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证直诀》版本考略
2017-01-14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张 波 李良松△ 周 华
△通讯作者
《小儿药证直诀》版本考略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张 波 李良松△周 华
《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较早的系统论述儿科疾病辨证论治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以原书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对《小儿药证直诀》进行版本考略,以期为研究我国儿科学的发展和钱氏儿科思想提供依据。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版本 注本 考略
《小儿药证直诀》是研究钱乙及其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我国第一部儿科著作,为后世学习中医儿科提供了理论和方药基础,所以有必要对《小儿药证直诀》进行版本研究。
著者及内容概述
钱乙,字仲阳,郓州(今山东东平人)。3岁之前母亲已经去世,3岁时父亲东游海上一直未归,便被其姑母收为义子,其后跟随姑父吕氏学习医学,刻苦钻研医理,重视临床实践,医术日益精进,宋《郡斋读书志》中记载:“于书无所不窥,他人靳靳古守,独乙度越纵舍,卒与法合,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辨证阙误,最工疗婴孺病。”之后,因治愈宋神宗时期长公主女儿和皇子仪国公之病,被任命为太医丞。其一生曾两次应召入宫,为皇族治病。但钱乙抱有“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的志向,故其大部分诊疗实践活动发生在民间,这也为其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宋史·艺文志》中记载:“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八卷。”为钱乙亲著,但未流传下来。《日本访书志》则认为此八卷本当系三卷本传写之误。现所传世的版本是与钱乙同时期同地域之人阎季忠(《永乐大典》作阎孝忠,马继兴先生认为“季”字或讹作“孝”。阎氏幼时多病,经钱乙治疗后而得以痊愈,于是潜心研究钱氏医学)根据收集到的钱氏理论、诊治验案、处方及各种抄本等资料,在钱乙逝世后6年(宋宣和元年1119年)将钱氏医学整理而编成《小儿药证直诀》(三卷本)。此版本大约6万字[1],书后附有阎氏所撰的《阎氏小儿方论》、《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作者董及之,山东东平人,幼时患病由钱乙所救,后立志儿科,有所成,著有《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该书后附有钱乙亲笔题写的后序,是研究钱乙的重要文献资料)以及刘跂所撰的《钱仲阳传》。此版本全书共3卷,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诊候及方论81篇,其中涉及到小儿生理、病理等特点。如小儿具有生长旺盛、发育迅速等生理特点,小儿脏腑“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病理特点,面上证、目内证对小儿脏腑辨证是其独特之处,并注意通过望小儿的吐泻物来诊断疾病。卷中为“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详细记载钱氏小儿病医案23则,其病案主要涉及小儿抽搐、疮疹、吐泻等。卷下则为“诸方”,论述儿科方剂的配伍和用法,共计120方,加附方15方。其中有著名的泻白散、导赤散、泻黄散、地黄丸等。此书在初刊后不久,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即首先被《幼幼新书》引用。钱乙的理论奠定了中医儿科学的基础,并相继受到宋、元以后医家的重视[2]。如明代儿科学家万全,根据《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纲领,提出了“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肺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育婴秘诀》)等等,这些理论均源于钱乙的儿科学术思想。
版本考略
