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弘景对《肘后方》的补阙分类整理工作研究

2017-01-14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陶弘景葛洪整理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肖红艳 肖金花1 周 蕾 宁 静 张 戬

陶弘景对《肘后方》的补阙分类整理工作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肖红艳 肖金花1周 蕾 宁 静 张 戬

结合陶弘景的生平,对《肘后百一方》进行解题,对其成书背景及具体整理工作进行简单研究,探讨是什么因素导致陶弘景对此书进行增补及更名,陶弘景对此书的增补工作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这次增补工作对《肘后方》最终定型过程产生了何种影响与作用。

肘后方 整理修订 陶弘景 肘后百一方

早期道教典籍,由于文字古奥、时代久远、内容庞杂、卷帙浩繁,研读起来甚为不易。更重要的是由于其成书过程复杂,现在我们所见的书往往是多人、多时、多地的产物,即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因此其文本是多层次的,先写的作品与后加的内容、原文与注文等等,至今日早已混淆,需要我们仔细甄别,加以剖析,将其不同的时代特色、不同作者的思想光芒区别开来。理清早期道教典籍成书的具体过程,进一步探讨影响其成书过程的各种因素,为下一步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葛仙翁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备急方》或《肘后方》,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急救手册,其救急医方以简便廉验为特点,在魏晋南北朝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晋代道医葛洪编撰此书,名为《肘后救卒方》,梁代道士陶弘景对此书进行增补,并更名为《肘后百一方》,其内容涉及医学与丹道、养生。此书是研究葛洪与陶弘景二人医学思想及道教思想的重要典籍。在道教史上,由两位道教名人前后编纂修订而成的书籍为数不多,可见此书的重要性。

以下结合陶弘景的生平,对《肘后百一方》进行解题,并对其成书背景及具体整理工作进行简单探讨,探讨是什么因素导致陶弘景对此书的增补及更名,陶弘景对此书的增补工作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次增补工作对《肘后方》最终定型过程产生了何种影响与作用。

陶弘景学识渊源对整理修订《肘后百一方》的影响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生于公元456年,卒于536年,享年81岁。其一生历南朝宋、齐、梁三代,博学多才,是南北朝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炼丹家、文学家,亦通晓阴阳五行、医药本草、天文历算等。

1.家学渊源对整理此书的影响

陶弘景的家学渊源对其成书有深刻影响。其祖父和父亲均精通医术。祖父陶隆,通晓中医药,曾治病救人。据《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记载其祖隆好学,读书善写,兼解药性,常行拯救为务。陶弘景的父亲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

陶家有祖传方书《范汪方》。《范汪方》又称《范东阳方》,乃范汪(公元309- 373年)所撰,共105卷。陶家几代人都以此书为卫生保健秘籍,并为宗族友人治病,这对陶弘景产生深刻影响。《本草经集注·序》记载此事甚详:“余祖世以来,务敦方药,本有《范汪方》一部,斟酌详用,多获其效。内护家门,旁及亲族。其有虚心告请者,不限贵贱,皆摩踵救之。凡所救活,数百千人。”

因此,在这种医药世家生活的陶弘景,自小耳濡目染,日夜玩味研究医药,并著书立说,意欲使得这种利己利人的家学渊源流传下去,不至于断绝。《本草经集注·序》中正表达了此意:“欲永嗣善业,令诸子侄,弗敢失坠,可以辅身济物者,孰复是先。”

