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生产工具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形态

2016-12-29张寒冰

北方文物 2016年4期
关键词:石质墓葬遗址

王 玮 张寒冰



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生产工具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形态

王 玮 张寒冰

长吉地区 西团山文化 生产工具 种类 经济形态

通过分析及统计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出土的生产工具,对西团山文化居住址与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及男女之间随葬生产工具的差异进行了辨析。结合已有的西团山文化分期的研究成果,对西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进行探讨。

西团山文化是以1950年东北考古发掘团发掘的吉林市西团山遗址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20世纪30年代,曾有日本学者三上次男和我国考古学者李文信等来此进行调查。1948年,东北大学的杨公骥教授带领师生对西团山暴露的18座石棺墓进行清理。此后考古工作者们围绕西团山曾有过多次发掘,并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章。本文试图通过西团山文化核心区域出土的生产工具来探究西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

西团山文化的核心区域大致是以长吉地区为中心的吉林省中部。本文的研究范围为目前该区域内公开发表资料的28处遗址(图一)。

一、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生产工具的种类

根据截至2015年已发表的材料统计,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共出土生产工具2700余件,器类有斧、锛、凿、刀、镞、网坠、纺轮等,共计49种。按生产工具的质地划分,主要有石质、陶质、铜质以及骨角质四类。

(一)生产工具的种类

1.石质生产工具

石质生产工具主要器类有斧、镞、刀、锛、网坠、凿、敲砸器、研磨器、砥石等。从总体上看,石质生产工具制法分为磨制、打制、琢制以及压制,且磨制数量最多。同时也发现直接使用或简单加工天然砾石和卵石,以制成敲砸器、网坠、研磨器等工具。石质生产工具中以圆柱状石斧、扁平状石斧、大型半月形双孔石刀、有翼石镞和带铤石镞最具特色①。

图一 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2.陶质生产工具

陶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网坠、纺轮。网坠出土量较大,为陶片磨制而成,并在两端磨出缺口,以便绑缚。纺轮数量同样较多,器形多为圆饼状和算珠状,佟柱臣认为纺轮是一种捻线工具②。

3.铜质生产工具

目前发现的铜质生产工具共6种,器类有刀、斧、矛、剑、镞、鸣镝。从这些工具的形制上看,皆为范铸,斧为合范铸成,器身铸痕明显,刀多为单范铸成。西团山文化的钺形青铜斧、曲刃矛、穿孔连柄刀具有地区特点,它们与东北地区发现的其他典型青铜器,如曲刃青铜短剑、叶脉纹镜以及扇面直銎斧有着密切联系。

4.骨角质生产工具

骨角质生产工具共7种,器类有骨锥、骨镞、角锥、骨刀、骨凿、骨剑、鱼镖。骨角质生产工具数量少且分布集中,仅大海猛遗址就出土33件。

5.其他

在骚达沟墓群49JSM4中,出土玉斧1件。玉斧为磨制,刃部锋利,使用痕迹明显③。此种玉斧在西团山文化中仅有一例,较为特殊。

(二)不同材质生产工具所占比例

徐良高曾提出:“中原地区青铜时代石骨蚌木质工具数量较多,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而青铜农具则不曾被广泛使用。”④根据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生产工具材质的统计情况(图二),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的生产工具与中原地区既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石质、陶质的生产工具数量较多,铜质、骨角质的生产工具数量较少。由于木质工具很难保存,目前还没有发现木质的生产工具。

图二 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各类生产工具所占比例

二、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生产工具的相关问题分析

(一)居住址与墓葬之间出土器类的差异

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的居住址采用以防寒为主的半地穴式建筑形式,多选择在能防洪的丘陵或高阜之上⑤。目前已经发掘出居住址的遗址有西团山遗址、长蛇山遗址、大海猛遗址、学古东山遗址、猴石山遗址、泡子沿前山遗址、东梁岗遗址、黄鱼圈遗址以及老河深遗址,通过对发掘报告中,随葬品数量记录明确的居住址出土的生产工具进行整理,共计31类957件,主要器类为石镞、石斧、陶网坠、陶纺轮、石刀、石锛等(表一)。

表一 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居住址出土主要生产工具统计表

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的墓葬发现较多,主要分为石棺墓、简化石棺墓、土坑墓以及瓮棺葬,其中比重最大的为石棺墓⑥,大部分遗址也均有发掘。西团山文化墓葬一个显要特点是以石质材料为葬具⑦。通过对墓葬出土的生产工具进行统计,共计32类687件,主要器类为石斧、陶网坠、石镞、石刀、陶纺轮、石锛等(表二)。

