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书译注”的若干特色

2017-01-11骆承烈

海峡教育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四书孟子论语

■ 骆承烈

沈阳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刘兆伟先生撰写的“四书”研究著作,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书的译注与评论,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后,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编校,或增补或删减,体例统一,思想体系统一,形成了一套完整新颖的“四书译注”,于2016年2月全部出齐。面世后,一再加印。此套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资深编审刘立德先生、胡兰江女士与精益求精的冯卫斌先生共同审校编订。真是做到了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对全书思想体系的把握,直到一个字一个词的源头的追查、核对,对书中每个新观点的反复推敲,都慎之又慎,凸显了高度而谨慎的学术精神和责任意识。尤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理念与措施的落实,刘立德先生下了大量的工夫。正因为此,刘兆伟教授的“四书译注”才得到社会的欢迎,学者的肯定。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齐家教授为此套四本书分别写了序言,对其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作了充分肯定。如在《论语译注》序中,郭教授说:“刘兆伟教授历时数载,苦学苦修,广纳古圣先贤终身求道之精神,以鼓进攻治《论语》之勇气,译注了《论语》一书。这本书以阮元刻本《十三经注疏》本的《论语注疏》为底本,参以朱熹的《论语集注》,以定分章断句。全书采纳了何晏《论语集注》保留下来的孔安国、马融、郑玄、包咸、王肃、陈群、周生烈、何晏等古注,着力参考了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朱熹的《四书集注》,还参改了王夫之《船山遗书·论语卷》、刘宝楠《论语正义》、康有为《论语注》、杨树达《论语疏证》、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以及南怀瑾《论语别裁》等。作者在此基础上综览总纳,融会贯通,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及体悟心得。所有这些,自然有助于读者对《论语》原汁原味的理解与把握,进而有利于读者对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的深远意义作进一步的深入挖掘和探讨。这就是刘兆伟教授为重塑孔子形象和重估儒家学说而作的可贵努力。”在《大学译注》序中郭教授说:“刘兆伟教授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四书的现代教育价值’研究工作终于全部完成了。刘兆伟教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潜心学问,历时十余载,他的‘四书译注’本弥足珍贵,深入浅出。透过这四本书,读者可领悟‘四书’的人生智慧、理想境界、核心理念、文化精神、生态伦理、思维模式、管理方略、教育价值、学术思想的恒久魅力。”在《中庸译注》序、《孟子译注》序中,郭教授对两书的价值与意义也做了满怀热情的宣达。

刘兆伟教授指导学生研究传统文化

刘兆伟教授传统文化学养深厚,青年时代就学于伍心镇先生门下,伍先生乃硕学鸿儒,饱学儒道佛之先达,对刘兆伟教授多有导诲,为其奠定了经史子集的研究基础。在《先秦文学》和《中国教育史》的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了研究资料,且尝试做些研究。三十岁以后的十年间,对《楚辞》下了一番工夫,发表了十九篇文章,于1986年结集出版,观点多有独到之处,名其书曰:《屈骚异说》。于研究《楚辞》过程中,他深切体悟到儒家学说之永恒。1982年始,陆续发表《治民之纲在治官,治官之要在恩威》《论董仲舒以教化治国之方略》《论儒家政教思想的渊源与精髓》《论儒家政教思想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必需》《〈尚书·大诰、康诰、酒诰〉是周公治国、施教之三部大策》《〈尚书·召诰〉实为周公教训召公之训词》《以乐施教论》《先秦教民“愚朴”思想辩》《孟子“倡井田”与商鞅“废井田”均为因地制宜的土地制度改革说》《孔子“忠恕”之道与世界和平》《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比较》《孔子“正名”思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孔子求索的是天下和平》《论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等研究儒家思想的文章二十余篇。1992年,出版《儒家教育施政考》。1994年,出版《中华传统文化大略》。1996年,出版《儒释道与东北教育史》。1998年,出版《中华传统道德论稿》。随后,申报了“四书”研究的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获得批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四书译注”,即《论语译注》《大学译注》《中庸译注》《孟子译注》,就是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及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

“四书译注”套书,力图集两汉魏晋唐宋逮及明清研究成果之大成,将上下两千年的主要观点梳理贯通,并钩玄提要,阐发了作者的见解。本套书对于读者贯通“四书”之学脉,了解其主要意旨大有裨益。

