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1977-1978*
2016-03-25岳鹏
岳 鹏
(成都大学,四川成都 610106)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1977-1978*
岳 鹏
(成都大学,四川成都 610106)
从1976年秋“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到1978年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异常复杂和十分艰难的环境下迈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一步的。这期间,历经冲破“两个凡是”错误主张,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才终于探索出一条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道路,一举扭转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被动局面。
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7-1978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结束,一举粉碎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再次从危难和困境中坚强地进行自我革新和自我超越,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文化大革命”虽然结束了,但多年累积下来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还相当严重;“四人帮”虽然垮台了,但是江青反革命集团残余势力的盘根错节还相当复杂。社会上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各种问题堆积如山,各种企图左右中国未来走向的社会思潮相互交织、暗流涌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百废待兴。广大人民群众更是引颈期盼党探索的社会主义道路早日走上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两个凡是”错误主张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交锋实质上是走封闭僵化社会主义道路与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抉择
“文化大革命”结束、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共产党面对长达20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中国向何处去?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新的时代主题和社会条件下应该如何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1977年2月7日,经中共中央负责人华国锋批准的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同时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中共中央机关刊《红旗》杂志和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发表。该社论公然宣称“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批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中共中央负责人华国锋和其他几个领导人为什么要提出“两个凡是”呢?回顾和反思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华国锋等人既没有从思想上正确区分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一生功绩与其晚年错误,更没有在实践上深刻反思“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正是由于华国锋等人的僵化认识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与人民大众的迫切期待背道而驰,他们既没有能力也没有魄力正确处理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问题。可以说,在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处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郑重提出“两个凡是”决不是偶然的,这是党内长期“左”的错误没有彻底清理的必然结果,是中共中央负责人华国锋和其他几个领导人还不敢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中真正解脱出来的思想局限和思维惯性。历史和实践证明,“两个凡是”提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华国锋把自己看成是毛泽东的继承人,在继续维护旧的个人崇拜的同时还制造和接受对他自己的个人崇拜”[2]。“两个凡是”提出的根本目的在于继续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继续坚持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迅即在党内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引发了思想恐慌和激烈争论。问题非常明显和十分尖锐地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究竟是按照“两个凡是”的要求在错误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继续坚持错误,还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呢?这不是个小问题,而是一个带有原则性和根本性的大问题。可以说,“两个凡是”与“实事求是”这两条完全对立的思想路线,将引导着中国究竟是走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是开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两条不同的道路注定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如果按照“两个凡是”错误主张去想问题、办事情,那么,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与实践还要坚持下去,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无从谈起,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前途渺茫,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还要更长时间地停留在徘徊中。这是一切关心世界社会主义现实与未来、关心中国社会主义前途与命运的人不得不缜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两个凡是”错误主张勇敢地站出来,为开创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深入剖析和针锋相对的尖锐斗争。
针对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提出的“两个凡是”错误主张,还没有恢复工作的邓小平第一时间致信中共中央及中央主要领导,并明确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3]这句话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在冲破“两个凡是”思想障碍,坚持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至少有以下三个关键词值得关注:
一是“世世代代”,也就是说在未来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以毛泽东思想为前行的基本指南。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毛泽东思想既没有过时,也不能丢弃。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是进一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上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并且还要因时因地灵活运用毛泽东思想来解决前进中的困惑和问题。正是因为始终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才能取得辉煌成就;也只有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党和人民的改革开放事业才会不断兴旺发达,才会持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二是“准确的”,也就是说在未来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不允许任何人制造新的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也不允许将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绝对化,只能是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实践。“准确的”对待毛泽东思想及毛泽东本人,实质上就是要恢复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活的灵魂,并将这一活的灵魂贯彻于对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本人的态度上,既要在认识上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一般原理,也要在行动中贯彻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事实上这也正是小平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出“文化大革命”阴霾开出的第一“药方”。因为,只有准确理解和贯彻毛泽东思想,既反对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个人神圣化、教条化,也反对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个人妖魔化、否定化,才是实现人们思想与社会发展平稳过渡的唯一正确思想路线。
三是“完整的”,也就是说在未来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要把毛泽东思想作为系统而科学的理论体系加以对待。如果不顾已经变化了的社会条件和客观环境去搞“两个凡是”,这不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恰恰是变相地肢解和破坏毛泽东思想,这势必导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理论和实践上走向失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实践结晶,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山之作,它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地对待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本人,必须首先从理论上完整把握毛泽东思想,这就要充分运用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认知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确保对毛泽东思想系统层面的完整认知和科学意蕴的完整运用。这是因为,如果缺乏了总体层面的完整认知,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就难以得到充分彰显;如果缺乏了科学意蕴的完整运用,毛泽东思想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不仅难以成为“助推器”甚至有可能成为“阻碍石”。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两个凡是”错误主张进行的批判和斗争,既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又彰显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两个凡是”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更不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正是因为冲破了“两个凡是”思想障碍,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迈出了继续前进的坚定步伐。实践已经证明“两个凡是”错误主张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交锋实质上是走封闭僵化社会主义道路与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抉择。