2.道学渊源对整理此书的影响

陶弘景道教徒的身份与医学关系密切。道教追求长生成仙,而长生首先须祛除疾病。作为一个道士,陶弘景必然要密切关注医药学。《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记载陶弘景好五行阴阳,风角气候、太一遁甲、星历算数、山川地里、方国所产,及医方香药分剂、虫鸟草木,并且对相关内容进行过深入考校与研究。隐居茅山后,陶弘景撰写了很多中医药书籍,包括《本草经集注》7卷、《补缺肘后百一方》3卷、《效验施用药方》5卷、《服食草木杂药法》1卷、《断谷秘方》1卷、《消除三尺要法》1卷、《服气导引》1卷、《养性延命录》2卷、《人间却灾患法》1卷、《集药诀》1卷等。他的《本草经集注》密切关注中草药的药性特点、炮制方法等。陶弘景居茅山时经常救治民病,《肘后救卒方》之类备急方书不仅是他密切关注的书籍,也是他经常使用有效的重要法宝。因此,将此书重新整理是他作为一个道教徒不可推卸的责任。

《肘后百一方》的成书背景

1.社会需求

陶弘景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状态不是很好,缺医少药,这是社会的常态。皇亲贵族们一旦生病,很容易找到医生。荒郊野岭,穷乡僻壤的老百姓生病,则缺医少药,因此而夭枉的百姓数不胜数。而当时流传的方书,卷帙过于繁浩,阅读、使用均极为不便。陶弘景搜集各种方书用以治病救人。他发现葛洪之《肘后救卒方》,杂病单治,删繁就简,对于辅身济物而言,价值很大。但是当时距离葛洪时代已逾200余年,该书残缺不全,非常有整理的必要。

葛洪原书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施济于贫家野居,而陶弘景整理此书还有一个目的,即希望能进一步扩大阅读人群,使穷人和缙绅君子都能用上此书。这一想法可能与陶弘景的身世及经历有关。陶弘景自从离职后,交往人群仍以公卿官员居多,虽名隐居,实则心有不甘,后为山中宰相即为明证。所以,他借助整理《肘后救卒方》一书,希望“缙绅君子”也能因此书而受益。为了使达官贵人们在闲居中可以随手翻阅医书,在外当差、执勤、打仗之时,如遇疾病,也能翻检此书,作为自疗之用,此书更需要整理得详尽有条,才便于按书翻检治病[1]120。

2.学科需求

其一,流传过程中的缺失现象:葛洪的《肘后救卒方》距陶弘景时代已有“二百许年,播于海内,因而济者,其效实多”[1]121。时间久远,流传甚广,在传抄过程中难免有缺漏及错误存在。《肘后救卒方》原文有多少条目现已无从稽考。陶弘景整理此书时,所见旧方仅存86首。在二百多年的传抄过程中,《肘后救卒方》必然会有缺损或错简,故其原方必定比陶氏所见86首要多。因此,有必要重新整理,尽量查缺补漏,使原书更趋完善。

其二,原书分类上的不合理现象:《肘后救卒方》还有一些分类不尽合理之处,例如“杂治一条,犹是诸病部类,强致殊分,复成失例”。陶弘景认为杂治这一类的内容都可以分属于各种病下,如果强行将其分开,在全书的体例上是一种失误。这种分类上的不合理之处,导致了后人依类翻检查阅上的不便,因此,需要重新分类编排,便于后人的查阅翻检。

《肘后救卒方》以上诸问题,造成此书在阅读过程中难免有不便之处,因此该书需要进一步整理,才能达到“于杂病单治,略为周遍矣”[1]117的效果。

3.个人需求

陶弘景居茅山时经常救治民病,但他认为“虽每植德施功,多止一时之设”[1]115。这种功德只是一时的,而要建立更大的功德,“可以传方远裔者,莫过于撰述”[1]115。在医学方面,陶弘景已经写成《本草经集注》与《效验方》,但是见到葛氏《肘后救卒方》后,认为此书价值甚大,“抱朴此制,实为深益”。但此书已有缺漏,脱简不全,故需要整理。整理书和自己撰述同样有意义,也能流传后代,乃至于可以“传之千祀”。