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3]中记载,此书现存版本有刻本、石印本、抄本、铅印本、影印本等,合计约32种。其中包括明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年)刻本、明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真定梁维本刻家居医录本、明庆安元年(1648年)刻本、明嘉靖年间刻本、明刻本、清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年)三友堂刻本、清康熙年间起秀堂影宋刻本、清初覆宋刻本、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三原李氏校刻惜阴轩丛书刻本、清同治元年壬戌(1862年)、日本文化二年乙丑(1805年)宛委堂刻本、清光绪年间惜阴书局重刻本、清光绪五年己卯(1879年)苏州刻本、清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池阳周氏刻本、清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重校刊本、清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群簃刻本、清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刻本姚江黄氏五桂楼藏板、清宣统元年己酉(1909年)上海朱氏焕文书局石印本、民国时期上海大成书局石印薛氏医案单行本、1913年杏村堂兆基抄本、1915年及1931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1924年萧氏兰陵堂刻本、193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民国时期上海文瑞楼石印本、日本丰田氏刻本、1955年及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影印本等。另还有(清)四库全书馆纂辑和(明)薛己注的各种版本。就出版时间而言,此书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是再版的高潮期,尤其是光绪和民国以后。查阅这些版本的所藏地方,大概有北京、天津、吉林、上海、安徽、浙江、甘肃、辽宁、重庆、广西、湖南等,说明此书的流传广泛,影响范围大,同时也说明该书的版本系统比较复杂。
《中华古文献大辞典·医药编》记载此书的传世版共两种,分别是仿宋刊本和清武英殿聚珍本。
仿宋刊本是照宋本影刻,是原书的复刻本。《中国医籍大辞典》[4]中记载,此书现存南宋初刻本藏于台北中央图书馆。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陈世杰根据南宋另一复刻本影刊传世(即清康熙起秀堂刊本),这一版本是属于民间刊印的中医书籍。综上可知,仿宋本现有台北中央图书馆藏本、清康熙起秀堂本等等。
据《中医文献学》记载,武英殿是清代初期清内府所设的刊书处,是清代重要的官刻机构。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时,武英殿开始使用新制的木活字排印书籍,称为武英殿聚珍版。其中《小儿药证直诀》就是其所刊刻的医书之一。此书的聚珍本是原书的辑佚本,是清《四库全书》总纂官内阁学士纪昀“从《永乐大典》内掇拾排纂,得论证四十七条,医案二十三条,方一百一十有四,各以类编,仍为三卷,又得阎季忠序一篇,刘跂所作《钱仲阳传》一篇,并冠简端,调理秩然,几还其旧。疑当时全部收入,故无大佚脱也。”(《四库全书目录摘要》)。
重刊本周学海序中提到:“旋复于书肆得所为仿宋刻者,其次第颇异,而后附有阎孝忠《小儿方》、董汲《斑疹方》各一卷。”“是与书原刻,阎名作孝忠,真诀作直诀,今未敢易也。” “聚珍本往往有阎氏方论误入钱书者……其药味分量,间有不同,今各注于本方之末。”可见,周学海认为仿宋本与聚珍本有几大不同之处:1.结构不同,仿宋本为八卷,聚珍本为三卷,结构顺序有所差异;2.书名不同,《小儿药证直诀》又作《小儿药证真诀》;3.内容不同,聚珍本中有阎季忠的方论观点,由于历史年代的久远而无法辨认是否为钱乙所作而刊入书中,且个别方中有药味和分量的不同。所以,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周学海《周氏医学丛书》根据仿宋本与聚珍本互校后复刻刊出,保留了宋本的原貌,比较完善。之后有1915年上海千顷堂石印本和1924年黄冈萧氏兰陵堂刻本,其中兰陵堂刻本是刻书人在雕版之前进行了必要的文字校勘,均附有校注。
另外此书的通行本为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周氏医学丛书》的影印本。
注本考略
该书自明代以后,后人多有注释。明代著名医家熊宗立著有《类证注释钱氏小儿方诀》,熊氏在编次结构上将《小儿药证直诀》类证编次为十卷,末尾两卷为阎季忠论证和方剂,在内容上略加注释。明代医家薛己著《校注钱氏小儿直诀》,薛注本是将原文内容进行缩写,按证候分类加注,附加薛氏医案,书后列钱氏和薛氏方剂,对钱氏儿科学说及其运用阐发颇多。民国时期张骥著《小儿药证直诀注》,该注本是对仿宋本进行注释,选辑历代有关医家的论述来阐发钱氏儿科,对书中方药研究详细。民国时期张山雷《小儿药证直诀笺正》,张山雷注本是按照周学海仿宋本与聚珍本的互校本进行笺正,对原文理论进行阐发,并强调不能套用古方,要结合时代和用药经验做出取舍等等。
其他文献中有关钱氏原著的记载
