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寿祺对林则徐的影响

2017-01-11萧忠生

海峡教育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林则徐

■ 萧忠生

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陈寿祺故居

林则徐善于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且十分敬重自己的老师和长辈,陈寿祺就是其交往圈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陈寿祺生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是清代著名的儒学家,对汉学、宋学等都有很深的研究,人们还称他为教育家、汉学家和经学家。陈寿祺字恭甫,又字介祥、苇仁,号梅修、左海,晚年游武夷,爱大、小隐屏峰,又号隐屏山人。陈寿祺是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家住城内黄巷,与梁章钜毗邻。其祖父陈起龙弃农读书。父亲陈鹤书有才能,以岁贡生主讲龙岩、仙游、邵武等县书院。陈寿祺幼承庭训,五岁开始读书,能过目成诵。六岁从名师周立岩学习。他“举止端重,性静且敏,成童即淹贯群籍,一览辄解,文藻博丽,有六朝三唐风格”①。十五岁时补县学生员,出闽中著名经师孟超然之门。孟超然六十岁寿辰时学生们做寿文以贺,孟超然都不大满意,最后才说:得陈寿祺的寿文便可以了。

乾隆五十二年(1787),台湾林爽文聚众起义,清政府派福康安率部前往平息。陈寿祺为此撰写《海外纪事》诗,为诗人萨玉衡所称赞。及福康安平台后返回,十七岁的陈寿祺又作《上福康安百韵诗并序》,传诵一时,人称才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陈寿祺考中举人。嘉庆四年(1799),陈寿祺赴京参加会试,最初试卷被分房考官所遏,幸座师阮元向主考朱珪大力推荐才被录取。此后,陈寿祺便成为阮元的得意门生,其才华得到重视。陈寿祺对阮元的为人、惜才等非常敬重和钦佩。

陈寿祺考中进士后,初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嘉庆六年(1801),授为编修。在京时,与武进张惠言、高邮王引之等以治经学齐名。不久,陈寿祺请假回闽探亲,途经杭州。时阮元为浙江巡抚,便问道:大考期近,你应考后有授任机会,为何急忙回去?陈寿祺回答说:祖父母和父母都年高老迈,家贫生活无着。阮元同情其处境,便留陈寿祺主讲杭州敷文书院,并教诂经精舍生徒,又命其修《海塘志》。此间,阮元正聘请一批学者编纂群经古义为《经郛》数百卷,请陈寿祺担任主持,并拟定了义例。陈寿祺亦同时自撰《五经异义疏证》,后来此书成为经学名著。嘉庆八年(1803),陈寿祺回京。随后,到广东、河南担任乡试副考官。这两次乡试,陈寿祺都亲阅二、三场所有落卷,其认真查卷和选拔人才的精神实在可贵。嘉庆十四年(1809),任会试同考官,京察一等,记名御史。陈寿祺在京数年,还任文渊阁校理、教习庶吉士、国史馆总纂等职。嘉庆十五年(1810),陈寿祺丁忧,回福州为父亲守制。此后,他决定留在家中侍奉母亲,绝意仕进。其间,有人要向朝廷保举,陈寿祺都谢绝。嘉庆十七年(1812),福建巡抚张师诚入朝,皇帝命他将御制《全史诗》带回交学者编定,张师诚就请陈寿祺主持办理此事。陈寿祺按期完成任务,张师诚很满意。

