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歌曲《思乡曲》的艺术处理

2017-01-11朱宏昆

齐鲁艺苑 2016年6期
关键词:母音咬字乐段

朱宏昆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艺术歌曲《思乡曲》的艺术处理

朱宏昆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艺术歌曲《思乡曲》是一首抒情歌曲,乐曲情感悲而不哀,其中还蕴含着胜利的期望,通过对其演唱技巧、情感处理、曲式结构的剖析,以科学演唱方法为依据,再加上情感表达,从技术到情感,分析了这首作品的艺术特点。

声音;咬字;旋律特点;情感处理

一、 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思乡曲》,词作者戴天道,曲作者夏之秋。夏之秋,原名夏汉兴,是小号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湖北孝感人。夏之秋一生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孜孜以求,他有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和默默奉献的胸怀,对艺术的挚爱与追求,对自己学生的无比亲切与爱戴,对未来事业发展的坚定信心,博得了业内人士的交口称赞。

有一次夏之秋去香港演出,他们临时就宿在街头。就在这静静的深夜里,夏之秋听到远处那边传来了街头人凄凉的琴声,既像是痛苦的呻吟声,又像香港同胞们的深沉叹息声,此时此刻的场景,激发了夏之秋浓浓的爱国之意,故园的思恋,更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于是,那种有着包含民族情感、思乡的旋律萦绕在他的脑海中,《思乡曲》就在这凄凉的夜晚诞生了。随后,请词作者戴天道填写歌词,随之完成,1941年出刊在《音乐月刊》上,还被用作《吉人天相》中的插曲。这是一首抒情歌曲,乐曲情感悲而不哀,其中还蕴含着胜利的希望,因此这首歌很快在海外被人们广泛传唱。在南洋演出之后,夏之秋和他的歌咏队把所有的创作所获全部捐献给了南洋筹赈组委会,突显了一个音乐家的高尚情怀。

二、音乐处理

(1)声音

在演唱一首声乐作品时,声音是传达给观众的最直接感受,所以有了好的声音才能够吸引观众。好的声音要松弛、通畅,高低声区发音位置统一,声音圆润结实,要具有穿透力的金属般明亮色彩。

好的声音是以深呼吸为基础的,气沉丹田,吸气感觉不能吸在胸腔里,那会导致气息浮上来,声音出来时会发直、发散、位置低。在意大利美声学中讲究的是气息深位置高,气沉丹田,声惯于顶,注意吸气时不能吸太满,吸太满就僵住了,吸少又不够,要吸得恰到好处,感觉两肋微微张开即可,然后均匀地把声音送出来。发音的位置是在咽部小舌咬住字的前提下,各个腔体共鸣通过面罩中的上三角区(鼻子到眉心)反射出来。圆润的腔体共鸣和明亮的面罩发音,形成了一个有色彩的立体发声的统一体,声音要具有连贯性、统一性。歌唱时要有线条感,例如在演唱《思乡曲》时,开头第一段要像说话一样去描绘深夜的景物,第二段要像叙述故事一样自然诉说,以流畅统一的声音去表达意境。在歌唱[i]母音时,容易把声音唱得太窄,与唱[a o]母音时声音之间不统一。歌曲中有一句“在这个静静的深夜里”,最高音“里”发[i]母音,它是闭口音,歌唱者唱闭口音时容易用劲,会把声音唱得太窄,导致声音不统一,这时要求演唱口型和开口音[a]母音保持一致,打开喉咙,使声音变宽,保持声音的统一和线条感。最后,讲究气息控制,声音平稳,使声带自然均匀地震动。喉头要稳定,不能忽高忽低,低了压喉,导致声音窝在里面走不出来。高了提喉,会使声音发漂、发僵,声带过度紧张。

音色的好坏与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密不可分的,科学的方法是具备好的音色的基本前提。泛音是好音色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在松弛的状态下,使声音均匀震动,和气息的运用密切配合。声音还要具备灵巧性,必要时还要有弹跳性。练习跳音可以来帮助歌唱,跳音能使声音具有颗粒性和弹性。可锻炼横膈膜,进一步加强气息控制能力,使气息和声音搭配好,从而声音更具穿透力、饱满,以致可以灌满整个剧场。

