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及问题探析
——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
2016-12-28李万佳
□刘 帅 李万佳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及问题探析
——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
□刘 帅1李万佳2
辅导员是贯彻学校教育教学指导规划的执行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也是学生日常管理的实施者,是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的先锋队和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引路人。基于此,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辅导员和部分在校学生为样本做了调研,研究当前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分析表明,当前辅导员还存在工作压力大、科研素养较低、专业化程度较低、职业发展较为模糊、职业认同感较低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源头把控、辅导员专业化导向、搭建学习平台、提高职业认同、优化职业评价等几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探索高校视角下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辅导员培养体系。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问题
2014年,为规范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帮助辅导员优质高效地开展学生工作,教育部制定出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以下称《标准》),提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基本准则,为高校辅导员的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提供了依据。本篇以《标准》中职业概况、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山东农业大学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建设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培养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选取农学、资环、林学、植保、园艺、经管、机电、外国语、国交、体艺等17个学院的部分一线辅导员和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设计并发放《我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调查问卷(辅导员)》48份,回收48份;《我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学生)》680份,回收657份。调查问卷回收率96.84%,有效率100%。
调研针对高校辅导员、学生2个不同层面设计2种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包括各学院一线辅导员和在校大学生,具体情况详见表1、表2。
表1 调查对象(辅导员)基本情况 (N=48)
表2 调查对象(大学生)基本情况 (N=657)
二、学生对辅导员职业的期望与辅导员基本情况
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交往最多,是高校教职工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对学生影响的直接性与深刻性,对学生性格、品德的塑造,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辅导员不仅需要具
备多元的知识结构、科学的管理方法,更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支撑、先进的教育理念研究,保持勇于创新、乐于实践、时刻学习的心境和心态。
(一)学生对辅导员职业的期望
根据《标准》中对辅导员职业概况的具体要求,设计了大学生对辅导员职业适合度调查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职业的适合性别无明显倾向,92.09%的学生认为年龄段为21-40岁更适合从事辅导员工作,56.34%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应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表3)。
表3 大学生对辅导员职业适合度调查 (N=657)
学生对辅导员日常交流的需求因人而异,据调查显示(表4),76.56%的学生希望每学期与辅导员交流在10次以内,56.32%的学生认为每学期1-5次为宜。面对多元化的交流方式,48.71%的学生更喜欢面对面与辅导员进行交流,同时有部分学生倾向于通过网络(QQ、微信等)(17.35%)、参与学生活动(15.07%)、电话或短信(10.50%)等方式与辅导员进行交流。同时调查发现有8%的学生与辅导员几乎不沟通也不希望进行日常交流。
表4 学生希望与辅导员的交流频率及方式 (N=657)
(二)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
在对辅导员对职业的满意度调查中,79.17%的辅导员表示对目前的工作比较(非常)满意。对辅导员的入职动机调查(图1)显示,54.17%的辅导员表示喜欢高校的工作环境,认为职业的稳定性强,25.00%的辅导员认为这一职业能够使个人价值得以体现,还有部分辅导员认为职业特点与个人的知识、能力、特质匹配度高,职业的发展环境好且发展空间大。
图1 关于从事辅导员职业动机的调查
我国及各高校对辅导员职业具有较为成熟的评价体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日常事务管理、危机事件应对、学业指导、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9个方面。本次调研在学生中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表5),85%左右的学生认为我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较好(非常好),相比之下,有15%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15.37%)、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15.22%)、理论与实践研究(14.92%)、学业指导(14.00%)、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14.00%)等方面处于一般水平。
表5 我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基本情况(学生)(N=657)
《标准》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守则和职业知识提出了基本要求,要求辅导员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对辅导员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及法律法规知识做出基本要求。调查显示,77.08%的辅导员在日常工作时间外,每天坚持与本职工作相关学习不到1小时,仅有22.92%的辅导员每天会进行1-2小时及以上的相关学习。66.67%的辅导员平均每年至多发表学生工作相关论文或主持参与研究课题1篇(项),侧面反映出我校辅导员对职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投入不足。
(三)我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评价
《标准》要求辅导员敬业爱生、育人为本、为人师表。调查中(表6),学生对我校辅导员工作的认可度总体评价较高,其中85.24%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很高)的威信,84.93%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在学生全面发展中有着比较(非常)重要的作用,86.76%的学生对我校辅导员的工作表示比较(非常)满意。
本调研依据《标准》,调查我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通过学生评价及辅导员自我评价相对比,结果呈现明显差异(图2),学生认为我校辅导员应着重提升前三项职业能力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党团和班级建设,比例分别为67.28%、55.56%、55.56%。而调查中我校有64.58%的辅导员表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比较了解,仅有6.25%的辅导员表示非常了解。在辅导员职业能力自我评价中,认为自身相对薄弱的三个环节依次为理论与实践研究(60.42%)、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41.67%)、危机事件应对(37.50%)。对比可以发现由于角度和需求的不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侧重点有着明显差异,辅导员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重点提升薄弱环节。
