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乐圣”师旷文化遗迹与思想研究
2016-12-28□于超
□于 超
新泰“乐圣”师旷文化遗迹与思想研究
□于 超
乐圣师旷春秋末鲁国平阳人(今山东新泰人),晋悼公和晋平公时期晋国著名的盲人乐师,师旷的音乐才华冠盖当世,后人称他为“乐圣”。在新泰,关于乐圣师旷的文化遗迹包括新泰师旷墓、岱庙石阙、亡佚的师旷著作《师旷》。师旷具有“好乐无荒”的音乐理念、乐与政通的音乐思想、以音不调为耻的音乐审美观念;师旷的政治思想包括“爱民”“惠民”人本思想和法德并施的治政理念;师旷还有“秉烛之光”的论学思想。
新泰师旷;乐圣;历史遗迹,文化思想
师旷,字子野,生卒年不详,春秋末鲁国平阳人(今山东新泰人),出仕晋国为乐师,又称太师,官至晋平公少傅,根据《左传·襄公十四年传》①和《左传·昭公九年传》②的有关记载,大致可以推定出师旷主要生活在晋悼公和晋平公时期(大致公元前 572-公元前532)③。师旷是一位盲人,相传其为了精善音乐不受外界缤纷所惑,自熏双目,故自称“暝臣”、“盲臣”④。
师旷音乐才华极其精湛,他通晓古典音律,善于演奏各种乐器。《孟子·离娄上》⑤称师旷为“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而东汉王充的《论衡·纪妖篇》⑥记载了“师旷鼓琴致风雨”的故事,说明师旷神乎其技的琴艺。《吕氏春秋·仲冬十一月纪》⑦记载,晋平公新铸一钟,众师皆认为和谐,而惟师旷辨音认为音不准一事。而刘安等的《淮南子·记论训》⑧称赞他说“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庄子·骈拇八》⑨记载“多于听者,乱五音,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而在《庄子·齐物论》中也称师旷“甚解音律”。这些都说明师旷雅知善乐,是冠盖当世的音乐奇才[1],他在当时被誉为“五音之圣”,更为后人称为“聪圣”、“乐圣”⑩。[2]
乐圣师旷不但具有杰出的音乐才能,同时也有“爱民”“惠民”“仁义”的政治主张。《左传·襄公十四年传》记载的他与晋侯关于“卫人出其君”的谈话,初步表明了他“爱民”的思想。《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齐景公问计于师旷,师旷三次回答“君必惠民而已矣”的故事。进一步为我们展现了师旷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史记·晋世家》记载“悼公问治国于师旷,师旷曰‘惟仁义为本’。”这些都说明师旷注意到人民的重要性,在政治生活中施政者要维持政治清明、法德并施,更多的考虑人民的意向,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3]。
一、新泰乐圣师旷文化遗迹梳理
关于师旷文化遗迹,笔者经过多次到新泰实地考察及阅读相关文献,整理出以下三个部分。
师旷像
(一)新泰乐圣师旷墓
史传乐圣师旷卒后,归葬新泰南师店。因《新泰县志》有“新泰县治东北二十里许,南师店有先贤师旷墓。”之记载。师旷墓属汉代墓葬,据说,早年在师旷墓的四周有很多墓坑,有的墓坑不知什么原因还破开了,往里窥探均为砖室墓,墓砖花纹带有东汉末期的特点。不过这也只是一种猜测,我们都知道,师旷是春秋时期的一位音乐宗师,他不可能去世了如此长久才建墓埋葬,也可能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所建的墓室,后来年久失修,破损不堪,甚至有盗墓者人为破坏等等。到了汉代人们又加以重修。关于师旷墓的记载主要集中元明两代诗人的诗篇中,比如元代诗人储企范的《师旷墓》、明代万历年间新泰县令、诗人高如山的诗《谒晋师旷墓》和明代富有诗才的新泰县令王应修的诗《过师旷墓慨然吊古》。他们关于师旷墓的诗作分别如下:
《师旷墓》
储企范(元)
太师仕晋此为家,犹有乡村近水涯。
孤冢离离埋宿草,荒祠漠漠映残霞。
四时风雨嘶石马,一部笙簧付野蛙。
正是不胜惆怅处,斜阳枯木噪寒鸦。”
《谒晋师旷墓》
高如山(明)
自是人中圣,兼能六律精。
音声达妙理,治乱听微鸣。
断碣千秋事,清风百代情。
广陵绝响后,宫徵向谁评。
《过师旷墓慨然吊古》
王应修(明)
斯人骨已朽,名著冢犹传。
占楚聪无敌,论商辩有缘。
乾坤冥至理,风雨激微弦。
华表归何日,知音竟杳然。
师旷墓
