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道”学观对中医学的影响
2017-01-14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350122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350122)
陈秋霞 罗宝珍△
论老子“道”学观对中医学的影响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350122)
陈秋霞 罗宝珍△
老子“道”学观主要阐述了生命与天地的关系,即“天人之道”,提出了“生命秉天地之气”的观点,即阴阳五行,其哲学思想中主要有唯物观和辩证法。中医气、形、神及阴阳平衡都受到了老子“道”学观的影响,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完善,促进了医学与哲学的融合。
老子 道学观 影响 中医理论 中医养生
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人体脾、肺、肾、肝、心等五脏六腑的病理和中医治疗方法,阐述了生命与天地之气的关系,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哲学研究意义。哲学思想与医学理论是中医学的两大核心,但这两个核心并非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中医学的形成源于古代人民长期的临床实践,而中医与哲学的融合则受到了老子道学理论的影响[1- 2]。研究中医学与道学理论的关联,探索老子道学观点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发掘中医学蕴含的价值,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医理论。
老子“道”学观与中医理论的关联
1.老子“道法自然”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关联
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而天人合一则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主体,从表面来看二者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其内在实质是相同的。
道法自然阐述的是世间万物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指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法”是遵循客观规律的途径或方法,而“自然”则是要达成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老子“道”学思想的主旨,即从“人”的角度出发,“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而规则受制于其本身。天人合一阐述的是“人”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4]。它将“人”视作“小宇宙”,
置于天地“大宇宙”的环境中,人的内在运动必须与天地的内在运动保持一致,“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充分表明了天人合一的中医基础理论观点。
从两者之间的联系来看,“道”与“天”相通,隐喻了自然的客观规律,“法”与“人”相通,传达的是追求客观规律的思想状态,由此可以得出中医学理论的构建受道家哲学思想影响这一重要依据。
2.老子“道”学观与中医辨证理论之间的关联
老子的《道德经》本身是一部哲学典籍,随着医学家对生命理解的不断加深,老子道学观点在后世的传承增补中,“人与天地相参”的意识不断增强,“气”、“形”、“神”生命观的逐步确立,哲学思想在对天、地、人的感悟中逐渐形成,最终将唯物观和辨证法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生命哲学[5]。自春秋战国以来,古代众多医学典籍在成书过程中将阴阳五行视为生命观与哲学思想之间的过渡。然而,道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却扑朔迷离,而老子“道”学观与中医辨证理论之间的关系也仅存于现有文献。但追根溯源,已有文献可证实阴阳学说形成于夏朝,其开创了我国古代道家哲学研究的先河,对《周易》、《道德经》等先秦时期的哲学著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促成了《道德经》中生命观点及后世中医哲学的形成,并影响了以先秦医典为蓝本编撰而成的《黄帝内经》的创作。因此,可以说老子的道学观与中医生命观和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关系[6]。如东晋道学典籍《抱朴子》中即载有葛玄与黄精的典故,这一典故的出处为《老子》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媒介即中药“黄精”。后世医家据此典故以患者病症为辩证法之“实证”,以“黄精”为辩证法之“思辨”,创造了“黄精煎”、“黄精芡实丸”等中医方剂,开启了中医“黄精”方剂的先河。
3.老子“道”学养生与中医养生理论之间的关联
“静养”可谓道家养生的精髓所在[7]。老子的诸多著作中都将静与养放在“致虚极”、“可长生”的首要条件之中。他认为喜静恶躁是神气的主要特征,保养神气的唯一“法门”就是静养,唯有静养才能够使清静内守的常态得以维护。此外,他又将这种养生观引入到了人和政治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之中,在《老子·三十七章》中就提出了“无为而治,使民不争”的论点,这种养生观后来被《内经》汲取。同时,老子“道”学引导人们要学会顺应自然规律的生存法则,这与《内经》中顺时养生的思想再一次不谋而合。作为次注《素问》的编著者王冰,不但在其著作之中让人能够感受到浓郁的道学思想,而且老子很多名言警句也被直接引入其中。后世对该著作的广为流传,也证明人们在对其医学价值认可的同时,也对其中蕴含的道学思想的接纳与赞同。
老子“道”学观对中医生命认识的影响
1.促成了中医“生命哲学”观点的形成
中医学的基本素材源于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然而,古代医学家并没有呆板地将这些经验记录下来,而是运用了唯物观和辩证法来论述天、地、人等客观物质的存在,继而对人体脏腑、经脉、病因和病机进行深入的解读,不仅开创了“以人为本”的治病原则,更让古人对生命的认识从抽象转为具体,从灵魂、祭祀、图腾等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掌握了生命发展的规律[8]。随着《道德经》的问世,其中的哲学思维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现象来源于生命体自身的矛盾运动,从对生命体的关注拓展到对天地的关注,将生命与世界这一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拓宽了对生命的解读,并更深层次地掌握了生命的含义。