表6 我校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度(N=657)
图2 我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
三、我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面对千头万绪、复杂的校园事务性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大部分辅导员的工作兴趣、工作主动性和自信心相对较强,但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仍存在困扰和问题。
(一)工作经验不足,工作压力大
辅导员面对千头万绪、复杂的校园事务性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大部分辅导员的工作兴趣、工作主动性和自信心相对较强,但在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仍存在困扰(图3),37.50%的辅导员认为自身缺乏工作经验,疲于应对繁琐的日常工作,超过半数的辅导员认为自身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相关理论知识不扎实。60%以上的辅导员认为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对于刚刚接触学生工作的年轻辅导员来说,除去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等客观因素外,辅导员的主观因素从根本上制约着职业能力的提升(图4),表现为缺乏培训学习的时间和精力(85.42%),家庭生活的压力比较大(60.42%),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37.50%),主观意愿和动力不足(25.00%)等。
(二)工作琐碎繁琐,事务性工作多
辅导员的首要职能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教育部规定的八项辅导员工作职责涵盖了学生事务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品格;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保持学生思想政治的先进性;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落实受助学生补贴;组织勤工助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骨干等等。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辅导员的工作本身就比较琐碎繁琐,同时还要承担来自学校各部门安排的事务性工作,在高校中便流传一句话“有事就找辅导员”,这不仅是学生的专利,更是成为学校各部门安排工作的首选,例如,学生到课率不高或者作业没交,任课老师就要找辅导员去课堂点名或者要作业。辅导员疲于应对各种事务性工作,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自我学习时间不足。
辅导员工作繁琐,事务性工作太多,从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等核心工作便容易忽视,这不仅使辅导员工作职能异化,还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辅导员日常工作时间和合理的工作分配对职业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图3 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中的困扰问题
图4 限制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观因素
(三)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欠缺,工作方法不够科学
由于缺乏足够的学生工作经验,对部分工作的了解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中面对较为繁琐的工作缺乏良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未能形成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产生诸如组织活动较为凌乱,与学生交流较为贫乏等现象,导致不够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影响学院正常工作进度等情况。
调查中(图5),85.42%的辅导员表示日常工作繁忙,没有足够时间进行学生工作研究,62.50%的辅导员表示缺乏专业指导,部分辅导员将其归结于自身的科研能力不足(47.92%)、没有机会参加(29.17%)和学院不予重视(14.58%)等原因。
(四)专业化平台欠缺,理论掌握不够扎实
高校作为科研资源最为丰富的单位,针对辅导员关于学生工作的科研却略显不足,一方面部分辅导员自身行政管理性质工作多,自身的科研能力不足,高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专门科研活动、科研会议少,辅导员日常工作繁忙没有机会参加专业的学生工作研究活动,缺乏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教学研究,没有能力进行科学研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力量是带动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力量,创新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转型,有利于推动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新型人才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型企业的存在有利于推动我国创新力增强。提升科技创新力量需要各地政府重视人才和企业的力量:一方面,重视创新型人才,做到政策优先,如人才落户优势,减免个人所得税等。另一方面,对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多加关注,实行企业创新融资补贴,创立有价值的科技创新奖项,鼓励与支持我国创新型人才和企业的发展[4]。
其次,高校其他部门对辅导员队伍的认识不够全面。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繁杂性与广泛性,致使有些部门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就是落实好学校相关政策,不需要专业化的知识结构和工作创新。这种错误理念的存在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缺乏专业化的发展平台,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辅导员个人素养结构不完善
辅导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区别于其他教师在专业理论、专业实践的教育,而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培育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培育遵纪守法、遵守规矩的学生,培育知识丰富、品德良好的学生,使学生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为此项事业奋斗终生的人。其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抽象性,决定了其教育工作的艰巨性。
而高校招考制度的统一性与流程的固定化,使得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难以考察,从而存在部分辅导员个人素养结构不完善,工作理念不明晰,教育方法不成熟。
图5 辅导员理论与实践研究能力薄弱的原因
(六)网络媒体的“胁迫”——理想与现实的纠结
随着社会对教育关注度的增加,以及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等因素,高校辅导员的一举一措是在一种显性和隐性的同时监督下开展的,当代辅导员工作面临着更大的被网络媒体误解的风险,这种风险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后又极容易扩大化,面对这样的风险,辅导员工作压力进一步增加,对其开展工作的信心也是一种打击。另外辅导员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方针的执行者与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者,当学校的方针政策与学生期望发生冲突时,辅导员的“双重身份”便使其处于两难之中,既是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兄弟姐妹”,又是学校教工队伍中的“同事伙伴”,长此以往,便会逐渐丧失对工作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合理的职业规划是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有效的激励体系和良好的职业发展体系是不断吸引高质量人才的基础。建立有效的职业发展体系,引导员工做好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明晰职业发展方向是高效工作的前提。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在辅导员职责和工作安排方面模糊,辅导员自身职业定位困难,发展方向不明确。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辅导员将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工作,把握不好努力的方向,从而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整体素质的提升。