广东虎门林则徐像

陈寿祺在福建,先后执教仙游书院、泉州清源书

院。他励行儒家的传统思想教育,以经学传授学生。道光二年(1822),母亲去世,陈寿祺回里守制。服满后,有人再荐举陈寿祺到朝廷任职,然其笃志学术,终老不仕。后来,他被聘主讲鳌峰书院,任山长,时间达十余年。他严定书院的管理制度,写有《拟定鳌峰书院事宜》和《鳌峰崇正讲堂规约八则》等。鳌峰书院地址在福州鳌峰坊,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由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建,为福州四大书院之一,是当时福建的著名学府。历任主讲多宿儒名师,闽人之出鳌峰而砥行立名者甚多。陈寿祺在鳌峰书院首重考核学生品德,后考文艺,订立规章,整顿课程。他发扬经世办学思想,提倡“儒者穷经将以致用”,认为“平日探索典训,辨核是非,讨论古今,通知时务,处可立言以传世,出开敷政而佐时也”。陈寿祺教育学生读书,不但要读“四书五经”,而且“经解策问尤皆诸生所当究心”。他把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杨士奇等的《历代名臣奏议》等都作为学生必读之书,认为“通知古今,可施实用,此皆问政之津梁也”。他思想开明,重视经世致用,在讲课时教诸生修身励学,以崇廉耻,践礼法,研经术为尚,并作《义利辨》《知耻谈》《科举论》以示学者。在《义利辨》中,他突破传统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维模式,认为“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惟以利物为利,无利非义矣”。这种义利观体现了经世派的主张。陈寿祺反对利己,“利己必至害己”②。 在《知耻谈》中,他强调“重廉耻而敦礼让,廉耻重而后有气节,礼让敦而后有发度”③。他教导学生立世行事,要做到经世致用,廉洁奉公。在《科举论》中,陈寿祺指出“自隋唐而后,设科专以文辞取士,乃驱天下尽纳于利禄之徒矣,使学在卒岁穷年枉费日力以从事于其间,甚可惜也”④。但是,陈寿祺并不否定科举制度,而是提醒学生不做利禄之徒,应多务经世之学,为民办实事,做好事。陈寿祺的这几篇文章,是为宣传经世致用而作,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弘扬,很有教育意义,被视为鳌峰书院的范文,“为诸生警心之助”。他思想开明,敦尚实学,尽量出书楼所藏经籍让学生博览,并鼓励问难切磋。在鳌峰书院十余年中,培养不少人才,如著名诗人张际亮、史学家王捷南、理学家梁文等。

陈寿祺居住的八角楼

陈寿祺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举凡施赈,救助饥民,兴修福州西湖和莆田的木兰陂等水利工程,都热心支持和参与,使民众得到好处。福州贡院自乾隆初年修建以后,有百年没有修过,房屋破旧。陈寿祺见此状况,建议闽浙总督孙尔准、福建巡抚韩克均募捐改建。此建议被当局采纳后,仅用六个月就完成了修建工作。改建后的贡院面貌一新,不但加高了围墙,而且房间也增多了。

陈寿祺注重宣扬先贤与良吏的事迹。嘉庆末年,福建布政使李庚芸居官清正,因对总督汪志伊、巡抚王绍兰的腐败作风不满,遭他们陷害以致自缢身亡。对此,陈寿祺很愤怒,为李庚芸之死抱不平。陈寿祺动员学生林天光等上书向钦差申诉,使李庚芸的冤案得到平反,汪志伊、王绍兰也受到应有惩罚。陈寿祺还发动民众于怀德坊为李庚芸建祠纪念,陈寿祺作《李公遗爱祠堂记》记述此事。漳浦黄道周为明室忠臣,其道德、文章、书法等久为后人所敬重和赞扬。道光四年(1824),陈寿祺联合士绅,呈请督、抚将黄道周从祀孔庙。他广泛搜集黄道周著作,编成《黄忠端集》六十六卷,得到社会好评。

自清初的李光地、官献瑶以来,学者多钻研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陈寿祺初从孟超然学习,颇受宋儒影响,后从阮元学,又接触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等朴学大师,学益广博,便专学汉儒治经,改以汉学解析经义。他精于今文,而于义理、名物又能融会贯通,为当时学人所信服,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

《福建通志》自雍正及乾隆间两次纂修以后,又过了六十余年未曾修纂和补充,地方文献散失很多,而旧志又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陈寿祺建议把修建贡院的二万余缗余款提供纂修新志使用。当局同意后请陈寿祺担任总纂,于道光九年(1829)在南后街吉庇巷通志馆开局。陈寿祺为通志创立义例,并自撰《形势》《山川》二门,及《东越儒林文苑后传》。经过数年的编撰,于道光十四年(1834)基本写成。《福建通志》后因种种原因,志局解散,未克终卷。林则徐对此寄予了关注和同情。

陈寿祺写有许多诗,收入《绛跗草堂诗集》共有六卷,近六百首。陈寿祺的诗在当时被称为学人之诗,其是乾嘉年间福建学人之诗的代表,很有影响。

陈寿祺藏书8万卷,藏书楼取名“遂初楼”“小琅环馆”。他加强书籍保管,曾编撰有《小琅馆书目》(已佚)。他收藏的珍善本图书,多闽中藏书家所未有,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

道光十四年(1834)二月二十日,陈寿祺因病逝世于福州黄巷家中,享年六十四岁。其遗存著作宏丰,主要有《左海文集》《左海诗集》《东越儒林文苑后传》等,后汇编成《左海全集》行世。