因此,陶弘景下了很大功夫整理这本书籍。从书名到全书的结构编排上全部做了修改补充,将葛洪的《肘后救卒方》更名为补缺《肘后百一方》。将全书的篇幅扩大到101首。

陶弘景对《肘后百一方》的整理修订工作

1.将《肘后救卒方》更名为《肘后百一方》

本文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代万历二年李栻刻本《肘后备急方》中的陶弘景《补阙肘后百一方·序》为主要参考资料进行相关探讨。

从篇幅和内涵两方面可以窥见《肘后百一方》之命名的主要原因。

扩充了篇幅 葛洪之《肘后救卒方》,流传到陶弘景年代,所见旧方只有86首,而且多有残缺,因此我们推断,原书篇幅肯定更多。陶弘景在此基础上先将其整理为79首,然后又采集补阙,复添22首,共凑成101首的篇幅,并以朱书甄别,改名为《肘后百一方》,对于杂病单治,略为周遍矣。

“百一”的含义 对于“百一”,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解释。

首先,“百一”指“百虑有一失”的意思。《文选》李善注在解释其中“以箴规心行”一句时说,“百一”指“百虑有一失”,是陶氏用以“风规治道”者。陶弘景早期仕途不顺,仅任诸王仕读,不被当道者赏识。而当时政治黑暗,君主无道,故借“百一”之说以“风规治道”,表达不满,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百一”有“万一”的意思。钱钟书《管锥篇·全梁文·卷四七》认为“百一”是“万一”的意思,认为陶弘景命名“百一”的意思是“意外忽病,万一有疾,而无医可就,备此方犹堪救急。”

第三,“百一”可以指“百一诗”。应璩曾作《百一诗》,影响深远。因此“百一”成为一种文学形式数量上的追求,或用于诗歌,或用于书稿,均以凑成百一的篇幅为佳。

第四,“百一”,在佛教中,有“百一病”的意思。陶弘景不仅修道,而且兼参佛理,其母即为虔诚的佛教徒。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佛教的“四大”指地、水、火、风四种物质,包括坚、湿、暖、动四性。这种观点类似于中医五行说。佛教认为人身即由此四种元素构成。如果四种元素不能调和一致,人就会生病。一大不调有一百一病,四大不调则有四百四病。

以上四种含义,在陶弘景的《肘后百一方》中皆能看见。陶弘景受佛教影响很大,故以救治“一百一病”为宗旨重订《肘后救卒方》,希望藉此统治诸疾,普救众生,也在情理之中。故其在序言中曰:“是故深宜自想,上自通人,下达众庶,莫不各加缮写,而究括之。”[1]118

2.将《肘后救卒方》扩展为《肘后百一方》之制

陶弘景在补缺葛洪的《肘后救卒方》时,用红笔书写自己所增加的内容,以示区别,以免后人误认,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十分可贵的。但由于年代久远,历代印刷很少采用双色或多色套印,而传抄本也未见用朱墨二色抄写《肘后百一方》者。因此,陶氏增加的内容,我们今天已无法从颜色上区分了。但是,在仔细考察陶弘景序言,全面了解他对《肘后救卒方》增补修订的方式之后,我们可以找到陶弘景修订的痕迹,以此为线索,便可以初步判断哪些内容出自陶弘景之手。

陶弘景补阙《肘后救卒方》为《百一方》之制,所增修内容共有六个主要方面:一是合并葛洪原方86首为79首;二是增加内容凑成101首;三是重新对篇章结构进行编次;四是记载名医有效之方,各题秘要;五是确立药有旧法,全文通立定格;六是将各种病症重新分为三类。由于篇幅所限,仅将考察结果列出。

合并:八六殊题,合为七九 《肘后救卒方》原文有多少条目,现已无从稽考。陶弘景整理此书时,所见旧方仅存86首。在二百多年的传抄过程中,《肘后救卒方》必然会有缺损或错简,故其原方必定比陶氏所见86首要多。据陶弘景考察,《肘后救卒方》旧本的标题有重复之处,因此他进行了合并,将86首合并为79首,较原来又少7首。其合并的7首包括:将“四蛇两犬”六首合为三首,减少三首;将“喉舌”两首合为一首,减少一首;将“入冢御气”两首分别并入他首,减少两首;将“杂治”并入他首,减少一首。