(2)咬字

咬字在演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演唱的质量。有的时候不注意就会把自己家乡的方言带出来,听起来会很别扭。在咬中文字的时候是比较复杂的,所以运用咬字可以来帮助完成。在歌唱时要把字咬得快些,不能拖泥带水,然后在咽腔中迅速把母音归韵,这种感觉会好一些。在《思乡曲》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个静静的深夜里,记起了我的故乡”,其中“里”字它的母音是“i”,而“里”又在高声区,就是在唱头声区换声点的高音时,把“i”母音往“yü”母音上贴一下,这样口咽腔就有空间了,声音出来就是宽的,不那么窄了,不那么挤了,就能和前面的中声区统一起来了。同样的道理,在唱“我独自逃出了敌人手,到如今东西流浪”这句里的“手”时,也是在高声区,是“o”母音,让声音进头声,可把“o”母音往“u”母音上靠一下,这样声音就通透立体了。歌唱咬字不能太死,要吸附在腔体里立起来咬,去归韵。

(3)旋律特点

该作品属于分乐段式歌曲,而且是带有变奏性的分节歌。结构和写作手法简洁,旋律具有朴素感,形象集中的表达。该曲调式为五声宫调式,节奏平稳,没有激进感。旋律结构分为四个乐段,第一乐段:

这一乐段是借景抒情,借用深夜的明月来诉说乡愁,在平淡的物象中蕴藏着深深的情思。开头的四个乐句,流畅简洁,形成了连贯的旋律线条,乡愁在舒缓中展开,带动了听众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

第二乐段:

该乐段是以抗战作为背景,进而倾诉自己的遭遇,歌唱情绪要积极上升一些,其中伴奏型也有变化,加了一些柱式和弦,显得乐曲更加严肃,使思乡之情与亡国之痛融合在一起。第三乐段:

该乐段从E调转到c调,旋律有所变化,带动情绪更加激动,情绪达到高潮。旋律虽有八度的大跳,但旋律还是比较委婉流畅的,没有脱离诉苦的那种情景,但是突出了牵肠挂肚的思念之情,也牵动了听众的思乡之情,利用巧妙的旋律写作特点,使情感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来,也表达了抗日的决心。第四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把平静的思乡之情转化为坚定的抗日决心。

三、情感处理

情感表达是演唱的灵魂,有感情的表达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艺术。歌唱是声音与情感高度统一的艺术表现,其语言和音乐的结合构成了一种歌唱意境,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使自己融入于歌曲内容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情感的流露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情声结合要求声音与情感结合,声情并茂地诉说作品内容。歌唱是语音在心灵中的升华,要把情感与心灵相融合,只有到位了才能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作品的灵魂和意境。要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使得声音与情感完美统一。

演唱此作品时,第一乐段,此时作者异在他乡,在一个静静的夜晚里,在月光下诉说着,以景抒发情感,体现了作者当时的真情实感。对故乡的思念仿佛就挂在高高的明月之上,利用带有民族调式的音乐来慢慢体现。演唱时想着自己正处在此环境中,把握好力度,集中体现安静的气氛。随着伴奏的进行,旋律感增强,这时战争的场面浮现在眼前,在炮火连天的处境中,在面临着国家灭亡、妻离子散的危机之下而担心自己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第二乐段刚开始有一个八度的大跳,随之把乐曲推向高潮。旋律起伏感较大,但要控制好气息,不能破坏线条感。到了演唱“高年的苦命娘”时,要带着有哭腔的感觉去演唱,以突显此刻无助的心情。“娘”要渐弱下来,抒发内心对母亲的思念和担忧。第三、第四乐段又恢复到刚开始的部分,这时情绪从高潮中平静下来,作者经过深刻思考,把复杂的心情调整过来,化悲痛为力量,这就更增强了作者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演唱时要干净利落,用饱满的声音去演绎,要把胜利的决心表现出来,用高亢的歌声表现出胜利的信念。

(责任编辑:郑铁民)

10.3969/j.issn.1002-2236.2016.06.006

2016-09-08

朱宏昆,男,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J616.2

A

1002-2236(2016)06-0023-02

猜你喜欢

母音咬字乐段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御制满株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与《蒙语老乞大》中的蒙古语第一音节母音比较研究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浅谈“o”母音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换声区唱法在男声歌唱教学中的训练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正确演唱意大利歌曲五个母音的重要性与具体练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