至于在师旷墓前立碑书传,有记载的是清朝顺治年间,新泰县令卢紘为师旷墓立碑,并撰写了《师旷墓志表》,其内容为:余初疑师既为鲁国之良,何不用鲁而用晋?或者三桓僭乐成襄之世已兆其端,师早见及宁以身托异帮,必不甘屈首私庭,其即师挚适齐、师襄入海之意,而行诸未然之先欤?且师之心尤有千百世未经发明者,周室既东,齐晋更霸,而齐非同姓,晋乃唐叔之裔,翼戴宗国名义为正。故曰周之东迁,郑晋是依。以晋平之贤、尊士乐道,固可与有为,是师之去鲁适晋者。不止以去鲁者存鲁而并以仕晋者宗周,其用意深微正与《春秋》之旨有合。至其始终不忍忘鲁之心,于其归葬兹土,而益见虽首丘之义,古人所重。然师之仕晋,得君不为不盛,汾阳安邑之墟讵无土瘗其遗骨?奈何以既死之魂犹恋恋故土,求归葬之为安耶?明乎生之用晋者,非不欲为鲁用,正恐鲁不用而反为三家用。死之葬鲁者,终以身为鲁有,固不独三家不能有而并晋亦不得有。余与师生仕、死葬之际,而识从古圣贤用意忠厚,其不为人所测者,往往如此也。
现在的师旷墓遗址位于新泰城东北的北师店村和南师店村之间,分布面积约2500平方米,高约2米,直径7米,属于一座封土墓,蘑菇状的墓丘坐落在方形的平台之上,是用菱形纹等花纹砖砌筑而成,墓前方立了一石碑,上面镌刻着“师旷墓”三个大字。由新泰市人民政府于1997年拨专款重建的。平台周边有石垒的外壁,正前方有石砌的台阶,可以拾级而上。平台的右前方还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重新刻录了清朝新泰县令卢紘的《师旷墓志表》。
(二)汉代石阙及其它
东汉师旷墓前石阙
师旷墓左清光绪时尚有石阙一块,“籀篆十三行,古奥不可识。”属于汉代石阙,呈方柱形,从阙身平面浮雕车马及几何图案考释,具有汉代特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在《语石》中曾提及这一艺术珍品,今移泰安岱庙西碑廊保存。石阙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阙身画分四层,上层为车轮蛇龙纹,二、三层为车马图案,下层隐约人物形象,但图案纹饰均斑驳不清。根据记载,师旷墓前曾建有师旷庙,建庙年代无可考证,但元代延祐年间重建师旷庙已有明确记载,而且有元代诗文为证。《大清一统志·陵墓》:“师旷墓,在新泰县东北十五里,有祠。”清光绪《新泰县志·寺观》:“师旷庙,县北十五里,宋延祐三年建。”师旷庙、祠久废。今新泰市区北东汉墓曾出土“师玄私印”、“师仁私印”、“师□私印”,“师德之印”、“师根之印”、“师禁之印”六枚,说明师姓后人很早就在平阳即今新泰繁衍生息。今新泰“南师”、“北师”店村即以“师”命名。[5]
(三)亡佚的师旷著作《师旷》
据记载师旷著有《师旷》一书,本文将《师旷》一书在历代相关卷数、流传的内容整理如下:
1. 《汉书·艺文志·阴阳家》著录《师旷》八篇;《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著录《师旷》六篇。此两篇应该不是同一本书,前者应为杂占之书,而后者为记载师旷事迹、故事之书。
2. 王俭《七志》著录《师旷》七篇,此为《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所著录之残篇。
3.《后汉书·方术传》序著录《师旷》六篇,此六篇为汉八篇之残余。
4.《隋书·经籍志·子属·五行类》著录《师旷书》三卷。此当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所著录之残余。
5.《旧唐书·经籍志·五行类》著录《师旷占》一卷。
6.《新唐书·艺文志·五行类》著录《师旷占》一卷。
7.《宋史·艺文志·小说类》有《师旷禽经》一卷,此书疑为后人假托。《宋史·艺文志·五行类》有《择日要法》一卷。
8.《拾遗记》云师旷曾“撰兵书万篇”,还说师旷临终前“乃述《宝符》百卷,晋战国时,其书灭绝”,应是汉代以后阴阳家、小说家的附会。
由以上可见,在两汉时期,《师旷》一书有二,一载于《汉书·艺文志·小说家》为六篇,此书当为记载师旷政治活动事迹之书。二载于《汉书·艺文志·阴阳家》则主要记录的是师旷占卜、预言活动的书籍。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书仍在各类文献中可见。但是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发,两本书都遭到不同程度上的破坏。到隋唐时期,《师旷书》三卷,而《师旷占》则仅余一卷。宋元以后,师旷事迹虽然常见于各类书籍之中。但《师旷》二书完全亡佚。《师旷禽经》、《师旷择日要法》大概为后人所伪作。[6]
