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早期的文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7-01-12刘旺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资产阶级俄国

刘旺旺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列宁早期的文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刘旺旺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列宁在早期的革命活动中所写的著作、文章、书信及评论中阐述了丰富的文化思想。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是比民粹派分子彻底得多、忠实得多的遗产保存者;文化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更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各民族共同的文化不是非民族的,将民族间文化对立起来是对无产阶级利益最无耻的背叛。列宁早期的文化思想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指导了苏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而且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文化强国梦具有启示意义。

列宁;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

学术界目前关于列宁文化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列宁后期(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而对列宁早期(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列宁在早期的革命活动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俄国的社会实践,阐述了丰富的文化思想。他在回应自由主义民粹派指责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拒绝遗产时,阐明了科学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在批判资产阶级民主派坚持超党性的文化原则时,提出了文化发展的党性原则;在与自由派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者进行理论斗争时,提出了坚持文化多样性的思想。

一、 马克思主义者是“比民粹派分子彻底得多、忠实得多的遗产保存者”

(一) 马克思主义者绝不是遗产的拒绝者,而是坚定的遗产保存者

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是马克思主义一贯提倡和坚持的基本原则。列宁秉承这一原则,强调无产阶级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而在19世纪末,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分子一再歪曲事实,指责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优秀传统遗产的拒绝者。为此,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列宁写了《我们拒绝什么遗产?》一文,对代表不同阶级的不同派别的文化观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异常丰富的文化思想及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原则。

其一,资产阶级启蒙者看到了当前社会的发展,但没有看到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矛盾。列宁以1867年《祖国纪事》杂志刊载斯卡尔金所写的《在穷乡僻壤和在首都》一书的一些政论开始讲起,通过分析斯卡尔金的观点得出资产阶级启蒙者的三个特征:一是对农奴制度及其在经济社会方面一切产物的强烈仇恨;二是热烈拥护西欧生活方式和整个俄国的全盘欧化;三是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信农奴制度及其残余的废除就会得到普遍的幸福[1]395。列宁对此评论道:“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在当时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自私的观念;相反,不论在西欧或俄国,他们完全真诚地相信共同的幸福生活,而且真诚地期望共同的幸福生活,他们确实没有看出(从某种程度上说还不可能看出)从农奴制度产生出来的那个制度中的各种矛盾。”[1]396即表示,马克思主义者是支持和肯定资产阶级启蒙者观点的,因为这些观点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没有表现出任何自私的观念。列宁认为,农奴制度相比于资本主义制度无疑是落后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主张启蒙和期待美好生活,主张摆脱旧制度的束缚,都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同时,列宁指出了资产阶级启蒙者的局限性,他说:“启蒙者根本没有提出改革后发展的性质问题,仅仅限于向改革前制度的残余作斗争,仅仅限于给俄国的西欧式发展扫清道路这一消极任务”[1]416。可以看出,列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了当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

其二,俄国民粹派分子害怕当前社会的发展,因为他们看到了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认为这些矛盾会给俄国带来灾难。列宁通过评析民粹派分子恩格尔哈特写的《农村来信》,指出了民粹主义观点体系的三个特点:“(1)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一种衰落,退步。……(2)认为整个俄国经济制度有独特性,特别是农民及其村社、劳动组合等等有独特性。……(3)忽视“知识分子”和全国法律政治制度与一定社会阶级的物质利益有联系。”[1]404对此,列宁评析说,民粹派和那些“拒绝遗产者”相比前进了一大步,因为他们把“拒绝遗产者”在先前还不能提出的问题(即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问题)提到了社会思想界面前,但民粹派对这些问题却不能给予合理科学的解答,因为他们对问题解答的理论根据是西欧早就抛弃的落后理论,而不是根据俄国的现实国情和历史的未来方向。因此,民粹派“现在则成为一种反动的和有害的理论,因为它使社会思想发生混乱,助长停滞现象和各种亚洲式的东西”[1]407。意思是说,民粹派虽然和那些“拒绝遗产者”相比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他们对问题的解决是不能适应俄国现实发展的,堵塞了问题解决的道路,从而拖延了这些问题的解决。

