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述位理论下唐诗英译的语篇识解与功能差异分析
2016-12-28段晓芳郭增卫杨春香
段晓芳 郭增卫 杨春香
(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 030008)
主述位理论下唐诗英译的语篇识解与功能差异分析
段晓芳 郭增卫 杨春香
(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 030008)
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语言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符号,它是一套由各种语义子系统构成的意义的源泉和潜能符号系统。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主述位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主述位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语篇识解的过程与差异以及所产生的语篇功能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翻译的过程就是语篇识解和转化的过程。本文尝试以主述位理论的角度,对唐诗《春望》的四种英译文本以及源语文本的主述位进行对比分析,以期通过对该诗歌的不同译本的主述位结构对比分析,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同角度对原文进行不同的语篇识解以及语篇功能,为诗歌英译和赏析提供一个纯理分析视角与维度,对翻译对等问题重新审视,同时也检验了主述位理论在诗歌翻译实践与研究方面的应用价值,为诗词英译研究与实践提供语言学工具。
功能语言学;诗词英译;《春望》;主述位理论
一、引言
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Mathesius在其发表的文章《功能句子观》中首次提出“主位”与“述位”这两个术语,他运用主位和述位的界定划分句子结构,以此来分析句子的信息结构。主述位结构的界限划分,可以有助于我们对语篇的深层结构进行探究,以及分析不同的主述位结构所产生的不同语篇功能。韩礼德对主述位理论继承并发展,形成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符号,它是一套由各种语义子系统构成的意义的源泉和潜能符号系统。主位述位理论主要讨论了包括主位述位结构与主位推进模式两部分内容。这一理论在语篇分析中具有应用价值,但在翻译过程语篇识解分析中并没有受到重视。对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国内学者对诗词翻译的标准未有定论,但主要从文学评论鉴赏、美学、翻译角度进行研究,而从深层结构分析译文的语篇识解差异和功能差异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主述位结构由于其对句子的结构进行了基本划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对比原文与译文在语篇结构上的差异,从而理解不同的语篇识解造成不同的语篇功能与效果。古汉语诗词作为一种特殊语篇,具有语篇短小精悍、语言凝练优美、意境丰富深远等独特性。诗词语言往往成为一种强大的言志工具,诗词凝练的语言是诗人丰富情感的载体。《春望》全诗用满目苍痍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无以言状的忧国之痛,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沉郁厚重,家国愁绪交织在一起,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家人的真挚感情。该文应用主述位理论对《春望》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客观全面地呈现不同译者在翻译创作中对源语语篇的不同角度的识解差异,以及由此所构建的不同的语篇功能,从而证实该理论对诗歌英译构建的影响,从语言学的角度为诗歌英译提供了一个欣赏与分析的新视角。
二、主位—述位理论
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Mathesius于1939年发表了文章《功能句子观》,其中首次提出“主位”与“述位”这两个术语,他运用主位和述位的界定划分句子结构,以此来分析句子的信息结构。之后韩礼德对主位述位理论加以继承并发展,对主位述位的功能进行界定。他认为,从功能角度,主位是语篇信息组织的出发点,是信息的附着成分,是小句的首先出现成分,它创设奠定了小句的语境,因此是小句聚焦的成分;主位之后出现的成分为述位,既是围绕主位的进一步补充描述,同时也是信息具体的核心内容。我们也可以把主位和述位分别理解为已知信息和新信息[1]。
主位往往是由几个语法成分构成,因此有必要了解如何界定判别主位,以及主位与述位的界限。总体来说,主位分为概念主位(对应概念元功能),人际主位(对应人际元功能)和语篇主位(对应语篇元功能)(详见图1)。
(图1 Halliday,2000)
