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八邪统考*
2017-01-14山东省东阿县中医院聊城252200
山东省东阿县中医院(聊城,252200)
秦秀荣 岳公雷 徐 泽 杜广中
经外奇穴八邪统考*
山东省东阿县中医院(聊城,252200)
秦秀荣 岳公雷 徐 泽 杜广中
系统考证八邪穴源流,基本厘清其定位、主治及针灸方法,并对该穴的理论归纳过程进行梳理。认为依据腧穴发展的客观规律,理宜析分八邪为四穴,即大都、上都、中都、液门。
八邪/经外奇穴 源流 定位 功能主治 操作方法 考辨
经外奇穴的发现,系唐代以来腧穴学的极重要进展。然其源流不清,名实不辨,急需系统考证,以利针灸学的科学进步,黄龙祥教授已经详考部分经外奇穴[1]1369- 1409。今对经外奇穴之一的八邪穴统考如下。
穴 名
八邪之穴名,首见元代《盘石金直刺秘传》,但无定位,《窦太师秘传》穴名和定位并存,为一穴组,共计4穴,左右8穴,故称八邪。至明代《奇效良方》析分为大都、上都、中都、下都四穴,以上可明晰,这很不同于经穴的唯一性特点,但恰恰生动反映了经穴概念来源于奇穴的产生过程。
该穴的定位“五指间”最早见于《灵枢·热病》篇,唐代《千金翼方》沿用“十指间”,只是均无穴名概念的归纳。至元代定义穴名,到明代析分四穴,一步步走向精准和唯一。这反映了中国古代针灸家在1500年左右的实践中,从临床实践逐渐发现并概念化该穴的过程。
“所谓五十九刺者……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灵枢·热病》)
“治诸疟而脉不见者,刺十指间见血,血去必已,先视身赤如小豆者,皆取之。”(《千金翼方》)
“八邪在手指缝中是穴。”(《窦太师秘传》)
“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间,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可灸七壮,针入一分,治头风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节歧骨间,握拳取之,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无名指本节歧骨间,又名液门也,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四下都二穴,在手无名指小指本节歧骨间,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门下五分,治手背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两手共八穴,故名八邪。”(《奇效良方》)
特别补充,自《奇效良方》始,误认中都为液门,下都为中渚,历代从之,包括《针方六集》《针灸大成》等名家亦从之,需要重视[1]908。
定 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3]如下。
八邪:在手背第1~5指间,指蹼缘上方赤白肉际凹陷中,左右共8穴。其中,第1~2指间又称大都,第2~3指间称上都,第3~4指间称中都,第4~5指间称下都。注:其中下都,在手背,第4、5指间,指蹼缘上方赤白肉际凹陷中,即液门。
有关八邪的定位,从腧穴发展史看,自《灵枢·热病》“五十九刺”发现,即在“五指间各一”,其后历代对其定位没有根本疑义。但自明代《奇效良方》进一步明确了获取该穴的体位为“握拳取之”,并析分八邪为大都、上都、中都、下都诸穴。四穴中上都、中都、下都三穴的定位在古代没有分歧,均在手指本节歧骨间缝中,至现代《针灸学》教材进一步修订为“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也很易理解,只是对解剖定位的进一步精准化描述,从“五指间”“手指本节歧骨间缝中”到现在国标定位的“在手背,第1~5指间,指蹼缘上方赤白肉际凹陷中”古今无分歧。但是,为什么对大都一穴,自《奇效良方》始单独析出,并作了详细定位,而且文字的表述与其他三穴明显不同,“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
盖因拇指的结构特殊所致,现代解剖学认为拇指只有两节指骨,不同于其余四指,这导致对第一掌骨的属性发生理论分歧,到底这第一掌骨是拇指的近端指骨,还是掌骨的一部分。实际上现代解剖学[4]虽然分属于掌骨,但讨论功能时又划入指骨范畴,对这一点也明显存在理论纠结。这一结果直接导致对“手指缝中是穴”“大指与大指次指缝中”“缝”的具体部位的理解极易出现分歧。分歧有三,其一在第一、二掌骨基底联合处;其二即第一、二掌骨之间赤白肉际,也即指蹼缘上方,至于到底是赤白肉际的中点,还是赤白肉际的其他部位,例如其尺侧端或桡侧端,至今没有文献明确说明,按一般的理解应为赤白肉际中点,《奇效良方》属之;其三即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大三角区域。明以后历代文献均明确为第二种。从其主治来看,大都与其他三穴明显不同,大都主治头风、牙痛,与其邻近的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同,而其他三穴均主治手臂(背)红肿,亦是极好佐证。