四、高校视角下构建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培养机制的建议
基于以山东农业大学辅导员队伍为对象的调查,通过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试从高校视角下给出构建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培养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1.源头把控,建立严格化的辅导员准入机制。高校在辅导员的选聘和配备中应坚持标准,思想上进一步强化对辅导员地位的重视,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教学队伍与管理队伍管理的重点工作进行把控,根据学校对于自身发展的长期规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入一批认同学校发展规划、符合学校教育教学价值观、具有较高受教育水平及创新精神的辅导员,努力打造一支思想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熟悉热爱学生的辅导员队伍。
2.专业导向,建设专业化的辅导员培训机制。要注重培育辅导员的职业素养,逐步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选聘中建议优先考虑曾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管理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同时,对辅导员队伍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定期邀请工作业绩好,综合素质强的先进辅导员进行经验传授,形成典型事例探讨与普遍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法,打开提升专业水平,由点及面的培养思路,力求打造成为“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
3.平台构建,建设人性化的辅导员成长机制。为辅导员搭建发展平台,高校可选拔一批工作实践中业绩突出的辅导员进行重点培养,或由学校牵头,搭建辅导员的继续学习平台,实现从实践优秀到理论进步,再进一步完善实践的辅导员能力发展规划;同时,为辅导员构建丰富多样的活动、交流平台,关心辅导员的工作、生活状况,让辅导员在奉献中充分展现个人优势与价值,营造辅导员工作在不断实现个人价值、个人目标的过程中进行的良好气氛,为其全身心投入学生工作创造条件。
4.强化认同,建设职级化的辅导员发展机制。教育部2006(24)号令颁布以后,关心辅导员发展,稳定辅导员队伍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工作,明确辅导员应作为学工体系教师进行职称评定,但根据课题组对一部分高校的走访调查显示,辅导员干部身份的落实情况在各个高校存在差异,辅导员职级认定标准不够清晰,建议高校应明确辅导员教育者与干部的双重身份,根据工作业绩设立辅导员岗位,完善职级化的辅导员发展机制,增强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
5.交流学习,建立经常化的辅导员分享机制。定期举办辅导员沙龙或辅导员经验交流会,给予广大辅导员一个经常性的分享心得体会,互相排忧解难的交流平台,让辅导员做主角,使之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探讨工作,不但可以密切各学院(系)辅导员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借此机会寻找差距,学习典型,引导广大辅导员向优秀看齐。同时有利于在辅导员群体中形成经验共同分享,困难共同解决,你追我赶、群策群力搞好学生工作的积极局面。
6.扎根学生,建立信息化的辅导员咨询机制。广大高校的一线辅导员队伍是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在新时期高校更多承担起大众教育的背景下,辅导员应当加快意识转变,坚持贯彻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并举,理解、体谅学生个性,利用新媒体工具与学生建立多渠道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情感生活,增强自身素质,广泛、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主要问题,转变思政教育强制灌输的教育形式,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生活入手,将思政教育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
7.明确奖惩,建立体系化的辅导员评价机制。高校辅导员工作独立性强、工作弹性大,要明确对辅导员工作成绩的评价机制,由学校(院)制定明确、合理的辅导员工作考评标准,通过辅导员自评、学生反馈、同事互评对辅导员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结合辅导员学期末述职报告,由学校(院)依照考评结果,对辅导员进行奖惩。运用评价机制让辅导员明晰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责,增强自身责任感和服务观念,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与实效性,摆脱工作的盲目状态。
8.重视科研,建立普遍化的辅导员研究机制。近十年以来,我国关于学生工作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此前有了显著的进步,在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上均实现大的提升,但面对实践中较为复杂的学生工作,我们仍要加强对辅导员科研平台的建设,将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方案、新感悟作为科研的第一手素材,从工作中找问题、寻对策,进而将实践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研素材,一方面增强辅导员群体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工作水准,另一方面同样促进学生工作研究成果的积累,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
五、结语
辅导员作为大学教师队伍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纽带,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优良个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辅导员培养体系,是辅导员职业能力向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的关键。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辅导员培养体系,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高,促使其成为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合格的引路人。
[1]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S].2014.
[2]张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与专业化发展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5,(8).
[3]李琳.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内涵与提升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3).
[4]肖勇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J].时代教育,2014,(12).
[5]马娟.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4,(3).
[6]胡建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标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8).
[7]周婉馨,罗雁龙,李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存问题及对策[J].学术论坛,2009,(26).
[8]张雷.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建设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
[9]张泽宝.论大学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实施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2016-10-28
1.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2.山东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刘 帅(1987- ),男,汉族,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8-8091(2016)04-009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