第一,当小句中首先出现的成分具有及物性功能(具体参见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如参与者、过程或环境成分,那么该成分为概念功能。而且原则上,每个小句必须至少含有一个概念主位。第二,如果小句首先出现的成分具有人际功能(具体参见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功能),其为人际主位,具体可以包括疑问句式、评价附加语、称呼语、语气附加语、极性附加语等。第三,如果小句首先出现的成分具有语篇功能(具体参见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功能),其为语篇主位,具体可以包括逻辑连接附加语成分和语篇延续成分。需要指出的是主位的判定以出现概念主位为准,如果概念主位出现在首位,则其为简式主位,如果其他两种主位在概念主位之前出现,则该小句主位为多个种类主位组成,这些成分集体构成复式主位,因为主位中必须至少包括一个概念主位。如下面例子就是有三种主位成分构成的复式主位。假设上述三种主位成分都出现,那么最后一个肯定为概念主位。此外,如果一个句子是多个小句子构成的复合句,而由复合句中的小句构成主位,那么这种主位称为句式主位。此外,充当句式主位的小句也是一个完整独立小句,自身也可含有主位、述位。
主位也可以分为标记主位与非标记主位。区分标记性与非标记性主位在于小句的主语和主位的一致性,两者可以产生不同的语篇效果。也就是说,当小句主语的成分同时出现在主位位置,主语和主位是一致的,这样的主位就称为非标记主位;反之,当小句中主位成分不是小句的主语时,主语和主位是不一致的,这样的主位叫做标记主位。主述位理论还包括主位推进模式,由于古诗词语言的特点,篇幅较短,适用性不强,本文将不具体分析主位推进模式。
三、主述位理论与语篇识解和功能
主述位理论是对语篇结构分析的理论,因此通过分析不同译文的主述位结构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地呈现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同一源语文本的不同识解过程,帮助译者准确理解源语文本作者的写作出发点与语篇的发展脉络结构。笔者认为,这一理论可以应用到翻译创作活动实践中的两个方面,即翻译过程和翻译成品。前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该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性。著名翻译学家Newmark提出十一条翻译准则,主述位理论更是居于众准则之首[2]。Baker(2000)则从主位结构的角度讨论了语篇对等,提出在翻译文本过程中,主位结构选择可以产生一定的累积效应,应该被译者加以重视,并且标记主位与非标记主位在翻译中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3]。Hatim,basil and Ian Mason(2001)提出由于主位述位的不同选择以及主位推进会影响语篇的连贯与衔接,因此可以产生修辞效果,而主述位结构分析可以为译者深入了解主位推进模式[4]。在国内,很多学者对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中的运用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徐盛桓(1982)首次将主述位理论引人国内,并提出该理论在翻译领域的两大功能:首先,主位述位分析有助于译者更好地把握源语文本的内容与结构;其次,主位述位的合理安排可以更加提高译文组织的连贯衔接性[5]。肖群(1993)从主述位的角度探讨了翻译等值的相关问题,他提出主位结构可以反映文本信息的编排结构[6]。因此,为了实现翻译目标语信息的等值性,译者必须通过分析目标语文本的主位结构,深刻理解其信息结构,才能实现源语和译文主位等值。刘士聪与余东(2000)提出在翻译中应该将主述位作为基本翻译单位,指出主述位作为文本分析单位与翻译转换单位有其特有的参考价值[7]。在《主位推进功能的组合与分解》一文中,王斌(2000)详细论证了主位推进在翻译中的作用[8]。基于前人对该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本文进一步提出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该理论在翻译成品中的评析,而应该更重视该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语篇识解差异的表征,从而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翻译活动本身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在翻译过程中必定需要先对源语文本进行识解,而主述位是关于语篇结构的划分,所以主述位分析可以客观呈现识解过程中的差异性。而在不同角度的识解作用下形成的不同译文必定会产生不同的语篇结构,因而对读者的影响是不同的(详见图2)。
(图2)
四、唐诗《春望》及其英译本中的主述位分析
主述位理论在诗词翻译中具有应用价值。本节尝试用该理论,以《春望》为例,呈现通过主述位角度透视译者的语篇识解差异,以及评析识解差异下不同译本所形成的不同语篇功能。由于古诗词语言凝练和讲究韵律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应用主述位理论分析古诗时,需要先对其基本释义来确定判别每小节中的各个成分,以及每小节是否由小句组合而成。全诗释义如下:国家已被攻占,唯有山河依旧,长安城内,即使是春天也尽显满目苍凉,草木蔓延丛生;繁花似乎也伤感国之破,难禁泪洒四处,亲人忧恨离别,鸟鸣惊心;战火蔓延数月不断,一封家信于人们而言弥足珍贵,抵得上万两黄金;头发也愁白了,搔得日渐稀疏,少得快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一)《春望》汉语文本中的主述位分析
表1 对唐诗《春望》各句的主述位分析