2.促成了中医“天人合一”观点的形成
《道德经》的另一思想高峰是提出了“天人之道”的观点,即气、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观点为古代中医典籍的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先秦思想学者米鸿宾在其著作《大易识阶》中据《庄子》提出了“天人合一”观点,《庄子》中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而米鸿宾据此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人为本”观点的先例,他认为所谓“天人合一”,是“人”要顺从“天”的自然规律,即“人”以“天”为本。然而,米鸿宾的“天人合一”思想源出《庄子》,而《庄子》源出老子,由此可见,“天人合一”是为老子的“春秋笔法”,并促成了后世中医“天人合一”观点的形成。《黄帝内经》吸取了老子道学理论中的阴阳学说,指出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其中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分别对应着阴阳二气,每一个器官都有阴阳二气的对立表现,如肝阴、肝阳、脾阴、脾阳等等[9]。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二气变化影响着生命,如肝阴不足,则眩晕耳鸣、胁痛目涩、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而肝阳上亢﹐会产生头痛﹑眩晕﹑易怒﹑耳鸣﹑失眠等症状。生命之气正源于此,维持五脏六腑的阴阳协调,则生命之气旺盛,使生命之气与宇宙阴阳二气协调,则生命得以持久。由此可见,老子“道”学观在促进中医对生命的认识层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老子“道”学观对中医阴阳观点的影响
1.对中医“阴阳”学说论著形成的影响
老子道学理论中涉及了天文、地理、心理、社会、历史等多项内容,但其根本是围绕天、地、人及其三者的关系展开论述,其核心在于老子对阴阳的阐述。《道德经》中的阴阳理论是我国古代阴阳概念产生和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如“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述了天地的概念;“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阐述了天地的本质;“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阐述了人体的根本;“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阐述了人与天地的关系[10]。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完全秉承了老子《道德经》的阴阳理论,受此影响,其在论述中医病理及治疗方法时严格采用了“方因人异”的基本原则,即依照人的病理特征对症下药,这一原则与现代医学中诊断治疗所运用的方法完全一致,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观点。
2.对中医“阴阳”医学疗法形成的影响
在《道德经》阴阳理论的影响下,中医学在阐述病理及治疗方法时,在立足人体形、神、气等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采用了辩证法来阐述病理与人体的关系,即:脏腑与形神虽处表里之间,但却是统一的整体。“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指形神不佳会导致脏腑的阴阳二气不协调,从而发生病变,而脏腑病变也会影响形神的状态,导致形神憔悴。综合来说,中医学主要从两个层面沿用了老子道学观中的辩证法。一是整体观,中医强调三个个体,即天、地、人,而个体也是独立的整体,其差异在于各自有着不同的内部属性。然而,将天、地、人三者整合,则也是一个整体,即世界,因此,天、地、人是相互影响和并存的。二是恒动观,中医将“气”作为联系世界万物的媒介,由“气”催动着万物发生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化,世界是永远运动着的,同样,生命的发展也在于运动[11]。“气”充盈于天地之间,又散布于人的五脏六腑,只有人体内气的流动变化与天地间气的流动变化相协调,如在不同季节利用滋阴补阳来匹配天地的四时之气,生命才能不断发展。
老子“道”学观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1.对中医“无为”养生观的影响
“无为”是老子“道”学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倡人应当效仿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服从自然变化,而决不能违背自然。老子“无为”观点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养生层面,其在认识论上提倡静观、玄览、主客一体的致思途径,即主张认识主体保持内心虚静,排除一切思虑活动和杂念,反观内照,通过心这面镜子,以达到主客沟通,来认识道而获得世界的本质规律[12]。“不出门,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圣人不行而知;致虚静,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此外,《道德经》中还提出了以“禁欲”而达到“无为”的观点,即:只有关闭感官刺激,“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内求养生,方能寿。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外在世界只能使人迷惑混乱[13],这种认识论对中医养生学有较大影响,如“骈拇枝指,出乎性哉”(《庄子·外篇·骈拇》)、“性者命之原,命者生之根,勉而修之”(杨朱·《集仙录》)等,都阐述了“无为”的重要价值。
2.对中医“形神合一”观的影响