林则徐(1785-1850),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九年(1804)中举,嘉庆十六年(1811)考中进士,改庶吉士,习清书。他历任翰林院编修、杭嘉湖道,江苏、陕西按察使,江宁、湖北、河南布政使,江苏巡抚,湖广、两江、两广、陕甘等总督,两次受命出任钦差大臣,官至正一品。他为官清正廉洁,关心民生,主张改革开放和开展对外正当贸易。同时,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反对腐败,严禁鸦片,坚决抗击西方列强的侵略,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其政绩显著,贡献巨大,深受民众拥护和爱戴,被人们称为“林青天”“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中国近代杰出的民族英雄和世界禁毒先驱等。其主要著作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林文忠公政书》等。

林则徐与陈寿祺都是福州人,他们感情融洽,志同道合。两人都喜欢撰文,写诗,藏书,主张经世致用、办实事,反对腐败,主张尽力为国为民办好事。

林则徐与陈寿祺的关系非常密切,陈寿祺比林则徐大十四岁,林则徐称他为长辈。林则徐非常敬佩陈寿祺的人品和学识,并向他学习。林则徐认识陈寿祺的时间比较早。嘉庆三年(1798),林则徐十四岁时进入鳌峰书院读书,通过父亲林宾日的介绍便认识了陈寿祺。后来他们经常交往,在一起共同探讨政见,抒发抱负,志同道合,成为忘年之交。陈寿祺回忆称:“寿祺与兵备(指林则徐),世有荀陈之交,比数过从,通悃愫,讨文字,欢甚”⑤。这里指林则徐赴京前,两人在福州的交往情况。

虎门销烟池

道光二年(1822)三月初二日,林则徐在父母亲及陈寿祺等好友师长的鼓励下,由福州北上赴京补官。临行前,写了《题陈恭甫前辈遂初楼》诗四首,前三首主要赞扬陈寿祺的渊博学识,同时表达钦敬的心情。最后一首陈述了自己为养亲而不得不再度出仕的苦衷。诗云:“惆怅衡门心事违,饥驱犹未答春晖。买山无计仍从仕,负米难言愧暂归。每侍高堂恋明镜,苦将慈线劝征衣。登楼倍触临歧泪,惭对诗人束广微(时予将北行)。”⑥陈寿祺写了《赠行诗》三首回赠。第一首称赞林则徐在浙江任职的政绩,表达亲友对林出仕的期望。诗曰:“清如江流滔,惠如海波广。越人诵使君,多士勤作养。……四牡戒怀归,于义宜勇往,慈母缝征衣,亲朋劝行鞅”。⑦第二首是赠行诗的主要部分,陈寿祺对林则徐日后任官提出了热切而诚挚的希望,希望他像古代的后稷和夏禹那样为民造福。同时,也抒发对当时社会腐败的憎恶心情。诗中贯穿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这对林则徐具有启发意义。诗曰:“贪泉见夷齐,敝屣视韩魏。人爵安足荣,仁义乃富贵。君子行道心,诵古思仿佛。九罭歌鳟鲂,甘棠爱蔽芾。由来社稷臣,一诚通万汇。民俗凋敝余,若旱需灌溉。奸宄阴蘖芽,若农芟秽蔇。吏道患因循,人情多忌畏。苍生系安危,所尚在宏毅。吾乡两襄惠(明惠安张净峰总督岳、连江吴子彬尚书文华,皆谥襄惠),文武有经纬。安溪本通儒,拥旄功泽暨。落落逾百年,后贤每歔欷。如君复几人,渊岳纳肠胃,公卿交口荐,雅故洽兰味。我独勖千秋,匪争时誉诽。至尊资股肱,上殿吐奇气。许身稷卨伦,志士何所讳。”⑧第三首主要讲两家的世谊和推重林则徐父亲林宾日。诗曰:“君家资政翁,毣毣韫贞抱。畴曩庠序中,素交善先考。两家寒畯兴,隐约艰缔造。恺悌天所祐,朱紫侍耋老。勋业霄汉间,上贻令名蚤。嗟余誓墓还,北堂已华皓。况乏丁公藤,起疾徒请祷。鲜葩虽洁白,散木渐枯槁。才命判风花,遂初差自保。何由北山移,得傍南澗道。尚将寻蓬莱,春风拾瑶草。或奉君房书,平生永为好”。⑨