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促成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开启了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
1978年5月11日,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胡福明在《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政论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天,中央机关报、军委机关报等各大报纸纷纷全文转载。这篇特约评论员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受到全社会的密集关注和广泛评议,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文招来万人评。其中,持批评意见的人危言耸听地指出,文章“反对毛主席”,“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政治上是要砍倒毛泽东思想这面红旗”。持肯定意见的人大加赞赏地指出,这篇文章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原则,是一篇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捍卫毛泽东思想的好文章。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表面上看是学术探讨、学理之争,但实质上却是“两个凡是”与“实事求是”两条思想路线的再次较量,是争夺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主动权和话语权的争锋。
抚今追昔,我们重新阅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仍能深刻感受到它极具战斗性的理论阐释,这不仅仅是因为文章大量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论述,核心阐释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更是因为文章所昭显和承载的时代精神与理论担当。那么,为什么一篇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常识的政论文章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效应呢?关键在于这篇文章锋芒直指“两个凡是”,具有很强的政治影响力和现实针对性。邓小平切中要害地指出,“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4]。
那么,为什么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结果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开启了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呢?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真理标准问题所引发的全民讨论呼应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前路的现实需要,顺应了打破人们思想禁锢和精神枷锁、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的心灵需要,满足了广大群众从思想认识源头上纠正“左”的错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情感需要,对于恢复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具体说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原理极具凝练性的中国表达,是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势因时因地地应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而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党的基本思想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长、壮大的基本法宝。实践证明,只要牢牢确立并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各项事业就会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只要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就会面临着重重危机。“文化大革命”及其后来的“两个凡是”路线,本质上就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背离,只有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可彻底扫清“文化大革命”的遗毒。因此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在新的形势下再次肯定“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石,重申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共党史上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为党和国家转危为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其次,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辩明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二者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将“解放思想”镌刻于党的前进旗帜上。将“解放思想”鲜明地摆在突出位置并确立为党的基本思想路线,既是在“文化大革命”浩劫废墟上砥砺前行的现实需要,也是突破苏联模式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的长远理论需要,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特殊条件下的具体表达。“实事求是”内在地要求“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要排除不合乎客观实际和时代发展的陈旧观念。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在党内发动一个启蒙运动,使我们同志的精神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蒙蔽中间解放出来”[6]。邓小平更是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关系进行了理论阐发,“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7]。这些著名论断不仅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内容范畴,而且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之一。
最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提出了以实践标准来衡量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阐述了实事求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遵循。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极大地拓展了人们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视野,深化了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内在规律的把握,有力地冲破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及其在政治上的不利影响,是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和恢复正确思想路线的思想准备,是全面扭转社会主义事业艰难局面的一次伟大思想启蒙。从真理标准大讨论以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来看,也正是在不断地解放思想中始终坚持并贯彻着“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活的灵魂,在与时俱进中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求真务实,才有今天的中国奇迹、中国震撼。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胡锦涛同志指出,“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在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8]。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党终于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邓小平说,“只有解决好思想路线问题,才能提出新的正确政策”[9]。事实上,从粉碎“四人帮”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期间也正是新旧思想观念的激烈交锋,正是这一交锋为从思想上彻底恢复“实事求是”路线、从实践上探索全新出路奠定了现实基础。1978年12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果断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国策并将改革开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党和国家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这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持续提高的期待。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勃勃生机。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10]。那么,从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视角来看,在历史转折关键时刻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哪些历史启示呢?