二、乐圣师旷思想概论
结合师旷的生平简介及文化遗迹,我们得知,师旷作为冠盖当世的音乐大师,他的言行举止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其中的音乐思想、政治思想和劝学思想值得后人弘扬、传承和发扬光大。
(一)新泰乐圣师旷的音乐思想
1.“好乐无荒”的音乐理念
据《逸周书·太子晋解》记载,师旷曾演奏一首《无射》歌,歌词大致意思为:“国诚安宁,远人来现,修义经类,好乐无荒,乃注瑟于王子。”其中“好乐无荒”一词与后人“乐而不淫”的含义基本相近,不过师旷的意思是说君子喜欢音乐及其表演但不能荒淫无度,不能只沉溺于音乐而荒于政事,不能只顾君子之乐而疏于安民之道。对于好乐而荒淫的行为,师旷是深恶痛绝的。另据《韩非子·难一》记载:“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而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大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非人君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这个故事情节表达了师旷不畏权势、正义凛然、直抒己见的大无畏精神,充分反映了师旷对沉溺于音乐而荒于政事的君主的愤怒和不满之情,其“好乐无荒”的音乐理念值得后人推崇和发扬光大。
2.乐与政通的音乐观念
据《国语·晋语八》记载,晋平公悦新声。师旷说,公室其将卑乎!君之明兆于哀矣。夫乐以开山川之风也,以耀德于广远也。风德以广之,风山川以远之,风物以听之,修诗以咏之,修礼以节之。夫德广远而有时节,是以远服而迩不迁。师旷认为音乐与自然山川、国家的风化状况、统治者的德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连的;音乐是人对社会现实的感悟,是对社会政治状况和人民生活的的反映,也是统治者传播德行、勤修德政、施政以德、居安思危、有无节制的体现,他还认为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流行的音乐能够让百姓听到这类音乐会感其道德风化而安居乐业、凝心聚力,相反统治者只喜欢“新声”而没有了节制和对礼乐制度放纵不加以规范的话,那么人民会离他们远去,统治者的地位将受到威胁,国家将会日益衰退,甚至会天下大乱等等。这一故事情节充分反映了师旷乐与政通的音乐观念。
3.以音不调为耻的音乐审美观念
《吕氏春秋·长见篇》记载:“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可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这个故事为我们讲述师旷过人的听力和极其精湛的音乐才华。晋平公喜欢音乐,就铸造了一个新钟,其他所有乐师都认为音调准确,唯独师旷认为不准。便请求重新铸钟,如果不重新铸造的话,后代精通音乐的人,将来知道了钟律不准的话,会以钟音不准为耻辱的。[7]这表现出师旷听觉审美能力和音律鉴赏能力超群,还反映了师旷在乐律方面严肃的学术品格和敬业精神。
乐圣师旷的音乐思想对我们不无启迪,“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也就是说健康的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的高尚品格,陶冶人的情操,振奋人的精神,要加以推崇弘扬;不健康的靡靡之音,能够腐蚀人的灵魂,消磨人的意志,助长人的荒淫无度,必须予以批判摈弃。“声音之道,与正(同政)通矣。”也就是说音乐所传递的道理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是相通的,音乐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侧面反映,如果音乐充满了欢快、安逸,政治必会清明,国家必是太平盛世;如果音乐充满了哀愁与怨恨,政治必是昏暗腐化,国家将会遭殃甚至灭亡。“知钟之不可调也,臣窃为君耻之”的精益求精的审美观念和严肃认真的音律鉴赏能力也值得后人津津乐道啊!
