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对接”供应链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16-12-28王明明张明月
□王明明 郑 军 张明月
“农超对接”供应链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王明明 郑 军 张明月
“农超对接”供应链能否拥有吸引力在于其运行效果的好坏,而判定其运行效果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回顾以往“农超对接”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供应链视角,对“农超对接”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指标构建模型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即借助平衡计分模型构建了财务、顾客、内部经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二级指标,进而依据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设立了14个三级指标,并对各指标进行了相关解释。
“农超对接”供应链;运行效果;评价指标;BSC模型;SCOR模型
一、引言
“农超对接”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方式,2008年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始试点,2010年在全国全面普及与推广。事实证明,“农超对接”可有效地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对优化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升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农超对接”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仍然比较短,尚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因此,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基于此,合理构建“农超对接”供应链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与深刻剖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瓶颈,进而提出优化“农超对接”供应链运行效果的相关机制和政策安排,对促进我国“农超对接”供应链运行效果评价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围绕农产品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农超对接”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专家学者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董伟(2010)结合农产品及超市的特点,提出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应为系统性、全面性、关键性、可操作性。叶伟(2013)在评价低碳供应链的绩效时,制定了重点性、层次性、动态性、全面整体、定量、经济性等七大评价指标构建原则。殷慧慧等(2015)认为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应遵循SMART原则,即明确性、可衡量性、可达成性、相关性、时限性的原则。二是关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模型方法的研究。李海娇(2009)基于BSC-SCOR模型研究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和杉(2014)基于平衡记分卡评价体系,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构建了赣南脐橙“农超对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邓延伟(2014)通过ACSSN绩效评价指标模型构建了水产品冷链物流一级指标,借助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构建了二级指标。张永喆(2016)以连锁超市作为评价主体,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属性层次分析方法,得出“农超对接”超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赵泉长等(2016)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了“农超对接”新型供应链模式的绩效评价体系,并结合平衡计分卡模型进行了指标选取。三是关于具体评价指标的研究。马士华等(2002)在一般平衡记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供应链记分法,从客户角度、供应链内部流程角度、未来发展性角度和财务价值角度构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宋美艳(2012)针对“超市+合作社+农户”这一“农超对接”模式,构建了包括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维度的评价体系,其评价指标体系有两层。宋巧娜(2012)从供应链节点企业绩效水平、合作绩效水平、运作水平和绿色水平4个方面建立了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叶伟(2013)基于DEA-AHP模型构建了包括财务运营、顾客服务、业务流程、低碳发展能力四项低碳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卢志丹,路剑(2013)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合作社与超市合作情况四个部分15个方面构建了“农超对接”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潘福斌,宋达(2014)从系统内部结构、运作效果、外部环境出发,建立了包括3 级共24 个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彭芬,张明玉(2015)从价值维度(从内部绩效到顾客价值)、时间维度(从当前绩效到未来潜力)、对接维度(从个体绩效到协调绩效)三个维度构建了“农超对接”绩效评价体系。