增加:增构成篇,一百一首 陶弘景在79首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增加内容,增添了22首,凑成101篇的体例。具体包括:补充材料,完善一篇(例如对《卷一·救卒中恶死方第一》,陶弘景加上自己的按语,使之完善);扩充文字,单独成篇(陶弘景在葛洪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增加文字,单成一篇);补葛所遗,重新撰文(增加“备急药”一篇,增加瘘方一篇,增加妇女儿童之篇,补充“解散、脚弱、虚劳、渴痢、发背、呕血、伤寒、中风,补充“痈疽、金疮”之方)。

编次:题名不符,改其铨次 陶弘景详细地研究《肘后救卒方》,发现其虽排列各种病症,但分类含糊,没有条理。例如:“遂具复劳在伤寒前,霍乱置耳目后,阴易之事,乃出杂治中。”有些内容与篇名不完全相符合,卒急之时,难于寻检,因此,陶弘景重新调整了全书的次序,使疾病分类条理清楚,便于病人查找。

陶弘景做的调整包括:将“复劳”放在“伤寒”后,将“霍乱”放在“耳目”前,将“阴易”摘出“杂治”中。

秘要:名医垂记,各题秘要 陶弘景在方后多处用了“秘要”、“大验”等字眼,表明某个方子很重要,效果很好。葛洪原著当中的有些方子,陶弘景找到了其出处。有的方子是陶弘景增补的,其引用的材料均甄选最重要的内容。有的是历代名医所记下来的方子,有的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良方,有的是听别人说有效验的方子,有的是自己用得效果不错的方子,所以他将这些珍贵的经验均一一标识出来。

定法:药有旧法,通立定格 陶弘景认为用药有许多讲究,不必一一写在方中,因此只在序言中统一加以说明,定下一个标准,用药服药皆参照此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服药时间、服药次数、服药方法、方剂用量、书写用字、称量标准、药物炮制及煎煮法。

分类:病虽千种,三条分别 陶弘景对葛洪之书赞赏甚高,对其进行补充修订,最后定为101首,他认为这对于“杂病单治”来说,可以称得上是略为周遍矣。

为了便于百姓在仓卒之时根据病症查找治法,陶弘景将各种繁杂的病症大致归为三个类别:一则腑脏经络因邪生疾;二则四肢九窍内外交媾;三则假为他物横来伤害。按照此三类,将101首的内容分为上中下3卷:内疾为上卷,外发为中卷,他犯为下卷。上卷35首治内病,中卷35首治外发病,下卷31首治为物所苦病。

考察现存本《肘后方》,3卷已经变为8卷,而且有残缺。缺失了妇人与小儿的内容。101首,从标题上看虽有73首,而实际上第44~46首没有标题,只剩70首有标题。从内容上看,73首中的第37首没有方子,只有标题。第44~46首没有标题也没有内容。只剩69首有内容。综合来看,现存本《肘后方》只剩下69首既有标题又有内容,缺失31首(1首有标题,无内容)。

这次增补工作对《肘后方》的最终定型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作用。此书后经唐代医家增隋唐间经验效方,到了金代,汴京国子监博士杨用道又在辽刊本补阙《肘后百一方》基础上摘录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之方,以附方形式附于每篇之后,并命国子监校雠刊刻,名曰《附广肘后备急方》,八卷,遂成今制。

[1] 陶弘景.王京州,校注.陶弘景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15- 122.

中山大学(广州,510275)

R2- 5

A

1006- 4737(2017)04- 0004- 04

2016- 12- 13)

猜你喜欢

陶弘景葛洪整理
陶渊明还是陶通明
陶弘景菜园求学
山中宰相陶弘景
《医心方》引录《葛氏方》探析
山中宰相
地方特色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初探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