(二)新泰乐圣师旷的政治思想
师旷作为晋国的辅国之重臣,他的“仁政”、“民本”等治政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儒家思想、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政治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启迪作用。
1.爱民、惠民、仁义的人本思想
《左传·襄公十四年传》中师旷和晋侯关于“卫人出其君”一事的谈论。师旷就明确指出“或者其君实甚,…爱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如地,…”。他认为实际上更过分的是卫国国君。他说,好的国君关怀百姓如关怀子女,像天一样保护百姓,像地一样宽容万民;一个君主不听劝谏、肆意妄为,使百姓绝望,生活困顿、无法生存,这样的国君不驱逐留着有什么用呢?人民是可以驱逐推翻像卫君这样的昏庸统治者的。他明确的表达了一个君主必须爱民如子的爱民思想。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齐景公三次问政于师旷。师旷都回答说“君必惠民而已矣”。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师旷对于人民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国之强弱在民,只有让人民富有、强大起来才能实现国家真正的强大。只有让人民得到真正的实惠,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国家才能稳定、和谐,统治才能长治久安。
《史记·晋世家》记载,晋悼公问师旷治理国家的方法。师旷直接回答“惟仁义为本”。这段记载进一步表明了师旷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他认为万民是国家的根本,治国要以安民,得民为基础。只有君主以仁义为本,爱护百姓,爱惜民力,才能是国家真正的富裕强大,长治久安。
2.“法德并行”的施政理念
根据《说苑·君道》记载,晋平公向师旷请教施政方法。师旷回答说“人君之道,清静无为,务在博爱,贵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紧于左右,廊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通过这段话,我们看到师旷认为君主施政既要任贤、博爱、以民为本,选贤任能,清静无为,发挥大臣的作用。同时也要广开耳目、以察万方、屡省考绩,加强对官吏的监察考核。德法并行才能真正保证国家运行的稳定发展。
此外在《新序·杂事》中,晋侯本来一句闲话,师旷却抓住时机向晋侯阐述己的治国理念。师旷列举了君主的五种“墨墨”。指出晋国面临的群臣行贿,百姓受冤,用人不当,高才处下,奸臣欺诈、法令不行,府库空虚等诸多问题。同样需要君主加强耳目,加大对官吏的监督,打击腐败,维护政治清明。[8]
(三)新泰乐圣师旷的论学思想
在刘向的《说苑·建本》中记载,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者,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者,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这一记载反映了师旷劝学教化的思想,首先师旷肯定学习最好的时候是少年、中年的时候,晚年好学,即使再努力“蜡烛”的光芒也赶不上太阳,但是老年而学就好比“秉烛之光”在漆黑的夜里,没有太阳哪怕只是一根蜡烛也是好的。其次师旷形象地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和老年的学习比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秉烛之明”来勉励晋平公年老了也应该努力学习,其中蕴含着蓬勃向上的精神,尤其是烛光精神对于我们今人树立“少壮”要努力、“老大”不伤悲、“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启迪。师旷的论学思想告诫后人:有志不在年高,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把学习看成是一种生活常态和一生的追求,学海无涯,人生学无止境,我们不论处在什么年龄阶段,都要不断加强学习。只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发光发热,才能被社会所认可,实现人生的价值。
注 释: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16页.
②同上
③晋悼公在位(公元前572-公元前558),晋平公在位(公元前557-公元前532).
④师旷是天生无目还是后天自熏双目争议颇多,本文采用后者。详可见东晋王嘉《拾遗记》,马达点注, 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⑤孟子:《孟子》,焦循注,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9页.
⑥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3页.
⑦吕不韦:《吕氏春秋》,高诱注,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12页.
⑧陈广忠:《淮南子译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615页.
⑨郭庆藩:《庄子集释 》,古籍出版社,1974年版,第76页.
⑩所谓“乐圣”就是音乐界的圣人,也就是凭借其音乐活动而对后人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在西方,通常把贝多芬尊称为乐圣;在中国古代,通常把唐朝的李龟年尊称为乐圣,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许多学者专家尊称师旷为乐圣,笔者在2012年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新泰乐圣师旷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也适用了“乐圣”一词。
[1][3][6][8]马新利.师旷与《师旷》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曹洋.春秋时期盲人音乐家师旷的造诣和才华[J].兰台世界,2011,(10):61-62.
[4]孙元昌.师旷与新泰师旷墓[J].齐鲁艺苑,2001,(2):62-64.
[5]李酉宏,陈新等.泰安文化通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106.
[7]王进.浅析春秋时期音乐家师旷的艺术特色[J].兰台世界,2014,(2):114-115.
2016-09-09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新泰‘乐圣’师旷文化资源开发研究与利用”(项目编号:2012162)的阶段性成果。
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271000
于 超(1970- ),女,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传统文化。
K225
A
1008-8091(2016)04-01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