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的美学意义探析
2016-12-27申合娟1莉2新疆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医科大学
申合娟1 陈 莉2/ 1.新疆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2.新疆医科大学
《狼图腾》的美学意义探析
申合娟1 陈莉2/ 1.新疆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2.新疆医科大学
《狼图腾》是一部以狼为叙述主体的史诗般的小说,是一部描绘草原狼的“旷世奇书”,实质上也是介绍蒙古民族文化精髓的小说。本文拟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狼性解读、经典引用四个方面来探析小说蕴含的美学意义,从而引发对民族文化的理性思考。
图腾;美学意义
《狼图腾》是姜戎先生熔铸11年的经历与不断思考而写成的一篇小说。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狼的生存、生活智慧。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草原人对于蒙古草原狼的崇拜从草原人的精神风貌中得以展现。小说还展现了草原的大美之境,草原人的生存状态以及生存哲学。草原生态文明之美,尽收眼底,沁入心脾。本文从美学角度探析文本的意义。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本文探析草原生态文明,理性思考民族文化,不断思考民族性改造,从而促进民族进化,为民族的繁荣富强文明做贡献。
一、环境描写的美学意义
“第二天清晨,果然无风无雪。蒙古包的炊烟像一棵细长高耸的白桦,树梢直直地窜上天空,窜上腾格里。牛羊还在慢慢地反刍,阳光已驱走了冬夜的寒气,牛羊身上的一层白霜刚刚化成了白露,很快又变成了一片轻薄的白雾” (《狼图腾》22页)草原如此静美,草原人、草原牛羊如此悠闲,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雪坡和雪湖表面的雪壳泛着白冰一样的美丽光泽,但却阴险冷酷,这又是腾格里赐给草原狼和草原人,保卫草原的最具杀伤力的暗器和冷兵器。” (《狼图腾》26页)草原雪景如此独特,草原的特殊环境也因此是维持草原生态的平衡。
“白毛风的风向丝毫不变,正北朝南,继续狂吼猛刮。巴图在黑暗中,能从马踏草场的变化中感觉地形高低、地脉走向和地质松软程度,判断出自己所处的位置和风向。(《狼图腾》44页)”草原环境如此壮美,草原人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了锤炼。
草原环境变化多端,这孕育了适应能力如此强悍的草原民族,他们如此顽强、如此懂得感恩草原,保护草原。
二、人物形象被赋予的美学意义
(一)毕利格老人的睿智
“毕利格老人依然一动不动地趴在雪窝里,眯眼紧盯着草坡上的黄羊和越来越近的狼群,对陈阵低声说:再忍一会儿。哦,学打猎,先学会忍耐。”《狼图腾》7页)老人与陈阵打围时是那么耐心,机智。“老人说:‘光凭耳朵还不成,还得靠记性,要听马蹄踩的是什么地,雪底下是草是沙还是碎石头,我就知道马走到哪块地界了’”,老人对草原就是那么熟悉,毕利格老人以自己的方式,用心在感悟生活。“老人让人擦了一天,又把狼夹子煮了两遍才让捞上来,宁用马鬃蘸着练好的马肠油在再擦两遍,才能用。老人还说打狼跟打仗一样,心不细不成。” (《狼图腾》77页)老人是那么睿智,他对狼性也是那么熟悉,用心总结生活经验。老人看着陈阵说:“可你要记住阿爸的话,狼是腾格里派下来保护草原的,狼没了,蒙古人的灵魂也就上不了天了” (《狼图腾》77页)老人懂得狼的使命。“老人说:‘狼太多了就不是神,就成了妖魔,人杀妖魔,就没错。要是草原牛羊被妖魔杀光了,人也活不成,那草原就保不住。我们蒙古人也是腾格里派下来保护草原的。没有草原,就没有蒙古人,没有蒙古人也就没有草原。’”(《狼图腾》77页)老人又懂得草原人的使命。老人是那么懂得辩证的哲学,懂得草原生态的脆弱,他知道草原人与狼都是草原的卫兵。
(二)嘎斯迈的远见卓识
“蒙古人真够难的,嘎斯迈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她竟然舍得让巴雅抓狼尾、钻狼洞。现在看来,‘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这句流传全中国的老话,八成是蒙古草原传过来的。蒙古人毕竟统治中国近一个世纪。我过去还真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难道用孩子做诱饵,来换一条狼吗?这样做太不合情合理了,后来我才明白,这句话说的是让孩子冒险钻狼洞掏狼崽。” (《狼图腾》90页)草原民族教育崇尚的是一种勇气的锻炼。“ 蒙古女人要像汉族女人那样溺爱孩子,他们的民族可能早就灭亡了,所以蒙古孩子长大以后个个都勇猛强悍”(《狼图腾》90页)草原母亲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草原母亲的爱深藏于内心,草原母亲必须培养生存能力很强的孩子。在草原生态环境中,草原、羊、狼、阳光、暴风雪,如此相反相成地存在,为了生存,草原民族必须是勇武的。
(三)巴图的骁勇
“在额仑西北部一片优良暖坡草场,这几天刚刚集合起一个新马群。这是内蒙古民兵骑兵某师某团在额仑草原十几个马群中,精选的上等马。” (《狼图腾》42页)在这次送走军马群的工作任务中,巴图他们遇到白毛风,遇到越境狼群,当马群遇到狼群,当人遇到恶劣的天气和狼群,巴图说“豁出命也得顶……”巴图他们是多么地顽强与坚毅,对抗中,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他们仍旧保护了马群,也没有过多地猎杀狼群。这就是草原壮汉的壮举。草原人崇拜狼,更懂得狼群对于草原生态的意义。