对八邪八穴的定位各文献所述有所不同。
1.窦太师针灸遗存
《窦太师秘传》所述见上。《针方六集》载:“八邪八穴,在左右手十指歧骨间缝中。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间,握拳取之;其二,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节歧骨间缝中,握拳取之;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无名指本节歧骨间缝中,一名液门;其四,下都二穴,在手无名指小指本节歧骨间缝中,一名中渚穴,中渚在液门下五分。”
2.《奇效良方》
所述见上。
3.《针灸秘法全书》
八邪八穴,在手十指歧缝中。
4.《医经会元》
八邪八穴“在手十指歧缝中是穴”。
5.《针灸大成》
“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间,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其二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节歧骨间,握拳取之;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无名指本节歧骨,又名液门也;其四下都二穴,在手无名指小指本节后歧骨间,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在液门下五分。两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6.统编针灸学教材
1版《针灸学讲义》,穴位:手五指歧缝间,左右计八穴。2版《针灸学讲义》,位置:在两手指缝间,左右共八穴。取穴:在指蹼缘上方赤白肉际,握拳取穴。3版《针灸学》,定位:在手背的指缝间,左右两侧共八穴。4、5版《针灸学》,定位:手背各指缝中的赤白肉际,左右共八穴。6、7版《针灸学》,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至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8版《针灸学》,定位:在手背,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主 治
有关该穴的主治,其原始文献出自《内经》,主治热病,至唐代《千金翼方》“治诸疟而脉不见者”,即热病和疟疾二症,其后历代均无文献支持。有待进一步研究。
自明代《奇效良方》起,其主治演变清晰,大都主治头风牙痛,其余上都、中都、下都三穴均主治手臂(背)红肿。这些主治信息在统编《针灸学》1~2版教材中仍完整保留,虽然没有区分大都与其他三穴的差异。从3版开始保留了手臂红肿,但头风、牙痛的主治信息已经荡然无存。从4版开始,“手臂(背)红肿”变成了“手背(臂)肿痛”,这里改“红”为“痛”,从“臂”逐渐转为“手背”,其主治的范围明显缩小。6版开始出现了“毒蛇咬伤”一症。实际上从4版开始出现“毒蛇咬伤手背肿痛”,很明显此症的原意是由于毒蛇咬伤所致的手背肿痛,现代临床文献也支持这一主治[5- 6],但至6版开始直接区分为两个独立疾病,变为“毒蛇咬伤”和“手背肿痛”了,其意义大相径庭。对“毒蛇咬伤”一症,直接失去文献和循证医学的支持,理应否定,只是作为“手背肿痛”的对症处理。实际上元代《盘石金直刺秘传》中即记载该穴可治疗“手背生疮”,甚至是“大麻风”,而这些“疮”是由于“热毒风邪”所致。综上所述,八邪,尤其是其中的上都、中都、下都三穴,主治手背诸疮红肿,文献依据充分,即便是由于毒蛇咬伤所致的手背红肿[7],也有充分的现代文献支撑。而大都穴主治头风、牙痛,历代文献依据充分。
手指麻木,出自《针灸秘法全书》,近来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中风引起之上肢远端的手指麻木、手指拘挛,有较为充分的文献依据和循证依据[8- 14]。
至于烦热、目痛,出自4版《针灸学》,后历版教材沿用,但确无可靠的文献依据,待考。
1.窦太师针灸遗存
《盘石金直刺秘传》:“大麻风,足指未落者,可治:先刺八邪,弹针出血,次灸百会,更三棱针四旁出血,灸曲池、足三里、八风、五脏腧穴,委中多出血。”“手背生疮,刺八邪。”
《窦太师秘传》:“治诸风,能散手背诸疮,热毒风邪。”
《针方六集》:“其一,大都二穴……治头风牙痛。其二,上都二穴……治手臂红肿。其三,中都二穴……治手臂红肿。其四,下都二穴……治手背红肿。窦氏:针八邪穴……治手膊红肿,手上诸疾。”
2.《奇效良方》
所述见上文。
3.《针灸秘法全书》
“治偏风半身不遂,五指麻木,疠风拘挛。”
4.《医学纲目》
“〔洁〕眼痛睛欲出者,须八关大刺十指间。(出血,须十指缝。)”