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关于“农超对接”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经较多,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参考。但是从总体来看,以往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研究视角单一,多以“农超对接”中的单一主体为评价视角,缺乏从系统、整体的角度进行的评价。二是评价指标较为集中。以往研究中的评价指标多雷同、重复现象,缺乏普遍的评价意义。基于此,本文从供应链的视角出发,结合运用BSC模型和SCO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力求全面的构建评价体系,为科学地评价“农超对接”供应链提供帮助。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模型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系统性和全面性原则。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客观反映运营的各个方面的指标组成的系统。系统性原则要求组成的指标逻辑严密、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全面性原则指的是要从供应链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等所有角度进行考虑,因为运营的复杂性,如果只对单项因素进行考虑,往往会使考核结果发生歪曲。系统性全面性原则的目的是使得整个评价体系更加完整。
(2)简洁性和代表性原则。简洁性指的是体系中的指标简明易懂,清晰,来源易采集,其目的是使得体系更加具有实用性。代表性原则指的是在指标选择的时候必须有所侧重,重点突出,同时保证指标之间的较强的独立性。代表性的目的是降低因为评价过于全面导致的评价结果重点不突出,评价指标体系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大,从而降低了评价体系的质量水平。
(3)动态和静态相结合原则。静态指标是指能够反映企业的某一时期的静态发展结果的指标,而动态指标是指可以将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的整个时期的发展状态体现出来的指标。动静结合的目的是简单明了的描述时间持续性下各个指标的评价。
(4)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应尽量采取定量化的指标,以提高评估的操作性和准确性。但是因定量的指标不可能包括供应链体系中所有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结合定性指标进行分析。要注意的是,要尽力使定性指标更加客观。定性和定量的结合目的是在尽可能准确明确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的反映评价指标。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模型
1.BSC模型
平衡积分卡(BalancedScorecard,BSC)是由诺顿(Norton)和卡普兰(Kaplan)于1992年提出的一种新的运行效果评价体系。该体系以财务目标为基础,同时用其他指标进行补充,组织战略业务单元并不断分解。最终形成由财务指标、顾客指标、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财务及非财务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同时BSC模型明确每一个层次的目标,将每个层次指标整合组成整个组织目标。与其他运行效果评价工具相比,平衡积分卡模型能够从多维视角进行供应链运行效果评价;能够从战略高度融合企业短期行为与长期评价;改变传统财务运行效果评价方法,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并重,计划与目标一一对应,强调动态指标平衡;能够从运行效果指标各个因素的因果关系进行考量。
2.SCOR模型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的运行效果标准是由国际供应链委员会制定的。SCOR模型是一种流程参考模式,它将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逐层细化,其中第一层涉及五个核心的供应链活动管理流程。具体如下:(1)采购——采购商品和服务及其他生产要素来满足计划需求或者是实际需求的流程;(2)制造——将产品转化成最终产品来满足计划需求或者是实际需求的流程;(3)配送——为达成最后的销售,以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流程。这些流程包括订单管理、货物配送活动。(4)退货——对由于产品质量不合格、消费者心理因素改变各种原因导致的退货申请的处理。(5)计划——平衡综合资源和需求的流程。SCOR模型第二层称之为配置层,是将第一层的五个流程活动进行分解细化。最后,SCOR模型的第三层流程是一种步骤描述,是对第二层配置层的进一步详细解释。SCOR模型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如下几个特质:(1)管理中标准流程的阐述。(2)标准流程间的关系框架。(3)流程运行效果评价的标准。(4)创造最优运行效果实践。在供应链运行效果评价中的应用,其优点主要有:注重供应链评价基于流程的特性进行流程优化和评价;提出分层次的业务流程评价方法。
三、“农超对接”供应链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基于BSC和SCOR模型的指标体系建立
