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长海县广鹿岛东水口遗址发掘简报

2016-12-29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方文物 2016年4期
关键词:长海县夹砂遗物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辽宁长海县广鹿岛东水口遗址发掘简报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东水口 广鹿岛 小珠山 筒形罐

东水口遗址位于辽宁长海县广鹿岛东部沿海,1933年首次发掘,2012年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遗址分两期,第一期没有发现遗迹,陶器全部为压印之字纹筒形罐,与小珠山下层文化相同。第二期仅发现一个灶址,陶器主要为刻划纹筒形罐,与小珠山中层文化相同。由于遗址被破坏严重,未发现小珠山上层堆积和遗物。

东水口遗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广鹿乡柳条沟村东水口屯东部海岸台地,紧邻黄海,属丘陵地带,隔海与洪子东岛相对。地理坐标北纬39°10′33.77",东经122°23′17.01",海拔15米。遗址北面1.5公里有门后新石器时代遗址①,西面300米有柳条沟东山新石器时代遗址②,西距小珠山遗址③约8公里(图一)。遗址东侧被一条乡间土路穿过,断崖下就是大海。断崖上有各个时期贝丘堆积,堆积较厚,最厚约2米左右。1933年日本考古学者三宅俊成首次发掘了柳条沟东山遗址和东水口遗址④。

图一 东水口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2012年广鹿岛环岛公路二期工程穿过东水口遗址,5—6月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该遗址为贝丘遗址,现分布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比原有面积缩小。20世纪50—60年代,当地农民挖贝壳卖,遗址中的贝壳被挖殆尽,有的地段还被挖出深坑积肥,遗址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出土遗物较少。仅T0518附近探方尚存未扰乱的地层、遗迹和遗物等。

一、地层堆积

东水口遗址破坏严重,地层很薄。以T0518东壁地层为例(图二):

第1层,被挖过残留的地层,黄褐土,厚约5~20厘米,出土明清瓷片和现代玻璃、铁块等。

第2层,扰土层,黄褐色、灰褐色混杂,含少量贝壳、石块、水泥、陶片、贝饰,土色较杂。厚约5~12厘米,为现代扰乱层。

第3层,灰褐色,土质松散,包含物有碎贝壳、石块及水泥块等。厚约0~11厘米,为现代扰乱层。

第4层,黑褐色,夹杂黄土块,土质松散,包含有碎贝壳、石块、青花瓷片。厚约0~5厘米。

图二 T0518东壁剖面图

第5层,灰褐色,土质松散,未见包含物,只有零散碎贝壳。厚约5~10厘米。

第6层,贝壳层,土质松散,包含有大量贝壳、石块,少量陶片。厚约0~5厘米,分为6A层、6B层、6C层,东壁仅有6C层。

第7层,黄褐色淤沙,土质结构紧密,土色纯净,无包含物。厚约5~30厘米。

第8层,黑褐色,土质结构紧密,包含有压印之字纹筒形罐陶片。厚约5~16厘米。

第9层,浅褐色,含沙量大,土质结构紧密,土色纯净,无包含物。厚约10~35厘米。

第9层下为生土。

1~4层为扰乱层,扰乱层下发现多个扰乱坑,因为是现代坑,极少出土陶片,本文叙述省略。第5层因未发现包含物,暂划入扰乱层。6~9层为文化层,根据其包含物,及与小珠山同类器比较,其中8~9层为东水口一期,遗物主要出于第8层;6~7层为东水口二期,遗物主要在6C层发现。

图三 Z1平、剖面图

二、遗迹

灶址1个,编号Z1。位于T0418北隔梁,延伸到T0417关键柱位置,开口于第6C层下,平面灶,呈椭圆形,长径98、短径70厘米,厚2厘米(图三)。灶址表面呈黑色,有烧过的草木灰、木炭灰迹,土质细腻,出土夹砂红褐陶筒形罐残片。

三、遗物

1.东水口一期

出土遗物均为陶器,未发现石器、骨器等。陶器均为筒形罐残片,有的夹云母,有的夹滑石颗粒较粗,多为红褐陶,有的为灰褐陶。器表均施压印之字纹,有的之字纹短而密集,有的比较浅,有的比较宽,施压略深,之字纹两端有凹坑(图四,1、2)。

口沿残片

T0518⑧∶1,夹砂褐陶,颜色不纯,直口,口沿内斜抹,斜腹,器表施压短而密集横排竖压之字纹,腹中部部分区域施一条斜向压印之字纹。复原口径20厘米(图五,1)。

T0418⑧∶1,夹滑石红褐陶,内壁呈灰褐色,口径较大,直口,圆唇,口沿内抹,近直腹(图五,2)。

T0518⑧∶3,口沿残片,夹滑石红褐陶,直口,圆唇,饰压印之字纹(图五,3)。

器底

T0518⑧∶2,夹滑石红褐陶,大平底,底中部略厚,周边略薄。复原底径16厘米(图五,4)。

2.东水口二期

陶器多数为筒形罐,个别为小口鼓腹罐,以夹砂红褐陶为主,个别为夹砂黑褐陶或夹云母。一般为折沿或卷沿,腹部略鼓,下腹斜收,器底为小平底。器表主要饰各种刻划纹,有叶脉纹、短斜线纹、八字纹、竖向平行线纹、平行斜线纹、人字纹等(图四,3~11)。

筒形罐

Z1∶1,底部残缺。夹砂红褐陶,侈口,小卷沿,圆唇,略鼓腹,下腹斜收,器物内外壁颜色不纯,有火烧痕迹。腹部由上至下分别饰一周短斜线纹、不同方向的刻划斜线纹。复原口径18厘米(图五,6)。