其三,马克思主义者相信和肯定当前俄国社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且认为只有当前社会资本主义矛盾的充分发展,才有可能保证人们走向未来美好的社会。在《我们拒绝什么遗产?》一文的第四部分,列宁总结了“启蒙者”、“民粹派分子”和“学生们”三者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观点。他指出,“启蒙者”仅限于给俄国发展扫除改革前旧社会的障碍,根本不提改革后社会发展的性质问题;而“民粹派分子”则陷入了历史悲观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愈向前发展,事情就愈糟糕;“学生们”则不仅继承了“启蒙者”的遗产,相信当前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而且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并对这个遗产进行了补充。最后,列宁得出结论,“学生们是比民粹派分子彻底得多、忠实得多的遗产保存者。他们不仅不拒绝遗产,相反,他们认为自己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是驳斥那些浪漫主义的和小资产阶级的顾虑,这些顾虑使民粹派分子在很多十分重要的问题上拒绝接受启蒙者的欧洲理想。当然,‘学生们’保存遗产,不同于档案保管员保存旧的文件。保存遗产,还决不等于局限于遗产,所以‘学生们’除了捍卫欧洲主义的一般理想而外,还分析了我国资本主义发展所包含的各种矛盾,并从上述特有的观点出发评价了这个发展”[1]417。这里,列宁清楚地表明了俄国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即马克思主义者们不仅要忠实地保存遗产,而且还要分析和评价当前社会发展中所包含的矛盾,以促成未来美好社会的到来。同时,针对米海洛夫斯基攻击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指责与民粹主义的彻底决裂就是同俄国社会优秀部分的优秀传统决裂。列宁反驳说,事实却是恰恰相反,这种决裂是把民粹主义从优秀传统中清洗出去。

(二) 正确对待历史传统文化就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

列宁在早期的生活中,曾读过普希金、托尔斯泰、赫尔岑、高尔基等俄罗斯著名作家的作品。从列宁写的《纪念赫尔岑》《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政论家札记》以及与作家高尔基的通信中,可以看出他革命活动早期对待历史人物的科学态度。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其作品深刻反映了俄国社会当时的矛盾变化,被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托尔斯泰作为天才的艺术家,创作了许多反映俄国生活的作品,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对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俄国农奴制度废除后,资本主义在俄国快速发展引起了激烈尖锐的阶级矛盾,使得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了变化。他抛弃了揭露上层地主贵族阶层腐败和无能的立场,转到了宗法式农民的立场,一方面表现出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强烈仇恨,另一方面则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道德自我修养”的思想。在1910年托尔斯泰逝世后,列宁为他写了一系列纪念性文章,并对他的全部活动作了评价。列宁指出托尔斯泰天才的艺术作品和学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反映,他的学说是空想的,在内容上是反动的,“但是决不应该由此得出结论说,这个学说不是社会主义的,这个学说里没有可以为启发先进阶级觉悟提供宝贵材料的批判成分”[2]103。

赫尔岑是俄国早期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曾认为俄国可以依靠农村村社直接达到社会主义,这无疑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1912年,列宁在赫尔岑诞辰100周年时写了《纪念赫尔岑》一文,概述了赫尔岑所走过的精神历程和思想转变,阐明了他在俄国革命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列宁号召无产阶级要以赫尔岑为榜样,吸取其教训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高尔基是苏联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高尔基坚决谴责帝国主义战争,揭露战争的掠夺性,但他也曾向资产阶级爱国主义方面动摇。列宁与高尔基交谊深厚,欣赏他的才华,同时也毫不忌讳地指出他的错误。1910年,列宁在有关文章中指出:“高尔基无疑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他对无产阶级艺术作出了许多贡献,并且还会作出更多贡献。……在无产阶级艺术方面,马·高尔基是一个巨大的积极因素,尽管他是同情马赫主义和召回主义的。”[3]246可以看出,列宁总是秉承历史、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这与列宁对待历史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一致的,都强调要正确区分正与误、优与劣,突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