从如上分析来看,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没有哪一项系统模型可以涵盖供应链运行效果评价的方方面面,都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着各种缺点。本文试图将SCOR模型与BSC模型相结合,从而较全面的从供应链全方位和广角度的视角对供应链整体运行效果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以弥补单一模型的缺点或不足。为此,本文从战略层面选取BSC模型来设置整体运行效果评价框架,在具体的业务流程方面将SCOR模型的具体流程操作情况进行映射、迁移,设置BSC—SCOR运行效果模型如图所示:
图1 BSC—SCOR运行效果模型
在上述两个模型的分析中,我们得出在战略层面使用BSC模型,在具体指标方面采取SCOR模型的指标体系建立方法。在具体指标方面采取SCOR模型的方法,是因为它较为完整的描述了供应链的过程,与“农超对接”的供应链管理契合度高,它能够使得供应链运行效果评价与供应链实践相结合,以此来衡量供应链的发展程度和效率。在战略层面使用BSC模型,有利于将“农超对接”的具体过程与供应链战略相结合,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对于企业的愿景和长远成长做出解释,并利用BSC模型的因果关系对于具体指标的因果关系进行阐述。于是,本文确立了四个二级指标: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经营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并设立四个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具体如下。
图2 农超对接供应链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二)主要指标的分析与说明
1.财务维度
财务维度是评价体系最直接的指标,它直接反映了当前供应链的盈利水平和能力,财务维度设立了三个指标:净利率、存货周转率和利润增长率。
(1)净利率。用来衡量“农超对接”主体成员利用资产生产利润的能力。之所以选择净利率,是因为这是“农超对接”过程中,盈利能力的直接体现,农超对接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主体收益。
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
(2)存货周转率。指农超对接主体行为从采购、生产、运送、销售、维护等方面全过程存货周转效率的指标。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其周期较短,更新改变快,因此,周转速度对于“农超对接”来说十分重要,这也是衡量供应链效率的关键要素。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额度
(3)利润增长率。反映的是“农超对接”供应链净利润的增长速度。利润增长能直接反应供应链的优化程度和进展。
利润增长率=(本期利润-上期利润)/上期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财务指标并未采用资产报酬率、边际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经常反映企业运行效果的财务指标,是因为本文涉及超市以及部分相关联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且尽量保证某一指标的选取能够较多的将收入、成本统一考虑;同时,为了更加精准的反映结果,主要指标之间的线性相关性不能过强。
2.内部经营维度
内部经营维度是指基于内部采购、制造、配送、退货、计划五个核心的供应链活动管理流程确立的指标。本维度共设置了货物订单指标(准时订单交货率),信息指标(信息准确率、信息传递速度),物流指标(物流设施支持率、提前期)。本维度下指标的确立主要基于供应链的可靠性和反应性进行确定,反映的是在“农超对接”中执行的反应速度和反应是否准确可靠。具体指标如下:
(1)准时订单交货率。这是可靠的第二个体现要素,它反应的是供应链的生产能力与管理水平的衔接程度,生鲜产品的市场有效性时间可能会非常短,而且腐烂损失率也较高,因此,准时的交货就显得尤为重要。
准时订单交货率=准时交货的数量价值/合同约定的数量价值
(2)信息准确率。即供应链各个主体之间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比例准确性,反映了“农超对接”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精确的数据传输是“农超对接”供应链得以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超市需要什么样的蔬菜瓜果,合作社或者基地就需要按照既定的时间要求、产品质量要求进行合理的种植、精确的配送。因此,选择了此指标。“农超对接”供应链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农户与超市之间必须针对快速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因此将该指标作为反应性的重要要素之一。
(3)信息传递速度。信息传递速度指的是当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节点因内外因素要做出改变时,其余相关节点接受到有效信息的速度变化。现在有很多企业在打造“极速供应链”,这对于农产品来说也极有参考意义,最大程度的提高反应的准确性,及时性,才能提高供应链速度。
(4)物流设施支持率。指仓储、物流、保鲜等专用设备拥有情况及其更新状况。对于“农超对接”来说,是否能够发挥这一特殊时效性下供应链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在于物流环节,因此物流设施的支持也非常重要。
物流设施支持率=专用物流设备/车辆拥有总量
(5)提前期。可以用时间表示,是指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从生产出来之后开始计时,到最终被销售进入最终消费者手里的时间。鲜活农产品因其极易腐烂变质,因此,这决定了其提前期必须尽可能的缩短,而且最长不能超过某个特定的时间值。因此,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缩短流通时间,提高物流效率,以保证农产品的新鲜程度,这对于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3.顾客维度
买方市场中,顾客对于产品和服务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顾客满意度低下,就会造成产品信誉不高,销量低下等。顾客维度主要包含顾客投诉率,顾客保持率,解决顾客抱怨的时间这三个指标。