5.《针灸大成》
“其一,大都二穴……治头风牙痛;其二,上都二穴……治手臂红肿;其三,中都二穴……治手臂红肿;其四,下都二穴……治手臂红肿。”
6.统编针灸学教材
1957年南京《针灸学》,主治症:手臂红肿,头风,牙痛。1版《针灸学讲义》,主治:手臂红肿,头风,牙痛。2版《针灸学讲义》,主治:手背红肿,头风痛,牙痛。3版《针灸学》,主治:手背及指掌关节病症。4、5版《针灸学》,主治: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背肿痛。6版《针灸学》,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背肿痛。7版《针灸学》,主治:①手背肿痛,手指麻木;②烦热,目痛;③毒蛇咬伤。8版《针灸学》,主治:①毒蛇咬伤,手臂肿痛,手指麻木;②目痛;③烦热。
综上,其主治手指麻木、拘挛;大都主治头风,牙痛;上都、中都、下都主治手臂诸疮红肿。
操 作
有关该穴的针灸方法,自《灵枢》始,即是五十九刺的基本内容,至《千金翼方》明确为刺出血,元代《盘石金直刺秘传》沿袭以刺出血法,之后明清文献缺乏,但现代统编针灸学教材重新起用,当大是。而在《窦太师秘传》中,其针刺方法为针入一分,沿皮向后二寸半。虽然也有《医经会元》沿皮向后三寸,或《针方六集》沿皮向后一寸五分的区别,然其基本刺法是沿皮向心刺,更有《针方六集》沿皮透阳池穴可以佐证,只在《针灸秘法全书》中记载“针五分”。然现代统编针灸学教材从1版开始即是针1~5分,至2版的3~5分,3版的向上斜刺6~10分,直至4版开始至今规范为斜刺0.5~0.8寸,与古代文献有关该穴的刺法明显不同,并可以看出其间针刺深度逐渐增加的趋势,值得引起注意。令人不解的是,该穴自《奇效良方》始即采用灸法,并在明代文献中多次出现,但在现代《针灸学》教材中却消失。另外,有人提出在八邪手术切开减压的操作[7]。
1.窦太师针灸遗存
《窦太师秘传》:“针一分,沿皮向后二寸半。”
2.《针灸秘法全书》
“针五分。”
3.《医经会元》
“针一分,沿皮向后三寸,治病。”
4.《针灸大成》
“其一:大都二穴……可灸七壮,针一分;其二:上都二穴……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三:中都二穴……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四:下都二穴……针一分,灸五壮。”
5.统编针灸学教材
1957年南京《针灸学》,针灸法:针一至五分,或刺出血。(八关)。1版《针灸学讲义》,针灸:针一至五分,或刺出血。2版《针灸学讲义》,针灸:针3~5分,或点刺出血。3版《针灸学》,操作:向上斜刺0.6~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4、5、6、7、8版《针灸学》,操作: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基于以上,其操作:刺0.1寸,沿皮透向阳池2.0~3.0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灸5~7壮。
讨 论
综上,八邪一穴发现于《内经》,至元代《盘石金直刺秘传》得以理论化,标志是八邪穴名的确定。其后,明代出现重大进步,见《奇效良方》析出大都、上都、中都、下都四穴,是对该穴科学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其中伴随该穴主治的不断实践和临床循证,针灸法的不同尝试,以及定位的逐渐精准化,给我们展现了一幕古代针灸家一代一代持续不断的逻辑归纳的千年大戏。
此外,八邪一词,还有其他内涵[15],主要指八种邪气,即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八种病因。
依据腧穴发展的客观规律,笔者认为,理宜析分八邪为四穴,即大都、上都、中都、液门。因此,建议如下。
大 都
[定位] 在手背,握拳取之,第1~2掌骨间指蹼缘上方赤白肉际中点凹陷中。
[主治] 手指麻木、拘挛,头风,牙痛。
[操作] 刺0.1寸,沿皮透向阳池2.0~3.0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灸5~7壮。
上 都
[定位] 在手背,握拳取之,第2~3掌骨间指蹼缘上方赤白肉际凹陷中。
[主治] 手指麻木、拘挛,手臂诸疮红肿。
[操作] 刺0.1寸,沿皮透向阳池2.0~3.0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灸5~7壮。
中 都
[定位] 在手背,握拳取之,第3~4掌骨间指蹼缘上方赤白肉际凹陷中。
[主治] 手指麻木、拘挛,手臂诸疮红肿。
[操作] 刺0.1寸,沿皮透向阳池2.0~3.0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灸5~7壮。
液 门
[别名] 下都。
[定位] 在手背,握拳取之,第4~5掌骨间指蹼缘上方赤白肉际凹陷中。