启示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要坚持“敢字当头”。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更是注定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一马平川,而是充满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在这条道路上历经了革命的腥风血雨、建设的高歌猛进、探索的艰难曲折、发展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敢字当头、敢为人先”的理想主义信仰和革命主义情怀内在支撑,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久经各种考验而始终巍巍然屹立于东方。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处的历史时期,国内经济文化一片萧条,总体仍处在十分落后的水平,国际上一方面是苏联模式颓势尽显,早已不复存在20世纪前半叶对中国的指导性借鉴意义,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社会大运动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中国已经无可选择地处在非进即退的时代洪流中,正是因为起于十一届三中全会这种敢闯敢干的改革精神,才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避免了苏东剧变式的悲惨结局,走上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而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仍然需要人们具备敢破敢立、敢闯敢试,敢于披荆斩棘的政治勇气和敢于开拓创新的理论勇气。
启示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反对“两个凡是”的侵袭和干扰,这是从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中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在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实际,以“求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并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根本保证。
“实事求是”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既要继承前人的正确的理论成果,又要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勇于突破陈规。伴随思想解放的深入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要坚持深化改革,这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照抄照搬出来的,也不是在书斋里高谈阔论谈出来的,而是坚持了实践第一的“实事求是”观点。进一步而言,在中国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文明古国越过资本主义阶段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其所以动力不竭的原因就是实行改革、深化改革这一持续自我革命的过程,这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启示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要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又被称为人的解放学,它涵括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基本向度,即“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体理想,这两个基本向度又统一于实践的历史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体实践探索中,人们既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也要充分反映人的价值追求,将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解放作为一个辩证统一体统筹于实践当中,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心所在。只有遵循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只有始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把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价值性。以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为导向,在引领社会总体的发展过程中惠及全民的物质生活,促进全民的精神生活,主动使社会进步与个体解放的程度相向而行,这既是社会主义有别于资本主义的本然要求,也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不可多得的重要经验。
启示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发端于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一经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扬,更加彰显出这一无产阶政党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实践表明,每当民主集中制得到充分贯彻并自觉发展的时期,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蓬勃向前;每当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乃至倒退的时期,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曲折艰辛乃至停顿徘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正是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粉碎“四人帮”后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期间,是被破坏的民主集中制逐渐纠正的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则是民主集中制全面恢复和良性发展的时期。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营造了全新的民主氛围,扫除了上纲上线、乱扣帽子、毫无法纪的歪风邪气,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民主讨论、集体决策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这一段历史深刻启示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谨记破坏民主集中制的惨痛教训,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不重视运用和发展民主集中制这一重要法宝。
总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打碎了“两个凡是”的思想障碍,清除了“十年浩劫”的思想遗毒,也突破了社会主义旧有模式的思维局限,终于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那么,如何在新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如何在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平坦?这仍旧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需要持续探索和认真回答的问题。
[1]学好文件抓住纲(社论)[N].人民日报,1977-02-07.
[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417.
[3]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8.
[4][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1,36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7.
[8]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32.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
[10]江泽民.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8年12月18日)[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138172/138173/8302188.html.
(实习编辑:郑 舒)
D616
:A
:1004-342(2016)06-01-06
2016-08-29
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研究”(项目编号:13YJC710061)的阶段性成果。
岳 鹏(1982-),男,成都大学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成都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