图四 东水口出土陶片纹饰拓片

Z1∶2,下半部残缺。夹砂红褐陶,侈口,小卷沿,圆唇,腹略鼓。上腹饰两排刺点纹中间刻划三排人字纹。第一排人字纹上外贴刻划纹短泥饼。复原口径18厘米(图五,5)。

T0518⑥C∶1,夹砂红褐陶,侈口,小折沿,圆唇,略鼓腹,表面饰刻划短斜线纹。复原口径24厘米(图五,9)。

口沿残片。T0518⑥C∶3,夹砂黑褐陶,侈口,小卷沿,圆唇,饰刻划短斜线纹(图五,7)。T0518⑥C∶2,口沿残片,夹砂灰褐陶,直口,圆唇,腹微鼓,素面(图五,13)。

器底。T0518⑥C∶4,夹砂红褐陶,平底,下腹斜收。底径6厘米(图五,10)。T0518⑥C∶5,夹细砂红褐陶,平底,胎内壁呈灰色。底径6厘米(图五,11)。

小口鼓腹罐。T0518⑥C∶6,口沿残片,器形较小,夹砂红陶,卷沿,矮颈,广肩,素面(图五,8)。

图五 东水口出土和采集器物

贝饰。T0518⑥C∶7,系用毛蚶制成,尾端钻一孔,尾部稍加打磨光滑。长4.2、宽3.8厘米(图五,14)。

3.采集遗物

LCD采∶1,石锛,辉绿岩,近长方形,顶部略有残损,加工精制,磨制光滑,弧顶直刃,横剖面呈梯形。长13.1、刃宽5.5、厚2.4厘米(图五,12)。

LCD采∶2,穿孔贝壳,在未经加工的牡蛎壳上钻一近圆孔。长9.1、宽5.4、孔径1厘米(图五,15)。

LCD采∶3,陶纺轮,泥质灰陶,平面呈圆形,体小,中间对钻孔。直径2.6、厚0.7~1厘米(图五,16)。

四、结语

东水口遗址被破坏严重,出土遗物较少。该遗址分布面积小、地层薄、遗迹遗物不丰富,可能与古人在此活动的时间较短有关。1933年日本学者三宅俊成在发掘该遗址和附近的柳条沟东山遗址时,尚未提到该遗址被破坏的信息,可见当时遗址保存相对比较完好。尽管东水口出土遗物较少,但根据未被破坏的地层和出土物分析,遗址的分期和文化属性还是非常清晰的。东水口遗址可分为两期,第一期没有发现遗迹,陶器均为夹滑石红褐陶,个别有灰褐陶,均为压印之字纹筒形罐,直口、筒腹,表面施压印之字纹,一般为横排竖压,个别在腹部施压斜向之字纹,器底为大平底。陶器特征与附近的柳条沟东山遗址、门后遗址出土的同类器基本相同,不见其他器形和纹饰,与小珠山下层出土筒形罐相似,应属于小珠山下层文化偏早阶段(新分期为第一期)⑤。第二期仅发现一个平面灶,呈椭圆形,灰迹较薄,说明使用时间较短。平面灶在小珠山遗址、门后遗址都有发现,是古人野外用火的见证。灶址内的土样经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靳桂云教授鉴定检测,未发现农作物植硅体,仅为烧过的木本植物灰烬。灶内发现夹砂红褐陶刻划纹筒形罐残片,与第二期地层出土的同类器相同,陶器绝大多数为夹砂红褐陶筒形罐,均为敞口、小折沿或卷沿、略鼓腹、小平底,口大底小,表面饰各种刻划纹,有短斜线纹、叶脉纹、八字纹、竖向平行线纹、平行斜线纹、人字纹等,与小珠山第三期⑥出土的同类器相近,属于小珠山中层文化。灶内木炭(实验室编号:ZK-3963)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联合测年,碳-14年代(半衰期5568):4514±24BP,树轮校正年代(OxCal 3.10): 3350BC—3320BC和3240BC— 3110BC。东水口第二期年代应为公元前3350—3110年左右,相当于大汶口文化中期,但该遗址未发现大汶口文化的遗物。由于遗址被破坏,上层的情况不明。推测该遗址可能为古人进行渔捞和采集的临时活动场所。

附记:参加发掘的人员有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张翠敏、李勐、杨振洲,金州博物馆江红春,山西大学李君、李扬,辽宁师范大学部分师生;资料整理张翠敏、李勐;绘图吴亚成、于海明、裴克强。

执笔:张翠敏 江红春

注 释:

① 见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12年门后遗址发掘资料。

② 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长海县小珠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5期。

③ 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

④ 〔日〕三宅俊成:《长山列岛史迹巡礼》,《满蒙》1933年第12期。

⑤ 本文仍采用1978年分期,小珠山遗址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小珠山一期(下层)、小珠山二期(中层)和小珠山三期(上层)。2006年小珠山遗址再度发掘,细化了1978年分期,分为五期,第一期和第二期对应原来的一期文化,第三期对应原来的第二期文化,第四期和第五期对应原来的第三期文化。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长海县小珠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5期。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长海县小珠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5期,图九。

〔责任编辑、校对 田索菲〕

张翠敏,女,1964年生,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邮编116036;江红春,女,1982年生,金州博物馆馆员,邮编116011。

K871.13

A

1001-0483(2016)04-0003-04

猜你喜欢

长海县夹砂遗物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疑似地球史前遗物
大爱小和爱
玻璃钢夹砂管在供水工程运行中的问题分析
铸件夹砂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
森林病虫害防治浅析
消失模常见夹砂夹渣缺陷的解决
长海县工会服务职工办实事系列活动掠影
云南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哀牢国遗物
新疆境内出土景教遗物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