二、 文化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

(一) 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坚持党性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就曾提出文化发展的制约性、倾向性和阶级性问题。1842年在《莱茵报》从事编辑工作时,马克思就明确反对资产阶级书报检查制度中关于竭力禁止文化中一切被视为党派的东西,提出创作者不能为了挣钱而去生活和写作。恩格斯在1847年写的《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批判了19世纪40年代中期“真正的社会主义”在文学上代表人物之一的奥地利小资产阶级诗人卡尔·倍克,指出他的作品充满了小市民的鄙俗风气,只歌颂“穷人”、“各式各样的小人物”,而不歌颂英勇的革命无产者。马克思、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1830年以后的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倾向”文学是原来没有现实的、激烈的、实际的“党派斗争”的产物,从这种立场出发,他们肯定了文学艺术中一切真正革命的、真正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倾向。后来,恩格斯在给考茨基夫人的信中称赞“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4]545。上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虽没明确表明但却无疑隐含着无产阶级或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要坚持党性的原则。

伴随着俄国革命形势的变化,列宁先后写了《倒退的第三步》《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等文章,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要坚持党性的原则。1905年1月9日沙皇枪杀了彼得堡和平请愿的工人,这一事件激怒了工人、农民和士兵。1905年10月,俄国爆发了全俄政治大罢工,革命达到了高潮。革命的高涨迫使沙皇发表了“10月17日宣言”答应人民信仰、言论、集会和结社的自由。这一宣言的发表,使得俄国社会民主党就可以从地下转入公开,党的报刊也成为合法的出版物。但资产阶级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竭力把自己装扮成全民利益的政治代表,宣扬 “无党性”、“创作自由”等超阶级超党派思想。对此,列宁批判说:“非党性是资产阶级思想。党性是社会主义思想”[5]128。与此同时,他还指出,在新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出版事业的发展应当与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名位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唯利是图相反,“出版物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应当提出党的出版物的原则,发展这个原则,并且尽可能以完备和完整的形式实现这个原则”[5]93。另一方面,列宁提出文化事业发展的党性原则也是针对当时党内的反对派。当时的孟什维克虽然身处党内,实际上却已蜕变成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们对待党的出版物采取自由主义的放任态度。列宁认为这种态度是机会主义表现,“著作家置身于党之外,党之上,没有任何监督,没有任何工作报告,也没有任何物质上的依存关系”[6]303。这是很奇怪的。对此,列宁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就应当愈严格遵守‘党的著作家’对党绝对负责并依靠党的原则。”[6]303这里的意思是说,报刊、著作等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组成部分,在革命前进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而独立存在,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为党的理论原则和党的伟大事业而斗争。

(二) 文化事业应当服务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

列宁在早期的革命活动中,始终将无产阶级的文化事业看成是无产阶级总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5]93这里的意思是讲,无产阶级的总事业是一个有机整体,写作事业应当成为这个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将写作事业、文化创作事业看作是同无产阶级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列宁这里狭义上讲的是党的出版事业和写作事业,更在广义上指出了党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即须把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同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

列宁曾多次与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高尔基通过书信进行思想交流。高尔基在参加革命和文艺创作中曾几次犯错,但都得到列宁的及时批评和热情帮助。1908年2月,列宁在给高尔基的一封回信中写道:“您认为必须经常不断地同政治上的颓废、变节、消沉等现象进行斗争,这个意见我万分同意。”[7]169他还说:“我坚信,党现在需要有一份正常出版并能坚持不懈地执行同颓废、消沉作斗争的路线的政治性机关报——党的机关报,一份政治报纸。”[7]170在革命进程中,面对暂时的失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政治上和情绪上的消极懈怠,这对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是极为不利的。列宁与高尔基通信中的话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利用出版物、文学艺术等文化事业的发展来同政治上的消极懈怠作斗争,这样可以有利于无产阶级总的革命事业的发展。

三、 “各民族共同的文化不是非民族的”,将民族间文化对立起来“就是对无产阶级利益的最无耻的背叛”

