药是没有效果的。清代徐灵胎也认为药物煎煮的方法非常有讲究,药物能不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跟煮药的方法相关。好的煎药方法可以增加使用药物的临床效果,还可以减少药物本身的毒性,发挥其最大的效能。另外,药物的煎煮与煎药的器械、溶媒、水量、火候、服用的方法等都密切相关。因此,在药物煎煮法上下工夫,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煎煮溶媒
酒 《伤寒论》中有很多汤剂需要用酒或者酒水共煎的,如瓜蒌薤白白酒汤、炙甘草汤、胶艾四物汤等等。现代学者余秋平[2]等人在临床使用经方研究中发现,采用瓜蒌薤白系列汤剂治疗胸痹闷痛彻背或伴短气、喘息、咳喘者,用纯白酒煎则药效最速,酒水共煎也有良效,但是水煎效果差。说明酒可以增强药物中有效成分的煎出量,最大限度地保证疗效发挥。另外,古人也有“地黄得酒良”说法,这在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中得到有效的证实,说明古人运用酒或者酒水共煎煎煮药物确属经验之谈,有其合理性。
其他溶媒 《伤寒论》中用到了很多特殊的溶媒[3],根据病情的不同,张仲景采用了清浆水、潦水、泉水、甘澜水、醋、白蜜等等。如大陷胸丸加蜜同煎, 取白蜜甘缓之性, 使该方攻逐之力缓缓而行,既祛邪又不伤正,变峻药为缓用;同时,白蜜甘缓和中,顾护胃气。另有《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取白蜜甘缓安中,缓和药性并减甘遂毒性,使甘遂、甘草同方运用,相反相成。
从以上我们可以认为:想要更好地发挥经方的疗效,在临床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药物的特殊煎煮方法。
2.煎煮时间
不同方剂的煎煮时间不同 《伤寒论》煎煮多用微火,在桂枝汤中第12条方后面规定以微火,这也是其他诸方的煎煮要求。后世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提到:“凡煮汤,用微火,令小沸。”根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汉代的1升折合今天大约为198毫升。董艳[4]等人做试验发现 1 升水的平均蒸发时间约为15分钟,因此,根据汤剂用水量的不同,煎煮的时间应该有所变化。如麻黄升麻汤用水1斗,煮取3升,用时105分钟;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水12升,煮取5升,用时也是105分钟。桂枝新加汤用时需135分钟,炙甘草汤用时需180分钟。
同一药物的煎煮时间不同 《伤寒论》中以麻黄汤为例:“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除掉加热煮沸的时间,麻黄需要煮30分钟。而在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只需“先煮一二沸,去上沫,”药物加热煮沸之后,只需要再煮30秒到1分钟即可。为什么同样是先煮麻黄,时间上面却不一样?原来根据病情不一,麻黄先煮时间长短决定其发汗作用的不同。前者需发汗散寒,后者仅需“微发汗”即可。
因此,药物的煎煮时间是根据其要达到的临床药效来确定的。如果一概而论,有可能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3.煎煮服法
小建中汤原文为:“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小柴胡汤为:“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而桂枝汤方后解释道:“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大陷胸汤也有提出:“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因此,据上文我们可以得知,因为汤剂的作用不同,煎煮服药的次数也是不统一的[5]。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汤剂的煎煮法。众所周知,医生开具处方用药,药物煎煮的方法是汤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药物的疗效通过煎煮后的汤液作用于人体来表达,煎煮的方法可以影响药物的疗效,是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曰:“劝君煎药务得人。煎药误,水不洁,油汤入药必呕哆,呕哆之时病转增,任是名医审不决。煎药误,水频添,药炉沸起又加些,气轻力减何能效,枉怪医家主见偏。”由此可见,药物煎煮法的合理与否与功效息息相关,不可小觑。
[1] 王竹兰,肖相如.《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工艺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5):906- 908.
[2] 余秋平,韩佳瑞,焦拥政,等.论经方煎煮法中的量效关系[J].中医杂志,2012,53(3):187- 188.
[3] 陆来安,文小平.《伤寒杂病论》经方特殊溶媒考述[J].中医杂志,2015,56(19):1625- 1629.
[4] 董艳,王阶. 经方权衡单位古今折算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8):2951- 2953.
[5] 鲍建军,黄寿妙.张仲景经方汤剂的煎法与现代用量关系探讨[J].福建中医药,2010,41(2):48- 49.
2014年浦东新区卫计委资助项目名中医和名中医工作室(编号:PDZYXK- 3- 2014012)
R222.25
A
1006- 4737(2017)04- 0028- 02
2016- 11-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