(1)顾客投诉率。指在一定期限内发出投诉的顾客占该时段内超市总顾客数量的比值,这有效的体现了顾客的满意程度。
顾客投诉率=投诉顾客的数量/所有顾客的数量
(2)顾客保持率。顾客保持度是顾客对产品忠诚度的表现,农产品具有高度替代性和同质性,因此如何保持顾客在农鲜产品中一直是个难点。
顾客保持率=多次购买顾客的数量/(期初购买的顾客数量+期末购买的顾客数量)/2。
(3)解决顾客抱怨的时间。指顾客从发现对产品的不满,到超市解决顾客的抱怨情绪所需要的时间。因为农产品一般价格偏低,大部分顾客在有意见时也不会选择投诉,如何及时发现顾客的不满并进行解决,是农产品供应链运营的重要问题。
解决抱怨的时间=从顾客开始抱怨到顾客结束抱怨所要花费的时间
4.学习与成长维度
不断地学习与成长,是供应链不断优化、更好的实现企业战略的途径。在本维度中,分为农业专利技术拥有率、培训指导频率和产品柔性三个指标。(1)农业专利技术拥有率。指农业先进科技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例。注重该指标是为了满足顾客日益多样化的购买需求和差异化的市场需求,“农超对接”的过程中要跳出农产品时令性、地域性的约束条件,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率供应。(2)培训指导频率。指超市内部员工的培训频率和超市龙头企业对于上游农户的培训频率。培训的效果能够大大的影响在“农超对接”中产品的生产效率、创新能力、对于复杂环境的适应程度等等。(3)柔性指标。指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更新或完全转向后,系统能够非常经济和迅速地生产出新产品的能力;二是产品更新后,对老产品的有用特性的继承能力和兼容能力。农产品的柔性体现了应对复杂农产品市场的能力,因为农产品的易损坏性,时效性、受天气影响严重性等等,产品柔性也颇为重要。
四、结论
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农超对接”供应链进行效果评价,是找出“农超对接”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障碍的关键。本文结合平衡计分卡模型和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弥补单一模型在指标构建中的不足,同时本文从供应链角度出发设计“农超对接”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兼顾“农超对接”的各个环节,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对现有评价体系的一个补充。
[1] 董伟. 以超市为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06.
[2] 叶伟.基于DEA-AHP的低碳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05.
[3] 殷慧慧,刘永悦,刘从敏. 蔬菜“农超对接”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农户+合作社+超市”为例[J].世界农业,2015(08):48-52.
[4] 李海娇. 基于BSC-SCOR模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2009.06.
[5] 和杉.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赣南脐橙农超对接绩效评价[J].商业研究,2014(08):35-36.
[6] 邓延伟. 我国水产品冷链物流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06).
[7] 张永喆.农超对接中超市端绩效评价[J]. 甘肃农业,2016(15):52-56.
[8] 赵泉长,马悦,朱泽魁.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农超对接型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J]. 价值工程,2016(22):88-90.
[9] 马士华,李华焰,林勇. 平衡记分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04):5-10.
[10] 宋美艳.“超市+合作社+农户”农超对接模式评价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9-21.
[11] 宋巧娜.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2).
[12] 卢志丹,路剑.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河北省“农超对接”绩效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01):185-188.
[13] 潘福斌,宋达. 农超对接的农产品物流系统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4(02):46-53.
[14] 彭芬,张明玉. 农产品农超对接体系绩效评价模型构建[J]. 管理现代化,2015(02):84-86.
[15]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2016-11-19
国家社科规划基金“农超对接供应链效果评价与政策优化研究”(编号:15BGL134);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基于供应链合作主体视角下的蔬菜质量安全:行为分析、机制构建与政策优化”(编号:13YJA630143);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农超对接效率评价与政策优化研究”(编号:201460774)。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王明明(1992- ),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区域与发展;郑 军(1971- ),男,山东乳山人,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本文通讯作者。
F326.6
A
1008-8091(2016)04-00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