表二 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墓葬出土主要生产工具统计表

从器类上看,居住址和墓葬中共出数量较多的为石斧、石镞、陶网坠、陶纺轮、石刀、石锛以及石凿,说明这些生产工具在西团山文化的生活中经常使用。居住址中出土墓葬中却不出土的器类有研磨器、磨盘、石锄、有孔石器、石镰、石锤、尖状器、石叶以及鱼镖,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生产工具;反之,墓葬中出土但目前居住址中未发现的器类有砍斫器、铜剑、铜镞、磨棒、石杵、石剑、骨凿、玉斧、铜鸣镝,这些器物通常是墓主人生前经常使用的工具,能够反映墓主人的身份。此外,铜斧、铜刀、铜剑、铜镞以及玉斧等比较特殊的工具往往出自墓葬,说明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居民会把死者生前使用的或喜爱的器物一同随葬。

(二)男女性别之间随葬生产工具的差异

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的人骨材料保存完整的较少,目前仅能通过骚达沟墓群⑧、星星哨遗址⑨、小团山遗址⑩和东梁岗遗址个别墓葬中的人骨材料判定墓主人的性别。可判定墓主性别的墓葬共36座(表三)。从保存的人骨材料性别上看,男性墓葬为25座,女性墓葬为11座。从随葬的生产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上看,男性的随葬生产工具种类更丰富,一般男性墓葬的随葬品数量要比女性墓葬多。男性墓葬随葬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镞、石锛、石凿、石球、砺石,此外还有玉斧、铜剑、铜矛;女性墓葬随葬工具有陶纺轮、石刀、石纺轮、石斧。

通过对比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不同性别墓葬出土生产工具的情况,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男女之间有了一定的社会分工,男性除了参与农业生产,还要进行狩猎、制造工具等活动,女性除了参与农业生产,主要是进行纺织劳动。

三、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生产工具的功能

佟柱臣曾将出土的生产工具划分为砍斫与农业工具、渔猎工具以及捻线工具。由于古代社会生活中生产工具的分工不甚严格,一物多用、专器兼作的情况比较突出,有些生产工具可适用于多种生产领域。本文将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生产工具分为农业工具、渔猎工具、纺织工具以及手工业用具。

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发现的农业工具数量丰富、种类较多。主要以石质为主,器类包括斧、锛、砍斫器、刀、锄、镰、铲、镐、磨盘、磨棒、碾轮等。斧、锛、砍斫器具备砍、劈的功能,可以砍伐树木,开垦荒地。从半月形石刀的使用痕迹看,是作为收割工具,在西团山遗址、猴石山遗址以及大海猛遗址发现的植物种子遗存,也说明出土大量石刀的合理性。此外石镐、石铲、石锄的发现说明当时人们有了田间管理与中耕的意识,后期出现的石镰提高了收割的效率,杵、磨盘、磨棒等工具也是对成熟作物进行加工的工具。

渔猎工具大体包括网坠、镞、矛等。吉林省中部地区自然条件良好,松花江蜿蜒流过,支流密布,形成大大小小的冲积平原。茂密的森林和密布的水系给西团山文化的居民带来了重要的食物补充。从石质、陶质网坠出土的情况看,捕鱼是当时经常进行的活动,此外发现的骨质鱼镖,说明捕鱼工具种类并不单一。镞、矛、剑等工具既可以作为武器,生活中也可作为狩猎工具。

纺织工具包括石质纺轮以及陶质纺轮。从猴石山遗址1975年发掘的M1中出土麻纤维制品看,当时的纺织技术不仅仅是捻线,已经掌握了较高的纺织水平。

此外,生产工具中还包括制作石器、陶器,加工木材的手工业用具,包括石凿、石钻、石锤、研磨器、砥石、砺石等。

四、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

关于西团山文化的分期,前人做了较多的工作,比较系统的是赵宾福通过出土陶器的组合与类型学研究对西团山文化的分期,将西团山文化分为三期:第一期相当于西周时期,第二期相当于春秋时期,第三期相当于战国时期。结合赵宾福对西团山文化的分期结果与生产工具的出土情况,西团山文化三期出土的各类生产工具比重的变化情况较为明显(图三)。农业工具第一期所占比重最大,第二期进一步扩大,第三期明显减少。而渔猎用具的情况恰恰相反,第一期所占比重较大,第二期却回缩,第三期明显增多。纺织工具的比重从第一期到第三期呈递减的趋势。手工业用具的比重一直保持较少的状态。