(一)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来认识民族文化

19世纪末,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社会各种思潮不断涌现,都试图对俄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展望。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刊物《俄国财富》杂志在尼·康·米海洛夫斯基和谢·亚·柯罗连科的领导下成为自由主义民粹派的中心,不断同马克思主义者展开理论上的争论。该刊物先后发表《论文化孤土》《文学和生活》等文章,以真正“人民之友”的思想和策略的表达者自居,来攻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如米海洛夫斯基在有关文章中指出,俄国目前面临的任务是要尽可能从各处采纳长处,但是至于长处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已不是原则性的问题,而是方便不方便的问题。这种不讲原则、不讲国情的盲目照搬照抄无疑会给俄国的未来发展带来困扰。对此,列宁在有关文章指出,从各处采纳“长处”是正确的,但是不能以纯粹形而上学的方法把社会关系看作是这些或那些制度的简单机械的组合或联结。他说:“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他根本不懂得辩证方法,而辩证方法要我们把社会看作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8]159。这里,列宁运用唯物辩证法评析了自由主义民粹派的文化观,为正确认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这也奠定了列宁文化思想的坚实哲学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资产阶级以笼统的“民族文化”为口号,抹杀阶级性,腐蚀工人阶级,列宁说:“每个民族文化,都有一些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即使是不发达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被剥削的劳动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每个民族也都有资产阶级的文化(大多数还是黑帮的和教权派的),而且这不仅表现为一些“成分”,而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9]125。因此,决不能笼统模糊地提出“民族文化”的口号,而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即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观察现代的民族生活,否则就是把阶级鸿沟掩盖起来迷惑人民群众。1913年9月5日,列宁在《北方真理报》第29号上发表了《自由派和民主派对语言问题的态度》一文,批判了自由派在民族问题上的机会主义态度。然而这篇文章遭到了崩得分子弗·李普曼和机会主义分子列夫·尤尔凯维奇等人的强烈抨击。他们高喊“民族文化”这一口号,列宁认为这一口号实际上是分裂工人,是地主、神父、资产阶级的文化,而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提出“民主主义的和全世界工人运动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的口号。对此,列宁回应说:“我们提出‘民主主义的和全世界工人运动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这个口号,只是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抽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成分,我们抽出这些成分只是并且绝对是为了对抗每个民族的资产阶级文化、资产阶级民族主义”[9]126。即是说,提出这一口号是让每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明白要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精神去同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民族文化主义作斗争,而不是去制造所谓非民族的“纯粹文化”,不能用“民族文化”来掩盖阶级矛盾。

(二) 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反对文化间的对立

文化由于其特殊性,不仅是人之为人的生命基因,更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产物。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延伸,世界不同角落的人们交往日趋频繁,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的交流交融成为客观事实。而在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崩得分子以及犹太资产阶级政党套用“民族文化自治”的概念宣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自治”是奥地利理论家奥托·鲍威尔提出的,但是奥地利的社会民主党人都没有把这一概念纳入到自己的纲领中,而崩得分子、取消派、所有的犹太资产阶级以及左派民粹政党却都把它纳入到自己的纲领中。列宁认为这是以精致的形式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灌输到工人中去,只能造成民族间的隔绝并进一步加深和工人思想的分裂。对此,列宁在有关文章中提出:“我们不应当鼓吹‘民族文化’,而应当揭穿这一口号的教权主义性质和资产阶级性质,以维护全世界工人运动的各民族共同的(国际的)文化”[9]232。“我们旗帜上写的不是‘民族文化’,而是各民族共同的(国际的)文化”[9]248。虽然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当时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及时代特征的判断有密切关系,但是他关于“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的思想不仅体现出了整个人类生活越来越国际化的趋势,而且也证明了列宁从不是一个民族或文化保守主义者,而是一个坚持文化开放、文化多元的马克思主义者。

乌克兰民族社会党人列夫·尤尔凯维奇、顿佐夫等人宣扬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认为乌克兰的多数工人都处于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下,受到了大俄罗斯文化的“同化”。对此,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是承认和维护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不允许在这些方面存在任何特权,坚决反对大俄罗斯人对乌克兰人的侮辱,反对哪怕是最轻微的民族暴力和不平等现象,都会要求保证不同民族之间享有完全平等的权利。他说:“谁不承认和不维护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一切民族压迫或不平等现象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也不是民主主义者”[9]130。进而,“在谈到无产阶级时,这种把整个乌克兰文化同整个大俄罗斯文化对立起来的做法,就是对无产阶级利益的最无耻的背叛,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效劳”[9]134。即是说,马克思主义者是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的,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不能将民族之间的文化对立起来,要相互之间进行学习和交流,不然就会滚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泥潭。他还指出,维护无产阶级或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应该以绝对宽容的态度照顾一些纯地方和纯民族的特点问题,任何鼓吹把一个民族的文化同另一个民族的文化对立或者与整体民族文化对立的行为,都应该加以批判,并与之无情的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绝对要求。