通过释义分析发现,第一句的主位为“国破”这个小句来充当,和小句述位“山河在”形成鲜明强烈的反差。作者描绘长安城里虽然是春天,依然草木蔓生,但却人烟稀少,以此来衬托国之残败破落、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勾勒了国破城荒的苍凉景象。而第二句中“城”为小句的环境处所成分来充当主位。第三句中“感时”为小句充当主位,而述位“花溅泪”为对感动至深的描写。同样,第四句中,“恨别”为主位,述位“鸟惊心”为对人们忧恨离别之切的描写。通过花和鸟视角来抒情写意,睹物伤情,表达出家国不复存在,亡国之悲,离别之恨。第五和第六、七句中“烽火”“家书”“白头”为主位,为小句的话题主位。在情感和景色的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对国家破败不堪、战火绵延不断、人们忧伤离别、杳无音讯的家国愁绪。这些主位的使用,体现了主位选择产生的累积效应,整体上勾勒出了一幅凄凄惨惨之境,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困顿与苦楚。以上是对该词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的语篇纯理功能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全文的情感、思想都寓含在主位、述位的选择与推进中形成连贯。
(二)《春望》英译本中的主述位分析
关于唐诗《春望》的英译本,本文收集到四种。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四个译本分别简称为许译、吴译、Fletcher译、Bynner译。从表中分析可以看出,四位译者对主位与述位的不同选择以及组织体现了译者在识解诗词过程中的异同,从而也说明翻译活动确实是一项再创作过程。即使整体上意思对等,但由于主述位选择的异同,也势必引起语篇视角与焦点的差异。下面对英译本每一句的主述位结构进行分析。
表2 对各译文第一句的主述位分析
很明显可以看出,四位译者对主位与述位的不同选择。许译中对原文的主位进行了重新识解改写,把原文中的小句主位,变成了表环境处所成分的介词短语“On war-torn land”,从而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文通过两个小句充当主位和述位形成的反差效果。而吴译中,主述位分别为小句,与原文一致,述位中用“while”形成反差。但是,对原文的主述位结构完全置换,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语篇功能。而小句主位“As ever are hills and rills”首先出现的“As ever”更加突出今非昔比的感慨。在Fletcher和Bynner译文中,其主述位结构基本和原文是一致的,首先全是小句主位,而且都在主位中使用“though”来突出反差,表达物是人非的苦楚。两者不同的是,though所使用的位置,一个在句首,一个在句中,从而给读者塑造的语篇焦点产生差异,形成不同的语篇功能。和原文比较,Fletcher译更忠实于原文。很明显由于译者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的语篇识解,主位和述位的不同选择和组织,四个译文的语篇功能是不同的。
表3 对各译文第二句的主述位分析
此句中,许译中主位“In towns”为环境处所成分,与原文一致,把读者的视角拉回到破败的城中。但是“春”的成分却被省略掉,因此,和破败的景象形成的反差效果有所缺失;而Bynner译文与许译恰恰相反,他保留了“春”,却省略了“城”这一环境处所成分,同样缺失了反差效果。两位译者都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的语篇识解,译文对读者所产生的语篇功能也有所差异。吴译和Fletcher译一样,主位均为小句主位,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的识解。首先描绘的是春的景象,因而产生的语篇视角和功能有一定差异。
表4 对各译文第三句的主述位分析
此句中,许译中主位和述位的组织与源语文本中基本一致。而吴译中,对原文进行重新识解,主位和述位均重新改写,由原来的小句主述位合并为一个句子,而且“感”这个过程成分缺失了。Fletcher译中,主位“In grief for the times”和许译不同的是,为环境成分,是静态过程,所以从主述位角度而言,由原来的过程成分变为静态的环境成分,和原文的语篇功能是不同的,从读者的共鸣角度看是有差异的。而在Bynner译中,对源语文本做了调整,整个小句被处理为上一句的述位中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也就削弱此小句语篇关注度,在抒发情感方面产生不同的力度。因此,通过比较,此句也表现出差异。从主述位角度看,许译更贴近原文。
表5 对各译文第四句的主述位分析
此句中,许译中主位和述位的选择与源语文本中也基本一致。而和许译不同的是,Fletcher译中主位“In woe for such parting”为环境成分,是静态过程。吴译和Bynner译中,都对原文进行重新识解,主位和述位均重新改写,原文中述位中成分作为译文中的主位,和原文比较对语篇信息焦点和视角进行了转换移位。而两者不同的是,Bynner译中的主位采用了多重主位,由语篇主位和话题主位构成,语篇主位“and”增强了此句和上文的连贯性。
表6 对各译文第五句的主述位分析
此句中,许译中主位和主句一致,而述位与源语文本相比进行了改写,没有用时间来描写,而是用形容词“high”来修饰。在吴译和Fletcher译中,主位“For three months”,为环境成分,突出作者对战争绵延时长的无奈与厌恶。Bynner译中,对原文进行重新识解,主位和述位均重新改写,原文中主位述位合为一个部分充当下一个小句的处境成分,因此其产生的语篇力度被削弱,对战争绵延的无奈之情较原文减弱。因此,通过比较,四个译文对源语文本均做了调整。