(一)生产工具比重变化反映出的经济形态

1.农业生产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从数量上看,农业生产工具在西团山文化的生产工具中占有较大比重,说明农业在经济形态里占主导地位。刘景文指出,西团山文化居住址中发现的大型、不易搬动的陶器、石器,非长期稳定的定居生活是不可能使用的,坚固、密集的房址以及大型墓地的形成也是长期定居生活的见证。这种长期定居的生活,是依赖较发达、稳定的农业生产作为基础的。

2.渔猎活动占相当比重

尽管第三期渔猎工具的数量超过农业工具,但因为劳动对象和生产方法的不同,网坠和镞必须具备一定数量才能符合生产需求。因此渔猎活动并不是西团山文化生活的主体,但在经济形态中占有相当比重。

3.纺织生产长期存在,手工制造规模有限

西团山文化早中晚三期都出现了数量较多的石质、陶质纺轮,说明纺织生产在西团山文化延续了较长时间。手工加工用具的数量并不突出,但从西团山文化出土石器的制作情况看,个别器物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说明手工制造有所发展,但规模有限。

(二)出土动植物遗存反映出的家畜饲养和采集经济

在西团山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猪骨、猪牙,这种情况在墓葬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从数量众多的猪骨、猪牙用来随葬看,西团山文化对猪的饲养较为普遍。除了饲养猪以外,在一些遗址中还发现了牛、羊、狗、马等家畜的骨骼。由此可知,西团山文化的家畜饲养是以猪为主,兼饲养一部分其他种类的家畜。能反映西团山文化采集经济的植物果实遗存较少,在猴石山遗址中曾发现烧过的核桃壳。在西团山文化后期,采集只是作为补充食物的来源,在生活中并不占有主要地位。

综上,通过对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生产工具及出土动植物遗存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西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以农业经济为主,渔猎经济占有一定地位,手工业虽有发展,但规模有限。从西团山文化发现的大量动物骨骼和植物果实来看,家畜饲养以猪为主,兼养其他家畜,采集经济同样存在于西团山文化之中。

五、小 结

西团山文化是新中国东北考古中最早发现并提出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在东北考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西团山文化的主人,应是我国古文献记载的秽貊族系中的“土著秽人”。

本文在前人对西团山文化的研究基础上,从西团山文化各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的器形类别、数量着手,对生产工具进行分析及统计。通过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长吉地区西团山文化居住址出土的工具基本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生产工具,反之墓葬中出土工具通常是能体现墓主人身份的工具,男女之间有了一定的社会分工。通过生产工具比重变化及出土动植物遗存情况,可以看出西团山文化具有较发达的农业生产,家畜饲养较为普遍,但渔猎、采集作为补充食物的途径仍存在于西团山文化之中。

注 释:

① 张锡瑛:《吉林长蛇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80年第2期。

③ 段一平、李莲、徐光辉:《吉林市骚达沟石棺墓整理报告》,《考古》1985年第10期。

④ 徐良高:《中国青铜时代的生产工具》,《三代考古(五)》,科学出版社2013年。

⑤ 董学增:《西团山文化居址研究》,《考古》1992年第5期。

⑥ 刘景文:《西团山文化墓葬类型及发展序列》,《博物馆研究》1983年第1期。

⑦ 朱永刚:《西团山文化墓葬分期研究》,《北方文物》1991年第3期。

⑧ 段一平、李莲、徐光辉:《吉林市骚达沟石棺墓整理报告》,《考古》1985年第10期。

⑨ 吉林市博物馆、永吉县文化馆 :《吉林永吉星星哨石棺墓第三次发掘》,《考古学集刊》第3辑,科学出版社1983年。

〔责任编辑、校对 田索菲〕

王玮,男,1992年生,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邮编130024;张寒冰,男,1969年生,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邮编132001。

K871.3

A

1001-0483(2016)04-0023-05

猜你喜欢

石质墓葬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辽上京遗址
露天石质文物表面苔藓的科学认知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墓葬中的女人
陈卉丽:石质文物修复技惊世界
露天石质文物的风化和加固保护技术探讨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