林则徐针对陈寿祺的《赠行诗》,又写了《答陈恭甫前辈寿祺》五言长诗三首,感谢陈寿祺的推许和鼓励。第一首表达对陈寿祺的一向崇敬之情,“束发读公文,珍如觏鸿宝。”诗中记述了林则徐与陈寿祺的亲密交往。“去年栖衡门,晨夕倾怀抱。游目窥墨林,敷衽榷前藻。迹如云龙随,谈亦糠秕埽。”⑩第二首反映了林则徐早期的政治思想。诗中写道:“昨枉双鲤魚,发缄得赠言。奖借逮末学,誉扬及家尊。更慨吏道媮,期以古处敦。树立尚宏毅,一语诚探原。呜呼利禄徒,学氓何少恩。所习乃脂书,所志在饱温。色厉实内荏,骄昼而乞昏。岂其鲜才智,适以资攀援。模棱计滋巧,刀笔文滋繁。峻或过申商,滑乃逾衍髡。牧羊既使虎,吓鼠徒惊鹓。有欲刚则无,此际伏病根。于传戒焚象,于诗励悬貆。要在持守固,庶几恻隐存。知人仰圣哲,弊吏扶元元。举错惬舆论,激浊澄其源。侧闻官方叙,驯致尼物蕃。不才乏报称,循省惭素餐。但当保涓洁,弗逐流波奔,三复吉人词,清夜心自扪。”[11]这首诗还是林则徐对当时政治腐败的指斥之作。他谴责那些白天对百姓骄横,昏夜向权贵乞怜的利禄之徒,认为他们严酷赛过申不害和商鞅,浮滑空谈又超过能言善辩的邹衍和淳于髡,寡廉鲜耻,误国害民。他感叹廉吏受打击排斥,恶吏却逍遥得意。他意识到吏治腐败是封建社会出现危机的病根,但却寄希望于最高统治者知人善任,整顿吏治,来正本清源,医治病根。他自勉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百姓拥护的“好官”。这首诗贯穿着林则徐经世致用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要求革新政治的意愿,这与陈寿祺的思想相近。第三首推重陈寿祺的学术造诣,并期望有名山之作。林则徐还写有《钱舜举〈伏生授经图〉为陈恭甫太史题》诗[12],推崇陈寿祺的学术成就。

林则徐任官后,与陈寿祺经常互通信息。林则徐向陈寿祺介绍任职情况,还向陈寿祺请教为官之道和从政意见。对此,陈寿祺都给予热情支持和鼓励,既坦陈自己的观点,又不时对腐败现实表示不满和愤怒。林则徐对陈寿祺的学行和学术地位作了充分的肯定,将之与明清时的经学大师相提并论,“南抗朱与顾,北陵太原阎”[13]。

道光十三年(1833)初,即陈寿祺去世前一年,林则徐从苏州写信给陈寿祺,通报许多信息。他向陈寿祺介绍了当时江苏的社会情况,有减轻灾情和兴修水利等方面的内容。指出江苏难治的要害,以“局面太大,积重难返”二语尽之[14]。他还谈了对漕运乃至对黄河改道的主张。信中说:“欲救江淮之困,必须改黄河于山东入海,而以今黄河于淮涸出洪泽湖以为帝藉……”[15]这是一个正确的主张和设想,也为日后黄河自然北归,经由山东入海的事实所证明。林则徐与陈寿祺互通信息,说明两人友情深厚。

林则徐与陈寿祺志同道合,交往密切。林则徐得到陈寿祺的激励和指点,认真研读陈寿祺的文章,进一步扩大了眼界,从中学到不少治学、做人、办事等方面的本领。林则徐非常尊重和敬佩陈寿祺,并以他的可贵品德和爱国事迹自勉。从林则徐后来从政的种种表现,特别是主张利他的高尚思想中,都可以看出陈寿祺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林则徐从政后建立丰功伟绩,成为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与受陈寿祺的影响分不开。

陈寿祺故居内的藤花呤馆

林则徐与陈寿祺都是清代著名人物,对社会都有显著贡献。了解他们的关系史,对于今天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近代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都很有意义。

陈寿祺故居内景

注 释:

① 民国《福建通志·儒林·陈寿祺传》。

②《义利辨》,《左海文集》第三卷。

③《知耻谈》,《左海文集》第三卷。

④《科举论》,《左海文集》第三卷。

⑤ ⑦ ⑧ ⑨《林则徐全集》第九册《日记》,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08页、107页、107页、107页。

⑥ ⑩ [11] [12] [13]《林则徐全集》第六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34页、23页、23页、20页、48页。

[14] [15]《林则徐全集》第七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78页、78页。

(本文图片由新权提供)

猜你喜欢

林则徐
林则徐禁烟
爱国
从神光寺事件看徐继畬与林则徐对西方的认识差异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
杨文仁连环画《林则徐》选页
林则徐军事思想研究二题
林则徐与外文情报翻译
林则徐、魏源的海防战略思想是消极的吗?
留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