表7 对各译文第六句的主述位分析
此句中,四个译文中主位述位均与源语文本中一致。主位分别为“Words”“A family letter”“A letter”“One message”均为话题主位,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表8 对各译文第七句的主述位分析
此句中,许译和Bynner译中主位相同,但述位不同,其中许译的述位与源语文本中一致,而Bynner译中述位中缺失了原文“更短”部分,把这部分译到了下一句中。而吴译中,主位述位为两个小句充当。Fletcher译中,主位“These worries”,是作者根据语境对原文的补充改写。因此,通过比较,四个译文对源语文本均做了调整,都对原文进行重新识解,主位和述位均重新改写了。
表9 对各译文第八句的主述位分析
此句中,许译和Bynner译中主位述位相同,而Bynner译中对原文中的这一小句处理成了上一个小句述位中的一部分。“It seems”为插入语气成分。而Fletcher译对原文的识解差异最为明显,述位中缺失了原文“更短”部分,把这部分译到了下一句中。而吴译中,主位述位为两个小句充当。Fletcher译中,主位“My own foolish wishes”,可以说是对原文的曲解。因此,通过比较,四个译文都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重新识解,主位和述位均重新改写了,因而可以产生不同于源语文本的语篇功能。
综上所述,四种译本对主位与述位的不同选择以及组织体现了译者在语篇识解过程中的异同,从而也说明翻译活动确实是一项再创作的改写过程。译者需要对语篇的视角焦点做出选择,不同的识解与选择造成所传达的信息焦点以及语篇功能都会有所不同。
(三)主述位分布统计分析
因为主位是一个句子信息的起点,因此不同的主位选择会在整个语篇中产生不同的焦点和视角,不同的信息组织结构形成不同的语篇结构。因此,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同语篇识解,翻译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重新创作过程,往往会采取不同的语篇视角,这种差异在语言层面就是主述位的不同选择。因此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的主位一致性,可以分析原文与译文在语篇信息结构上的一致性程度。
表10 原文与译文的主位一致性统计
通过表10的统计分析,发现许译中有4句是完全一致,其中1句部分一致,他的译文中56.2%的语篇信息结构和原文一致,其在主述位语篇信息结构方面最忠实于源语文本。其余三个译文的主述位一致比例分别为25%,43.7%,31.3%。吴译中只有25%内容与原文的语篇信息结构一致,较大部分进行了自己的改写、解读与重写,因而再创造程度最大。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翻译确实是一种创作改写的过程,而主位述位理论可以帮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译者对源语文本的不同识解,以及译文所形成的不同的语篇功能。
五、结语
本文指出主述位理论对语篇识解和语篇功能分析中的作用,分析《春望》及其四个英译本中译者的不同识解角度,以及不同译文产生的不同语篇功能,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活动提供一些语言学纯理角度的参考。探讨翻译实践与研究中“相似”或“对等”问题。虽然在古诗词翻译过程中就如何力求做到意似、形似和风格似一直为众多学者所讨论,但如何使译文读者在脑海中产生与原文在源语读者心中产生大体等值的心理感受,这一问题仍值得译者深入考察研究。总而言之,主述位理论为诗词翻译的赏析与翻译等值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语言学视角。通过分析证实主述位理论在诗歌翻译实践和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可参考价值与应用价值,能够使得译者准备深入地理解源语文本的语篇结构,从而改善翻译的准确性、对等性,创作出既忠实于目标语文本又符合目的语读者语言阅读标准的译作。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Newmark,Peter.About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s,2006.
[3]Baker M.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Hatim,basil and Ian Mason.Discourse and 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徐盛桓 .主位和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l):1-9.
[6]肖群.主述位结构与翻译等值性[J].外语研究,1993(3):59-64.
[7]刘士聪,余东.试论以主/述位作翻译单位[J].外国语,2000(3):61-66.
[8]王斌.主位推进的翻译解构与结构功能[J].中国翻译,2000(1):35-37.
(责任编辑:刘晓红)
H315.9
:A
:1004-342(2016)06-109-07
2016-02-15
段晓芳(1984-),女,太原工业学院讲师;郭增卫(1966-),女,太原工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