四、 列宁早期文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列宁上述关于文化发展要继承优秀历史传统文化、文化事业要坚持党的领导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坚持文化多样性,反对将民族间文化对立起来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 文化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如前所述,列宁在回应自由主义民粹派和资产阶级反对派指责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拒绝历史文化遗产时,阐明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科学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同时,他强调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评价历史传统文化和人物。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处理文化发展过程中“古”与“今”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文化是一条连接古今的大河,任何文化系统的演进都无法将其“一刀两断”。因此,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历史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和先人治国理政之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主要养料。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浪潮,文化虚无主义不时抬头,以现代性、多元化、时代感之口吻来否定传统,抹灭历史。它通过新兴传播渠道散播种种思想观念,来抹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提倡以多元来代之。它通过动摇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的根基地位,主张以西化来取之。2014年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0]164。他还强调,要讲清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汲取其精髓,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同时,习近平多次亲自出席纪念毛泽东、邓小平、陈云、胡耀邦等党和国家前领导人的座谈会,科学评价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可以看出,习近平关于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对待历史人物的做法与上述列宁早期的有关思想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二) 文化发展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如前所述,列宁在批判资产阶级民主派提出文化应当是“超党性”、“超阶级”的论调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党性原则,强调文化不能沦为市场的奴隶和赚钱的工具,应当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2014年10月,习近平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研究新阶段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问题。他在听取大家发言后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关系,加强宏观指导,把好文艺方向,防止文艺创作的完全市场化倾向。他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11]他还引用列宁在和德国国际工人活动家克拉拉·蔡特金交谈时的原话,即“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扎根于广大的劳苦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使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一致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并使之发展”[12]8。来证明文艺需要人民的观点。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思想与列宁的文化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强调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不能充当市场和金钱的奴隶。

(三) 文化发展要坚持民族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如前所述,针对资产阶级以笼统的“民族文化”为口号,抹杀阶级性,腐蚀工人阶级,针对乌克兰社会党人提出的防止本民族文化被大俄罗斯文化“同化”的危险,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者是尊重民族平等,提倡文化多元,反对文化对立的。这些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必将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必将导致文化间的共性不断增多。这种背景下,要求坚持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保持多元而不相互蔑视的文化多元格局,“打击一切‘文化霸权’和企图制造‘普世价值’搞意识形态渗透的行为,推动世界多样文明的和谐发展。”[13]165。2014年9月,习近平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话中指出,必须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要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他说:“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14]即是说,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既要坚持和发展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要学习和借鉴他国的文化,不能搞自我封闭、唯我独尊,要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建设要坚持民族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思想是对列宁有关文化思想的科学继承和发展。两者都强调文化发展既要坚持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提倡异国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多元交流。所以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要迈向文化强国,就必须在“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前提下,坚持开放性与自容性原则,加强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合理吸收这些民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13]224

文化是民族和国家最丰厚的矿藏,是支撑人类世界不断前行的基石和原料。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专门提到列宁关于“艺术属于人民”的思想,可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与经典作家列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上的思想逻辑是一致,前人为后人提供了思想基奠,后人在实践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前人的思想。

[1] 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 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 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 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 列宁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 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0] 习近平.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12] 上海外国语学院列宁著作翻译研究室.回忆列宁(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3] 田旭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4]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

2017-06-18

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关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经典文本的阐释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6MLA003);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

刘旺旺(1990—),南京师范大学东方社会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列宁文化思想。

K512.51

A

1009-105X(2017)05-0018-06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资产阶级俄国
七颗钻石
李大钊及其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
高君宇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危险的侵略者”
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观解读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领导人身后的政治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