《小儿药证直诀》中未曾涉及小儿的喂养,而在《幼幼新书·形初保育·哺儿法第六》中有钱乙对这方面的记载:“钱乙云:儿多因爱惜过当,三两岁犹未进食,致脾胃虚弱,平生多病。半年后宜煎陈米稀粥,粥面时时与之。十月后渐与稠粥烂饭以助中气,自然易养少病。惟忌生冷、油腻、甜物等。”可见,钱乙重视调护脾胃,指出不宜过晚进辅食,且要循序渐进,勿损中气。这段文字,有学者认为可作为《小儿药证直诀》中的补充内容。但这段论述在《阎氏小儿方论》中有类似的记载:“儿多因爱惜过当,往往三两岁犹未进食,致脾胃虚弱,平生多病。自半年后宜煎陈米稀粥,取粥面时时与之。十月以后,渐与稠粥烂饭,以助中气,自然易养少病。惟忌生冷、油腻、甜物等。”另外在小儿急慢惊的论证和其他方剂中也有钱氏观点刊入阎氏书中,如《医方类聚·小儿门·惊痫》载:“慢惊得于大病之余,吐泻之后,或误取转致,脾胃虚损,内邪乘之,似搐而不甚搐,似睡而精神慢,四肢与口中气皆冷,睡露睛,或胃痛而啼哭如鸦声,此证已危,盖脾胃虚损故也。”谓引自《小儿药证直诀》,但《阎氏小儿方论》中亦有相似记载:“慢惊得于大病之余,吐泻之后,或误取转,致脾胃虚损,风邪乘之,凡小儿吐泻不止,必成慢惊,宜速治。似搐而不甚搐,此名瘛疭,似睡而精神慢,四肢与口中气皆冷,睡露睛,或胃痛而啼哭如鸦声。此证已危,盖脾胃虚损故也。”另如《幼幼新书·初生脐风第十五》载:“钱乙柏墨散:黄柏、釜下墨、乱发等分,烧为末,傅少许。” 《阎氏小儿方论》“柏墨散:治断脐后为水湿所伤,或朋袍湿气伤于脐中,或解脱风冷所乘,故令小儿四肢不和,脐肿多啼,不能乳哺,宜速疗之。 黄柏炒、釜下墨、乱发烧,各等分,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敷之。”两者内容相似。可见在论证、治疗、方药方面,对钱氏思想的记载与阎氏书中的记载都有相似之处,很可能是,阎氏在搜集钱氏论证、医案等过程中将其加工润色编入了《阎氏小儿方论》,所以实际是钱乙方论被误集于阎氏方中。
在刘跂所作《钱仲阳传》中也有钱乙医案的记载:“皇子仪国公病瘛疭,国医未能治,长公主入朝,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入,进黄土汤而愈……以土胜水,木得其中,则风自止。”“有妊妇得疾,医言胎且堕,乙曰:娠者五脏传养,率六旬乃更,诚能候其月偏补之,何必堕。已而子母皆得全。”“乳妇因大怒而病,病虽愈,目张不得瞚,人不能晓,以问乙,乙曰,煮郁李酒饮之,使醉则愈。所以然者,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胆衡不下,惟郁李去结,随酒入胆,结去胆下,目则能瞚矣。如言而效。”这些医案虽未记录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是刘跂根据其他流传记录等,把有关钱乙的医案记载流传下来,可对《小儿药证直诀》作补充[5]。
作为儿科学的首部著作——《小儿药证直诀》也是我国较早系统地论述儿科疾病辨证论治的专著,应该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儿科保健工作者,甚至小儿家长的重视和学习,从中吸取有利的经验,学习钱氏思想,避免在小儿养护治疗上的错误。
[1] 庄树藩.中华古文献大辞典·医药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15- 16.
[2] 马继兴.中医文献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0:233- 236.
[3] 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591- 592.
[4] 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97- 898.
[5] 俞景茂.小儿药证直诀临证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75- 178.
A Version Textual Research onXiaoErYaoZhengZhiJue
ZHANG Bo, LI Liang-song, ZHOU Hua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XiaoErYaoZhengZhiJuehas been regarded as one monograph of systematic syndromes differenti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diatrics during earlier dynasties in China. It is also one pediatric work that has been initially preserved as its original completed version in the world. This essay is to give a textual research of its vers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tudying development of our Chinese pediatrics history and QIAN′s ideas on pediatrics.
XiaoErYaoZhengZhiJue; QIAN Yi; version; annotated copy; textual research
R2- 52
A
1006- 4737(2017)04- 0019- 03
2016-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