“形神合一”也是秉承老子《道德经》道学观形成的重要养生学说。“形”是人生命特征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为:①气质,②体态,③活力,④交流方式,⑤对周围人或事的影响力。与“气”不同,人的“形”可以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来感知,并通过对“形”的判断,了解人体之“气”是否协调,阴阳是否和谐。在《黄帝内经》中,“形”与“神”相关联,与“气”相对立,虽然三者都是生命的外在表现,但“形”秉承的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之气,“气”决定“形”、“神”,前者是根本,而后者则是从属。此外,中医学将“神”视作精神的表露,精神统一于形体,与“形”相辅相成,形神交合,顺应宇宙阴阳二气,则产生一种内在的生命运动[14]。这种运动的主要作用是巩固五脏六腑之“气”,而五脏六腑之“气”又催发“形”、“神”,使人能够形神兼备。由此可见,在老子道学观点的影响下,中医学的生命观所阐述的不仅仅是“气”,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如何将“形”、“神”合一,即精神状况、健康状况与体质的融合,以达到科学养生的目的。
老子的道学观是中医学发展的理论依据,道教文化的问世,充分说明了古代人民对探索生命本质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对解读天地奥秘的毅力和决心。当今世界医学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变革,然而生命的本质却永远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对于道家超前的生命智慧,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和发掘,汲取其中的养分,为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作出贡献。
[1] 霍磊, 魏玲, 梁媛,等. 老子“守中”思想对《黄帝内经》养生观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 22(7):879- 880.
[2] 丁树栋, 管恩兰. 老子和庄子思想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C]. 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论坛暨浊毒理论论坛. 2014.
[3] 赵琼,高荣瑞.老庄“道法自然”思想对中医学养生理论影响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26(4):14- 16.
[4] 孙勇才.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意涵[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0(2):13- 16.
[5] 刘柳青. 老庄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 15(4):446- 448.
[6] 李美洁. 《黄帝内经》与《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比较研究[D]. 福州: 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7] 黄圣耀. 道家与中医养生思想研究[D].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8] 孙广仁. 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的影响[J]. 福建中医药, 2001, 32(2):9- 10.
[9] 马清翠, 路玉良. 浅论道家在中医学形成和发展中的影响[J]. 中医学报, 2010, 25(2):242- 243.
[10] 臧守虎. 道家思想文化背景下《内经》诠释——以《素问·宝命全形论》为例[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8(5):467- 468.
[11] 马英华, 袁纲. 中医阴阳学说的文化释义[J]. 中医药学报, 2016, 44(1):4- 6.
[12] 赵晓培.老子“无为”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齐鲁学刊,2012,(4):27- 30.
[13] 景红军, 鲍晓东. 道家思想与中医学关联性研究综述[J]. 中医药文化, 2006, 1(6):42- 44.
[14] 王薛, 滕晶. 基于“形神统一”理论的中医五神探讨[J]. 中医研究, 2011, 24(4):1- 3.
Discussion of LAO Tzu′s Daoism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 Qiu-xia, LUO Bao-zhen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122, China)
Lao Tzu′s daoism is mainly to discuss relation between the life and universe,that is, harmony between humans and universe. He pointed forward theories that lives carry Qi of universe, referring five elements of Ying-yang. This philosophy contain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Lao Tzu′s ideas affect theories of Qi, figure, mind and Ying-yang balance, promoting improvement of TCM theories.
Lao Tzu; daoism; influence; TCM theories; TCM health preserving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No.16YJA770008);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No.FJ2015B127);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No.JAS150274)
R226
A
1006- 4737(2017)04- 0008- 04
2017- 03- 10)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