草原人从骨子里热爱自己的草原,他们对草原上一切生灵的热爱是渗透到骨子里的。草原人是骁勇的、大胆的、细心的、包容的。草原人懂得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他们用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构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三、狼性被赋予的美学意义
“突然狼群开始总攻。最西边的两条大狼在一条白脖白胸狼王的的率领下闪电般地冲向靠近黄羊群的一个突出山包,显然这是三面包围线的最后一个缺口。抢占了这个山包,包围圈就形成了。这一组狼的突然行动,就像发出三枚全线出击的信号弹。憋足劲的狼群从草丛中一跃而起,从东、西、北三面向黄羊群猛冲。(《狼图腾》18页)” 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组织性和纪律性可见一斑,这正是狼的智慧之所在。草原民族的英勇善战也得益于此。
“然而狼是草原上最有耐心寻找和等待机会的战神,每抓住一次机会,就非得狠狠把它榨干、榨成渣不可。既然他们都发了狠,又抓住了这次机会,他们就会把机会囫囵地吞下,不惜代价地力求全歼,决不让一匹马漏网。”草原狼在周旋中是如此地善战,他们是草原民族骁勇的楷模,因此,草原民族骨子里永不轻言放弃。(《狼图腾》47页)
“他用力拍了一下平台说:没错,那条母狼原本就是往这个洞的方向跑的,它在山包上看见了人影,突然临时改变路线,把咱俩骗到那个空洞去了。它还装得跟真的似的,跟狗死掐,真好像在玩命护犊子。” (《狼图腾》92页)狼是如此机智,草原狼像是很熟悉兵法。
“他隐隐感到草原狼与草原人有一种神秘的关系,可能只有弄清了草原狼才能弄清神秘的蒙古草原和蒙古草原人。”(《狼图腾》10页)狼性是团结的、智慧的,草原人汲取了狼性中的智慧,草原人得以统治中原近一个世纪。人最终可以灭绝狼,可是世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摧毁蒙古草原狼刚强不屈,草原民族坚韧意志和性格也得益于此。
四、引文被赋予的美学意义
全书35个章节,引用了35个之多的传说,来述说草原狼与草原民族之间的各种渊源。根据传说的内容及内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草原民族血性渊源
“‘犬戎族’自称祖先为二白犬,当是以犬为图腾” (《狼图腾》3页)草原民族以犬为图腾,“吾父处我于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是神物,天使之然。将下就之。” 狼与人的渊源由此而生。(《狼图腾》11页)“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边小国也。匈奴攻杀其父,而昆莫生,乌衔肉蜚其上,狼往乳之。(《狼图腾》22页)” 狼与人相生相融。“后乌护拔营而行,见苍毛苍鬃雄狼在军前行走,大军随之而行” (《狼图腾》66页)草原狼对草原人的帮助。草原民族崇尚狼,草原民族中狼的血性由此而来。
(二)草原民族精神赞美
“突厥之……兵器……盖本狼生,志不忘旧。” (《狼图腾》52页)对民族精神中狼性的溢美之词。“赤那”即狼的意思,草原人以狼为名,可见对狼精神内涵的崇拜,草原民族也如狼智慧。“我们看到所有的游牧民都一样,不论是诺迪克人、闪米特人,或是蒙古利亚人,他们的本性比起定居民族从个人角度来说更乐从和更刚毅” (《狼图腾》332页)正是基于此,草原民族适应了各种环境,征战世界。
(三)民族融合
“晋国原是戎狄游牧地区,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为唐侯,在唐国内‘疆以戎索’” (《狼图腾》247页)可见,中原之国,民族血脉融合。
(四)民族性情比较
“统治人的种族,建立帝国的民族为数并不多。能和罗马人相提并论的是突厥——蒙古人。” (《狼图腾》165页)草原民族骁勇智慧,征战无数,疆域扩大。“吾父可汗之骑士英勇如狼,其敌人则怯懦如羊。” (《狼图腾》188页)与其他民族相比较,草原民族的优势无敌。
另外,文中还叙述了草原人与狼战斗,锻炼勇气,呼吁保护生态环境。引文增强了民族精神分析的故事性。在草原牧民眼中,狼是图腾,这对中国乃至于世界所产生了巨大影响。也许就是因为狼的一部分原因,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经过几千年而没有像另外三大文明古国一样灭亡。
五、民族文化的理性思考
中华文化崇尚“君子和而不同”,在与世界各族人民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也也讲“和平外交”、“和衷共济”,中华文化如此包容,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也应该是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汲取了草原文化的精髓。陈阵放狼归草原,“那一刹,陈阵相信,他已看到了真正属于自己内心的狼图腾。”中华民族文化思想仍然在接纳,在改造,在融合,在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之魂方能生生不息。
[1]《狼图腾》 姜戎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4月版.