[主治] 头痛、耳鸣、耳聋、目赤、咽喉肿痛,热病、疟疾,手指麻木、拘挛、手臂诸疮红肿。
[操作] 直刺0.1寸,沿皮透向阳池2.0~3.0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灸5~7壮。
[1] 黄龙祥,黄幼民.针灸腧穴通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69- 14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41
[3] 王启华,孙博.临床解剖学丛书四肢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5- 17.
[4] 丁福启,周新彩. 中西医疗法结合治疗毒蛇咬伤三例报告[J]. 人民军医,1964,(04):47- 48.
[5] 逄坤财. 针刺“八邪”、“八风”穴治疗蛇伤探讨[J]. 蛇志,2010,22(04):335- 341.
[6] 沈芳华.八风、八邪穴切开减压治疗蛇伤肢体肿胀疗效观察[J].蛇志,2016,28(03):288- 289.
[7] 侯书伟,谭奇文. 透刺八邪治疗掌指关节屈伸不利75例[J]. 吉林中医药,2002,22(01):41.
[8] 王建军. 针刺八风、八邪治疗末梢神经炎[J]. 内蒙古中医药,1990,(02):20.
[9] 胡蓉,王强,朱广旗. 针刺八邪穴治疗脑梗塞手功能障碍20例[J]. 吉林中医药,2008,28(05):356.
[10] 陆永辉. 针刺八邪穴为主治疗书写痉挛症9例[J].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07):487.
[11] 左婷飞,杨白燕. 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后手功能障碍85例[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04):677- 678.
[12] 赵明华,钱虹,庄礼兴. 火针八邪、上八邪穴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的临床疗效观察[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02):175- 178.
[13] 韩林,高旸.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手指拘挛30例疗效观察[J]. 山东中医杂志,2016,35(01):38- 40.
[14] 余芝,徐斌. 八邪源流考[J]. 中国针灸,2017,37(01):88- 89.
A Textual Discussion on Extraordinary Acupoints
QIN Xiu-rong, YUE Gong-lei, XU Ze, DU Guang-zhong
(Dong-e County Hosptial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handong Province, Liaocheng 252200, China)
This paper is give textual discussion on resources of eight-evil acupoints in order to analyze their location, function indication and acupuncture therapy methods. So the theories of these acupoints have been concluded with progress, depending on the objective regulation of development. As to theories, eight-evil acupoints sh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that is Dadu(EX-UE9), Shangdu(EX-UE9), Zhongdu(EX-UE9), Yemen(EX-UE9).
Eight-evil acupoints/ extraordinary points; resources; location; function indications; manipulation; textual discussion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4CB543100);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5GSF118143)
R224.2
A
1006- 4737(2017)04- 0015- 04
2017- 02-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