刘兆伟教授的“四书译注”具有显而易见的鲜明特点。

一、突破了传统孔子研究的思维模式,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比如:《论语译注》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中的“学而时习之”理解为“教而时习之”。意为:一边作教育工作,一边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学习,益于更好地教,教的过程中不断有所感悟,有利于深入地学习,这其中含有“教学相长”之意。这样理解确有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之处。

二、力求恢复孔子教育思想的本来面目。如《论语·子路》中“樊迟请学稼”一段:“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不敢不服。上好信,则民不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译注》认为,孔子的教育本来就不是培养劳动者的,更不是培养种粮或种菜的人。孔子不懂种粮、种菜。樊迟问他,他答以“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等。这是孔子实事求是的内心表达,并且道出了“术业有专攻”的事实。

三、体现儒家思想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比如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论语译注》认为,孔子所指的花言巧语必然损害道德,具有一定的混淆视听的迷惑性。日常生活中此类事情很多,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而巧言之徒多不是凶暴的坏人,只是好耍伎俩的小人。对此类人识别是必要的,但无需去斗争。

四、体现儒家思想的辩证性。比如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恒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论语译注》认为,此“谲”的一义乃诈、诡、骗;二义乃权谋。权谋适度,用来自卫、防敌是积极的。此“正”之一义乃端正、正派、规范;二义乃为板滞、不灵活,缺少权变。孔子总是辩证地评价一个人,不会完全否定晋文公或完全肯定齐桓公,而是说二人各有长处,各有短处。

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为刘兆伟教授的著作写序

五、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些体现了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诸如:《孟子·滕文公下》第9章的“译文”与“诠评”,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深入地挖掘中华文化的积极进取精神与担当精神。《诠评》指出:孟子认为孔子的冶国兴邦的伟大思想,没有圣王去推行,所以天下邪说横行。杨朱大谈“为我”,利天下之事不去作为;墨子主张“兼爱”,不分亲疏、君臣,都是导致天下孔道不昌、伦常毁亡,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根源。所以,必须辩明谁是谁非,使孔子思想得以重放光芒,以利天下人有所遵循,进而恢复纲常伦理,形成良风美俗,几近均、和、安。这个历史阶段的重任就自然地落在孟子身上,“舍我其谁也”,不能,也不应退缩。所以,孟子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去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孟子说:“这哪是我孟轲好辩论争强呢?”而是不能不这样做,并且必须这样去做,才能完成历史使命。此章极鲜明而充分地反映了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孟子·离娄下》第11章“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诠评》认为:有影响的大人物不必在小是小非上讲究“信、果”,而要在大多数人利益上做到仁义。大人要抓大事,而人民不要在小事上去苛求他们。要看大局,要看他们对全体人民大利益的态度与实际作为。

六、在历代解析与评论基础上,深入揭示圣人的真思想。如《孟子·滕文公下》第10章《诠评》:此章以陈仲子为例,论述了任何高洁之士、任何高尚思想,都不应却他人于千里之外,都不应脱离群众。

七、思想的统一性、系统性、传承性。在评论《论语》部分章节时,刘兆伟教授强调了其思想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在评论《孟子》时与之相观互论。如《孟子·离娄上》第17章的《诠评》:孟子思想理论宏放大观,而又具体入微。既讲原则,又反对僵化教条。此章非常具体生动地论述了儒家思想理论的高度辩证性。

八、引用资料厚重精到,尤其《大学》《中庸》二书所参考的《四库全书珍本初编》及有关诸书,如康有为著作、张居正著作、张岱著作、梁漱溟及其老师的著作。充分尊重各家的精到观点学识,且将其分别注明,让后人知晓他们的见解,避免了只循一家之言,孤陋寡闻的缺憾。

九、“四书译注”结构简洁,文字清晰,易于阅读,多有独到见解,且又平实质朴。

十、“四书译注”具有学术上的正本清源、拨云驱雾之功效,体现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思想本真的价值与意义。使读者读后,明白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弘扬什么?传承什么?有利于积聚社会正能量。

以上种种说明了刘兆伟教授“四书译注”套书研究过程之艰辛,所下工夫之巨大,研究成果之坚实,这也是其受到社会欢迎、学者赞扬的重要原因。我乐于向海内外学界介绍刘兆伟教授的“四书译注”,期盼通过广泛传播,以期发挥更大的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能。

刘兆伟教授参加第三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猜你喜欢

四书孟子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从万木草堂到时务学堂的《四书》教学*
如何读懂《论语》?
当代人如何读“四书”
《四书辑释》在朝鲜王朝的传播与影响*
磨刀不误砍柴工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朱熹的《四书》与“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